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183-2018 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

GB/T 12183-2018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airbrone transponder of air traffic control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183-2018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9-17
实施日期
2019-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339-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以下简称应答机)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质量评定程序,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应答机的设计、生产和验收,是编制应答机产品标准的基本依据。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
张银、谭源泉、郭小杰、苗东、游华春、邓永清、张庆军、莫斌、何思亮
出版信息:
页数:31页 | 字数:5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3.220「________十、

"£3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183—2018

代替GB/T12183—1990

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airbronetransponderofairtrafficcontrol

2018-09-17发布2019-01-01实

发布

GB/T12183—2018

目次

前言in

i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产品分类1

4要求1

4.1A/C模式应答机1

4.1.1主要使用性能要求1

4.1.2技术性能要求3

4.2S模式应答机6

4.2.1主要使用性能要求6

4.2.2技术性能要求10

4.3天馈单元12

4.3.1T作频率12

4.3.2极化方式12

4.3.3方向性12

4.3.4驻波比12

4.4环境适应性12

4.4.1高温12

4.4.2低温13

4.4.3温度冲击13

4.4.4低气压(高度)13

4.4.5湿热13

4.4.6振动13

4.4.7冲击13

4.4.8加速度13

4.5电磁兼容性13

4.6外部接口13

4.6.1控制13

4.6.2气压高度14

4.6.3电源适应性14

4.7连续T作能力14

4.8可靠性14

4.9维修性14

4.10安全性14

4.11尺寸、重量14

5测试方法14

5.1测试环境、测试仪表14

T

GB/T12183—2018

5.1.1测试环境14

5.1.2测试仪器、仪表14

5.2A/C模式应答机的测试方法14

5.2.1主要使用性能测试14

5.2.2技术性能测试15

5.3S模式应答机的测试方法17

5.3.1主要使用性能测试17

5.3.2技术性能测试18

5.4天馈单元20

5.5环境适应性21

5.5.1高温21

5.5.2低温21

5.5.3温度冲击21

5.5.4低气压(高度)21

5.5.5湿热21

5.5.6振动21

5.5.7冲击21

5.5.8加速度21

5.6电磁兼容性21

5.7外部接口21

5.8连续T作能力22

5.9可靠性22

5.10维修性22

5.11安全性22

5.12尺寸、重量22

5.13包装22

6质量评定程序22

6.1检验分类22

6.2检验项目22

6.3鉴定检验25

6.4质量一致性检验25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25

7.1标志25

7.1.1产品标志25

7.1.2包装箱面标志25

7.2包装25

7.3运输26

7.4贮存26

n

GB/T12183—2018

■>r■—>—

刖弓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2183—1990«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12183-

199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描述(见第1章,1990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1990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产品分类”(见第3章);

——删除了“一般要求”(见1990年版的3.1);

—修改了“应答模式”要求(见4.1.1.1,1990年版的3.2.1);

——修改了“应答特性”要求(见4.1.1.2,1990年版的3.2.2);

——修改了“特殊位置识别(SPI)脉冲”要求(见4.1.1.2.3,1990年版的322.3);

——修改了“应答代码”要求(见4.1.1.2.4,1990年版的3.2.2.4);

——修改了“应答脉冲波形”要求(见4.1.1.2.5,1990年版的3.2.2.5);

——修改了“应答脉冲位置偏差”要求(见4.1.1.2.6,1990年版的3.2.2.6);

——删除了“回答信号载频”要求(1990年版的3.2.2.7);

——修改了“接收频率”要求(见4.1.2.1.1,1990年版的3.3.1.1);

——修改了“灵敏度”要求(见4.1.2.1.2,1990年版的3.3.1.2);

——修改了“带宽”要求(见4.1.2.1.3,1990年版的3.3.1.3);

——修改了“动态范围”要求(见4.1.2.1.4,1990年版的3.3.1.4);

——修改了“镜频抑制”要求(见4.1.2.1.6,1990年版的3.3.1.6)

——修改了“译码器”要求,将其改为“处理性能”要求(见4.1.2.2,1990年版的3.3.2);

——修改了“应答条件”要求(见4.1.2.2.1,1990年版的3.3.2.1);

——修改了“不应答条件”要求(见4.1.2.2.2,1990年版的3.3.2.2);

——修改了“旁瓣抑制”要求(见4.1.2.2.4,1990年版的3.3.2.4);

——修改了“应答速率和应答速率限制”要求(见4.1.2.2.8,1990年版的3.3.2.8);

——修改了“发射功率”要求(见4.1.2.3.2,1990年版的3.3.3.2);

—增加了“S模式应答机”的“主要使用性能要求”“技术性能要求”内容(见4.2、4.2.1、4.2.2);

——修改了“天线”要求,将其改为“天馈单元”要求(见4.3,1990年版的3.3.4);

——修改了天线的“T作频率”要求(见4.3.1,1990年版的3.3.4.1);

修改了天线的“方向性”要求(见4.3.3,1990年版的3.3.4.3);

——修改了“环境条件”要求,将其改为“环境适应性”要求(见4.4,1990年版的3.2.9);

——增加了“维修性”要求(见4.9);

——增加了“尺寸、重量”要求(见4.11);

——修改了“测试方法”要求(见第5章,1990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应答特性”测试(见5.2.1.2.2);

——增加了“框架脉冲”测试(见5.2.1.2.2.1);

——增加了“特殊位置识别(SPI)脉冲”测试(见5.2.1.2.2.3);

——增加了“接收性能”测试(见5.2.2.1);

——增加了“处理性能”测试(见5.2.2.2);

I

GB/T12183—2018

——增加了“发射性能”测试(见5.223);

——修改了“测试框图”(见5.3.1.1,1990年版的4.2.1);

——增加了“S模式应答机”测试(见5.3.1.2);

——增加了“天馈单元”测试(见5.4);

——增加了“外部接口”测试(见5.7);

——增加了“连续T作能力”测试(见5.8);

——修改了“可靠性”测试(见5.9,1990年版的4.2.4);

——增加了“维修性”测试(见5.10);

——增加了“安全性”测试(见5.11);

——增加了“尺寸、重量”测试(见5.12);

——增加了“包装”测试(见5.13);

——修改了“检验分类”(见6.1,1990年版的5.1);

——修改了“检验项目表”(见6.2中表6、表7,1990年版的5.2中表2);

——删除了“定型检验”(见1990年版的5.3);

—-增加了“鉴定检验”(见6.3);

——增加了“质量一致性检验”(见6.4);

——删除了“交收检验”“例行试验”(见1990年版的5.4、5.5);

——修改了“包装箱面标志”(见7.1.2,1990年版的6.1.2);

——修改了“包装”(见7.2,1990年版的6.2);

——修改了“贮存”(见7.4,1990年版的7.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X339-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银、谭源泉、郭小杰、苗东、游华春、邓永清、张庆军、莫斌、何思亮。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2183—1990o

N

GB/T12183—2018

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以下简称应答机)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质量评定程序,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应答机的设计、生产和验收,是编制应答机产品标准的基本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JB74A-1998军用地面雷达通用规范

GJB150.2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2部分:低气压(高度)试验

GJB150.3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3部分:高温试验

GJB150.4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4部分:低温试验

GJB150.5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5部分:温度冲击试验

GJB150.9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9部分:湿热试验

GJB150.15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15部分:加速度试验

GJB150.16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16部分;振动试验

GJB150.18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18部分:冲击试验

GJB151A—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

GJB152A—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GJB181B—2012飞机供电特性

GJB899A—2009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2072—1994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附件10《航空电信》第四卷监视雷达和防撞系统ICAOAnnex10VolumeN

SurveillanceRadarandCollisionAvoidanceSystems)

3产品分类

应答机根据应答模式通常分为:A/C模式应答机和S模式应答机。

4要求

4.1A/C模式应答机

4.1.1主要使用性能要求

4.1.1.1应答模式

应能正确检测询问机A/C模式的询问,并做出应答,询问格式如图1所示。

1

GB/T12183—2018

1±U.Z

a8川士a11o.hh'±o.ip*

L?f©0.06—0-)hc

下務曲(1,06I〜0-2”,

q*>ii土ai>i5

图1A/C模式询问格式

4.1.1.2应答特性

4.1.1.2.1框架脉冲

框架脉冲应由两个间隔为20.3ms±0.1ms的脉冲F,和F2组成,如图2所示。

:JJWLJWLjVuWLrmJL

(L45+QlIAl・<5"土QIAL33士011AB

3).3

图2应答代码的组成

4.1.1.2.2信息脉冲

信息脉冲从第一个框架脉冲起,应以1.45Ms的增量间隔排列(如图2所示),其代号和时序位置排

列见表1。

表1信息脉冲代号和时序位置排列单位为微秒

信息脉冲代号时序位置

G1.45

A】2.90

c24.35

A25.80

c«7.25

A,!8.70

X10.15

Bi11.60

613.05

b214.50

2

GB/T12183—2018

表1(续)单位为微秒

信息脉冲代号时序位置

d215.95

B417.40

618.85

注:X脉冲位为0,

4.1.1.2.3特殊位置识别(SPI)脉冲

在A模式应答时,除规定的信息脉冲外,可与信息脉冲一起发送SPI脉冲。SPI脉冲的位置应在第

二个框架脉冲之后4.35ms+0.1“s处(如图2所示),发送持续时间应为15s~3Os。

4.1.1.2.4应答代码

4.1.1.2.4.1A模式代码

应为二-八进制编码,从“0000”到“7777”共4096种识别代码,排列顺序为A4A2ABBBiGGGUDD,

其中包括3个特殊代码:

a)“7500”表示飞行器受到非法干扰(HIJ);

b)“7600”表示通信故障(COM);

c)“7700”表示紧急状态或机械故障(EMG)0

4.1.1.2.4.2C模式代码

接收绝对大气高度数据,按照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附件10《航空电信》第四卷第3章附录中二次雷达

气压高度转换表的要求,转换成C模式代码。

4.1.1.2.5应答脉冲波形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脉冲宽度为0.45ys±0.1“s;

b)脉冲上升时间介于0.05ys与0.1ps之间;

c)脉冲下降时间介于0.05与0.2ps之间;

d)脉冲序列中任何一个脉冲相对于其他脉冲的幅度变化不超过1dBo

4.1.1.2.6应答脉冲位置偏差

应答脉冲序列中每一个脉冲相对于第一框架脉冲间隔容差应为±0.10Mso应答脉冲序列中任一

脉冲相对于(除第一脉冲外)其他脉冲的间隔容差应为±0.15卩s。

4.1.2技术性能要求

4.1.2.1接收性能

4.1.2.1.1接收频率

应为1030MHz士0.2MHzo

3

GB/T12183—2018

4.1.2.1.2灵敏度

在下列条件下,最低触发电平(MTL)容限应为一77dBm--69dBm:

a)译码率应不小于90%;

b)测试点为应答机天线端口。

4.1.2.1.3带宽

3dB带宽应不小于6MHzo

4.1.2.1.4动态范围

信号在MTL+3dB〜一21dBm之间时,应答率应不小于90%。

信号为一81dBm时,应答率应不大于10%。

4.1.2.1.5模式间灵敏度变化值

当脉冲间隔和脉冲宽度为标称值时,各种模式之间灵敏度的变化应不大于1dB。

4.1.2.1.6镜频抑制

应不小于60dBo

4.1.2.2处理性能

4.1.2.2.1应答条件

在满足下列所有条件下,应答率应不小于90%:

a)P:<幅度变化从低于R幅度1dB到高于F幅度3dB;

b)在P,以后1.3ys〜2.7Ms间隔内没有收到脉冲,或收到脉冲的幅度至少比P,小9dB;

c)P,卫的幅度比收到随机脉冲幅度大10dBo

4.1.2.2.2不应答条件

出现下列条件之一,应答率应不大于10%:

a)Pi和P3脉冲之间的间隔大于或小于规定值1卩s;

b)脉冲特性、幅度与正常询问相似的单个脉冲。

4.1.2.2.3寂静时间

识别到一个正确的询问后,在应答脉冲序列的持续时间内,A/C模式应答机不应答其余任何询问。

寂静时间最迟在应答脉冲序列的最后—个脉冲后125[j-s内结束。

4.1.2.2.4旁瓣抑制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P2幅度不小于H幅度,且H和P2间隔为2ms+0.15时,应答被抑制;

b)抑制时间为35/is+10ms;

c)抑制应可在抑制时间结束后的2内再次触发。

4.1.2.2.5脉冲宽度识别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4

GB/T12183—2018

a)收到的信号幅度在MTL到高于此电平6dB范围内,宽度小于0.3“s时,A/C模式应答机不

应答或抑制;

b)除信号脉冲幅度的变化接近于一个询问信号外,在MTL到高于此电平50dE范围内,宽度大

于1.5的单个脉冲时,不应答或抑制。

4.1.2.2.6回波抑制和恢复

A/C模式应答机应具有回波抑制功能,以保证当空间信号出现回波时还可能正常运行。此功能应

满足4.1.2.2.4中所述抑制要求。

灵敏度降低:在收到宽度大于0.7的任何脉冲(即退敏脉冲)时,接收机应降低灵敏度,灵敏度范

围在退敏脉冲幅度到此脉冲幅度增加9dE之间,除在退敏脉冲后的第一微秒内,其他时候应不低于退

敏脉冲的幅度。

恢复:灵敏度降低后,接收机在收到信号幅度高于MTL+50dB的退敏脉冲15以内,应恢复灵

敏度MTL+3dB以内)。恢复应是线性变化,平均速度应不超过3.5dB/卅。

注:宽度小于0.7的单个脉冲,不要求降低灵敏度。

4.1.2.2.7随机触发速率

在300次间隔相等的随机触发(随机触发信号速率不应超过载机平台上所有可能产生干扰的设备

最大的干扰水平)或30s内(以较少者为准)的条件下,且无有效询问信号,应答机每秒不应产生超过

30次A模式或C模式应答。

4.1.2.2.8应答速率和应答速率限制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速率:对15个脉冲编码的应答,应答机应具有至少每秒应答1200次的能力。除非只T作在

4500m高度以下的应答机,才允许应答机具有至少每秒应答1000次的能力;

b)速率限制:应答机应具有应答速率限制能力,应答速率可调范围为500次/s〜2000次/s,或最

高应答率可少于2000次/s。应答率超过选定值的90%时,灵敏度应降低至少3dB,当应答率

超过选定值150%时,灵敏度应至少降低30dB0

4.1.2.2.9应答延时和不稳定性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询问信号Pb脉冲的前沿与应答框架脉冲F,前沿之间的延时为3ms+0.5us;

b)在MTL+3dB〜MTL+50dE范围内,应答脉冲序列的抖动(相对于PQ应不大于0.1ys;

c)不冋模式之间应答的延时变化应不大于0.2Mso

4.1.2.3发射性能

4.1.2.3.1发射频率

应为1090MHz士3MHzo

4.1.2.3.2发射功率

在应答机天线端口,发射峰值功率应在21dEW〜27dBW之间。只工作在4500m以下的应答

机,天线端口的发射峰值功率应在18.5dEW〜27dBW之间。

5

GB/T12183—2018

4.2S模式应答机

4.2.1主要使用性能要求

4.2.1.1应答模式

应具备对A模式、C模式、交互模式、S模式4种询问模式的应答能力。A模式和C模式询问格式

如图1所示,交互模式询问格式如图3所示,S模式询问格式如图4所示。

MA:8

MC:21R±a2”.「3”s±O-Ub”s

o’rp,i卩、

图3交互模式询问格式

0.8>is±0.I

图4S模式询问格式

4.2.1.2应答能力

S模式应答机应至少符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附件10《航空电信》第四卷中定义的5级能力中一级的

要求。

4.2.1.3应答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