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129-2023 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设计标准
DB11/T 2129-2023 Integr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esign standards
基本信息
2,标准数据定制化,可定制企业云端标准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下载以及更新推送服务,实时了解标准时效更新动态
3,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依托最新最全的标准数据库为您提供在线标准时效性核查服务,并开具权威性的标准时效性核查报告(点击查看详情)
4,服务定制咨询联系电话:15102855502(微信同号),QQ:469517676
发布历史
-
2023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8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2129—2023
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设计标准
Standardsforstation-cityintegrationengineeringplanning&
design
2023-06-28发布2024-01-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联合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地方标准
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设计标准
Standardsforstation-cityintegrationengineeringplanning&design
主编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4年01月01日
2023北京
DB11/T2129—2023
前言
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计划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北京市地方
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京市监发〔2021〕1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
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分级;4规划指引;5总体设计;6建筑;7结构;8机电
设备;9专项;10界面、分期与临时设施。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
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负责标准日常管理,北京城建设计发
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工作(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5号,邮政
编码:100037,联系电话:88336666)。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电话:55595000,
邮箱:bjbb@),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编制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贺鹏、曹宗豪、彭彦彬、黄源、徐宁、关一立、吴闯、赵新华、高翔、刘彦琢、
解建华、谢洁、廖文焕、张鑫、李惟斌、兰亚京、贺凯、茹祥辉、张继菁、
邱蓉、韩涛、丁永权、蔡明、祁跃、周忠发、韩维平、刘侃、李翔宇、四兵锋
主要审查人员:邱跃、邵韦平、雷丽英、张铁军、田川平、王江燕、奚悦
DB11/T2129—2023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分级........................................................................4
4规划指引......................................................................5
4.1一般规定.....................................................................5
4.2用地规划.....................................................................5
4.3交通规划.....................................................................6
4.4市政规划.....................................................................6
4.5公共空间规划.................................................................7
4.6综合防灾.....................................................................8
5总体设计......................................................................9
5.1一般规定.....................................................................9
5.2功能布局.....................................................................9
5.3公共空间布局.................................................................9
5.4景观绿化....................................................................10
5.5交通设计....................................................................11
5.6市政设计....................................................................12
6建筑........................................................................14
6.1一般规定....................................................................14
6.2公共空间....................................................................14
6.3集中商业....................................................................16
6.4附属设施....................................................................16
6.5服务设施....................................................................16
6.6环境与装修..................................................................17
7结构........................................................................18
7.1一般规定....................................................................18
DB11/T2129—2023
7.2结构荷载...................................................................19
7.3结构设计...................................................................19
7.4结构预留...................................................................20
7.5结构减振...................................................................20
7.6结构防水...................................................................20
8机电设备.....................................................................22
8.1一般规定...................................................................22
8.2给水排水...................................................................22
8.3暖通空调...................................................................23
8.4电气与智能化...............................................................24
9专项........................................................................27
9.1防护设计...................................................................27
9.2噪声与振动控制.............................................................28
9.3防洪涝.....................................................................30
9.4绿色建筑...................................................................30
10界面、分期与临时设施.........................................................31
10.1界面划分..................................................................31
10.2分期建设..................................................................31
10.3临时设施..................................................................31
附录A评估.....................................................................32
A.1一般规定...................................................................32
A.2站城一体化工程用地范围指标.................................................32
A.3站城一体化工程建筑工程评估指标.............................................33
本标准用词说明..................................................................35
引用标准名录...................................................................36
附:条文说明...................................................................39
DB11/T2129—2023
CONTENTS
1Generalprinciples............................................................1
2Terms.........................................................................2
3Grade.........................................................................4
4Planningguidelines...........................................................5
4.1Generalprovisions...........................................................5
4.2Landuseplanning............................................................5
4.3Transportationplanning......................................................6
4.4Municipalplanning...........................................................6
4.5Publicspaceplanning........................................................7
4.6Comprehensivedisasterprevention............................................8
5Overalldesign................................................................9
5.1Generalprovisions...........................................................9
5.2Functionallayout............................................................9
5.3Publicspacelayout..........................................................9
5.4Landscapegreening..........................................................10
5.5Trafficdesign..............................................................11
5.6Municipaldesign............................................................12
6Architecture.................................................................14
6.1Generalprovisions..........................................................14
6.2Public......................................................................14
6.3Centralizedcommerce........................................................16
6.4Ancillaryfacilities........................................................16
6.5Servicefacilities..........................................................16
6.6Environmentanddecoration..................................................17
7Structure....................................................................18
7.1Generalprovisions..........................................................18
7.2Structuralloads............................................................19
7.3Structuredesign............................................................19
7.4Structuralreservation......................................................20
7.5Structuralvibrationreduction..............................................20
7.6Structuralwaterproofing....................................................20
8Electromechanicalequipment...................................................22
8.1Generalprovisions..........................................................22
8.2Watersupplyanddrainage...................................................22
8.3Hvac........................................................................23
8.4Electricalandintelligence.................................................24
DB11/T2129—2023
9Special......................................................................27
9.1Protectivedesign..........................................................27
9.2Noiseandvibrationcontrol................................................28
9.3Floodcontrolandwaterlogging.............................................30
9.4Greenbuilding.............................................................30
10Interface,staging,andtemporaryfacilities.................................31
10.1Interfacedivision........................................................31
10.2Phasedconstruction.......................................................31
10.3Temporaryfacilities......................................................31
AppendixAEstimate.............................................................32
A.1Generalprovisions.........................................................32
A.2Evaluationindicatorsforlandusescopeofstationcityintegrationproject32
A.3Evaluationindicatorsforstationcityintegr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
engineering.......................................................................33
Explanationofthewordinginthisstandard.....................................35
Listofquotedstandards........................................................36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39
DB11/T2129—2023
1总则
1.0.1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着力将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
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等各类交通功能设施对城市发展引领作用,吸收国内外先
进城市站城一体化工程建设经验,促进站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统一完善站城一体
化工程规划设计相关要求,推动站城一体化工程高品质空间营造,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内新建的站城一体化工程区域综合实施规划及站
城一体化工程的规划设计。
1.0.3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与设计应整体考虑,遵循统筹地上地下空间、交通、市政
设施、配套设施、景观的资源的原则,适度融合共享、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资
源的原则,并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情况,合理划分界面。
1.0.4站城一体化工程区域综合实施规划和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
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DB11/T2129—2023
2术语
2.0.1站城一体化工程multifunctionaltransportationhub
以轨道交通车站、城市民航值机厅、市域公交车站、省际公交车站等交通功能设
施为核心,与其他非交通功能的城市功能设施合建且空间融合的建筑工程。
2.0.2公共空间publicspace
位于不同功能设施之间,供公共使用的空间。
2.0.3上盖绿化占比proportionofgreenplantsonthecover
站城一体化工程中结构顶板上方绿化面积占结构顶板面积的比例。
2.0.4城市通廊citygallery
站城一体化工程内联系不同功能设施或站城一体化工程联系相邻建筑或室外场地
的人行廊道。
2.0.5综合服务中心comprehensiveservicecenter
站城一体化工程中为乘客提供人工问询、信息查询、售票、便民服务、急救设施、
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展示宣传等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
2.0.6共用换乘厅sharedtransferhall
联系不同交通功能设施,供乘客进行交通转换的场所。
2.0.7共构结构co-structuralstructure
交通功能设施主体或附属结构与城市建筑连为一体的结构。
2.0.8集中商业centralizedcommercialfacilities
在站城一体化工程中的交通设施区域外,集中布置并具有独立设置条件的地上或
地下商业设施。
2.0.9兼顾人防undergroundspacetakingintoaccountcivilairdefense
结合城市地下工程修建的,以平时使用功能为主,战时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防护
区域。包括基础设施兼顾人防和连通兼顾防护空间。
2.0.10基础设施兼顾人防undergroundinfrastructuretakingintoaccountcivilair
defense
结合正常运行的城市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地下交通设施以及地下综合设施等基础
设施修建的,以平时使用功能为主,战时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基础设施防护工程。
2.0.11连通兼顾防护空间station-cityintegrationengineeringconsideredcivilair
defense
为站城一体化工程内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防护区域,其结构主体在常规武器预定
2
DB11/T2129—2023
抗力作用下不坍塌损毁,战时作为人防工程配套的联络空间,用于保障站城一体化工
程内不同防护区域的连通。
3
DB11/T2129—2023
3分级
3.0.1站城一体化工程应根据所服务区域的城市功能及交通能级划分I级、II级、III
级、Ⅳ级四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需求特征进行设计。
3.0.2站城一体化工程分级应参考上位规划等级划分结果,并符合下列规定:
1与机场、铁路对外重要枢纽站等相衔接的枢纽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应为I级;
2与城市重点功能区的核心区紧密结合,功能辐射城市群及全市域,与多条轨道
交通线路相衔接的城市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应为II级;
3与城市重点功能区紧密结合,功能辐射区域广的多线换乘区域级站城一体化工
程应为III级;
4组团内周边城市功能明显集聚站点的组团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应为Ⅳ级。
4
DB11/T2129—2023
4规划指引
4.1一般规定
4.1.1站城一体化工程应依据上位规划确定分级、功能定位、规模布局、周边用地、
交通及市政等规划条件。
4.1.2站城一体化工程规划应根据人流动线、业态布局、运营界面、地上与地下功能
等因素统一布局。
4.1.3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布局、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充分发挥地下轨
道交通保障人员安全交通、转移和物资运输等战时主要功能。
4.2用地规划
4.2.1用地功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对于本区域的功能定位
要求;
2应满足轨道交通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布局和正常运营要求,轨道交通附属设施宜
与用地或建筑一体化布局,如遇特殊情况需布置在道路用地内时,应采取有效措
施避免对交通通行造成不利影响;
3站城一体化工程范围内不宜布局传染病医院、危险品仓库等对周边环境及公共
安全存在潜在威胁的设施;
4不宜布局仓储、物流(便民物流配送功能除外)、工业生产等功能。
4.2.2用地功能应适度兼容、良性混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满足安全要求、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交通设施用地可兼容商业、商务、公共
服务、居住等城市功能;
2轨道交通车站及附属设施可与交通设施用地以外的其他用地复合设置。
4.2.3土地使用强度应与所在地区交通承载能力相适应,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I级和II级建设用地基准强度不宜低于5级;
2III级建设用地基准强度不宜低于4级;
3Ⅳ级建设用地基准强度不宜低于3级。
4.2.4建筑密度宜按照有利于营造宜人街道、保证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的原则确定。
4.2.5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确定,并应满足
城市天际线塑造、景观视廊控制、历史文化保护、保障日照条件等要求。
5
DB11/T2129—2023
4.2.6站城一体化工程宜承担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在空间资源紧张的城市更新
地区,可在站城一体化工程内增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为周边区域提供良好服务。
4.2.7站城一体化工程区域宜统筹布局绿地,并可通过提高上盖绿化占比提升绿化效
果。
4.3交通规划
4.3.1综合交通应按照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车(含网约车)、小汽车的优先顺
序进行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
4.3.2构建连续、舒适、安全的步行网络,步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全天候通行、应急疏散等要求,宜设置风雨连廊、夜间照明等设施;
2步行系统应提供无障碍出行条件;
3公共建筑与轨道交通的出入口及通道宜共享共用。
4.3.3自行车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配建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宜与周边自行车停车统筹布局,且出入口相关
设施共享共用;
2当设置地下自行车停车场时,地下自行车停车场宜与轨道交通出入口通道或站
厅公共区直连直通。
4.3.4客运枢纽及城市公共汽电车场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I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应设置城市综合客运枢纽;
2II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应设置城市公共交通枢纽,枢纽内公交线路应以到发功能
为主;
3III级、Ⅳ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宜设置公共交通枢纽或公交首末站。
4.3.5机动车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动车停车设施宜统筹布局,且与其他出入口设施共享共用;
2居住类用地停车配建宜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中停车配建下限指标进
行上限控制。
4.4市政规划
4.4.1市政管线、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应根据现状、规划近远期需求,结合地上、地
下空间,与项目用地、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车站、建筑结构、环境景观、防洪工程、
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开发等各专业需求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服务于站与城、内部与
6
DB11/T2129—2023
外部的市政配套系统可整合,共用一体化空间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4.2临近站城一体化工程的市政设施宜与站城一体化工程整合建设。
4.4.3站城一体化工程区域应结合设计方案进行的精细化内涝风险模拟评估结果合理
确定区域设计内涝水位。设计内涝水位不应低于该地区遭受100年一遇暴雨产生的内涝
水位加0.5m安全超高值。
4.4.4站城一体化工程及周边区域的竖向控制应注重与城市设计和景观的融合,做好
规划与现状、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交通组织和土方平衡,采用关键节点
及重要场地高程控制等实现空间有序、防洪排涝安全、兼顾景观塑造的竖向格局。
4.4.5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应低于当期发展阶段区域级标准要求,并可结合地区资源
条件适当提高。
4.4.6宜根据资源与技术经济等条件,因地制宜设置综合能源站。
4.4.7宜依据周边电网规划条件和区域电力负荷密度,设置城市公用变电站。
4.4.8站城一体化工程可结合开发强度,设置气密垃圾收运系统。
4.4.9市政基础设施宜与建筑和城市空间结合设置,并满足地下化、隐形化、小型化
的要求。
4.4.10配建综合管廊工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宜与站城一体化工程地下空间、轨道交通车站及区间同步规划建设;
2综合管廊监控中心等配套设施宜与临近的站城一体化工程建筑结合设置;
3应集约利用站城一体化工程地下空间,断面应集约布置。
4.4.115G基站宜与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结合建设,实现区域全覆盖。
4.5公共空间规划
4.5.1应按照安全、绿色、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站城一体化工程的公共空间规划,应
统筹开展站内与站外空间、地上与地下空间、城市公共区域与用地产权边界内空间的
规划。
4.5.2建筑退线空间应与公共空间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设地块邻近道路时,建筑退线空间宜满足轨道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附属
设施布局条件;
2建设地块邻近交通设施用地时,建设地块与交通设施用地可不做建筑退线要求。
4.5.3站城一体化工程宜设置共享空间,可结合道路用地上方或地下空间设置城市通
廊,城市通廊可设置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
7
DB11/T2129—2023
4.5.4站城一体化工程应作为地下空间重点利用区,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设置地下
空间,并满足下列要求:
1地下空间应统一规划、互连互通,轨道交通车站宜与周边地块的地下空间直接
连通;
2宜结合实际需求提高地下空间建设规模与强度。
4.5.5地下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布置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等;
2可适度发展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地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
4.5.6进行地下空间设施布局时,宜与所在地块的地上规划用地性质兼容。并应满足
下列规定:
1当地下空间设施与地上用地功能完全兼容时,可直接在规划用地布局地下空间
设施;
2当地下空间设施与地上用地功能部分兼容时,应在满足规划用地相关要求的前
提下布局地下空间设施;
3当地下空间设施与地上用地功能不能兼容时,应统筹规划调整地上地下用地功
能,避免在规划用地布局地下空间。
4.6综合防灾
4.6.1应根据区域人口、灾害风险分析、近远期社会发展等因素,合理配置城市综合
防灾设施。
4.6.2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应根据各类限制建设要素,确定与易燃、易爆物品场所及产
生噪音、尘烟、散发有害气体等污染源的距离,并应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隐患地区。
4.6.3应形成室内外相结合的避难场所体系,室内避难场所面积比例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GB/T51327的规定执行。
8
DB11/T2129—2023
5总体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站城一体化工程宜围绕轨道交通功能与城市开发功能紧凑布局、立体衔接,城
市公共空间与交通设施空间宜整合布置。
5.1.2站城一体化工程应进行整体交通组织设计,当具有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时,应
符合主客流优先、平均换乘距离最小的设计要求。
5.1.3站城一体化工程内部及与周边地块联通设施均应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
5.1.4站城一体化工程不同功能区域应设置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交通导向标识、
标线,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
5.2功能布局
5.2.1功能布局应统筹布置交通、服务、开发、市政等功能,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及其
接驳服务功能。
5.2.2交通功能的布局宜以公交和慢行优先原则,与其他功能空间相互融合、立体组
织。I级站城一体化工程中宜布置或预留安检互认和联运系统,并应设置综合服务中心。
5.2.3商业服务功能应与主要人流动线相结合布置。
5.2.4大型公共服务功能的布局宜临近轨道交通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之间应设置人
员集散空间。
5.2.5应合理统筹各类水平向与竖向交通组织,换乘和接驳流线应便捷、连续、顺畅。
I级、II级站城一体化工程宜设置共用换乘厅、城市通廊。
5.3公共空间布局
5.3.1公共空间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客流预测、交通组织、用地条件、功能和景观需求统筹布局;
2应避免设置围挡或绿篱等分隔设施阻隔,空间应保持连续开放;
3公共空间宜采用通透界面围合,不宜设置连续封闭墙体;
4规划要求与毗邻地块连通的商业空间、公共空间应预留连通条件;连通部位的
宜协同设计,平层顺接。
5.3.2步行空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持连续,不应设置阻碍通行的设施;
推荐标准
- TB/T 2965-2018 铁路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 2018-07-16
- TB/T 3513-2018 高速铁路桥涵防公路车辆撞击装置 2018-07-16
- TB/T 3512-2018 电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软件集成测试规范 2018-07-16
- LD/T 01-2020 社会保险网上经办服务指南 2020-01-01
- TB/T 3516-2018 CTCS-2 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2018-07-16
- LD/T 02-2020 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2020-01-01
- TB/T 2892-2018 电气化铁路用直流电源装置 2018-07-16
- TB/T 2395-2018 机车车辆动力车轴设计方法 2018-07-16
- LD/T 71.8-2019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劳动定额 机车车辆铆接加工 2019-01-22
- TB/T 3517-2018 铁路电力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 2018-07-16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 1DB11/ 1889-2021 站城一体化工程消防安全技术标准
- 2DB11/ 2101-2023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
- 3DB11/T 2102-2023 乡村地区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 4DB11/T 2232-2023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规划设计标准
- 5T/CECS 1371-2023 一体化智慧能源站应用技术规程
- 6DB11/T 1102-201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核验测量规程
- 7T/CECS 10316-2023 建筑用一体化智慧能源站
- 8DB11/ 1950-2021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
- 9DB1331/T 033-2022 雄安新区食品站药品站设计标准
- 10DB11/ 2076-2022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