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677-1985 铸钢件射线照相及底片等级分类方法

GB/T 5677-1985 Methods of radiographic 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radiographs for steel castings

国家标准 中文版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5677-2018 |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5677-1985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85-12-04
实施日期
1986-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标准局
归口单位
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机械工业部沈阳铸造研究所
起草人:
李毓达、杨吉平、黄明山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2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UDC故1.741.4

.001.93

铸钢件射线照相及底片

GB5677一85

等级分类方法

Methodsofradiographictestingandclassification

ofradiographsforsteelcastings

本标准规定了厚度为5--300mm铸钢件的X射线、Y射线照相方法及射线底片等级分类方法。

1射线照相方法

t1射线照相方法的要求

1.1.1铸钢件表面必须清理干净,经外观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射线照相。

1.1.2工件表面应采用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记作为对每张射线底片重新定位的依据。不适合打印

标记时,应采用透视部位详细草图或其他标记方法。

1.1.3探伤人员必须具备有关射线探伤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应该了解被探工件的铸造工艺和使

用条件,并取得有关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机关的射线探伤资格证书。

1.2射线照相灵敏度

1.2.1射线照相灵敏度用下式表示:

d

x100

式中:K—以百分数表示的射线照相灵敏度,%;

d—射线照相底片上可辨认到的最细钢线直径,mm{

t—铸钢件被透照处的厚度,mm,

1.2.2射线照相灵敏度分为A级(普通灵敏度级)和B级(高灵敏度级)。

A级射线照相灵敏度KA<2.0%0

B级射线照相灵敏度凡<1.5%。

但透照厚度小于lomm时,底片上必须读出直径为0.2mm的象质计钢线。

1.3射线源的选择

X射线管电压的选择按图1,其他射线源可根据透照厚度和灵敏度级别按表1选择。

国家标准局1985一12-04发布1986一09一01实施

GBS67T一8五

}{一口二口口}11训r甲二

!11}1

}

}口叼}

{11!}田Z

}

}}l团巨丫}日一

勺n门}}}}L

,只n}}}}声压区口}}}

A1一}//日}一1

日比//厂}{一

/刃日{}}

才}}

一!川日】{}

}门111

1刁1}}巨口口二习

}1}1!「习口]{}1

一〕

气020304060R6lOO150

盖照厚度m.

图1管电压与透照厚度关系

表1不同透照厚度范围的射线源

A级适用厚度范围B级适用厚度范围

射线源

mmInm

Irl9220~10040一90

Co田40~200专60~150

1一ZM丫X射线50一20060、150

)ZMVX射线>50夕60

1.4胶片的选择

在适当曝光时间内应根据铸钢件厚度,照相灵敏度和增感方式选择胶片种类。A级方法应使用3

型或者粒度更小的胶片;B级方法应使用2型或1型胶片。胶片类型的选择见表2。

表2射线胶片的分类

胶片类型感光速度

超微粒胶片很慢

微拉胶片

中等顺粒的胶片中等速度

较大颗拉的胶片快速

,透照厚度范围为40一60mlll归,必须采用。.4一。.7mm厚的钢(或合金钢)或铜制的前屏及后屏

GB5677一.5

.5增感屏的选样

本标准中应使用金属和金属荧光增感屏。金属屏的厚度可按表3选择。

表3金属屏厚度的选择

烹二之之巡A级B级

`400kV0.02-0.25--前、后屏为铅增感屏

IY192。05-0.25mm前、后屏为铅增感屏

0.1-0.5mm前、后屏为0.4一。.7mm前、后屏为

Coso

铅、钢或铜增感屏钢或铜增感屏

1一2MV0.1一1.0.m前后屏为铅增感屏

2~6MV1.0-1.5mm前后屏为铜或钢增感屏

前屏厚度为1.0-1.5mm,后屏厚度小于1.5mm

6--12MV

增感屏材料可用铜、钢或$H

>12MV1.0-1.5mm前屏为袒或钨增感屏,后屏不用

注:表中钢质增感屏的材料也可用合金钢制造。

iookV以下射线源,可不用前屏。

1.6焦距的确定

确定射线源到工件的最小距离((f),加上工件透照厚度(t)即为所需的焦距。J值可按附录A

(补充件)中的任意一种方法确定。

1.7散射线的屏蔽

1.7.1为了提高射线照相灵敏度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屏蔽散射线:

a.在射线源的窗口加铅罩和滤光板,

b.工件非透照部位用厚铅板屏蔽1

c.暗盒后边垫壁厚大于2mm铅板屏蔽,

d.透照工作台用6mm厚铅板覆盖,

e.用铅丸、铁豆砂和补偿液屏蔽。

1.7.2为测定胶片背散射线的影响可在暗盒背后贴B形铅字。胶片显影后不应呈现B形字图象。

1.8透照的布I

1.8.1射线源、象质计、铸钢件及胶片的透照位置按图2布置。

1.9.2每张底片上应有象质计图象。如透照厚度变化较大,可在工件厚的部位和薄的部位各放一

个象质计。如采用360。周向曝光法,则可在每个象限的工件上各放置一个象质计。

1.8.8象质计必须放在铸件的射线源一侧。当不可能时,才可放在铸件的胶片一侧,并用F字给

予标记。但必须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灵敏度达到1.2条的规定。

GB5577一85

图2透照位置布置图

1.8铸钢件透照方向和透照厚度

要求以铸钢件最小厚度的方向为透照方向。如不可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