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2101-2023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

DB11/ 2101-2023 Healthy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 2101-2023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4-06
实施日期
2023-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告

2023年标字第22号(总第340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北京市标准化办法》和《北

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复

审结果,现公布现行有效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

附件:现行有效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2023年标字第22号

(总第340号)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12月29日

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行业主管部门备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检查与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1927.DB11/T2098-2023

价规范委员会

市域(郊)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1928.DB11/T2099-2023

土建工程委员会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选用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1929.DB11/T2100-2023

术规程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将条文说明中的“《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GB/T

1930.DB11/2101-2023健康建筑设计标准

委员会11790”更新为“《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

将引用标准名录及正文中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

1931.DB11/T2102-2023乡村地区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标准3370”更新为“《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

委员会

JTG3370.1”。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

1932.DB11/T2103.1-2023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

范第1部分:通则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

1933.DB11/T2103.2-2023

范第2部分:养老机构北京市民政局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

1934.DB11/T2103.3-2023

范第3部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北京市民政局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

1935.DB11/T2103.4-2023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

范第4部分:大型商业综合体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

1936.DB11/T2103.5-2023范第5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

现场

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

1937.DB11/T2103.6-2023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

范第6部分:密室逃脱类场所

183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2101—2023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healthybuilding

2023-04-06发布2023-10-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联合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地方标准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healthybuilding

DB11/2101—2023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3年10月01日

2023年北京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实施,按照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京市监发〔2021〕19号)

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卫生防疫设计;4.室内空气

质量;5.用水安全;6.物理环境;7.健身与全龄友好;8.心理健康保障。

本标准中第4.3.2条为本标准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城

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15B;邮政编码:100013)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电话:55595000,邮箱:bjbb@)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创置业有限公司

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爱情地产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绿城中国北方区域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曾宇、裴智超、曾捷、奚悦、张宁、张广群

吕亦佳、肖伟、高羚耀、赵建平、薛峰、夏国藩

王凌云、曾若浪、贺进城、王晖、张钦、闫国军

高雅春、高国恒、吴晓海、崔德鑫、束星北、师晓洁

汪洪、王巍翔、高建华、马晓临、赵钿、钱嘉宏

岳效龙、格智勇、胡昕、曹真方、石婷、马芳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赵锂、林波荣、唐琼、黄献明、焦舰、李建琳、

王占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2

3卫生防疫设计...........................................................................................................4

3.1场地.................................................................................................................4

3.2建筑空间........................................................................................................5

3.3设备设施........................................................................................................8

4室内空气质量.........................................................................................................13

4.1污染源控制..................................................................................................13

4.2空气净化......................................................................................................14

4.3监控系统设计..............................................................................................14

5用水安全.................................................................................................................16

5.1水质与水质监测..........................................................................................16

5.2给水排水系统..............................................................................................17

6物理环境.................................................................................................................19

6.1声环境..........................................................................................................19

6.2光环境..........................................................................................................20

6.3热湿环境......................................................................................................23

6.4电磁环境......................................................................................................24

7全龄友好与健身.....................................................................................................26

7.1全龄友好.......................................................................................................26

7.2健身场地与设施..........................................................................................28

8心理健康保障.........................................................................................................30

8.1交流和文化娱乐场地...................................................................................30

8.2亲自然环境..................................................................................................30

附录A生理等效照度的计算..................................................................................32

本标准用词说明.........................................................................................................34

引用标准名录.............................................................................................................35

条文说明......................................................................................................................37

1总则.................................................................................................................39

2术语、符号.....................................................................................................41

3卫生防疫设计.................................................................................................42

4室内空气质量..................................................................................................62

5用水安全.........................................................................................................73

6物理环境.........................................................................................................79

7全龄友好与健身.............................................................................................91

8心理健康保障...............................................................................................100

1总则

1.0.1为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导北京市健康建筑设计,

提升建筑健康性能,营造健康的建筑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筑设计。

1.0.3健康建筑设计应以北京市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

平疫结合、健康宜居、全龄友好的原则,用健康建筑理念指导设计,增强建筑

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建筑健康性能提升。

1.0.4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老年人照料设施等建筑的卫生防疫设计,

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相关建筑的有关卫生防疫设计的规定。

1.0.5健康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1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健康建筑设计designforhealthybuilding

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专项设计等阶段中,

采用适宜的场地布局、建筑形式、技术措施、色彩图案、建筑材料与设备设施

等,促进建筑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实现建筑健康性能提

升,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的使用空间。

2.1.2卫生防疫设计designforsanitaryandanti-epidemic

通过建筑公共环境、建筑空间及设备设施的设计,改善建筑卫生环境,兼

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2.1.3平疫转换conversionbetweennormalandepidemicsituation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建筑全部或局部空间由平时使用功能转入疫

情防控防治功能的转换措施。

2.1.4平疫结合combinenormalwithepidemicsituation

建筑设计既满足常态化防疫时期正常使用需求,又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时期防控救治需求。

2.1.5生理等效照度physiologicalequivalentilluminance

根据辐照度对于人的非视觉系统的作用而导出的光度量。

2.1.6全龄友好age-friendly

针对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等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人性化

设计与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出行、健身、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2.1.7噪声敏感房间noise-sensitiveroom

以保障人员的睡眠、日常生活、阅读学习思考及正常讲话不被干扰为主要

目的,需要保持安静的房间。

2.2符号

2.2.1室内空气质量

2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

2.2.2声环境

DnT,w——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

Ctr——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

C——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

L’nT,w——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

2.2.3室内光环境

——颜色透射指数;

——闪变指数;

SVM——频闪效应可视度;

DGI——窗的不舒适眩光指数;

D65生理等效照度;

Emel——

垂直照度;

Ev——

D65——生理等效天然光效能比;

γmel,v

——辐射通量的光谱功率分布;

φλe,λ()

——黑视素光谱效率;

smel()λ

V()λ——光谱光(视)效率。

2.2.4热湿环境

PMV——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

PPD——预计不满意者百分数

APMV——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

2.2.5防滑性能

COF——静摩擦系数

BPN——防滑值

3

3卫生防疫设计

3.1场地

3.1.1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应保证防疫期间

的人流、车流组织,并满足消防及防疫安全需求。

3.1.2场地出入口应根据平疫转换的需求设置集散场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街坊场地主要出入口应设置进深不小于6m的集散场地,场地用地

面积不小于地上总建筑面积的1‰且不少于60㎡;

2公共建筑应在建筑主要出入口前预留集散场地。

3.1.3居住街坊出入口附近应设置无接触配送快递存取柜放置场地,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不应占用地面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场地;

2不应影响小区干道车辆及行人通行;

3应结合主次入口,满足疫情时期居民及快递人员的分流需求;

4宜采用港湾式设计;

5快递柜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3.1.4场地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场地内部道路应满足救护车辆到达建筑出入口的要求;

2住宅建筑用地内的道路应满足救护车辆到达每个建筑单元室外出入口的

需求,且建筑的出入口处应满足救护车辆临时停放的需求。

3.1.5建筑的楼牌、门牌、标识应统一位置,楼牌标识应置于建筑外墙易于识读

的位置,门牌标识应靠近建筑主要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应设置楼栋位置及

编号示意图。

3.1.6建筑场地中的废弃物收集和再利用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垃圾收集站、点应进行垃圾物流规划,合理设计垃圾清运路线,避开场

地主要出入口、通道及主要人流;

2垃圾收集点附近宜设置给水、排水设施;

3应采用密闭垃圾容器,宜采用感应式等无接触垃圾容器;

4宜为设置智能垃圾收集系统预留条件。

4

3.1.7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在一层,且有独立出入口;

2应有应急抢救设备;

3应预留防疫物资存储空间;

4可与药房、日间照料设施结合设置。

3.1.8应通过对室外场地及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避免积水、防止蚊虫滋生,宜种

植防蚊虫植物。

3.2建筑空间

Ⅰ通用要求

3.2.1建筑室内空间的防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应根据使用性质、功能等进行合理布局,人流、物流宜分开设置,

应做到洁污分离、动静分区;

2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应充分利用日照、采光、通风和景观等自然条件,

建筑的平面设计、空间组织、门窗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3在满足使用性质、功能、工艺等要求的基础上,建筑空间布局应具有一

定的灵活性,便于在发生疫情等突发事件时进行空间分隔。

3.2.2出入口、公共门厅、大堂(含地下出入口)宜采用智能化无接触感应型门

禁系统,并预留设置非接触体温检测、清洗消毒等设施的空间,面积不小于2

㎡。

3.2.3楼梯、电梯、走廊、楼梯间、电梯间的防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走廊、楼梯间、电梯间等公共区域,宜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或设置

机械通风;

2楼梯、电梯扶手应采用易清洁材料;

3宜采用无接触电梯呼梯操作方式或电梯口预留配置手消毒设备的位置。

3.2.4地下空间的防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空间应满足安全、卫生的要求,日常为人员使用的空间宜充分利用

窗井或下沉庭院等进行自然通风和采光,如无法进行自然通风,应设置机械通

5

风措施;

2地下室不应布置居室;当居室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应采取满足采光、通

风、日照、防潮、防霉及安全防护等要求的相关措施。

3.2.5办公、学校、交通建筑、酒店、老年人照料设施、文体场所等公共建筑及

居住街坊内应至少配置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应设置明显位置指示

标识。

Ⅱ住宅建筑

3.2.6套内居住空间的防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套型应具有空间改造的灵活性,宜采用大空间、轻质隔墙的方式进行空

间划分;

2当套型内设有两个及以上卧室时,宜设置带有卫生间的套房,疫情时用

作临时隔离间,临时隔离间应自然通风。

3.2.7入口玄关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玄关应设置更衣、换鞋、储藏的空间;

2玄关应设置手消毒空间、防疫垃圾存放或预留位置,可结合其他功能空

间合并设置。

3.2.8住宅套内卫生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卫生间宜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卫生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

间地板面积的1/15;

2三居室及以上户型,应设置不少于2个卫生间或采用干湿分离设计;

3当仅设置1个卫生间时,卫生间宜布置在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界区

域,并宜采用干湿分离设计;

4宜选用免接触开启的智能马桶或预留水、电条件;

5洗面台下柜、便器等宜选用悬挂式安装,距地高度不小于200mm,避免

出现清洁死角;

6室内装饰材料应选择防水、防霉、易于清洁的材料;

7卫生间应有排、补风设施,排风井应采用防止串风和防倒灌装置。

6

3.2.9套内厨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装饰材料应选择防水、耐油污、易于清洁的材料,宜采用饰面一体

化装配式装修,减少材料拼缝,保证墙面易清洁;

2厨房不应设地漏;

3橱柜应选用防水、防潮、防霉材料;

4台面与墙面交界处宜采用弧形倒角设计或采用金属封边条。

3.2.10套型内应设置晾晒空间,宜设置在有阳光直射的阳台。无直射阳光晾晒

条件时,宜为配置有杀菌功能的衣物烘干设备预留条件。

3.2.11住宅建筑应合理设置清洁间,并设置给排水条件。

3.2.12住宅楼户内可开启外窗应设置纱窗;公共区域的可开启外窗宜设置纱窗。

Ⅲ公共建筑

3.2.13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满足疫情时人员出入口分设的需求;

2后勤出入口处应预留消毒、杀菌、体温检测等防疫空间;

3主要人流出入口应设置防尘垫或刮泥毯,进深不宜小于3m。

3.2.14公共建筑内应设置或预留临时隔离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临时隔离间宜靠近应急封闭管理状态下的建筑出口;

2临时隔离间应远离公共区域,隔离人员的进出流线应减少与普通人员流

线交叉;

3临时隔离间应设置独立机械通风。

3.2.15公共餐厅及厨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装饰材料应选用防水性能好、耐油污、平整光洁、易清洁的饰面材

料;

2餐厅应设置或预留洗手设施,应采用非接触式水嘴,宜设非手触式出液

器;

3售餐窗口内外之间,应安装局部隔断装置或预留安装条件,隔断高度不

宜小于1.3m;

7

4餐厅应设置防止餐厅的空气流向厨房的完全隔断或预留隔断措施;

5厨房后勤人员出入口应预留消毒区域;

6橱柜宜选用表面易清洁的一体化集成产品,操作台、洗菜池宜选用陶瓷、

钢化玻璃或不锈钢等光滑、易清洁的材质,水龙头宜选用表面易清洁的水龙头。

3.2.16公共建筑中卫生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场、火车站、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公共卫生间宜采用无

门形式的平面布局;

2公共卫生间宜设置专用前室和专用清洁间;

3卫生间宜有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设置独立的机械通风设施;

4室内装饰材料应选用防水性能好、平整光洁、易冲洗清洁的饰面材料;

5宜选用表面材质光滑、易清洁的卫生洁具,宜配备非手触式水嘴、非手

触式出液器、干手用品(烘手机或纸巾)及带盖垃圾桶;

6公共卫生间隔间挡板高度不应低于2.2m。

3.2.17公共建筑应分层或分区设置独立的清洁间,内设清扫工具、洗消设施存

放空间和洗涤池;应每层设置独立垃圾收集间;垃圾间及清洁间宜设置独立排

风设施或设置能自动关闭的门。

3.2.18防疫专项规划中需具备平疫转换能力的大型公共建筑,应按要求预留应

急状态接口条件。

3.3设备设施

Ⅰ暖通空调

3.3.1空调系统新风取风口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取新风,不应从机房、楼道及吊顶等处间接吸取

新风;取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的地点,应远离排油烟、锅炉排烟、车库

和卫生间排风等污染物排放口;

2取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置在绿化带时,不宜小于

1m;

3取风口与排风口不应短路,取风口宜低于排风口;住宅建筑进、排风口

8

间距不宜小于1m;公共建筑进、排风口垂直布置时,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m

以上,相同高度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4取风口应设置防虫网,宜设置粗效过滤器。

3.3.2集中空调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应急关闭回风的装置;

2不同房间或区域宜分别设置送、回风口;

3不同房间或区域的送、回风支管上应设置可完全关闭的电动或手动风

阀;

4应设置便于风管清洗、消毒的设施或条件。

3.3.3当设置新风系统时,住宅、学校、幼儿园及老年人照料设施等建筑宜采用

分散式新风系统。

3.3.4空调热回收机组送、排风机应可分别控制启停,热回收机组应设置旁通措

施。

3.3.5集中空调系统设计应编制防疫运行工况说明。

3.3.6全空气系统设计时,应使系统实现全新风运行工况。

3.3.7集中空调系统宜采用下列净化消毒措施:

1新风系统应至少采用粗效、中效两级过滤;商场、影院、学校、医院等

人员密集场所宜采用粗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可采用带净化杀菌功能的空

调风口;

2空调设备的冷凝水管道应设置水封,空调冷凝水应有组织排放,不应地

面散排;

3空调设备集水盘宜设置紫外线杀菌装置。

3.3.8开式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式冷却塔位置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新风取风口和可开启窗扇等自然

通风口;

2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杀菌消毒设施。

3.3.9电梯轿厢和电梯井道应采取通风措施,轿厢通风宜采取空气净化措施;无

自然通风的人员经常停留的电梯厅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新风换气次数不小于

9

3次/h。

3.3.10临时隔离间应保证隔离使用时不低于10Pa负压,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风

系统,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排风口不应位于室外人员活动的区域。

Ⅱ给水排水

3.3.11公共场所卫生间的卫生器具应采用非接触式水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缓闭式水嘴;

2小便器应采用感应式或自闭式冲洗阀;

3蹲式大便器应采用感应式冲洗阀或脚踏式延时自闭冲洗阀等;

4坐式大便器宜选用感应式冲洗阀,或其他非接触式冲洗设施。

3.3.12卫生器具和用水设备等的生活饮用水管配水件出水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出水口不得被任何液体或杂质所淹没;

2出水口有可能接触含有害健康物质等有毒有害场所或设备时,应设置倒

流防止设施:

3出口接软管的冲洗水嘴(阀)、补水水嘴,应在用水管道上设置真空破

坏器等防回流污染设施。

3.3.13水封装置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严禁采用活动机械活瓣替代水封,

严禁采用钟式结构地漏。室内生活废水排水沟与排水管连接,应采用带水封地

漏或设存水弯等水封装置。

3.3.14生活卫生器具及设施与生活污水管道或其他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水管

道连接时,应在下列排水口以下设置存水弯:

1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或无水封的地漏;

2其他设备的排水口或排水沟的排水口。

3.3.15卫生间地漏宜采用防干涸的措施,住宅建筑宜采用洗手盆补水的防干涸

地漏;室内生活废水地面排水沟宜采取防水封干涸的措施。

3.3.16设备机房废水管道不宜与室内生活废水管道合用。

3.3.17建筑场地中设置洗消的区域及位置应设给排水设施,并满足下列要求:

1垃圾收集点设冲洗给水嘴时,给水管道应单独设水表计量并设倒流防止

10

器;

2当建筑物出入口处需要设冲洗、消杀时,应在周边设置排水地漏或排水

沟等排水措施。

3.3.18化粪池的设置位置应避开建筑、小区主要出入口和人员聚集场所。化粪

池应设通气管,通气管排出口设置位置应满足安全、环保要求。条件允许时,

通气管宜引至屋顶。

Ⅲ电气及智能化

3.3.19应在建筑物或建筑群入口防疫检测点预留固定式体温检测设备安装位

置。

3.3.20每个居住街坊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内应预留为自动体外除颤仪

(AED)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箱使用的监控及电源条件。

3.3.21下列场所或位置应设置紫外线消毒灯:

1公共建筑的餐厅、厨房以及餐饮服务网点的各种加工间、冷藏间、备餐

间、有供电线路的社区餐饮售卖房(车);

2垃圾分类厢房、垃圾转运站、垃圾站;

3洗衣房、洗衣店、洗车房;

4建筑公共卫生间、旅游景区民宿公用卫生间等场所。

3.3.22所有设紫外线消毒灯的场所应防止人员紫外线暴露,设置多重防护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专用的人体探测感应开关实现有人进入消毒辐照场所时自动关闭紫

外灯;

2控制电路中,应设手动开关和编程定时开关,且均不应旁通人体探测感

应开关;

3安全警示牌应和手动开关采用一体化安装,确保操作开关的同时注意到

警示内容;

4应在设有紫外线消毒灯的场所设置消毒工作指示灯和提示音装置。

3.3.23公共楼梯间、走廊、电梯厅的照明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