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3096.3-2024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规范 第3部分:电梯
DB14/T 3096.3-2024 Risk Level Control and Hazard Investigation Regulations for Special Equipment: Part 3: Elevator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9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晋城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 起草人:
- 张志成、张斌、王嘉祥、费学峰、吕文斌、王伟、陈新、常莹松、郑广、赵广立、李雪勤、刘海平
- 出版信息:
- 页数:4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7.060.01
CCSJ98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3096.3—2024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规范第3部分:电梯
2024-09-03发布2024-12-03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4/T3096.3—2024
目次
前言................................................................................I
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要求.............................................................................3
5风险分级管控.........................................................................6
6隐患排查治理.........................................................................8
7文件管理............................................................................11
8持续改进............................................................................11
附录A(资料性)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12
附录B(资料性)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清单...............................................13
附录C(资料性)电梯常见风险点及典型管控措施.......................................16
附录D(资料性)电梯隐患排查清单...................................................30
附录E(资料性)电梯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37
参考文献...........................................................................38
I
DB14/T3096.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晋城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志成、张斌、王嘉祥、费学峰、吕文斌、王伟、陈新、常莹松、郑广、赵
广立、李雪勤、刘海平。
II
DB14/T3096.3—2024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规范第3部分:电梯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管控、隐患
排查治理、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电梯使用单位开展电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行业领域建
立安全双重预防体系时,其中涉及电梯使用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也可参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DB14/T2136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
DB14/T2165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指南
3术语和定义
DB14/T2136、DB14/T216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梯
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
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
3.2
电梯使用管理单位
电梯使用单位是指实际行使电梯使用管理权的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电梯使用单位:
(一)新安装未移交所有权人的,项目建设单位是使用单位;
(二)单一产权且自行管理的,电梯所有权人是使用单位;
(三)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等市场主体管理的,受委托方是使用单位;
(四)出租房屋内安装的电梯或者出租电梯的,出租单位是使用单位,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
另有约定的,从其规定或者约定;
(五)属于共有产权的,共有人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维护保养单位或者专业公司等市场主体管
理电梯,受委托方是使用单位。
除上述情形之外无法确定使用单位的,由电梯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调确定使用单
位,或者由电梯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使用单位责任。
2
DB14/T3096.3—2024
3.3
为公众提供运营服务的电梯使用单位
为公众提供运营服务的电梯使用单位是指以电梯作为经营工具的使用单位。
3.4
公众聚集场所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商场、餐饮场所、体育场
馆、展览馆、公园、宾馆、影剧院、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公共浴池、养老机构等。
3.5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以下简称维保单位)是指从事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的,并且依法取得许可的电
梯安装、改造、修理单位或者制造单位。
4基本要求
4.1总则
电梯使用单位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本文件建立、实施、保持和
持续改进电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坚持“分级负责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确保电
梯风险降至最低,消除安全隐患。
4.2工作程序
4.2.1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
参照DB14/T2136的规定执行。
4.2.2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
参照DB14/T2165的规定执行。
4.3责任主体
依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号)
和《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08-2017),使用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电梯的安全使用和管
理工作:
a)明确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明确其相应的职责;
b)组织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可聘请、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或技术专家指
导开展相应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c)制定出现突发事件或者事故的应急措施与救援预案;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使用单位,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其它使用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条件和所使用电梯的特点,进行救
援演练;
d)在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e)发生事故时,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排险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且
立即报告事故所在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
f)监督并且配合电梯安装、改造、修理和维护工作;
3
DB14/T3096.3—2024
g)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h)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采用新的安全与节能要求,对在用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或者
更新,提高在用设备的安全与节能水平。
4.4人员职责
4.4.1主要负责人职责
依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号)
和《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08-2017),使用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电梯的安全使用和管
理工作,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电梯安全使用负总责,承担以下责任;
a)组织建立电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
核;
b)确定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配备电梯安全员(安全管理员)和作业人员;
c)确保人力资源、技术与财务资源、专业技能、方法、信息系统等的投入,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d)督促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演练,及时、如实报告事故,组织事故抢救。
4.4.2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职责
依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
号),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职责)协助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本单位电梯安全的领导职责,
承担下列职责:
a)组织宣传、贯彻电梯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
b)组织制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实施文件;
c)组织制定本单位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落实电梯安全工作管理机构、管理人员;
d)对电梯安全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监督、指导电梯安全员做好相关工作;
e)按照规定组织开展电梯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工作,拟定并督促落实电梯使用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f)组织对电梯风险辨识结果的评审,对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批准发
布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g)组织制定隐患排查计划,组织或督促各级人员按计划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隐患治
理和措施落实情况;
h)组织制定电梯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i)当收到电梯存在隐患应当停止使用的报告时,立即做出停止使用电梯的决定,并且及时报告
单位主要负责人;
j)对本单位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有关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k)当电梯安全管理员报告风险点及其危险源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变更;
l)落实电梯安全事故报告义务,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m)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电梯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和事故调查等工作,如实
提供有关材料。
n)本单位投保电梯保险的,落实相应的保险管理职责;
o)履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和本单位要求的其他电梯使用安全管理职责。
4.4.3电梯安全员(安全管理员)职责
4
DB14/T3096.3—2024
依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号)
和《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08-2017),电梯安全员(安全管理员)协助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
履行本单位电梯安全的管理职责,承担下列职责:
a)办理电梯使用登记,编制电梯定期检验计划并按期报检;
b)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
c)组织制定电梯安全操作规程;
d)妥善保管电梯专用钥匙和工具;
e)组织对电梯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f)进行电梯运行的日常巡视,引导和监督正确使用电梯,记录电梯日常使用状况,纠正和制止
违章作业行为;
g)检查电梯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确保齐全清晰;
h)发现电梯运行隐患需要停止使用的,有权作出停止使用的决定,并且立即报告单位安全管理
负责人;
i)实施对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工作的监督,对维保单位的维保记录签字确认;
j)编制电梯自行检测和定期检验计划,督促落实电梯自行检测、定期检验和后续整改等工作;
k)确保电梯紧急报警装置正常使用,保持电梯应急救援通道畅通,在发生故障和困人等突发情
况时,立即安抚相关人员,并组织救援;
l)编制电梯风险辨识、评价,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m)制定隐患排查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电梯隐患排查;
n)发现风险点及其危险源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本单位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报告;
o)按照规定报告电梯事故,参加电梯事故救援,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
p)履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和本单位要求的其他电梯使用安全管理职责。
4.5制度管理
4.5.1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4.5.1.1电梯使用单位应规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明确风险
点、风险管控措施、安全风险告知等内容,保证本单位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规范化。
4.5.1.2电梯使用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指导开展安全评价与分级管控
工作。编制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附录A)、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有关记录文件(参见附录B),确定
风险辨识、评价方法与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4.5.2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5.2.1电梯使用单位应规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隐患排查治理职责;规定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措施,明确排查主体、周期、内容及实施流程,确定隐患整改、
验收工作流程等。
4.5.2.2电梯使用单位应依据本单位制定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编制安全检查文件,包括专
项安全检查表,每日安全检查记录、每周安全排查整治报告、每月安全调度会议纪要等。
4.5.3奖惩考核制度
使用单位应将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纳入单位、岗位综合绩效进行考核。
5
DB14/T3096.3—2024
4.6组织培训
4.6.1培训对象
使用单位应将与双重预防体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保证其熟悉本单位双重预防体系相关制度,具备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4.6.2培训内容
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a)双重预防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
b)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
c)风险点评价概况;
d)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措施;
e)岗位风险及其他风险信息。
4.6.3培训记录
使用单位培训过程应保留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包括培训计划、授课教材、效果评价等资料。
5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使用单位的风险点为单台电梯及其相关的区域与作业活动,风险点名称可以用“内部编号/位置”
的形式来命名。按照《特种设备目录》,填写包含类别、品种、型号等基本信息的《风险点登记台账-
电梯》,形式可参照附录A。
5.2风险点划分与辨识
5.2.1风险点的划分
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设备类别以及在设备类别、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
合为辨识单位进行电梯风险点划分。作业活动包括:检修作业、维保作业、自行检测、应急演练等。
5.2.2危险源辨识
5.2.2.1危险源辨识时,使用单位应当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
和操作、维护保养的要求,按照TSG03列出的事故特征,对所用设备及其作业过程中潜在风险有害因
素进行辨识,辨识范围应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管理缺陷等四方面进行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具体如下:
a)人的因素包括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安全培训、配置情况,自行检测人员、维护保
养人员和乘客的行为等;
b)物的因素包括机房、井道、底坑、轿厢等区域的设备运转状况以及需保养、更新、报废等情
况;
c)环境因素包括建筑物的空间、照度等因素,以及周边温度、湿度状况和腐蚀性环境等;
d)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档案等。
6
DB14/T3096.3—2024
5.2.2.2危险源辨识方法可参照DB14/T2136第5章给出的方法进行辨识。使用单位也可以采用多种
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辨识危险源,以相互印证。
5.2.3危险源辨识的程序
使用单位可参考以下流程进行危险源辨识:
a)由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电梯安全员(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人员、相关专
家等人员组成辨识小组;
b)收集有关电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制度等相关资料;
c)分析电梯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
d)结合单位电梯实际使用状况,对危险源进行分类辨识。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使用单位风险辨识小组负责风险等级评价,可参考DB14/T2136给出的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应
风险进行等级划分。
5.3.2风险等级确定原则
风险等级判定应采取从严从高的原则。自高到低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Ⅰ级)、较大风险(Ⅱ
级)、一般风险(Ⅲ级)和低风险(Ⅳ级)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
控。
5.4风险管控实施
5.4.1风险管控
5.4.1.1使用单位根据风险评价与风险分级结果,可参照附录C给出的措施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
性,若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采取一种或多种消除或者降低风险的相应管控措施,直
至风险可以接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附表C内容。
5.4.1.2使用单位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对单个区域的电梯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
表1规定的对应原则,对相应电梯实施管控。
表1风险等级及管控对照表
风险等级色标管控要求
单位(企业)级重点管控,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控制管理和具体落
重大风险实;
红色
(Ⅰ级)按照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当风险已降至可接
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方可使用。
单位(企业)级管控,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控制管理,各专业职能
部门及电梯安全员(安全管理员)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
较大风险
橙色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
(Ⅱ级)
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
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一般风险部门(车间)级管控,电梯安全员(安全管理员)负责控制管理,所属部门或车间具
黄色
(Ⅲ级)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
7
DB14/T3096.3—2024
风险等级色标管控要求
措施。在可能造成严重伤害后果的场合或公众聚集场所,应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
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工段(班组)级管控,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电梯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具体
低风险落实;
蓝色
(Ⅳ级)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
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5.4.1.3风险辨识和评价后,汇总形成《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格式见附录B),逐级评审、修订、
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5.4.1.4根据电梯使用管理的特点,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点,用红色标识,单
位(企业)管控,重大风险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a)担负公众聚集场所进出通道的公共交通型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b)一年以内发生两次以上(含)冲顶、蹾底事件的电梯;
c)一年以内发生两次以上(含)困人、夹人事件的电梯;
d)负有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电梯。
5.4.2风险告知
5.4.2.1使用单位应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相关人员和维保单位,使其掌握本岗位所涉及的风险
点和危险源,包含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
5.4.2.2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值班室或监控室设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公告栏;在
电梯轿厢或者醒目位置设置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
6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内容
6.1隐患排查计划
6.1.1使用单位应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排查的事项、内容、责任人和频次。
6.1.2隐患排查计划应做到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
点排查相结合。
6.2隐患排查实施
6.2.1隐患排查应做到责任到人,全面覆盖。对于依据本单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确定为重大
风险(红色)和较大风险(橙色)等级的,使用单位应重点进行排查。
6.2.2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方法包括使用管理隐患排查和设备安全隐患排查。使用管理隐患排查是对使
用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及使用管理水平方面的排查,频次为至少每年一次。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是对
电梯的主要部件、安全保护装置以及运行环境、运行状况、运行过程等方面的排查,频次由使用单位
确定。
6.2.3出现下列任意一种情况,使用单位应进行设备安全隐患排查:
a)电梯使用环境或用途发生重大变化的;
b)发生电梯事故或险情的;
c)公众聚集场所遇到重大节日、大型活动等情况的;
d)其他应当进行电梯安全隐患排查的情形。
6.2.4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制定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及电梯的类别、品种、用途、数量等情况,
8
DB14/T3096.3—2024
确定使用管理隐患排查和设备安全隐患排查的具体内容,并填写隐患排查记录。
6.3隐患分类、分级
6.3.1隐患分类
6.3.1.1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使用现场类隐患。
6.3.1.2基础管理类隐患是指使用单位电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程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排查类型
清单参见附录D表D.1《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6.3.1.3使用现场类隐患包括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电梯安全技术规范、
标准、相关规程制度等要求的问题或缺陷,排查类型清单参见附录D表D.2《使用现场类隐患专项排查
清单》。
6.3.2隐患分级
6.3.2.1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严重事故隐患。
6.3.2.2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直接判定为严重事故隐患:
a)电梯未取得许可生产、国家明令淘汰、已经报废或者达到报废条件,继续使用的;
b)电梯未经监督检验或者经检验、检测不合格,继续使用的;
c)电梯发生过事故或者有明显故障,未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继续使用的;
d)电梯设备超过规定参数、使用范围使用的;
e)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属于严重事故隐患的其他情形。
6.4排查类型、周期和组织
6.4.1日常排查
6.4.1.1电梯安全管理员或经过使用单位专业培训的人员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检查。检查可采用目视或
操作验证等方式进行。
6.4.1.2岗位员工应每天进行一次隐患排查,发现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并按照规定程序向安全管理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报告。
6.4.2专项排查
6.4.2.1定期排查
安全管理员实施或参与,使用单位可以结合维保单位维保和检验单位检验过程,由电梯安全管理
员或聘请的专业机构(人员)同步开展定期排查;也可采取确认相关维保或检验项目,选择重点项目
进行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
6.4.2.2投诉排查
安全管理员实施或参与,针对电梯投诉的内容,开展相应的隐患排查工作。
6.4.2.3重点时段排查
9
DB14/T3096.3—2024
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参加,在政府重大活动或者节假日前,
对各级管理人员、维保单位的值班安排和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等进行的重点检查。
6.5隐患治理
6.5.1一般隐患治理
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经安全员(安全管理员)进行确认;难以立即
排除的应及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
6.5.2重大隐患治理
6.5.2.1发现重大隐患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隐患消除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将重大隐患内容、存在岗位、
隐患形成原因、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相关人员进行通报。
6.5.2.2对于重大隐患,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隐患的类
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6.5.2.3对于检验机构、维护保养单位、乘客等告知的重大安全隐患线索,应及时进行排查治理。
6.5.2.4电梯使用单位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c)治理的费用和物资;
d)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e)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f)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6.5.2.5对于重大隐患,由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收,
并填制《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格式可参考“附录E”)。
6.5.2.6使用单位在隐患治理前或治理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
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6.5.2.7对仅依靠本单位力量难以消除的隐患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隐患,使用单
位应按规定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配合疏散可能危及的周边人员。
6.6验收评估
6.6.1使用单位应建立特种设备隐患治理结果确认工作机制。隐患治理完成后,根据隐患等级组织相
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评估:
a)一般隐患治理完成后,使用单位应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或专家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并出具
验收意见。
b)重大隐患治理完成后,
1)使用单位可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或者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重大隐患的治理
情况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意见。
2)对于按规定上报的重大隐患,使用单位在完成隐患治理并经评估符合条件后,还应向特
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恢复使用的书面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
可恢复使用。
6.6.2使用单位应如实记录验收评估的过程及结果,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闭环管理。
10
DB14/T3096.3—2024
7文件管理
7.1使用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7.2建档资料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内容。涉及重大风险、重大隐患时,其
辨识、评价、整改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改进记录和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3根据安全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双重预防体系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当地监
管部门的相关监管信息系统对接。
8持续改进
8.1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以确保
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8.2发生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新安装的电梯、电梯改造及重大修理、机房或候梯厅装修、线路变更
等),应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保存评审记录,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
8.3使用单位根据以下情况对双重预防体系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分析,更新相关信息:
a)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及规范性文件变化或更新;
b)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c)作业环境发生变化;
d)工序、工艺发生变化;
e)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f)补充辨识出新的危险源、风险点;
g)风险等级发生变化后,需要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调整;
h)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11
DB14/T3096.3—2024
A
附录A
(资料性)
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
电梯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表A.1。
表A.1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
使用单位名称:No:
序号风险点名称类别品种型号备注
(内部编号/位置)
1
2
填表说明:1、类别、品种,按《特种设备目录》要求填写。
12
DB14/T3096.3—2024
B
附录B
(资料性)
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表B.1。
表B.1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使用单位名称:填写时间:
评价管控可能导致的事管控责任
序号检查项目检查要求管控措施责任人备注
级别级别故特征及后果层级单位
电梯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员(安全管理人
建立安全总监(安全管
员):
违章操作、误操理负责人)、安全员
1人员持证情况1.持证人员持证;Ⅰ红公司级
作、设备损坏(安全管理人员)管理
2.证件在有效期内;
制度
3.作业内容与证书项目相符。
建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2人员安全培训情况按规定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培训覆盖相关人员Ⅱ橙人身伤害公司级
培训制度
使用单位应当配备安全总监(安全管理负责人)
人身伤害、设备损
3安全管理人员配置情况使用单位应当配备安全员(安全管理员)(可外聘),并取Ⅰ红建立岗位责任制公司级
坏
得特种设备安全管理A证。
1.电梯使用登记、定期检验、申请管理制度;
2.岗位责任制,明确电梯相关人员(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
管理员,班组长、运行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职责范围内
的任务和要求;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
度;
3.巡回检查制度,明确定时检查的内容和记录的项目;
4.电梯隐患排查制度,交接班制度,明确交接班要求、检查人身伤害、设备损
4安全使用管理制度Ⅱ橙建立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公司级
内容和交接班手续;坏
推荐标准
- YS/T 536.1-2009 铋化学分析方法 铜量的测定 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 2009-12-04
- YS/T 535.4-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2009-12-04
- YS/T 535.2-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氟含量的测定 蒸馏-硝酸钍滴定容量法 2009-12-04
- YS/T 535.7-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酸度的测定 中和法 2009-12-04
- YS/T 535.8-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 2009-12-04
- YS/T 536.11-2009 铋化学分析方法 汞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2009-12-04
- YS/T 535.9-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氯含量的测定 浊度法 2009-12-04
- YS/T 535.5-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可溶性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浊度法 2009-12-04
- YS/T 535.3-2009 氟化钠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2009-12-04
- YS/T 536.10-2009 铋化学分析方法 锡量的测定 铍共沉淀-分光光度法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