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378-2024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DB33/T 1378-2024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1378-2024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4-20
实施日期
2024-05-20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1378—2024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fieldfacilitycultivationforMorchella

2024-04-20发布2024-05-20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1378—202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

林业科学研究院、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武义县森雅食用菌有限公司、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

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中华、蔡为明、袁卫东、魏海龙、包金亮、杨晓波、金群力、宗亭轩、宋吉

玲、冯伟林、胡传久、姜娟萍、陆娜、张育青、谢余涛、余维良、朱志刚、朱元弟、李云涛、吴玉勇、

崔江浩、俞斌、王宣怀、洪金良。

I

DB33/T1378—2024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的生产条件、菌种、外源营养袋、栽培技术、保鲜与干制、病虫

害防治和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4456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要求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外源营养袋exogenousnutritionbag

将麦粒、谷壳(砻糠)、木屑、玉米芯等基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装入塑料袋内,灭菌冷却割口后置于

土壤畦面上作为后期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营养袋。

4生产条件

4.1环境要求

宜选地势平坦开阔、环境清洁、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栽培场地。土壤质量环境应符合GB15618规

定;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规定;生产用水应符合GB5084规定。

4.2场地要求

1

DB33/T1378—2024

宜选向阳、通风、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pH7.0~8.0的沙性土或沙壤土。

土层厚15cm~30cm。不宜选择连作地块。

4.3设施要求

宜采用标准型大棚,长度不超过30m;大棚应配备喷灌设备和遮阳设施;遮阳设施可选遮阳网、绿

白膜、黑白膜等。有条件的可配备隔热棉等保温设施。

5菌种

5.1品种

宜选用通过认定的品种,或者经当地两年以上试验后种性稳定、产量高、品质优的菌株。推荐使用

耐高温、抗性好的品种。

5.2菌种要求

菌种生产应符合NY/T528规定,质量应符合NY/T1742规定。

5.3栽培种生产

5.3.1时间

播种前1个月。

5.3.2培养基

培养基推荐配方:

a)麦粒70%、谷壳25%、豆粕2%、生石灰1%、石膏1%、白糖1%,pH7.5~8.0;

b)麦粒90%、棉籽壳或杂木屑9%、石膏1%,pH7.5~8.0。

5.3.3拌料装袋

棉籽壳、杂木屑提前预湿,麦粒漂洗干净后用清水浸泡至没有“白芯”时捞出,与棉籽壳、杂木屑

拌匀,再加入其它辅料,搅拌均匀,含水率达58%~62%,pH7.5~8.0。采用装袋机装袋,塑料袋规格为

(12~15)cm×(22~30)cm或(15~17)cm×(30~35)cm、厚0.04mm~0.05mm的聚丙烯塑料袋,

聚丙烯塑料袋符合GB4806.7规定。湿料重0.5kg~1.0kg,最后用无棉盖体套环或窝口海绵塞封口。

5.3.4灭菌冷却

高压灭菌,压力在0.1MPa(121℃)时,恒温保持2.0小时~2.5小时;常压灭菌,在3小时之内使

温度升至100℃,恒温保持12小时~14小时。灭菌结束后,冷却至温度25℃以下时接种。

5.3.5接种

接种流程按NY/T528的规定执行。接种后贴好标签。

5.3.6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移至培养室避光培养。培养温度宜控制在14℃~18℃;相对湿度50%~70%;保持培

养室每天通风1次~2次,每次25分钟~30分钟。至菌丝长满并有淡黄色至黄褐色菌核,继续培养3天~5

天,即可用于播种。菌种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拣出污染菌种。

2

DB33/T1378—2024

6外源营养袋

6.1制作时间

播种后4天~7天。

6.2塑料袋规格

规格为15cm×(25cm~30cm)、17cm×(23cm~35cm)或10cm×25cm。质量应符合GB4806.7

规定。

6.3配方

推荐配方:

a)麦粒20%、玉米芯43%、谷壳(砻糠)25%、石膏1%、生石灰1%、土壤10%;

b)麦粒55%、玉米芯40%、豆粕3%、石膏1%、生石灰1%;

c)麦粒60%、玉米芯30%、谷壳(砻糠)9%、石膏1%;

d)麦粒70%、杂木屑3%、玉米芯25%、石膏1%、生石灰1%。

6.4制袋(包)

杂木屑、玉米芯等提前预湿,麦粒漂洗干净后用清水浸泡至饱满无“白芯”时捞出与杂木屑、玉米

芯等拌匀,再加入其它原料,搅拌均匀,含水率达58%~62%,pH7.5~8.0。拌匀后装袋,湿料重0.4kg~

0.5kg,装袋后及时灭菌。

6.5灭菌冷却

高压灭菌,压力在0.1MPa(121℃)时,恒温保持2.0小时~2.5小时;常压灭菌,在3小时之内使

温度升至100℃,恒温保持12小时~14小时。灭菌结束后,冷却至常温备用。

7栽培技术

7.1整地

栽培场地每667m(亩)2撒施100kg~150kg生石灰或25kg~30kg草木灰(干),用旋耕机深翻25cm~

30cm,暴晒7天~10天,将地块耙平整畦,畦面宽60cm~80cm,畦高20cm~30cm,沟宽30cm~40cm。

清除大棚周边杂草,棚内撒生石灰消毒。

7.2播种

7.2.1播种季节

10月~12月,当土壤温度稳定在15℃以下时播种。

7.2.2土壤预湿

播种前1天~2天对土壤进行预湿,保持土表湿润,土壤含水量20%~25%(手捏成团放下松开),沟

内无积水。

7.2.3播种方法

3

DB33/T1378—2024

采用条播和撒播两种方法。

a)条播:畦面开沟,沟间距10cm、沟深3cm~5cm,将菌种粉碎成0.5cm~1.5cm大小,均匀

播在沟内。菌种用量150kg/667m2~250kg/667m2。

b)撒播:畦面整平后,将菌种粉碎成0.5cm~1.5cm大小,均匀撒播在畦面。菌种用量150kg/667

m2~250kg/667m2。

7.2.4覆土

播种后覆土,厚2cm~3cm,畦面成龟背形。适量喷水保持表土湿润。

7.3发菌管理

7.3.1环境条件管理

发菌期棚内温度保持在12℃~20℃,空气湿度控制在50%~70%。土壤温度保持6℃~15℃,土壤

含水量保持在20%~30%,每天进行通风,保持菇棚空气清新。

7.3.2摆放外源营养袋

播种后5天~10天,当菌床上菌霜发生时,放置外源营养袋,摆放时将营养袋的一面划开2条长8cm~

10cm的口子或用钉板拍打20个~30个孔(孔径0.5cm),开口(孔)面朝下紧贴土壤,袋间隔30cm~

50cm,每667m2(亩)放置数量为2000袋~2500袋。

7.3.3覆膜

外源营养袋放置3天~5天后,采用直接覆膜或搭建小拱棚两种方法。

a)直接覆膜:在菌床上盖黑色地膜(每隔20cm×20cm间距打直径为1.5cm的透气孔),覆膜

后四周用土压实。地膜质量应符合GB/T4456规定。

b)搭建小拱棚:在菌床上搭建小拱棚覆盖普通薄膜调控温湿度和防冻防雨,两端不封死,自然

通风。薄膜质量符合GB/T4456规定。

7.3.4移除外源营养袋

外源营养袋放置35天~40天后,移除黑色地膜或小拱棚薄膜,视菌丝吃料情况移除外源营养袋,若

无明显杂菌污染,也可不移除。

7.4催蕾管理

播种50天后,待地温稳定在6℃~10℃,昼夜温差大于10℃时,进行催蕾。采用灌水或喷水方法

浇透菌床,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土壤含水量20%~30%;保持散射光强度500Lx~800Lx;

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通风时长1小时~2小时,不可通底风。当形成1mm~2mm白色针尖原基时,不能喷

水。

7.5出菇管理

当幼菇长至2cm~3cm,宜保持棚内温度8℃~18℃,土壤温度4℃~16℃;散射光强度600Lx~1

000Lx。宜采用微喷雾化方式适时补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土壤含水量20%~30%,不宜积

水;加强通风换气,宜在大棚上方通风,不应下端通风。15天~20天即可采收。

7.6采收

4

DB33/T1378—2024

7.6.1采收时间

当子实体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棱纹(网眼)接近充分伸展前,肉质厚实、颜色转浅,有弹性,

八分成熟时采收。

7.6.2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锋利小刀在子实体菌柄近地面端沿水平方向切割摘下,及时保鲜或干制储藏。

7.7转潮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清理菌床表面,停止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进行转潮养菌管

理。养菌10天后,适当补水后进行下一潮出菇管理。

8保鲜与干制

8.1保鲜

将鲜菇装入塑料浅筐或泡沫箱等在2℃~4℃冷库进行预冷后保鲜储存,保鲜时间为5天~7天。不

应使用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应符合GB/T4806.7规定。

8.2干制

按子实体大小、厚薄分类摆放于烘干托盘上,适当预留一定空隙,菇大、肉质厚实、含水量多的排

在上层。烘干时,在温度为40℃时,维持2小时~3小时,然后慢慢升高(每1小时升高2℃~3℃),

当温度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