HY/T 080-2005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0-200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astal wetland eco-monitoring

行业标准-海洋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Y/T 080-2005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海洋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5-05-18
实施日期
2005-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海洋局
归口单位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滨海湿地生态监测工作。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起草人:
王立俊、刘娜、闫启仑、韩庚辰
出版信息:
页数:29页 | 字数:5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13.020

犣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

犎犢犜0802005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犜犲犮犺狀犻犮犪犾狊犲犮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犳狅狉犮狅犪狊狋犪犾狑犲狋犾犪狀犱犲犮狅犿狅狀犻狋狅狉犻狀

狆犵

ㅤㅤㅤㅤ

20050518发布2005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

犎犢犜0802005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方案设计2

4.1监测站位布设2

4.1.1布设原则2

4.1.2布设方法2

4.1.3采样层次及类型2

4.2监测内容2

4.3监测频率4

4.3.1岸线、沙丘位置监测和社会调查4

4.3.2生态环境监测4

4.3.3植被5

4.3.4野生动物5

4.3.5其他规定5

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ㅤㅤㅤㅤ

55

5.1通则5

5.2统一要求5

6质量控制与保证5

6.1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5

6.1.1通则5

6.1.2特别要求6

6.2能力保证6

6.2.1监测基本条件6

6.2.2仪器设备检定6

6.2.3监测人员素质6

7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评价6

7.1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6

7.1.1评价参数6

7.1.2评价标准6

7.1.3评价方法6

7.1.4评价结果的判断7

7.2有机污染评价7

7.2.1评价方法———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7

7.2.2评价结果判断7

7.3富营养化评价8

7.4滨海湿地面积退化评价8

/—

犎犢犜0802005

7.4.1评价方法8

7.4.2评价结果判断8

7.5人类活动影响评价8

7.5.1污染压力评价8

7.5.2养殖压力评价8

7.5.3捕捞压力评价8

7.6物种多样性评价9

7.6.1评价方法9

7.6.2评价结果判断9

7.7群落演替评价9

7.7.1评价方法9

7.7.2评价结果判断9

7.8植被现状与趋势评价9

7.9野生动物现状评价9

8监测报告10

8.1文本格式10

8.1.1文本规格10

8.1.2封面格式10

8.1.3封里—内容10

8.2监测报告章节内容10

附录(资料性附录)岸线、沙丘位置监测方法

A12

ㅤㅤㅤㅤ

附录(资料性附录)植被监测方法

B13

附录(资料性附录)野生动物监测方法

C19

附录(资料性附录)文昌鱼年龄结构监测方法

D24

/—

犎犢犜0802005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滨海湿地生态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GB12763.6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3909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22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33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44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沉积物分析

GB17378.55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生物体分析

GB17378.66

ㅤㅤㅤㅤ

海洋监测规范第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17378.77

GB18421海洋生物质量

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

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砷的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3

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汞的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滨海湿地犮狅犪狊狋犪犾狑犲狋犾犪狀犱

指海平面以下6m至大潮高潮位之上与外流江河流域相连的微咸水和淡浅水湖泊、沼泽以及相应

的河段间的区域。

注:本标准中滨海湿地主要指浅海水域、潮间带滩涂、三角洲和岩石性海岸湿地。

3.2

潮间带滩涂湿地犫犲犪犮犺狑犲狋犾犪狀犱

低潮线至高潮线之间的海滩。

3.3

岩石性海岸湿地狉狅犮犽犮狅犪狊狋犪犾狑犲狋犾犪狀犱

指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

3.4

浅海水域湿地狊犺犪犾犾狅狑狊犲犪狑犪狋犲狉狑犲狋犾犪狀犱

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水域。

/—

犎犢犜0802005

3.5

三角洲湿地犱犲犾狋犪狑犲狋犾犪狀犱

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

4监测方案设计

4.1监测站位布设

4.1.1布设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监测站位布设原则如下:

———测站应覆盖监测范围,并布设均匀;

———尽可能地沿用历史测站,便于纵向比较;

———重点区域(如河口、污染源、栖息地等)应加密布站;

———监测站位一经确定,不应轻易更改,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

4.1.2布设方法

本标准规定的监测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一般地,每22设个监测站位,必要时不同的监测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

50km100km12

~~

增减监测站位(包括在监测区外设若干个对照站位);

———除特殊需要(因地形、水深和监测目标所限制)外,所有监测站位应在监测海域内均匀布设,采

用断面式的布设方式;

———对于滨海湿地植被及野生动物监测站位的布设,见附录和附录。

BC

4.1.3采样层次及类型

本标准规定采样层次及类型如下:

ㅤㅤㅤㅤ

———采集表层水样;

———采集表层沉积物样;

———采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样;

———采集植被标本;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4.2监测内容

常规的滨海湿地监测内容(监测项目和监测指标)应按表选取,各监测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监

测目标对监测项目进行适当增减。

表1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内容与监测频率

监测项目监测指标监测/分析方法引用标准

砷原子荧光法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砷的技术规程

总汞原子荧光法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汞的技术规程

无火焰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法

生物质量石油烃荧光分光光度法

GB17378.6

六六六()

666

滴滴涕()

DDT

气相色谱法

多氯联苯

多环芳烃

粪大肠菌群发酵法GB17378.7

/—

犎犢犜0802005

表(续)

监测项目监测指标监测/分析方法引用标准

化学需氧量()碱性高锰酸钾法

COD

溶解氧()碘量法

DO

pHpH计法

水温表层水温表法

水色比色法

透明度目视法

盐度盐度计法

氨次溴酸盐氧化法GB17378.4

硝酸盐锌镉还原法,

镉柱还原法

水环境

亚硝酸盐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无机磷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硅钼黄分光光度法

活性硅酸盐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油类紫外分光光度法

悬浮物重量法

粪大肠菌群发酵法

分光光度法GB17378.7

叶绿素aㅤㅤㅤㅤ

荧光分光光度法

硫化物碘量法

重铬酸钾氧化GB17378.5

沉积环境有机碳

还原容量法

粒度筛分法结合沉析法GB/T13909

湿地面积总面积()

ha

数量(条)

入海年径流总量()社会调查

河流年输沙总量()

年污染物总量()

岸线、沙丘位置现场测量法见附录A

海岸侵蚀长度()、海水倒灌陆

km

域面积(2)

km

海岸侵蚀采砂总量(43)、采砂沿岸

×10m

社会调查

海域/陆地面积(2)

km

沿岸开矿占地面积(2)

km

鱼、虾、蟹等种类、数量及分布

渔业资源计数法GB17378.7

数量

海蜇种类、

鱼、虾、蟹、贝类等捕捞量

渔业捕捞社会调查

渔港分布、船只数量、功率总数()

kW

/—

犎犢犜0802005

表(续)

监测项目监测指标监测/分析方法引用标准

网箱养殖(个网箱)

浮筏养殖()

海水增养殖ha

种类及规模滩涂养殖()

ha

底播增殖()

ha

旅游项目

滨海旅游游客人数(万人)

旅游收入(万元)

围填海总面积(2)

hm

沿岸工程

规模

建港筑坝等建设项目分布、

工业污水:污水处理率()、污

水达标排放率()、年排放总量社会调查

()、排污口数量(个)

生活污水:污水处理率()、污

污染物排放水达标排放率()、年排放总量

()、排污口数量(个)

污染事故:污染事故数量(次)、

主要污染物泄漏量()、直接经济

损失(万元)

ㅤㅤㅤㅤ

浮游植物种类、

数量及分布

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及分布(含

海洋鱼卵、仔鱼)

GB17378.7

生物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计数法

(文昌鱼年龄结构监测方法见附录D)

群落(包括文昌鱼分布区域、种群数

量和年龄结构)

数量及分布

潮间带生物种类、

植被的面积与分布勘察调访与资料查阅

植物种类野外调查见附录B

植被

植被群落结构样方法

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社会调查

分布和迁徙情况计数法或样方法

鸟类数量、

野生动物兽类分布区域、种群数量见附录C

计数法与资料查阅

两栖类和爬行类分布区域、种群数量

4.3监测频率

4.3.1岸线、沙丘位置监测和社会调查

岸线、沙丘位置,以及所有需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监测项目每年进行一次。

4.3.2生态环境监测

水环境、沉积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底栖生物和鱼卵及仔稚鱼等项目的常规

监测每年至少应按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两次,海洋生物质量指标的常规监测每年至少应在生物成熟期

/—

犎犢犜0802005

进行一次。

4.3.3植被

监测时要选择植物开花或结实的时期,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和典型的标

本。由于全国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各监测区应根据本地气候和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具体确定最佳监测

时期。

4.3.4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的监测应按以下频率进行:

———鸟类数量监测分繁殖季和越冬季两次进行。繁殖季一般为每年的月月,越冬季为月

5~712

至翌年月。各地应根据本地的物候特点确定最佳监测时间,其原则是:

a)监测时间应选择监测区域内的水鸟种类和数量均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

b)监测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般3d5d,面积较大者可适当延长至一周以上,但一般以

不超过两周为宜),以减少重复记录。迁徙情况监测主要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进行。

———兽类监测主要在冬季,与冬季鸟类监测同时进行。在繁殖季节对鸟类进行数量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