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083-2019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083-2019 Strength requirement and test method of automobile seats,their anchorages and any head restrain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4年05月
-
2006年09月
-
2019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天津汽车检测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汽认证中心、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东风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李强、张尚娇、丁晓东、曲艳平、巩金龙、杨斌、刘丽亚、马志良、周威、杜北华、黄建军、张洪涛、杨运生、董明、金玉明、刘洁伟、王辉、肖志金、郑敏、孙磊、侯天仪、罗擎柱、李健伟、余忠皋、王娟娟、王新宇、徐中皓、吴向亮、王侃、姚鹏、于桂芳、李恩海、王蓓、赵淑华、徐元科
- 出版信息:
- 页数:25页 | 字数:4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43.040.60
T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GB150832019
代替—
GB150832006
、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
要求和试验方法
,
Strenthreuirementandtestmethodofautomobileseatstheiranchoraesand
gqg
anheadrestraints
y
2019-10-14发布2020-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150832019
目次
前言…………………………Ⅰ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3
5试验方法…………………7
6实施日期…………………9
()…………………
附录规范性附录吸能性试验程序
A10
()……………
附录规范性附录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
B12
()、、………………
附录规范性附录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锁止装置以及移位装置的试验方法
C15
()……………………
附录规范性附录试验时测量作图的详细说明
D16
()…………
附录规范性附录头枕高度和宽度的确定
E18
()“”………
附录规范性附录头枕间隙尺寸的确定
Fa20
()…………
附录资料性附录试验分组
G22
—
GB150832019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给出的规则起草。
GBT1.12009
—《、》。
本标准代替GB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
本标准与GB15083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章年版的第章
120061
———、、、(、、、);
增加了前向后向侧向座椅翻移式座椅的定义见3.2.13.2.23.2.33.5
———、、(,)、(,)
增加了级级和级装载质量不超过的级级和级类车
MNMⅡⅢB10tMⅡⅢB
1123
();
禁止安装侧向座椅的要求见4.1.1
———();
增加了座椅头枕吸能的试验方法见附录中
AA.1.4.2
———();
增加了附录资料性附录试验分组
G
———、、(
删除了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锁止装置以及移位折叠装置强度的静态试验方法见2006年
版的5.3.2)。
《、
本标准技术内容参考了欧洲经济委员会ECER17机动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认证的统一
规定》。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
、()、、、、
心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天津汽车检测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汽认证中心东风商
、、、
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长春富维江森自控
-
、、、
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东风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中
、、()。
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强张尚娇丁晓东曲艳平巩金龙杨斌刘丽亚马志良周威杜北华
、、、、、、、、、、、、、、
黄建军张洪涛杨运生董明金玉明刘洁伟王辉肖志金郑敏孙磊侯天仪罗擎柱李健伟余忠皋
、、、、、、、、、、。
王娟娟王新宇徐中皓吴向亮王侃姚鹏于桂芳李恩海王蓓赵淑华徐元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150831994GB150832006
Ⅰ
—
GB150832019
、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
要求和试验方法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
和类汽车的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
aM1N
)、、;
bGB13057未涉及的其他M2类M3类汽车的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
)类汽车的座椅靠背后面部件的设计及正面碰撞中防止乘员因行李移动而导致伤害的装置
cM1
设计。
本标准不适用于后向座椅及其在这些座椅上安装的头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3730.1
—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115512014
GB11552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GB13057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15089
道路车辆冲击试验测量技术仪器设备(—
ISO6487RoadvehiclesMeasurementtechniuesin
q
—)
imacttestsInstrumentation
p
3术语和定义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T3730.1GBT15089
3.1
车辆型式vehiclete
yp
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差异的车辆类别:
)、、、,;
a座椅的结构形状尺寸材料及质量允许座椅蒙皮材料和颜色不同允许与已被批准座椅型
式的座椅质量有范围内的差异;
5%
)、、;
b座椅座椅靠背及其组成部件的调节装置移位装置及锁止装置的型式和尺寸
)座椅固定装置的型式和尺寸;
c
)、、,;
d头枕的尺寸构架材料和衬垫允许其蒙皮材料和颜色不同
),,。
e头枕附件的型式和尺寸若头枕为分体式头枕还包括头枕连接部件的特性
3.2
座椅seat
。
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蒙皮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
1
—
GB150832019
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3.2.1
前向座椅forward-facinseat
g
,,
车辆行驶中使用的座椅其面向车辆前方布置座椅的对称垂直面与车辆对称垂直面形成的角度为
。
0°±10°
3.2.2
后向座椅rearward-facinseat
g
,,
车辆行驶中使用的座椅其面向车辆后方布置座椅的对称垂直面与车辆对称垂直面形成的角度为
。
0°±10°
3.2.3
侧向座椅side-facinseat
g
,,
车辆行驶中使用的座椅其面向车辆侧方布置座椅的对称垂直面与车辆对称垂直面形成的角度为
。
90°±10°
3.3
长条座椅benchseat
供一个以上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蒙皮的乘坐设施。
3.4
折叠座椅foldinseat
g
、。,
设计供成年乘员偶尔使用且易于操作在使用时能够自锁的备用座椅通常情况下其处于折叠
状态。
3.5
翻移式座椅walk-inseat
、、,
靠背坐垫或整体可翻转卸下的可为该座椅后面的乘员进出车辆提供便利性或可方便行李放置
的座椅。
3.6
固定装置anchorae
g
。。
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包括车辆结构上受到影响的部件
3.7
调节装置adustmentsstem
jy
。():
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有但不限于如下功能
———纵向位移;
———垂直位移;
———角位移。
3.8
移位装置dislacementsstem
py
,/。/
为便于乘员出入该座椅后面使座椅或其一部分旋转或和移动的装置座椅或其一部分旋转或
和移动过程中无固定位置。
3.9
锁止装置lockinsstem
gy
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3.10
横向平面transverselane
p
正交于车辆纵向中心面的铅垂平面。
2
—
GB150832019
3.11
纵向平面lonitudinallane
gp
平行于车辆纵向中心面的平面。
3.12
头枕headrestraint
,
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
装置。
3.12.1
整体式头枕interatedheadrestraint
g
由靠背上部形成的头枕。
:,
注若满足和定义的头枕仅能用工具将其从座椅或车辆结构上拆下来或利用将座椅蒙皮全部或部
13.12.23.12.3
,。
分拆下来的方法才能将其拆下来则亦为整体式头枕
:,。
注对于整体式头枕通过垂直于距点的基准线的平面来定义头枕和座椅靠背之间的边界
2R540mm
3.12.2
可拆式头枕detachableheadrestraint
采用插入或固定的方式与座椅靠背相连且可以与座椅分开的头枕。
3.12.3
分体式头枕searateheadrestraint
p
采用插入或固定的方式与车辆结构相连且完全与座椅分开的头枕。
3.13
“”‘’
点
RRoint
p
,。
由车辆制造厂为每一乘坐位置规定的设计点相对于三维坐标系来确定
3.14
基准线referenceline
三维点装置的头部空间探测杆向后紧靠背板时头部空间探测杆的中心线。
H
3.15
隔离装置artitioninsstem
pgy
,。
除座椅靠背外其他用于保护乘员不因行李移动而受到伤害的部件或装置
:、。
注尤其是指位于竖直或翻折位置的座椅靠背上方网织物或金属网口物组成的隔离装置
1
:,。,
注若作为车辆标准配置的头枕上装有隔离装置则该头枕应看成是隔离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装备该头枕的座
2
椅本身不应被视为隔离装置。
4技术要求
4.1一般要求
、、(,)、(,)
级级和级装载质量不超过的级级和级类车禁止安装侧
MNMⅡⅢB10tMⅡⅢB
1123
(、、,、)。
向座椅专用校车救护车警用车辆以及民防消防车辆除外
4.2M1类车所有座椅的一般要求
。
4.2.1每个调节装置和移位装置都应具有能自锁的装置若座椅扶手或其他舒适性装置在车辆发生
,。
碰撞事故时不会给车内乘员带来额外伤害则不需要采用锁止装置
折叠座椅应能够自锁在使用的位置上。
,。
对定义的移位装置其解锁装置应位于座椅外侧接近车门处即使对位于该座椅背后的乘
4.2.23.8
3
—
GB150832019
,。
员也应易于接近
,,
对于确定的区域内的座椅背面部件按附录的要求进行吸能性试验时头型减速度大
4.2.35.8.11A
。,。
于80g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3ms同时试验过程中或试验后不得有危险边棱角出现本要求不适用
、。
于最后排座椅背对背安装的座椅或满足GB11552的座椅
。
4.2.4座椅背面部件的表面不允许有任何可能会增加乘员伤害的凸起或尖棱若按5.1规定的条件进
,:
行试验座椅背面部件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下列规定
———区域:;
12.5mm
———区域:;
25.0mm
———区域:。
33.2mm
区域的确定见5.8。
本要求不适用于:
),,。
a凸出周围表面高度小于3.2mm且凸出高度不超过其宽度的一半其边棱为光滑的部件
)、。
b最后排座椅背对背安装的座椅或满足GB11552的座椅
)(,
位于通过每排座椅最低点的水平平面以下的座椅背面部件如果每排座椅高低不同则从
cR
,“”,)。
后排座椅起该水平面应通过前排座椅的点在垂直方向或高或低形成一个台阶
R
)诸如柔性网类部件。
d
,,,
位于区域内的表面若满足附录吸能性试验则允许其曲率半径小于但不应小于
5.8.22A5mm
,。
2.5mm且表面应加衬垫以避免乘员头部与座椅骨架直接接触
,,
位于上述区域内的部件若表面材料邵尔硬度低于上述除了与附录规定的吸能性试验相
A50A
关要求之外的所有要求只适用于刚性部件。
,、、、
在按及规定进行的试验过程中或试验后座椅骨架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移位装置
4.2.55.25.3
。()
及其锁止装置均不应失效允许产生在碰撞过程中不会增加伤害程度的永久变形包括裂纹且能承受
规定载荷。
,。
在进行和附录中规定的试验过程中锁止装置不得松脱
4.2.65.3BB.2.1
,,,
4.2.7试验后允许或有助于乘员通过的移位装置应处于工作状态且至少能保证解锁一次并可按需
要移动座椅或座椅的一部分。
、、,,。
其他移位装置调节装置及其锁止装置允许产生变形裂纹但不允许失效并保持在原锁止位置
,,,
对于带有头枕的座椅在进行5.4.3.6试验过程中或试验后如果座椅或座椅靠背不出现断裂则认
;,,
为座椅靠背及其锁止装置的强度满足规定否则应进行试验以检查座椅靠背及其锁止装置的
5.25.2
强度
推荐标准
- DB50/T 473-2012 重庆市中小型水库水质保护规范 2012-11-30
- DB50/T 468-2012 重庆市水文巡测技术标准 2012-11-28
- DB12/T 468-2012 微耕机 卷帘机安全监理检验技术规范 2012-11-14
- DB12/T 464-2012 草坪草病虫无害化防控技术规程 2012-11-14
- DB12/T 465-2012 预防性健康检查 粪便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 2012-11-14
- DB50/T 474-2012 钢铁制件锌镍渗层 2012-11-28
- DB12/T 246-2012 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组和充电器通用技术条件 2012-11-15
- DB12/T 463-2012 盆栽苹果栽培技术规程 2012-11-14
- DB12/T 466-2012 猪瘟免疫技术规范 2012-11-14
- DB50/T 470-2012 镇(乡)、街道、村(社区)地图编制技术规范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