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278.4-2024 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 第4部分:市政基础设施

DB42/T 2278.4-2024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2278.4-2024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9-22
实施日期
2025-01-22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20

CCSP50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2278.4—2024

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

第4部分:市政基础设施

Constructionstandardsofgreenandlow-carbonincountytown—

Part4:Municipalinfrastructure

2024-09-22发布2025-01-22实施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DB42/T2278.4—2024

目次

前言................................................................................III

引言..................................................................................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规划与布局.........................................................................3

规划原则.......................................................................3

布局和配置.....................................................................3

6污水设施...........................................................................4

一般规定.......................................................................4

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4

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5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6

7环境卫生设施.......................................................................6

一般规定.......................................................................6

垃圾分类.......................................................................6

垃圾收集设施...................................................................7

垃圾转运设施...................................................................7

垃圾处理设施...................................................................8

其他环境卫生设施...............................................................9

垃圾源头减量...................................................................9

8其他市政基础设施...................................................................9

给水设施.......................................................................9

内涝防治设施..................................................................10

燃气设施......................................................................10

电力设施......................................................................11

通信设施......................................................................12

9标准实施及评价....................................................................12

附录A(资料性)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14

参考文献.............................................................................15

条文说明.............................................................................17

I

DB42/T2278.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文件是DB42/T2278《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的第4部分。DB42/T2278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居住社区;

——第2部分:公共服务设施;

——第3部分:交通系统;

——第4部分:市政基础设施。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位欣、李明、陈华、陈涛、董贤东、朱江、邓木林、赵国锋、郭宝山、李敢、

钱剑培、曹芸、张媛、刘扬、梅鹏、陈青、王伟斌、何爽、付煜恒、张辉、胡俊刚、熊娟、孙双辉、童

家骏、彭俊薇、曹乔松。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

bkc@。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联

系电话:027-87897975,邮箱:hbupid@163.com,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一路47号,邮编:430061。

III

DB42/T2278.4—2024

引言

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建设,立足县城小、

弱、散、特的特征,以县城需要和现行标准未覆盖为原则,以绿色低碳理念为引领,制定《县城绿色低

碳建设标准》,标准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居住社区。目的是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结合县城特征对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

住社区的做出建设指引。

——第2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目的是为县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供总体配置、规模指标、

服务范围、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要求。

——第3部分:交通系统。目的是规范县城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补齐县城交通短板弱项,增强县

城交通承载能力,指导县城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第4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目的是以“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智能高

效”为原则,对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建设。

V

DB42/T2278.4—2024

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

第4部分:市政基础设施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县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建设的相关要求,主要包括给水、污水、内涝防治、环境

卫生、燃气和电力等设施,本文件重点针对污水和环境卫生设施。

本文件适用于县城新建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老旧城区范围内改扩建项目在满

足本文件基本规定前提下,结合实际需求,可参照本文件适当调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28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3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

GB/T51098城镇燃气规划规范

DL/T5729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排水体制seweragesystem

在一个区域内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方式,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

截流倍数interceptionratio

合流制排水系统在降雨时被截流的雨水径流量与平均旱流污水量的比值。

污水集中收集率centralizedsewagecollectionrate

污水处理厂收集的生活污染物总量占服务范围内用水人口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值。

再生水reclaimedwater

污(废)水经过处理后,满足某种用途的水质标准和要求,可以再次利用的水。

1

DB42/T2278.4—2024

垃圾分类garbageclassification

按照生活垃圾的物理组成、可利用价值,结合处理方式的要求,实施垃圾的分类别投放、收集、运

输和处理处置的系列措施。

餐厨垃圾foodwastefromrestaurantandhousehold

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总称。

厨余垃圾foodwastefromhousehold

家庭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

有害垃圾hazardouswaste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家庭源危险废物,包括灯管、家用化学品和电池等。

建筑垃圾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

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

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

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recurrenceintervalforurbanfloodingdesign

用于进行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使地面、道路等区域的积水深度和退水时间不超过

一定的标准。

源头减排sourcecontrol

雨水降落下垫面形成径流,在排入市政排水管渠系统之前通过渗透、净化和滞蓄等措施,控制雨水

径流产生。减排雨水径流污染、收集利用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

行泄通道floodpathway

超过雨水管渠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排除通道,即承担排涝系统雨水径流输送和排放功能的通道,包

括城镇内河、明渠、道路、隧道、生态用地等。

4基本规定

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污水设施:包括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

b)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收集设施、垃圾转运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

c)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包括给水设施、内涝防治设施、燃气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等。

县城人口按照10万人以下、10万人~20万人、20万人以上三个类别划分,县域人口按照50万

以上、50万以下两个类别划分。

县城应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统筹流域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

灾、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工作,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线,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绿色生

态基础设施体系。

县城市政基础设施配置和建设应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年限,按照近、远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进行

规划,并兼顾县城远景发展的需要。

2

DB42/T2278.4—2024

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满足生产安全、环境安全、消防安全、应急事故、生态安

全、职业卫生安全和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县城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县城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应建立应急体系,制定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紧急事故、环境保护、自

然灾害等应急预案,并定期预演。

县城各类基础设施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工程管线新建与改造时,应与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相协调,

宜考虑管线综合布局,加强重大工程管线的整合,统筹协调、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5规划与布局

规划原则

5.1.1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落实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要求,在评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

合县城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和县城竖向、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管线综合、海绵城市建设

等相关规划相互衔接,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能高效、开放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5.1.2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降低运营维护

成本。新建及改造设施应满足绿色低碳建设要求,宜采用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因地

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减少输配管线建设和运行成本,并与周边自然

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5.1.3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以协同融合、安全韧性为导向,集中力量解决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薄

弱环节,结合空间格局优化和预警监测,提高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抵抗风险的水平,全面提升各类基础

设施的应急救灾能力和极端条件下县城重要基础设施快速恢复能力。

5.1.4县城应结合建设实际情况,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加快推进各领域传统市政基础设施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强市政管网智能监测,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效率。

5.1.5县城应统筹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与协调工作,科学确定各类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实现城

乡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布局和配置

5.2.1县城应结合本地特色与远期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体系,合理确定市政基础设施规模、

结构和布局。

5.2.2县城污水设施的布局应结合排水体制、城镇竖向规划、用地布局、排放口设置条件,综合考虑

污水输送、处理、再利用的效能、建设与运行成本、以及土地利用率和污泥处理处置的要求确定。

5.2.3县城污水设施规模应综合考虑旱季设计污水量和雨季设计污水量的收集和处理要求。

5.2.4县城污水设施的配置应坚持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人口容量、自然地理条件、

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需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宜含污水再生系统。

5.2.5县城污水设施建设应符合实际需求,满足运营、环境安全、抗震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污水设施

的选址应考虑地形和地质条件,符合相关规划的规定。

5.2.6县城环境卫生设施的布局应结合县城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县城生活垃

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处置要求确定。

5.2.7县城环境卫生设施的规模应满足县城用地布局、环境保护、市容景观、公共安全等要求,按照

“区域共享、县域统筹”的原则,综合考虑生活垃圾产生量、收集方式和处理工艺等因素,进行科学配

置。

5.2.8县城垃圾处理设施宜集中建设,条件允许时可形成综合处理园区,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在满足卫

3

DB42/T2278.4—2024

生及防疫要求的条件下配置。

5.2.9县城给水、内涝防治、燃气、电力、通信设施布局应遵循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的

原则,与相关规划衔接,并应适当超前布局,满足县城发展的需要。

6污水设施

一般规定

6.1.1污水设施可分为分散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6.1.2县城污水设施建设应统筹水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坚持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优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消除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效能,满足县

城发展及环境保护需求。

6.1.3县城排水体制应根据环境保护要求、自然条件、受纳水体条件和现状排水设施情况等因地制宜

确定;同一县城的不同地区可根据排水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合流制或分流制,但需明确各

排水区域的边界,合流制排水管严禁接入分流制雨水系统;新建区域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有条件的合流

制区域应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6.1.4县城应建立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不高于10年为一个排查周期的管网监测评

估制度,打造县城排水系统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污水设施信息化、账册化,污水管网智能化监测管理

率不应低于10%。

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6.2.1县城污水管网布局应结合城镇竖向、用地、排放口条件、受纳水体要求、污水输送效能等条件

确定,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应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减少泵站建设,减小管道埋深,节省投资;

b)污水管网应收集周边排水户污水,避免污水长距离转输,造成投资浪费。

6.2.2县城应提升现有污水管网运行效能,加强新建污水管网工程质量控制,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应符

合以下规定:

a)县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宜低于50%;

b)既有污水管网应根据管道检测评估结果进行改造和完善,修复破损管道,消除混错接和城镇污

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c)不宜建设跨越主要河道、水下输送的污水管道,管道不应高水位运行,最大充满度应与设计流

量匹配,旱季不应超出最大设计充满度的1.2倍;

d)新建污水管应按重力流非满管设计,管道材质、接口和基础应能够防止渗漏和外水进入,市政

污水管管径不应小于400mm;

e)合流制排水区宜采取源头改造、增设调蓄设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查修复、增大截流倍数、扩

大污水处理厂规模等措施,降低合流制管网雨季溢流污染;

f)县城应采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收集、系统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控制单次降雨前4mm~

8mm的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6.2.3泵站的配置应结合污水性质、扬程、分期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泵站形式;污水泵

站用地指标可按表1规定取值。

4

DB42/T2278.4—2024

表1污水泵站用地指标表

建设规模

10~205~101~5<1

(万m³/d)

用地指标

22500~35001600~2500800~1600300~800

(m)

6.2.4县城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规模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并应避免过

度超前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a)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按规划远期污水量和需接纳的初期雨水量确定;

b)污水处理厂规模应按照平均日流量确定,其构筑物的处理能力应满足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

计流量的要求。

6.2.5县城集中式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应结合选址地形、气候、地质、交通、运行管理等因素,经

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大的区域宜采用集中处理方式;县城周边的污水收集处理

设施空白区,若可重力流接入城区的,在不影响现状污水厂运行的前提下,污水可纳入县城污水处理系

统。

6.2.6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能满足有效去除污染物、保障出水达标排放及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要求,

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生活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不宜低于100mg/L;

b)县城新建及改造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不宜低于15%;

c)污水处理厂厂址应能满足卫生防护、防洪排涝等要求,具体按照GB50318的规定执行。

6.2.7污水厂用地指标应根据建设规模、处理工艺等确定,可按表2规定取值。

表2污水处理厂用地指标表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