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536-2014 绿色食品 武威市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

DB62/T 2536-2014 Green food Wuwei City Jin Xin Hua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62/T 2536-2023 |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536-2014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12-23
实施日期
2015-01-20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536—2014

绿色食品武威市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

2014-12-23发布2015-01-20实施

发布

DB62/T2536—20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武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凉州分局、武威市凉州区农牧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威市凉州区农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忠斌、许丰庆、牛隆、杨进桥、王天河、殷宏元。

I

DB62/T2536—2014

绿色食品武威市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A级)绿色食品金银花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农药和肥料、育苗、栽植、

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武威市井水灌区(A级)绿色食品金银花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2140绿色食品代用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A级绿色食品

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

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

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2

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忍冬(学名:Lonicerajaponica),别称:忍冬、金银藤、银藤、二色花藤、二宝藤、

右转藤、子风藤、鸳鸯藤等,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及同属植

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是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可代茶用。

3.3

转基因种子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并用于农业生产的种子。一般种子包装说明中注明:“此种子属

于转基因种子”字样。

3.4

短截

短截多为重短截,即剪去枝条的1/2~2/3,1年生新梢冬剪留3个~4个节,夏剪留4个~5个节间。

3.5

疏剪

1

DB62/T2536—2014

疏除病虫枝、干枯枝、纤细枝、交叉枝、缠绕枝、重叠枝等。

3.6

缩剪

在多年生的结果母枝的分杈处,将顶枝剪除,对剪口后部的技条生长和潜伏芽的萌发的促进作用。

3.7

长放

亦称甩放,即一年生长枝不剪,中庸枝、斜生枝、水平枝长放,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花芽

分化,形成结果枝。

3.8

农家肥

就地取材,主要有植物和(或)动物残体、排泄物等富含有机物料制作而成的肥料,包括秸秆肥、

绿肥、厩肥、堆肥、沤肥、沼肥、饼肥等。

3.8.1

秸杆肥

以麦秸、玉米秸、豆秸、油菜秸等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作为肥料。

3.8.2

绿肥

新鲜植物体作为肥料就地翻压还田或异地使用。主要分为豆科绿肥和非豆科绿肥两大类。

3.8.3

厩肥

圈养牛、马、羊、猪、鸡、鸭等畜禽的排泄物与秸秆等垫料发酵腐熟而成的肥料。

3.8.4

堆肥

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为主要原料,堆置发酵腐熟而成的肥料。

3.8.5

沤肥

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有机肥料在淹水条件下发酵腐熟而成的肥料。

3.8.6

沼肥

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有机肥料经沼气发酵后形成的沼液和沼渣肥料。

3.8.7

饼肥

含有较多的植物种子经压榨去油后的残渣制成的肥料。

3.9

诱杀技术

将植物害虫的成虫引诱出来杀死或消灭。一般分为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毒饵诱杀、糖醋液诱杀、

黄板诱杀、植物诱杀等技术。

3.10

天敌诱集技术

将植物益虫引诱出来,聚集在一起,增大益虫基数的一种方法。一般分为性诱诱集技术和植物诱集

技术两种。

4产地环境

2

DB62/T2536—2014

土壤中性或平脊、通透性好、灌溉方便,农田大气、土壤、水质等产地环境符合NY/T391的规定。

5农药和肥料

5.1农药

执行NY/T393的规定。

5.2肥料

执行NY/T394的规定。

6育苗

6.1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亚特红、亚特立本、亚特等品种。严禁使用转基因种子。

6.2育苗方法

6.2.1种子繁殖育苗

6.2.1.1种子采集和处理

7~8月份选择5~10年生的健壮枝条上采集球果,放水中浸泡,用手搓揉,去净果皮和空秕种子,

置通风荫凉处晾干,用湿润细砂层积贮藏。选种以乌黑发亮、种仁饱满、千粒重50克以上的种子。

6.2.1.2播种

因地制宜选择座北向阳、疏松肥沃、微酸性沙质壤土。每667m2施充分腐熟农家肥5000kg、选择

N:P2O5:K2O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50kg作基肥。播种期一般以“春分”至“清明”为宜。播种前用40℃的

温水浸种20h~24h,然后播种。播种方法分条播和撒播,一般多用条播。条播的播种沟宽2cm~3cm,

深约1cm,沟距20cm。条播用种量4kg/667m2~5kg/667m2。播后覆盖0.5cm~1cm细土,上面再盖麦秆

类杂草或地膜,以保湿、保温促进发芽。

6.2.1.3苗木管理

播种后15d出苗。苗木出土90%后,及时分批揭覆盖物或地膜。当苗高15cm~20cm时应摘顶促分枝。

苗高25cm以上、地径粗0.3cm以上的为优质壮苗。

6.2.2无性繁殖育苗

6.2.2.1压条育苗

摘花后,选1~2年的生健壮条覆土埋压8cm~10cm,生根后于第二年春取条移栽。

6.2.2.2扦插育苗

一般在7~8月份进行。清晨或无风的阴天采当年生嫩枝,视节间长短截成10cm~20cm长的插穗,

插在整好床的床面上。圃地选择同播种育苗,或插与口径20cm营养钵内恒温育苗。一般随采随截随插。

3

DB62/T2536—2014

插穗每片叶子应剪去一半,扦插深度以插穗长的1/2~3/5为宜。插后应经常灌水,用农膜或的遮荫棚适

当遮阴,保持一定的光照和湿度,有条件可恒温育苗。插穗生根后,当嫩梢长至15cm高时出圃移栽。

7栽植

7.1选地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缓、土层较深、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整平作畦种植。

7.2移栽时间

宜在秋、冬休眠期至早春发芽前进行。

7.3定植密度

按株行距120cm×150cm开穴,穴深、宽各30cm~40cm。基肥与底土拌匀,每穴栽株,填土压实,

浇透定根水。

8田间管理

8.1水肥管理

8.1.1施肥

第一次在10~11月份土壤封冻前,结合深翻松土,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4000kg,磷酸二铵20kg混

合施入,也可在植株周围距树根30cm~35cm处开环形沟,沟深15cm~20cm,将肥料施入沟中,用土填

盖;第二次在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头茬花蕾采摘后,每667m2施用尿素10kg。有条件的地方,可在

植株现蕾后喷洒1次0.1%尿素+0.1%磷二氢钾混合液作根外追肥。配肥和改良土壤物质见附录A。

8.1.2浇水

春季发芽后、新梢生长期、末茬花采收后、土壤封冻前分别灌水一次。灌水量以浸透土层30cm~

50cn为宜,每667m2灌水量达到100m3~120m3。

8.2整形修剪

8.2.1整形

使树体呈“伞塔形”。树高和冠幅应控制在1.2m~1.5m,每年整形1次。定植后第一年,新芽萌

发后,在植株基部留饱满芽2枚~3枚,其余全部除去,并在饱满芽的上方1cm~2cm处剪去老枝。新梢

长到30cm时,留一直立健壮枝,在15cm~20cm处定干;入夏生长速度加快,主干出现二次芽后,将下

部芽全部抹除,在上、中部的适当距离内留饱满芽3枚~4枚,培养主枝;主枝长到20cm时,进行摘心

抑制高生长,并在主枝上培养侧枝3个~4个,当年可长到8cm~10cm;次年继续在侧枝上配备结果母枝,

冠形即可基本形成;第三年继续整形,使主干高20cm左右,粗度3cm~4cm,冠幅和树高均达1m以上。

8.2.2修剪

8.2.2.1冬剪

冬剪宜在每年的12月下旬至次年的早春尚未发出新芽前进行。疏除过密枝、徒长枝和病虫枝。

4

DB62/T2536—2014

8.2.2.2夏剪

夏剪宜在每茬花蕾采摘后进行。以短截为主,疏剪为辅。根据新梢腋芽的萌发程度和长势来确定短

截的轻重。新梢以2茎~6茎节处萌发较早,可留3个~5个节间修剪,短截徒长枝,疏除过密枝、病虫枝。

8.2.2.3修剪方法

采用短截、疏剪、缩剪和长放4种方法。

8.3病虫害防治

8.3.1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农药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