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649-2024 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价技术规程

DB32/T 4649-2024 Road Bridge Concrete Structure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Quality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江苏省地方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649-2024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1-09
实施日期
2024-02-09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价的基本规定、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质量评价等。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价,其他预应力工程可参照使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华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无锡市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苏州交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无锡交通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邗江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江苏中源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中基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无锡大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起草人:
郑洲、俞先江、王捷、张建、张卫中、蔡远、刘亚楼、陶屹、汪春桃、谢发祥、钱晓彬、方太云、唐晓俊、沈斌、刘九生、王若鹏、李雪锋、张南童、毛益佳、王正、周春风、孙振锋、王鹏、吴超、卢瑶、靳羽、龚玉宇、陈杨、姚伟、马铁军、郭志杰、周建光、陈磊、魏琛宇、徐林、胡田亚、宋健、徐鑫、王翼飞、杜永军、丁寿文、李燕军、周明利、曹昌伟、陈进、吕成林、朱华新、陆朝新、过晓良、杨文忠、沈辉、沈秀萍、张国其、王志华、谷强、聂年圣、吴波涛、孙发源、董戈、陈军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4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93.040

CCSP25

!7,



DB32/T4649—2024

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

质量检测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forinspectionandevaluationofprestressed

constructionqualityofhighwaybridgeconcretestructure

2024-01-09发布2024-02-09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DB32/T4649—2024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2

6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5

7质量评价……………………9

附录A(资料性)现场检测记录表…………11

附录B(资料性)检测报告模板……………14

附录C(资料性)定位检测适用表…………16

附录D(资料性)定位检测图例……………18

附录E(资料性)压浆密实度定性检测理论计算公式……………………20

参考文献………………………21

DB32/T464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华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东交智控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

公司、河海大学、无锡市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苏州交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无锡交通建设工程集

团有限公司、苏州市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邗江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

司、江苏中源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中基工程技术研究有限

公司、无锡大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洲、俞先江、王捷、张建、张卫中、蔡远、刘亚楼、陶屹、汪春桃、谢发祥、钱晓彬、

方太云、唐晓俊、沈斌、刘九生、王若鹏、李雪锋、张南童、毛益佳、王正、周春风、孙振锋、王鹏、吴超、卢瑶、

靳羽、龚玉宇、陈杨、姚伟、马铁军、郭志杰、周建光、陈磊、魏琛宇、徐林、胡田亚、宋健、徐鑫、王翼飞、

杜永军、丁寿文、李燕军、周明利、曹昌伟、陈进、吕成林、朱华新、陆朝新、过晓良、杨文忠、沈辉、沈秀萍、

张国其、王志华、谷强、聂年圣、吴波涛、孙发源、董戈、陈军。

DB32/T4649—2024

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

质量检测评价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价的基本规定、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孔

道压浆密实度检测、质量评价等。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价,其他预应力工程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锚下有效预应力effectiveprestressunderanchorage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工作锚具锚口下预应力筋留存的预应力。

3.2

孔道压浆密实度tunnelgroutingcompactness

压浆料在预应力孔道中的密实程度。

3.3

反拉法reversestretchmethod

对已张拉的预应力筋施加反向张拉力,检测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方法。

3.4

应变法straintestmethod

在锚下预应力筋上布置应变传感器,检测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方法。

3.5

冲击回波等效波速法impact⁃echoequivalentvelocitymethod;IEEV

根据冲击弹性波信号经孔道位置的绕射和反射特性,判断孔道内压浆缺陷位置的一种定位检测分析

方法。

3.6

全长波速法fulllengthP⁃wavevelocitymethod;FLPV

根据冲击弹性波在孔道传播过程中的传播速度变化,判断孔道内压浆密实程度的一种定性检测分析

方法。

3.7

全长衰减法fulllengthenergyattenuationmethod;FLEA

根据冲击弹性波在孔道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变化,判断孔道内压浆密实程度的一种定性检测分析

1

DB32/T4649—2024

方法。

3.8

传递函数法p⁃wavefrequencytransformfunctionsmethod;PFTF

根据冲击弹性波在孔道传播过程中的频率变化,判断孔道内压浆密实程度的一种定性检测分析

方法。

4基本规定

4.1检测人员应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

4.2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目的及要求、检测对象、检测条件、设计资料以及施工工艺等编制检测方案,并

做好技术交底。

4.3检测现场应符合安全生产规定,具备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4.4现场检测环境应无机械振动、电磁干扰等外部影响。

5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

5.1一般规定

5.1.1锚下有效预应力宜采用单根反拉法检测,在张拉完成12h后、孔道压浆前进行,且预应力筋外露

长度不应小于600mm。

5.1.2应变法检测应在预应力筋张拉前在合适位置布设应变传感器。

5.2检测频率

5.2.1桥梁构件预制场首件预应力构件应全数检测;改变施工工艺、更换张拉设备时,第1件预应力构件

应全数检测。

5.2.2每座连续现浇梁桥、节段梁桥首件预应力施工的前5束应全数检测;改变施工工艺、更换张拉设备

时,预应力施工的前3束应全数检测。

5.2.3正常施工时,对不同类型预制构件抽检频率不低于3%,且不少于3个构件;不同类型现浇梁,每

跨检测数量应不少于3束。

5.2.4监理认为必要时应进行检测。

5.3反拉法

5.3.1检测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具备实时采集位移、力值信号功能,采样频率不低于5Hz,且可自动识别有效预应力测试值,并

能够绘制反拉力值曲线与夹片位移曲线的双控曲线图;

b)具备智能限位功能,能够自动侦测夹片位移量,并实施限位控制,反拉实施时夹片位移量不大于

1.5mm;

c)反拉加载设备最大加持荷载不小于最大加载力值的1.3倍,且具备均匀加卸载等性能;

d)预应力测量系统误差优于±1%FS。

5.3.2现场检测

现场检测按下列步骤进行:

2

DB32/T4649—2024

a)现场检测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填写附录A中表A.1的相关信息;

b)各连接管线端头及操作设备连接处应干燥整洁,如有泥沙、灰尘等杂质,应擦拭干净,并将各管

线端头及操作设备连接好;

c)将操作设备与主机连接完好后开启主机电源,并调试设备;

d)安装反拉加载设备时,将智能限位设备和反拉加载设备先后穿插至预应力筋上,且使反拉力作

用线与预应力筋轴线重合,所有现场人员位于预应力筋轴线两侧,梁体两端应设置安全挡板;

e)检测过程中发生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混凝土开裂、异常声响等异常现象

时,应停止加载,查清原因,确定安全后再进行检测,否则终止检测;

f)单根预应力筋检测结束,按表A.1记录所测锚下有效预应力值和夹片位移曲线;

g)检测完成,关闭电源,拆除设备。

5.3.3数据处理

5.3.3.1锚下有效预应力相对偏差按公式(1)计算:

F-F

=cD×100%1

Err…………()

FD

式中:

——

Err锚下有效预应力相对偏差;

——kN

FD锚下有效预应力标准值,单位为千牛();

——kN

Fc反拉法检测得到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单位为千牛()。

5.3.3.2锚下有效预应力标准值按公式(2)计算:

=(1--)×2

FDn1n2Fcon…………()

式中:

——kN

FD锚下有效预应力标准值,单位为千牛();

——kN

Fcon预应力施工张拉控制值,单位为千牛();

——

n1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回缩和接缝压缩损失率;

——2.0%~2.5%

n2锚圈口摩擦损失率,通过试验得到,缺乏试验数据时可取。

5.3.3.3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按公式(3)计算:

F-F

γ=maxmin×100%…………(3)

+

FmaxFmin

式中:

γ——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

——kN

Fmax同束预应力筋单根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检测值,单位为千牛();

——kN

Fmin同束预应力筋单根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小检测值,单位为千牛()。

5.3.3.4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按公式(4)计算:

F'-F'

γ'=maxmin×100%…………(4)

+

F'maxF'min

式中:

γ'——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

——kN

F'max同断面中同束预应力筋平均单根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检测值,单位为千牛();

——kN

F'min同断面中同束预应力筋平均单根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小检测值,单位为千牛()。

3

DB32/T4649—2024

5.4应变法

5.4.1检测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具备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存储与输出等功能;

b)应变测试仪器设备应符合表1要求。

表1应变测试仪器技术要求

设备名称分辨率/με量测范围/με

电阻应变仪1±20000

应变传感器1±20000

5.4.2现场检测

5.4.2.1应变法检测应贯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的全过程。

5.4.2.2现场检测应考虑锚下有效预应力分布特点,按下列要求进行测点布设:

——测点布设位置与工作锚具间距为预应力筋最大理论伸长量增加10cm~20cm;

——采用粘贴应变片(传感器)测试时,每个测点沿预应力筋环向布设数量不少于3个;

——每束预应力筋应逐根布设测点,单根预应力筋沿轴向布设不少于3个测点,测点间距为5cm~

10cm。

5.4.2.3检测设备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调试,应有不少于15min的稳定观测,观测读数频率为

1次/min,读数稳定后开展检测工作。

5.4.2.4数据采集与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记录张拉过程中每一级荷载值、测点应变值、环境温度等;

——1/0.05

加、卸载期间应变采样频率为次σcon(σcon为张拉控制应力),持荷期间采样频率不小于

1次/min,且不少于3次。

5.4.2.5检测过程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停止加载,查明原因,做好记录,采取措施后再确定是否继续:

——实测应变值大于理论计算值,或变化规律异常;

——出现夹片破裂、锚具凹陷、预应力筋断丝或滑移等异常现象。

5.4.3数据处理

5.4.3.1检测数据修正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变温度修正值按公式(5)计算:

=Δ5

εttKt…………()

式中:

——με

εt应变温度修正值,单位为微应变();

Δt——检测时段内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

——1℃με/℃

Kt线膨胀系数,空载时温度上升测点应变的变化值,单位为微应变每摄氏度()。

b)预应力筋不均匀穿束等误差引起的非线性应变值,通过加载过程的荷载-应变曲线线性拟合进

行修正。

c)应变传感器的传输导线电阻引起的应变值,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d)采用工具式应变传感器测量力值时,通过传感器修正公式进行修正。

4

DB32/T4649—2024

5.4.3.2预应力筋有效应变值按公式(6)计算:

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