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

DB61/T 142-2021

陕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1/T 142-2021
标准类型
陕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8-12
实施日期
2021-09-12
发布单位/组织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陕西省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造林设计、造林分区、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作业、未成林抚育管护、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和造林档案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全省范围适宜造林地段的人工造林、更新及四旁植树,不适用于飞播造林。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陕西省林木种苗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
起草人:
翟佳、尹华、徐干君、吴胜义、吴普侠、王飞、杨建兴、霍宁、马浩、杨锋、吴乐然、李响、熊鑫、刘强生、党禹杰。
出版信息:
页数:3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64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T142—2021

代替DB61/T142-2003

造林技术规范

Afforesta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s

2021–08-12发布2021-09-12实施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T142—2021

目  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3

5造林设计.........................................................................................................................................................4

6造林分区.........................................................................................................................................................4

7造林树种.........................................................................................................................................................4

8种子和苗木.....................................................................................................................................................6

9造林密度.........................................................................................................................................................7

10造林作业.......................................................................................................................................................8

11未成林抚育管护.........................................................................................................................................12

12四旁植树.....................................................................................................................................................14

13林冠下造林.................................................................................................................................................15

14造林地生境保护.........................................................................................................................................16

15造林成效评价.............................................................................................................................................18

16造林档案.....................................................................................................................................................20

附录A(规范性)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21

附录B(规范性)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24

附录C(规范性)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26

I

DB61/T142—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替代DB61/T142-2003《陕西省造林技术规程》。与DB61/T142-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

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c)增加了基本原则(见第4章);

d)更改了造林设计(见第5章,2003年版第4章);

e)增加了造林分区(见第6章);

f)更改了造林树种(见第7章,2003年版第2章);

g)更改了种子和苗木(见第8章,2003年版5.4)独立成章;

h)更改了造林密度(见第9章,2003年版5.3)独立成章;

i)更改了造林作业(见第10章,2003年版5.1、5.2、5.5、5.6、5.7);

j)更改了未成林抚育管护(见第11章,2003版第6章);

k)增加了四旁植树(见第12章);

l)增加了林冠下造林(见第13章);

m)增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见第14章);

n)更改了造林成效评价(见第15章,2003版第7章);

o)更改了造林档案(见第16章,2003版第8章);

p)增加了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附录A);

q)增加了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附录B);

r)增加了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附录C)。

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木种苗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

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佳、尹华、徐干君、吴胜义、吴普侠、王飞、杨建兴、霍宁、马浩、杨锋、

吴乐然、李响、熊鑫、刘强生、党禹杰。

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负责解释。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61/T142-200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林业局

电话:029-88652113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233号

邮编:710082

II

DB61/T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造林设计、造林分区、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作业、未成林抚育管

护、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和造林档案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省范围适宜造林地段的人工造林、更新及四旁植树,不适用于飞播造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4175林木引种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3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557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1880木本植物种子催芽技术

LY/T2083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技术规程

DB61/T37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术语和定义

GB/T1577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造林forestation

在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林冠下通过人工或天然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

注:通常还包括迹地人工更新和四旁(零星)植树。

[来源:GB/T15776-2016,3.1,有修改]

3.2

造林方法forestationmethod

1

DB61/T142—2021

利用不同种植材料营建、恢复森林的途径。包括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包括扦插造林、

地下茎造林)。

[来源:GB/T15776-2016,3.2,有修改]

3.3

集水造林技术waterharvestingafforestationtechnology

利用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集水进行造林的技术。

3.4

截干栽植stumpplanting

利用苗木截去地上部分大部枝干后栽植的技术。

3.5

高杆造林highstalkafforestation

利用树木主干或枝条栽植的技术。

3.6

容器苗containerseedling

利用容器加营养基质繁育的苗木。

3.7

纯林purestand

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种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

或总蓄积量65%(不含)以上的森林。

[来源:GB/T15776-2016,3.4]

3.8

混交林mixedstand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

总蓄积量的65%(含)以下。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

等。

[来源:GB/T15776-2016,3.5]

3.9

造林密度plantingdensity

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播种)点(穴)数,或造林设计的株行距。

[来源:GB/T15776-2016,3.7]

3.10

整地sitepreparation

造林前清理有碍于苗木生长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火烧剩余物,结合蓄水保墒需要,耕翻土壤和

准备栽植穴的作业过程。

[来源:GB/T15776-2016,3.8]

2

DB61/T142—2021

3.11

树种配置distributionofspecies

营造混交林时各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

[来源:GB/T15776-2016,3.9]

3.12

种植点配置distributionofplantingpoint

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

[来源:GB/T15776-2016,3.10]

3.13

造林模式silviculturalmodel

在某一造林作业区,分别不同立地类型和培育目标,明确造林树种、种植材料、造林密度、配置方

式、整地、栽植和未成林地抚育管护,以及成林后的生长预估等造林要素的设计。

[来源:GB/T15776-2016,3.6]

3.14

造林成活率thesurvivalrateoftreesplanted

以小班为单元,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成活苗木的穴数与作业设计的种植穴数的百分

比。

[来源:GB/T15776-2016,3.11]

3.15

造林株数保存率reservingrateofplanting

以小班为单元,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达到有效造林标准或成林验收标准的造林株数与造林设计总

株数的百分比。

[来源:GB/T15776-2016,3.12]

3.16

造林面积保存率reservingrateofplantingarea

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面积,到成林年限或有效造林年限后达到成林验收标准或有效造林标准的面积

与该年度造林总面积的百分比。

[来源:GB/T15776-2016,3.13]

4基本原则

4.1坚持生态优先。造林活动不应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不利影响,充分保护造林地上已有的

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4.2明确造林目标。造林活动应确定主导功能、生长、产出和生态经济效果。

4.3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别造林分区、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立地因子,划分立地类

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以此作为适地适树的基础,提高造林效果。

3

DB61/T142—2021

4.4坚持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立足造林区域自然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造林方式、造林树种和造林密

度。

4.5遵循森林植被生长的自然规律。根据造林目标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造林方式、造林方法,

设计造林模式。

4.6营造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森林的健康稳定,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的使

用比例不低于80%,实行多树种、乔灌搭配造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营造纯林。

4.7积极采用良种壮苗。采用优质种子或优质种子培育的优质苗木,尽量使用有性繁殖的苗木,实现

人工林的遗传控制,保证人工林的生产力,提高林木的抗逆性。

4.8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使用节水节地造林技术,合理

利用水资源。

5造林设计

连续面积0.067hm²以上的造林应符合LY/T1607的规定。

6造林分区

参照《陕西省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划体系,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将全省划分为陕北毛乌素沙地区、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龙山桥山林区、渭北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北坡关山山地区、秦岭南

坡中西部中高山区、秦岭南坡东部中低山区、秦巴低山丘陵区、汉中盆地区、巴山中山区11个造林区,

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见附录A,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见附录B。

7造林树种

7.1树种选择

7.1.1一般原则

树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根据水热条件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b)根据森林主导功能选择适合于经营目标的树种;

c)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

d)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符合GB/T14175规定的树种;

e)对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速生树种,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其他适宜树种。

7.1.2选择要点

7.1.2.1防护林

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

b)营造农田防护林及经济林园、苗圃和草(牧)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

深根性等特点,经济林园防护林树种应具有隔离防护作用、且与林园树种无共同病虫害或非中

间寄主;

c)风沙地、盐碱地和水湿地区应选择分别具有相应的抗逆性的树种;

4

DB61/T142—2021

d)旱区应优先选择耐干旱、耐盐碱的灌木树种、亚乔木树种;

e)严重风蚀、水蚀地区,应选择根系发达和固土能力强的树种。

7.1.2.2特种用途林

树种应具备特种用途的性状。

7.1.2.3用材林

树种应具有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等性状,以及符合用材目的、适应特定工艺要求

等经济特性,优先选用珍贵用材树种。

7.1.2.4经济林

应符合LY/T1557的规定。

7.1.2.5能源林

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木质燃料林树种应具有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芽力强、热值高、燃烧性能好等特性;

b)油料林树种应具有结实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等特性。

7.1.3主要造林树种

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见附录B。

7.2树种配置

7.2.1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a)应控制营造纯林,发展混交林。

b)优化造林地块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

7.2.2纯林

7.2.2.1适用条件

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

a)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的;

b)生态学特性适宜单一树种栽培的;

c)以景观营建、科学研究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

7.2.2.2配置要求

应满足以下要求:

a)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100hm²;

b)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20hm²;

c)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形成的缓冲

区间不少于50m。

7.2.3混交林

5

DB61/T142—2021

7.2.3.1适用条件

下列情况应营造混交林:

a)以防护为目的;

b)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

c)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

d)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

e)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

7.2.3.2配置要求

应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相协调的多树种混交,宜针叶树种与阔

叶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喜光树种与耐荫树种、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深根性树种与

浅根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等混交;

b)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因素,选择点状、行状、块状等混交方式,也可与造林

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混交林。

8种子和苗木

8.1一般原则

应采用具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产地标签的种子、苗木

以及其他优良种植材料,遵循以下原则:

a)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

b)优先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

c)不应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试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8.2种子

应满足以下要求:

a)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按照GB7908的规定执行;

b)宜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子。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试验。由北向南调拨种子

不宜跨纬度3°,由南向北调拨不宜超过纬度2°;东西向调拨经度不宜超过16°。

8.3苗木

8.3.1裸根苗

应满足以下要求:

a)使用DB61/T378规定的Ⅰ、Ⅱ级苗木,优先使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种子培育的苗木以及

优良无性系苗木;

b)经济林苗木应符合LY/T1557的规定;

c)DB61/T378没有规定的树种,可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造林作业设计中的用苗要

求。

8.3.2容器苗

6

DB61/T142—2021

应符合LY/T1000的规定。

8.4种条

8.4.1插条

应满足以下要求:

a)选用管理规范、质量可信的采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条;

b)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插条;

c)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

8.4.2插干

宜选用1年~3年生枝干。

8.4.3竹蔸和竹鞭

8.4.3.1竹蔸为带蔸并截去竹尾的母竹。

8.4.3.2竹鞭为竹子的地下茎。

8.5种子处理

8.5.1种子消毒

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林,特别是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

进行浸种闷种;种皮厚的种子和小粒种子可用适度热水浸种。

8.5.2种子催芽

应按照LY/T1880的规定执行。

8.6苗木处理

裸根苗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a)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截短过长主根和侧根;

b)阔叶树种、毛竹,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c)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d)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

e)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

f)可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

g)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

9造林密度

9.1密度确定因素

9.1.1树种特性

9.1.1.1慢生、耐荫、树冠狭窄、根系紧凑、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可适当密植。

9.1.1.2速生、喜光、树冠开阔、水量消耗大的树种可适当稀植。

7

DB61/T142—2021

9.1.2培育目的

9.1.2.1防护林可适当稀植,护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

9.1.2.2培育大径材且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可适当稀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的的用材林可适当密植。

9.1.2.3乔木经济林可适当稀植,灌木和矮化经济林等可适当密植。

9.1.2.4木质能源林可适当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适当稀植。

9.1.2.5特种用途林按特殊要求确定,风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

9.1.3立地条件

9.1.3.1立地条件好、土壤肥力高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

9.1.3.2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好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

9.1.3.3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差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

9.1.4降水量

9.1.4.1降水量多的地区,可适当密植。

9.1.4.2降水量少的地区,可适当稀植。

9.1.5经营水平

9.1.5.1林区作业道路密度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营水平较高的,可适当密植。

9.1.5.2采伐周期长与采伐周期短的树种混交的,可适当密植。

9.1.5.3未成林郁闭前需进行林农间作的,可适当稀植。

9.2造林密度确定

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见附录C。

10造林作业

10.1造林方法使用条件

10.1.1播种造林

适用大粒种子,或者发芽迅速、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的中小粒种子,且种子资源丰富的树种,以及

土壤湿润疏松、立地条件较好、鸟兽危害较轻区域的造林地。

10.1.2植苗造林

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以及可以人工培育苗木的各类树种。

10.1.3分殖造林

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易于获取分殖材料,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茎的树种;

b)造林地水分、土壤条件较好;

c)造林季节水分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造林地。

10.2种植点配置

8

DB61/T142—2021

10.2.1种植行的走向

应按以下原则确定:

a)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

b)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c)在风害严重地区造林时,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10.2.2配置方式

10.2.2.1正方形配置

适用于营造商品林。种植点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点。

10.2.2.2长方形配置

适用于平原地区造林以及机械化造林。通常行距大于株距,种植点位于长方形的四角点,有利于间

种和机械化作业。

10.2.2.3品字形配置

适用于营造公益林。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

角形的顶点。

10.2.2.4正三角形配置

适用于营造经济林。相邻植株的距离都相等,行距小于株距,种植点位于正三角形的顶点。本配置

是品字形配置的特殊情形。

10.2.2.5群状配置

适用于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营造公益林。植株在造林地上多以3株~20株形成相

对独立的群丛状分布,群之间距离显著大于群内植株间的距离。

10.2.2.6自然配置

适用条件如下:

a)在造林地上随机配置种植点,适用于公益林;

b)依据造林地土壤分布条件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石质山地;

c)依据林间空地情况配置种植点,适用于林冠下造林、沙区造林。

10.2.2.7行带式配置

宜以1行~3行为一带,可乔灌草、灌草结合配置,适用于旱区造林。

10.3整地

10.3.1一般原则

根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造林方法等,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应遵循以下原则:

a)保持水土。采用有利于集水、节水、保土、保墒、保肥的整地方式;

b)保护原生植被。山地不应采用全面整地、炼山等破坏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地方式;

c)利用已有植被。利用已有林木、幼苗幼树,创造有利于种子和苗木健康生长发育的生境;

9

DB61/T142—2021

d)经济实用。采用小规格、低成本的整地方式;

e)禁止全面清林。除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等情况外,不应进行林地全面清理。

10.3.2整地时间

10.3.2.1植苗和直播造林,宜在造林前一年或半年进行整地。夏季整地,在伏天之前进行;秋季整地,

在土壤结冻前进行。

10.3.2.2有冻拔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可随整随造;旱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

季进行,随挖随种;沙区人工造林应搭障蔽。

10.3.3整地方式

造林地坡度15°以下的,采用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坡度15°以上的,宜采用局部整地,需保护天

然植被。各造林区主要整地方式如下:

a)陕北毛乌素沙地区宜采用局部整地,整地方式以穴状和块状整地为主;

b)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黄土高原区宜采用带状、块状整地、鱼鳞坑整地;

c)黄龙山桥山林区宜采用穴状或带状整地;

d)秦岭北坡关山山地区、秦岭南坡中西部中高山区、秦岭南坡东部中低山区、巴山中山区宜采用

穴状整地;

e)关中平原区、秦巴低山丘陵区、汉中盆地区宜采用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整地方式以穴状和块

状整地为主。

10.4播种和栽植

10.4.1播种造林

10.4.1.1穴播

在植穴中均匀地播入数粒(大粒种子)至数十粒(小粒种子),然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宜为种子

直径的2倍~3倍,粘性土壤宜薄,沙性土壤宜厚。

10.4.1.2条播

在播种带上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种入土或播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宜为种子直径的

3倍~5倍,粘性土壤宜薄,沙性土壤宜厚。

10.4.2植苗造林

10.4.2.1裸根苗栽植

根据林种、树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选用适宜的栽植方法。栽植时应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

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主要方法如下:

a)穴植法适用于栽植各种裸根苗和带土球苗木。穴的大小应略大于苗木根系,填土一半后提苗踩

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对于胸径3cm以上的带土球苗木,宜采取支撑措施;

b)缝植法适用于新采伐迹地、沙地栽植松柏类小苗。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开缝,放入苗木,不窝

根,踏实土壤;

c)沟植法适用于地势平坦、机械或畜力拉犁整地的造林地造林。将苗木按一定的株距摆放在开好

的沟里,再扶正、覆土、压实。

10.4.2.2容器苗栽植

10

DB61/T142—2021

采用穴植,植穴应略大于容器规格。

10.4.3分殖造林

10.4.3.1扦插造林

10.4.3.1.1插条造林

插条宜1年~2年生,长度40cm~60cm,直径0.6cm~1.2cm,扦插深度以插条顶端高出地面2

cm~5cm为宜。对于落叶阔叶树种,在旱区、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造林时,应深埋插穗,使其刚好被

土覆盖。

10.4.3.1.2插干造林

插干宜3年~5年生,小头直径3cm以上,干长3m~35m,插干深度0.8m~1.0m。

10.4.3.2地下茎造林

10.4.3.2.1移栽母竹

从竹林外缘或竹丛周围挖取1年~2年生、保留有竹鞭的母竹。栽植时鞭根舒展,分层填土踏实,

覆以厚层杂草。

10.4.3.2.2移栽竹鞭

竹鞭在造林前1个月挖出,尽量多带宿土,平埋在挖好的沟内,覆土约10cm,略高于地面,并踩实。

10.4.3.2.3分蔸造林

将挖出的母竹竹竿自地表以上20cm~30cm处截断,栽植竹蔸,利用竹蔸上的芽发育成林。

10.4.4造林季节

10.4.4.1播种造林季节

主要为雨季和秋季。雨季适用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秋季适用于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

的种子播种造林。

10.4.4.2植苗造林季节

10.4.4.2.1除春季少雨、低湿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可进行春季造林。

10.4.4.2.2雨季、秋季适合于各地造林。雨季造林宜选择蒸腾强度较小或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并掌握

好雨情,以下过一、二场透雨、出现连续阴天时为宜。秋季造林可在树木已经落叶至土壤冻结前进行,

宜选择落叶阔叶树种造林。

10.4.4.2.3冬季造林适用于气温适宜、土壤不结冻的地区。

10.4.4.2.4容器苗和带土坨苗木,可在土壤冻结期外的各季节造林。

10.4.4.3分殖造林季节

10.4.4.3.1插条和插干造林季节与裸根苗造林季节基本一致,随树种和地区不同,可在春季、秋季插

植。常绿树种可随采随插,落叶树种可随采随插或采条后经贮藏再插。在水分条件不充足的地区,插条

造林在充沛的雨季进行。

11

DB61/T142—2021

10.4.4.3.2地下茎造林,除寒冷以及酷热天气外,其他季节均可小规模造林。大规模栽植时,单轴型

竹类可在生长缓慢的冬季和早春进行,合轴型竹类可在1月~3月进行。

10.5造林辅助材料施用

10.5.1肥料

10.5.1.1施用原则

10.5.1.1.1应根据培育目标和土壤营养条件,采用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或采用有关施肥试验结果进行

施肥,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10.5.1.1.2在水源地、水体周边等特殊地段,尤其在坡地,需施肥时,应施有机肥,避免水体污染。

10.5.1.2基肥

土壤贫瘠的造林地,可施用基肥改良土壤。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

施于穴底。

10.5.1.3追肥

商品林可施用追肥。追肥宜采用复合肥和专用肥。追肥宜在栽植后1年~3年施用。

10.5.2防护材料使用

防护材料主要包括网围栏、支撑材料、越冬材料、防虫材料等。网围栏主要用于人、畜活动频繁处,

防止人畜随意进入造林地,损毁苗木。支撑材料主要指木(竹)杆等杆形材料,用于定植后固定苗木、

防止苗木风倒。越冬材料主要为秸秤、草、塑料布等材料,用于包扎苗木,或铺于造林地起防寒作用。

防虫材料主要指各种袋形、管形材料,套用于苗木基干部,可起到防虫、防旱等作用。

10.6蓄水保墒措施

10.6.1地表防蒸发措施

10.6.1.1地表覆盖材料有地膜、草纤维膜、秸秆、地布和土面增温保墒剂,以及石块、瓦片等。

10.6.1.2宜选用无色、透明的地膜。膜的厚度可根据使用方法选择;膜的大小可1m×1m或60cm×60

cm。为既提高地温又蓄水保墒,宜选用较厚的膜,并将地膜直接铺设在表面;以蓄水保墒为主要目的,

宜把地膜铺设在表土层下面,即把地膜铺设好后在上面压上2cm~3cm厚的土壤。铺在地下的,可选

用较薄的膜。

10.6.1.3根据种子萌芽温度和播种时的天气确定土面增温保墒剂使用时间。春季播种造林较正常播期

可提前几天使用,宜选在晴天上午,可仅用于树木周围也可用于全造林地,有条件时可在喷洒前浇水。

使用土面增温保墒剂的区域地表应尽量平整。

10.6.2土壤蓄水保墒措施

10.6.2.1旱区造林,可适当大规格深整地。春季造林宜在前一个雨季前整地,秋季造林宜在当年春季

或雨季前整地。

10.6.2.2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可在整地时施绿肥,或厩肥、过磷酸钙、锯末、土壤改良剂等的混合物。

10.6.2.3沙区造林,可在深层铺设地膜,或在底层撒施防止水分渗漏的材料,如拒水粉、拒水土等,

或在底层撒施土壤改良剂,与土壤形成阻水层。

12

DB61/T142—2021

11未成林抚育管护

11.1未成林抚育

11.1.1间苗定株与补植

主要措施如下:

a)播种造林在苗木出土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应进行间苗,在未成林期完成定株;

b)植苗造林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内,应根据造林地上苗木成活状况及时补植,补植应在造林季节

进行,补植苗木不应影响造林地上的苗木生长发育;

c)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采用平

茬措施复壮。

11.1.2浇水

注意事项及主要设施如下:

a)造林时浇足定根水;

b)造林后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进行浇水;

c)采用节水浇灌技术,限制采用漫灌方式;

d)造林作业时根据造林地面积和分布、所在区域的地形地势、水资源等状况,建设蓄水池、水窖、

水渠、提水设施、喷灌、滴灌等林地水利设施,配备浇水车、移动喷灌等移动浇水设备。

11.1.3松土

应在苗木周围50cm范围进行,并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

11.1.4除草

应除去苗木周边1m以内的杂灌杂草和藤蔓。采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应符合GB/T15783的规定。

11.1.5以耕代抚

11.1.5.1适用于实行林农间作的新造林地。

11.1.5.2以林为主方式。造林后3年~5年,通过间种农作物或牧草,以耕代抚,促进苗木生长。

林木郁闭后,停止间作。间作不应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11.1.5.3以农(牧)为主方式。可长期实行间作。郁闭成林后,可间作高杆作物。

11.1.6抚育次数

根据造林地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立地条件、天气状况等确定抚育时间、抚育措施和抚育次数。每年

可抚育1次~3次。用材林、经济林抚育次数根据经营管理强度确定。使用针叶树种营造的其他林种可

酌情减少抚育次数。实行林农间作的造林地,结合间作作业进行抚育。有冻拔害地区的造林地,第一年

以除草为主,减少松土次数。

11.2未成林管护

11.2.1综合管护

为防火、防人畜干扰等毁坏新造林地,应采取以下综合管护措施:

a)采用专人、专兼职或集中管护等方式;

13

DB61/T142—2021

b)人畜干扰风险较高的地段宜在造林地周边设置网围栏、篱墙、防护沟等设施;

c)设置管护碑等明示造林地管护范围、面积、目标、责任人等信息;

d)加强对森林防火通道保护,按照森林防火通道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健全森林防火通道,维

护、建设生物防火林带;

e)林地清理的灌草、抚育剩余物等宜及时清理,减少林地可燃物。

11.2.2有害生物防控

应采取以下措施:

a)开展造林地及周边林地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可设置病虫害预测预报样地、测报点等定期监测;

b)及时隔离、处理病虫危害木,减少病源;一旦发现检疫性病虫害,应及时伐除并销毁受害木;

c)病虫害发生后宜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或综合防治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大规模

造林宜配备诱虫灯、喷雾器、病防车等防治设备。

11.2.3兽害防控

应采取以下措施:

a)在苗木基干部涂(刷)白、涂抹驱避剂等材料进行防护;

b)在苗木基干部捆扎塑料布、干草把、芦苇等材料,或套置硬质塑料管、金属管等管状物,或设

置金属围网栏等防护物;

c)对苗木进行预防性处理如施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等。

11.2.4自然灾害防控

应采取以下措施:

a)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后树盘盖石板或盖草保墒、喷洒塑料或树脂制成的泡沫剂或成膜物

质的水乳液、铺撒地表后形成薄膜层等多种措施,实现保水保墒;

b)在洪涝灾害易发地段可设置排水沟,提高造林地的抗涝能力,防止苗木受淹;

c)风大、干燥、严寒地区或冻拔害严重地区,冬季可采取覆土、盖草(秸秆)、包裹等防风防寒

措施;

d)风沙区可采取设置风沙障,或在林缘迎风面挖壕等措施,防止风蚀沙埋造林地,并保护苗木。

12四旁植树

12.1树种选择

四旁植树宜根据栽植目的、四旁空间状况和当地乡风民俗等选择树种;并遵循以下原则:

a)宜选择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好、寿命长等特性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濒危、珍贵树种;

b)景观或绿化树种宜选择树型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c)用材树种宜选择生长快、干形通直、冠幅较大、枝叶繁茂的树种;

d)经济林树种宜选择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树种;

e)立地条件优越的四旁栽植地段,应发展珍贵树种,提高四旁植树综合质量。

12.2树种配置

12.2.1单一型

14

DB61/T142—2021

单一型配置方式有单一乔木树种型、单一灌木树种型;或单一观赏树种型、单一用材树种型、单一

经济林树种型等。

12.2.2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