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651-2010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数据库标准

DB42/T 651-2010 Wuhan series of scale topographic map element classification coding and database standard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42/T 651-2018 | 页数:18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651-2010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发布日期
2010-11-10
实施日期
2011-01-10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080.30

A79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651—2010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及

数据库标准

ElementclassificationcodinganddatabasestandardforWuhanseries

scaletopographicmaps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2010-11-10发布2011-01-10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2/T651—2010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设计原则...........................................................................................................................................................1

3.1要素编码结构...........................................................................................................................................1

3.2分类编码扩充原则...................................................................................................................................2

3.3标识码编码结构.......................................................................................................................................3

3.4数据库属性结构的扩展...........................................................................................................................4

3.5兼顾建库与制图.......................................................................................................................................4

4技术要求...........................................................................................................................................................4

4.1数据格式...................................................................................................................................................4

4.2数据库范围...............................................................................................................................................4

4.3数据库参数...............................................................................................................................................4

4.4分幅和图号命名规则...............................................................................................................................5

4.5要素几何类型的规定...............................................................................................................................6

4.6注记的一般规定.......................................................................................................................................7

4.7颜色的配置...............................................................................................................................................7

4.8符号配置原则...........................................................................................................................................7

4.9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7

4.10属性填写规定.........................................................................................................................................8

5要素分类编码规定...........................................................................................................................................8

6数据分层规定...................................................................................................................................................8

7数据内容和采集规则.......................................................................................................................................8

7.1数据内容...................................................................................................................................................8

7.2采集建库要求...........................................................................................................................................8

附录A(规范性附录)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编码........................................................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层设计......................................................169

附录C(规范性附录)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据库结构设计..................................................171

附录D(规范性附录)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幅元数据库结构设计......................................178

I

DB42/T651—2010

前  言

本标准由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武汉市测绘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建华、王厚之、罗名海、严小平、彭清山、肖剑平、刘昊、何伟、侯亚娟、

张义明、程琦、王闪、郑凤娇、方鹏、杨志敏、李琪、刘美春、秦艳华、李海亭、吴熙、章琳、单静。

II

DB42/T651—2010

引  言

本标准是在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基础地理信息

要素分类与代码》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对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的分类编码及数

据库结构进行了规定。标准内容充分考虑到数据采集、建库、缩编更新、分发利用的流程特点,将地形

图式与数据库合二为一,体现了图库一体化思想,统一了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规则和要素编码,便

于跨比例尺数据的融合,能满足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生产、建库、管理和分发利用的需要,更好地为城

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III

DB42/T651—2010

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分类编码及数据库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武汉市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分类编码及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要素分类编码规

定、数据分层规定、数据内容和采集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武汉市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编制和地形图数据库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7797-1999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

GB/T17798-2007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8.1-2007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

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CH/T1005-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CH/T1007-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CJJ100-20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TB/T1945-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路线名称代号

DB42/T536-2009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标准

3设计原则

3.1要素编码结构

3.1.1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

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20258.1-2007)》并进行扩

充,地形图要素的编码采取6位编码,依次分别为大类码、二级大类码、小类码和扩展码。要素编码结

构如图1所示。

1

DB42/T651—2010

XXXXXX

大类码二级大类码小类码扩展码

图1要素编码结构

3.1.2要素编码规则如表1所示。

表1要素编码规则表

结构名称说明实例

大类码见表2大类码与要素名称对照表例如4.2.4时令河,大类为4.2水系,编码为2

例如4.2.4时令河,二级大类为04。不足两位的

二级大类码要素大类,范围01—99

补0

例如4.7.1等高线及其注记,a首曲线,b计曲线,

小类码要素小类,范围00—99c间曲线。小类a编码为01,b编码为02,c编

码为03,对于没有分类的地物,小类码编为00

一般情况为0,如果需要添加其他相似

扩展码

或者相近的要素,则可以1递增

3.1.3大类码与要素名称对照关系如表2所示。

表2大类码与要素名称对照表

序号大类码要素名称

011测量控制点

022水系

033居民地及设施

044交通

055管线

066境界

077地貌

088植被与土质

A注记(“A+数字”表示1—9类注记,“A0”表示说明注

09

记)

10F辅助类要素:坡脚线、辅助线、辅助面

11M图廓整饰

3.2分类编码扩充原则

当附录A提供的要素类型仍不能满足分类需求时,可按以下原则进行扩充,但码位不应扩充:

2

DB42/T651—2010

a)要素的二级大类码,小类码及扩展码应在同级的分类上进行扩充,扩充的二级大类码,小类码

及扩展码应归入相应的大类码,二级大类码及小类码,同时在相关数据中进行说明。

b)扩充的编码结构应符合3.1的规定,已有的编码不得重复定义。

3.3标识码编码结构

3.3.1依据比例尺和要素分类编码原则,对每一地物要素定义唯一标识码。标识码采取7位编码,依

次分别为比例尺编码、大类码序号、顺序号和扩展码,具体编码结构如图2所示。

XXXXXXX

比例尺编码大类码序号顺序号扩展码

图2标识码编码结构

3.3.2比例尺编码表示各比例尺下的类别编号,具体对应编码如表3所示。

表3比例尺编码对照表

比例尺比例尺编码

1:5001

1:10002

1:20003

3.3.3大类码序号表示各类地物的类别顺序号,具体对应编码如表4所示。

表4大类码序号编码对照表

要素名称大类码序号

测量控制点01

水系02

居民地及设施03

交通04

管线05

境界06

地貌07

植被与土质08

注记09

辅助类要素10

图廓整饰11

3.3.4顺序号表示各大类要素的顺序编号,从001开始编码,以1为增量顺序递增。

3.3.5扩展码一般情况下为0,如果需要添加其他相似或者相近的要素,则可以1递增。

3

DB42/T651—2010

3.4数据库属性结构的扩展

本数据库以地形图图面内容为基础,对于各专题应用,根据其提供的信息进行属性结构扩展,录入

各类专题信息,完善专题信息内容。具体规定见附录C。

3.5兼顾建库与制图

本标准以GIS数据为标准,为了配合制图的需要,给每一大类地物定义制图要素,其编码(即图层

名)的前三位为cad,制图注记定义为文本类型。具体规定见附录A。

4技术指标

4.1数据格式

图形文件成果为CAD文件格式,命名规则见4.4。

数据库文件成果为PersonalGeodatabase文件格式,命名规则见4.4。

元数据文件成果为MDB文件格式,元数据结构见附录D。

4.2数据库范围

全武汉市域8549Km2,具体地理位置如下:

东经:113°40′~115°05′

北纬:29°57′~31°03′

高斯3°分带的第38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4°。

测区范围包括武汉市所辖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汉阳区、洪山区、青山区、东西湖

区、汉南区、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共13个区。下辖125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9个乡,

5个办事处。

4.3数据库参数

平面现阶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逐步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过渡和转换。

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现阶段具体投影参数如下:

Alias:wuhan_Project(新建投影)

Projection:Gauss_Kruger

Parameters:

False_Easting:38500000.000000

False_Northing:0.000000

Central_Meridian:114.000000

Scale_Factor:1.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0.000000

LinearUnit:Meter(1.000000)

GeographicCoordinateSystem:

Name:GCS_Beijing_1954

4

DB42/T651—2010

Angular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295)

PrimeMeridian:Greenwich(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D_Beijing_1954

Spheroid:Krasovsky_1940

SemimajorAxis:6378245.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Axis:6356863.018773047300000000

InverseFlattening:298.300000000000010000

4.4分幅和图号命名规则

4.4.1地形图分幅

图幅采用50cm×50cm分幅。

4.4.2图号命名规则

地形图分幅根据表5和西南角XY坐标值的百公里数为基础进行分幅编码,每个系列都以最小比例尺

为基准进行分类,图号命名规则如图3所示。

表5比例尺代码表

比例尺代码分幅规格

1:500F50cm×50cm

1:1000F50cm×50cm

1:2000F50cm×50cm

X—XXX—XXX—X—X

代码Y百公里数X百公里数基准码顺序码

图3图号命名规则

编码是以同一系列中最小比例尺为基准,图幅的编码均是以基准比例尺为依据。基准码是该比例尺

图幅的下一小比例尺在基准比例尺中的顺序码,顺序码为该比例尺图幅在下一小比例尺中的编码,编码

的原则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大小以1,2,3,4……进行编码。基准比例尺图幅的基准码和顺序码

均为0。系列比例尺的基准码和顺序码对照关系如表6所示。

表6系列比例尺的基准码和顺序码的对照表

比例尺基准码顺序码

1:5001,2,3,41,2,3,4

1:100001,2,3,4

1:200000

5

DB42/T651—2010

如图4所示,对于1:2000地形图,其图号为F-372-538-0-0。对于1:1000地形图,其在所属1:2000

图中的顺序码为3,因而该1:1000地形图图号为F-372-538-0-3。对于斜线填充部分的1:500地形图,该

图幅所在下一小比例尺为1:1000,此1:1000图在基准比例尺(1:2000)中的顺序码为3,而该图幅在1:1000

图中的顺序码为4,因而该1:500地形图图号为F-372-538-3-4。

y

1:2000

12

1:1000

34

x

X,Y(538000,372000)

图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幅分幅示意图

4.4.3文件名命名规则

文件命名规则和图号命名规则一致,只是中间没有横线,如图号为F-372-538-0-0的地形图,其文

件名则为F37253800,各比例尺文件命名依此类推。

4.4.4文件编号(流水号)命名规则

对于1:2000地形图,从左至右,从上到下,1,2,3,4,5,6……进行编号。对于1:1000地形图,

根据所属1:2000地形图的流水号按照从左至右,从上到下1-4进行编号,如流水号为1的1:2000的地形图

中的1:1000图幅按照1-1,1-2,1-3,1-4进行编号。对于1:500地形图,按照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首先确定该图幅在所属1:2000图中的基准码,然后确定该图幅在所属1:1000图中的顺序码,最后根据所

属1:2000地形图的流水号进行编号,如流水号为1的1:2000的地形图中的1:500图幅按照1-1-1,1-1-2,

1-1-3,1-1-4,1-2-1,……,1-4-4进行编号。

4.5要素几何类型的规定

4.5.1地物要素按照几何类型分为点、线、面三类,注记要素在数据库数据中作为点、线、面状地物

的属性,在制图数据中作为文字要素表现在图面上,具体规定见附录A的几何类型项。

4.5.2点要素分为无向点、有向点和标识点三大类,11表示无向点和标识点,12表示有向点。无向点

用来描述不具方向性的点要素,如灯塔、烟囱、高程点、特殊高程点等。有向点用来描述具有方向性的

点要素,如泉、地下建筑物出入口标识等。有向点的角度是以正东方向起算,沿逆时针方向的夹角大小,

单位为度。当要素没有明确图形实体与之对应时,用标识点来表示此要素,如无栏木的铁路平交道口、

立交桥等。

4.5.3线要素分为有向线和无向线,21表示无向线,22表示有向线。无向线主要有中心线和边线两种

表现形式,是对没有方向意义的线状要素的描述。中心线指要素实体的中心线,如地铁、机耕路、溜索

6

DB42/T651—2010

桥、隧道等。边线指要素的轮廓线,如依比例尺的公路等。有向线是对具有方向或符号有方向要求的线

状要素的描述,如单线河、田坎、路堑、沟堑、路堤等。当要素具有方向性时,按照要素走向进行采集,

如单线地面河流是由上游采集到下游;当要素符号有方向要求时,一律将符号放置在前进方向的右侧。

4.5.4面要素表示面状地物,代码为31,主要有轮廓线构面和范围线构面两种表现形式。轮廓线构面

用于表示具有明确边界的面要素,如一般房屋等。范围线构面用于表示不具有明确边界的面要素,如油

罐群等。

4.6注记的一般规定

4.6.1根据名称注记所指地理实体的特征或范围,以相应的点对象或线对象描述但在图面以隐含方式

表示,这种对象称为名称点或名称线。根据名称注记指向的地理实体或区域的几何特征,按本标准规定

的AGNP或AGNL层采集相应的名称点、名称线表示。名称点一般应放置在名称对象的概略中心位置;名

称线为反映名称对象特征的直线或曲线,按名称对象的特征采集;区域范围较大的地理实体或区域,根

据隔离字隔注记的控制跨度采集名称线表示,该名称线应便于引导注记文本的具体放置位置。名称线的

节点与该名称要一一对应。

4.6.2地名注记中的拼音字段项,在录入时不区分大小写,连续不加任何分隔符。

4.6.3地名注记在录入时如果有副名,录入格式为:主名在前,副名在括号内表示,括号为半角括号。

4.6.4散列地名注记中每个字要两个点来表示,第一个点表示其定位点,第二个点表示其方向。对于

单个整体注记用直线来表示,第一个点表示其定位点,第二个点表示其方向。

4.6.5在制图数据中,注记应以单文本形式表示。注记说明对象为多边形区域的,其定位点宜在多边

形区域内;注记说明对象为线状要素时,注记宜压盖在线状要素上,并且注记放置的方向应与线状要素

的走向一致;注记说明对象为点状要素时,注记宜放置在点状要素附近,不能压盖在点状要素上。

4.7颜色的配置

原则上每一大类颜色一致,辅助线和辅助面的颜色与各大类颜色一致。具体规定见附录A的CMYK值

项和RGB值项。其中,附录A中的CMYK值表示青(C)、品红(M)、黄(Y)、黑(K)四色值,RGB值表

示红(R)、绿(G)、蓝(B)三色值。

4.8符号配置原则

4.8.1独立地物符号、线状地物的线型符号名称与要素编码一致,对于没有配置的要素原则上按照实

线型配置。具体规定见附录A的要素编码项和图式图例项。

4.8.2符号旁以数字标注的尺寸值,均以毫米(mm)为单位。

4.8.3符号旁只注一个尺寸值的,表示圆或外接圆的直径、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边长;两个尺寸值

并列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符号主要部分的高度,第二个数字表示符号主要部分的宽度;线状符号一端的

数字,单线是指其粗度,两平行线是指含线划粗的宽度(街道是指其空白部分的宽度)。符号上需要特

别标注的尺寸值,则用点线引示。

4.8.4符号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段的夹角等,没有标明的均以附录A图式图例项中的符

号为准。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0.15mm,点的直径为0.3mm,符号非主要部分的线划长为0.5mm,非垂

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45°或60°。

4.9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

1:500、1:1000、1:2000比例尺下地形图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的具体配置如表7所示。

7

DB42/T651—2010

表7等高距和高程注记点参数表

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距高程注记点数量备注

平地0.5(0.5)m15~20个/100cm2

丘陵地0.5(1.0)m10~20个/100cm2

山地1.0(2.0)m8~15个/100cm2

注:基本等高距中括号内表示的是1:1000、1:2000地形图中的参数

4.10属性填写规定

当一个实体需用两个要素表示时,两个要素都需要填写其相关的属性信息,如依比例尺桥、闸、坝

等两条边线都要填写属性。具体要素属性的填写见附录A的要素属性项,其中,要素属性项中带下划线

的字段为必填字段。

5要素分类编码规定

要素分类及编码见附录A。

6数据分层规定

1:500、1:1000、1:2000全要素地形图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设计为11个要素集和40个要素表,

地物要素分层设计见附录B,可扩充其他属性的数据库结构设计见附录C。

7数据内容和采集规则

7.1数据内容

数据内容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各类注

记、元数据以及地物属性信息。具体采集内容及规则见附录A的数据采集与指标选取项,元数据结构见

附录D。

7.2采集建库要求

7.2.1总体要求

7.2.1.1各地物要素标识码、编码、几何类型、符号以及各要素采集规则等相关参数严格遵循本标准

规定。

7.2.1.2要素不得自相交或重复采集,对于面状要素共边时,拷贝公共边分别构面,确保相邻面状要

素无缝。

7.2.1.3注意处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居民地与道路、等高线与地物等),线状要素应连续;面

状要素需封闭,必要时增加辅助线封闭。

8

DB42/T651—2010

7.2.1.4一般情况下,压盖顺序为:水系、道路、居民地、管线垣栅、地貌调绘要素、境界、植被、

等高线、高程点。对于不同类要素相互压盖情况,可根据制图需要调整。

7.2.1.5要素位置重叠时,按照优先原则采集,相关要素在数据编辑时采用跨层拷贝的方法产生(如

境界遇单线河,优先采集单线河,境界从单线河拷贝)。

7.2.1.6有向点必须带有角度值,有向线的方向必须正确,有向线要素一律将符号放在前进方向的右

侧,如陡坎、斜坡、堤等。

7.2.1.7线状地物要素被其他地物隔断时应连续采集,图面利用辅助面或者带底色的独立地物压盖处

理。如道路遇桥梁以及附属设施时直接通过,河流遇桥梁等直接通过。

7.2.1.8图廓整饰定义为单元,此单元根据图幅元数据自动生成,理论生成内图廓。其他数据层若有

与图廓相交形成闭合多边形的,需拷贝一段内图廓线,保证严格重合,如双线河、湖泊与内图廓线相交

形成闭合多边形的,只采集形成闭合多边形的那一段内图廓线,其他部分的内图廓线不采集。

7.2.1.9线状要素按中心线或边线采集,如单线路、双线路、铁路等。

7.2.1.10点状要素取该符号定位点。

7.2.1.11线状要素的采集密度以线状要素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采点间隔一般为0.5mm左右,采点

密度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平、直的地方采点间隔可适当放大,但最大不得超过10mm。

7.2.1.12符号不规则的线状符号地物,需要采集骨架线和辅助成图的要素部分,其他表示地物形状的

符号,按标准放置在辅助类要素中,如长度不一的斜坡(利用骨架线和坡脚线生成)。

7.2.1.13带有说明性质文本注记的地物要素,如比高、矿井的性质、采掘场性质、时令路通行月份、

坝长、桥梁的载吨数、路面材料等,在建库数据中,说明注记为地物要素的部分属性。

7.2.1.14所有图幅都要接边。图幅接边前,所有数据层要素都应先与本幅图的理论内图廓线相接,然

后在进行图与图间的接边。最终数据必须经接边处理和质量检查后方能上交。

7.2.1.15图上被线状要素分割开的多边形,如沙漠被铁路或公路分割开,原则上作为一个多边形采集,

被双线河或其他面状要素分割开,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为一个或多个多边形,如图5所示。

图5分割多边形处理示意图

7.2.1.16带有范围线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要素,以范围线配置不依比例尺的点符号表示,不依比例尺

的点符号的代码为该不依比例尺的符号的代码,而范围线的代码为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代码。

7.2.1.17依比例尺的线状地物采集边线,如有压盖其他地物的,添加相应辅助面进行图面压盖处理,

如依比例尺的水闸、拦水坝、堤坝等。

7.2.1.18GIS数据中的属性数据是为了数据管理需要而设置的,而各类注记是为了便于出图而定义

的。所以当要素需要在图面上加注说明时,需要在该处添加说明注记,各地物要素的说明注记见附录A

中的数据采集与选取指标项。

7.2.1.19为了符号配置后的图面美观,各地物采集时不能利用流线采集,任何线状地物都利用简单线

采集。

7.2.1.20面状要素叠加时保留相交部分。

9

DB42/T651—2010

7.2.1.21对于境界只要求乡镇级构面。

7.2.2其他要素

符合附录A的规定。

7.2.3生僻字的处理

对于每一幅图中存在的生僻字需要提交生僻字表,具体如表8所示。

表8生僻字处理表

生僻字拼音所在注记所属文件名备注

10

DB42/T651—2010

附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