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CEF 195-2025 湖库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分析规程 现行
    译:T/ACEF 195-2025
    适用范围: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库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分析的工作程序、采样点布设、样本采集、样本转运与储存、检测与分析和检测报告等。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和水库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分析; 主要技术内容: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作程序、采样点布设、样本采集、转运与储存、检测与分析、检测报告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100.20水的微生物学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A40/49基础学科
    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25-04-18 | 实施时间: 2025-04-18
  • T/LTIA 13-2021 基因检测服务中微生物组数据共享规范 现行
    译:T/LTIA 13-2021 Gene testing service standard for sharing microbiome data
    适用范围: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在基因检测服务中,微生物组在数据处理节点间的数据共享规范、元数据及数据交换格式。 本文件适用于基因检测服务中微生物组数据; 主要技术内容:在本标准制定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后完成标准讨论稿、草案和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内容不断完善,并趋于科学合理。根据需要,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确定为:在术语和定义中,对元数据,微生物组,宏基因组学,扩增子,生物观测矩阵格式,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分析级数据,数据存储,数据服务,基因丰度,分类学丰度,功能丰度,相对丰度,操作分类单元,FASTQ格式,TSV格式等进行了定义。在微生物组数据共享和交换流程中,描述了微生物组数据的生产、传输、使用等过程。将此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数据生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和数据服务,并描述各环节细节及注意要点。在微生物组数据元数据中,标准根据数据产生的环节,将元数据分为:样本信息关联的元数据、测序数据关联的元数据和分析级数据关联的元数据三个部分,规范了各部分微生物组数据交换中的常用元数据和最低要素。在微生物组数据格式中,标准规范了微生物组数据在各个过程环节中的数据格式,介绍了常用格式作为参考。根据产生的环节,微生物组数据分为原始数据和分析级数据。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原始数据为FASTQ,分析级数据指原始数据经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得的微生物组成分组成信息,并提出TSV(制表格分割文本)和BIOM格式可作为分析级数据文件存储使用的文件格式。此外,也提出了在网络交互场景下的建议数据结构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100.01微生物学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A10/19经济、文化
    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21-11-23 | 实施时间: 2021-11-30
  • T/CI 011-2021 细菌生物被膜的培养、观测和耐药性评测技术指南 现行
    译:T/CI 011-2021 Guidance for culturing, observing, and evaluat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bacterial biofilms
    适用范围: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细菌生物被膜培养、观测和耐药性评测技术的实验条件要求、实验设计、实施与验证等技术要求。本指南适用于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生物技术相关机构或公司内需培养、观测细菌生物被膜,并检测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性的实验操作人员阅读并参考使用。本指南亦适用于临床和食源性分离细菌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鉴定、临床和食源性分离菌株生物被膜耐药性的测定、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耐药分子机制的探究、细菌生物被膜防控方法及药物的研发等领域。 本指南可作为实验室细菌生物被膜培养与构建、观测与定量、以及耐药性评估等工作的技术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对于本指南中所涉及专利技术(US9988380B2,US10416153B2,ZL201711231930.8,CN110974838A)的使用,需获得专利权所有人书面许可; 主要技术内容:细菌生物被膜培养方法与技术标准以下生物被膜培养方法与技术标准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模式菌株撰写,其他菌种培养以及实验条件可按需求适当调整。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在正常人皮肤、呼吸道、肠道以及多种自然环境如水、土壤中广泛分布。此菌为杆状单鞭毛形态,适宜生长温度为25-37℃,在42℃也可生长,于LB培养基上呈青绿色圆形菌落且极易附着在不同基质表面形成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不同部位形成生物被膜引起长期慢性感染,包括烧伤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可引发菌血症和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此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且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形成生物被膜、加强外排泵系统、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药物作用靶点、以及分泌抗菌酶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也相当复杂,例如通过过量分泌胞外多糖、积累胞外DNA、降低运动能力、调节群体感应系统等。作为研究生物被膜的模式菌株,铜绿假单胞菌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构建生物被膜、检测其耐药性并开发用药方案的研究中,是以本指南以铜绿假单胞菌为模式菌株撰写,其他菌种的培养及实验条件可按需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实验结果。4.1 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本指南囊括四种常用的体外静态生物被膜培养方法,包括孔板培养法、玻璃珠培养法、玻片培养法和Peg-lid培养法。(1)孔板培养法(4.1.1)将稀释菌液在96孔板或24孔板中培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100.01微生物学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A90/94社会公共安全
    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21-08-05 | 实施时间: 2021-08-05
  • DB34/T 3567-2019 塑料包装、容器及工具  微生物检测方法 现行
    译:DB34/T 3567-2019 DB34/T 3567-2019 Microbial testing methods for plastic packaging, containers, and tools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塑料包装、容器及工具等微生物学检验的处理方法、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塑料包装、容器及工具等微生物学检验。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100.30食品微生物学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A83包装方法
    发布单位或类别:(CN-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 | 发布时间: 2019-12-25 | 实施时间: 2020-01-25
  • T/SZGIA 1.2-2018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环境微生物检测 第2部分:人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方法 现行
    译:T/SZGIA 1.2-2018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Based 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Part 2: Human Fecal Microbial Metagenomic Detection Method
    适用范围:范围:本部分适用于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进行人粪便微生物检测; 主要技术内容:本部分规定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人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的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100.01微生物学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A40/49基础学科
    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18-01-30 | 实施时间: 2018-01-31
  • T/SZGIA 2-2016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环境微生物检测 第2部分:人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方法 现行
    译:T/SZGIA 2-2016 Environmental Microbial Detection Based 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Part 2: Human Fecal Microbial Metagenomic Detection Method
    适用范围:范围:本部分为《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环境微生物检测》第2部分,规定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人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的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保存,实验室工作程序,样品处理程序及质量控制、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本部分适用于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进行人粪便微生物检测; 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规定了检测对象、检测要求、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的要求;检测步骤包括实验室必须要满足的条件;以及DNA的质量判定标准;文库构建以及高通量测序流程;数据信息分析和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其中数据质量控制规定了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质量要求测序完成后,每个DNA样品对应的有效可用数据质量值应符合如下要求:Q20≥90%,该样品测序结果90%以上的碱基质量值大于20;Q30≥80%,该样品测序结果80%以上的碱基质量值大于30。而数量要求:为了完成后续物种注释,功能分析等数据分析步骤,要求每个样品测序短序列数目(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100.01微生物学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A40/49基础学科
    发布单位或类别:(CN-TUANTI)团体标准 | 发布时间: 2017-01-20 | 实施时间: 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