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638-2017 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 技术规程

DB35/T 1638-2017 Road concrete bridge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quality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638-2017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2-08
实施日期
2017-05-08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的总则、基本要求、检测工作流程、质量评定、 验证处理与数据管理。 本规程适用于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其他结构形式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局、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中交 一公局土木工程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起草人:
林国仁、池毓伟、林柏章、陈思晓、张建忠、蔡华忠、祝可为、林丹、魏聿前、 林志平、于少春、叶仙寿、吴佳晔、杨增权、徐惠民、苏兴矩、邱仁科、邱礼球、杨小波、朱纪刚、 巴特尔、孙禾。
出版信息:
页数:4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40

P33

备案号: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638—2017

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

技术规程

StandardforqualityinspectionandevaluationofPre-stressedConcreteBridge

Construction

2017-02-08发布2017-05-08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638—2017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定义.........................................................................1

4符号...............................................................................3

5总则...............................................................................4

6基本要求...........................................................................4

6.1一般规定.......................................................................4

6.2压浆密实度.....................................................................4

6.2.1设备要求...................................................................4

6.2.1.1计量性能要求...........................................................4

6.2.1.2系统硬件性能...........................................................5

6.2.1.3系统软件性能要求.......................................................5

6.2.1.4传感器耦合方式.........................................................6

6.2.2激振方式...................................................................6

6.2.2.1定性检测...............................................................6

6.2.2.2定位检测...............................................................6

6.2.3检测时间要求...............................................................6

6.2.4适用条件...................................................................6

6.2.4.1定性检测...............................................................6

6.2.4.2定位检测...............................................................6

6.2.5测试数量和比例.............................................................7

6.2.5.1定性检测...............................................................7

6.2.5.2定位检测...............................................................7

6.2.6抽样要求...................................................................7

6.3锚下预应力.....................................................................7

6.3.1设备要求...................................................................7

6.3.1.1等效质量法.............................................................7

6.3.1.2反拉法.................................................................8

6.3.2检测时间要求...............................................................9

6.3.2.1等效质量法.............................................................9

6.3.2.2反拉法.................................................................9

6.3.3适用条件...................................................................9

6.3.3.1等效质量法.............................................................9

6.3.3.2反拉法.................................................................9

6.3.4测试数量和比例.............................................................9

I

DB35/T1638—2017

6.3.4.1等效质量法..............................................................9

6.3.4.2反拉法检测.............................................................10

6.3.5抽样方式...................................................................10

7检测工作流程.......................................................................10

7.1压浆密实度检测.................................................................10

.................................................................................10

7.2锚下预应力检测.................................................................10

7.2.2等效质量法测试流程.........................................................11

7.2.3反拉法测试流程.............................................................11

8质量评定...........................................................................11

8.1压浆质量评价...................................................................12

8.1.1定性检测评价指数...........................................................12

8.1.2定位检测评价...............................................................12

8.1.2.1压浆缺陷类型...........................................................12

8.1.2.2测试区间的压浆质量.....................................................13

8.1.2.3全孔道的压浆质量评价标准...............................................13

8.2锚下预应力评价.................................................................14

9验证处理与数据管理.................................................................14

9.1压浆缺陷.......................................................................14

9.1.1一般规定...................................................................14

9.1.2检测结果验证...............................................................15

9.2锚下预应力.....................................................................15

9.2.1一般规定...................................................................15

9.2.2等效质量法检测.............................................................15

9.2.2.1孔道压浆前.............................................................15

9.2.2.2孔道压浆后.............................................................15

9.2.3反拉法检测.................................................................15

9.3检测数据管理...................................................................15

9.3.1一般规定...................................................................15

9.3.2现场数据要求...............................................................15

9.3.3压浆缺陷数据库管理.........................................................15

参考文献.............................................................................16

II

DB35/T1638—2017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局、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中交

一公局土木工程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与起草单位:宁德沈海复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宁德沈海复线宁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龙岩

厦蓉公路扩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福州捷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林国仁、池毓伟、林柏章、陈思晓、张建忠、蔡华忠、祝可为、林丹、魏聿前、

林志平、于少春、叶仙寿、吴佳晔、杨增权、徐惠民、苏兴矩、邱仁科、邱礼球、杨小波、朱纪刚、

巴特尔、孙禾。

III

DB35/T1638—2017

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的总则、基本要求、检测工作流程、质量评定、

验证处理与数据管理。

本规程适用于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其他结构形式的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

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GJ/T182-2009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冲击弹性波Impactelasticitywaves

通过机械冲击在对象材料中产生的弹性波。

3.2

加速度传感器Accelerometer

将测试对象的物理量加速度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3.3

电荷灵敏度chargesensitivity

传感器在1个单位加速度(m/s²)作用下产生的电荷量(PC)。

3.4

电荷放大器chargeamplifier

将传感器测得的微弱电荷信号放大,转换为电压信号输出的装置。

1

DB35/T1638—2017

3.5

激振锤excitationhammer

发生冲击弹性波的激励装置,是产生测试信号的工具。

3.6

冲击锤Impacthammer

发生冲击弹性波的激励装置,是产生测试信号的工具,能记录信号的初始时刻。

3.7

卡座fixture

利用磁性或机械装置,将传感器与被测对象耦合。

3.8

压浆密实度Theductgroutingcompactness

孔道体积中,固化压浆料所占比例,用Sr表示。

3.9

压浆密实度指数Compactnessindex

在检测孔道长度中,压浆密实部分所占的比例,与压浆密实度Sr的意义类似,用D表示,可定量

反映压浆质量。

3.10

综合压浆指数IntegratedFillingindex

压浆密实度定性检测过程中,根据波速、衰减、传递函数三个参数的线性分布指数进行几何平均的

综合结果,用If表示,可定性反映压浆质量。

3.11

冲击回波等效波速法(IEEV)ImpactEchoEquivalentVelocitymethod

孔道压浆缺陷定位的检测方法,根据信号反射和绕射判断孔道压浆缺陷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缺陷

具体位置和判断缺陷大致类型。

3.12

冲击回波法(IE)impactecho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定位的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反射特性可判断孔道是否存在缺陷。

3.13

共振偏移法(IERS)ImpactEchoResonanceShiftmethod

2

DB35/T1638—2017

孔道压浆密实度定位的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反射偏移时刻可判断孔道是否存在缺陷,及

缺陷大致类型。

3.14

全长衰减法(FLEA)FullLengthEnergyAttenuation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定性的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的受信信号能量和激振信号能量比值对孔道压浆

密实度进行定性判断。

3.15

全长波速法(FLPV)FullLengthP-waveVelocity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定性的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在压浆孔道中的传播速度定性判断孔道有无

缺陷。

3.16

传递函数法(PFTF)P-waveFrequencyTransformFunctions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定性的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频率变化定性判断孔道端部

有无缺陷。

3.17

反拉法ReverseStretchMethod

压浆前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通过对锚索(或锚头)施加反向预应力并测量锚索(锚头)位

移的方法测定锚下预应力。也称为“反张法”。

3.18

等效质量法(TTEM)TensionTestmethodbasedEquivalentMassmethod

压浆后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通过对锚头敲击诱发其自由振动,并测定其动力响应的方法来

推算锚下预应力。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压浆密实度指数,在孔道长度中,压浆密实部分所占的比例。

De:检测孔道的局部时,修正压浆密实度指数。

Dk:当该孔道各检测区段中,压浆质量较好的连续区段的压浆密实度。

Sr:孔道体积中固化压浆料所占比例。

N:定位测试的点数。

NJ:健全测点数。

Nx:小规模缺陷测点数。

ND:大规模缺陷测点数。

β:测点的压浆状态。

3

DB35/T1638—2017

Ld:检测区段长度。

L0:孔道全长。

L:孔道长度基准值(一般取10m)。

If:定性检测综合压浆指数。

IEA:为根据全长衰减法(FLEA)得到的分项压浆指数。

IPV:为根据全长波速法(FLPV)得到的分项压浆指数。

ITF:为根据传递函数法(PFTF)得到的分项压浆指数。

2

Ar、As:分别是接收端和激振端信号的振幅(m/s)。

Fr、Fs:分别是接收端和激振端信号的卓越频率(KHz)。

FD:为设计锚下有效预应力减去摩阻影响与材料回缩损失后的预应力值。

Fc:为测试有效锚下预应力。

E:FD与Fc的相对偏差。

5总则

为了加强公路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规范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保证工程质量,

制定本规程。

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质量控制和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规程的规定。

本标准附有条文说明,对检测方法具体步骤、原理、特殊参数计算等进行了解读。

6基本要求

6.1一般规定

6.1.1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工程施工应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施工单位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抽

样自检、监理单位应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平行抽检、建设单位应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抽检。

6.1.2检测设备必须送国家认可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且检定或校准结果合格方可进行测试

工作。

6.1.3测试过程中需记录测试对象编号、孔道编号、锚头编号、钢束编号、桩号等能说明测试区域准

确位置的信息。

6.2压浆密实度

6.2.1设备要求

检测设备应适合于冲击弹性波信号采集与分析,主要包括激振装置、传感器、耦合装置、采集系统、

显示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

6.2.1.1计量性能要求

6.2.1.1.1系统误差

4

DB35/T1638—2017

检测系统标定幅值相对误差±5%。

6.2.1.1.2声时误差

声信号测量相对误差±1.0%。

6.2.1.2系统硬件性能

6.2.1.2.1采样分辨率

检测系统分辨率应在16Bit,即测试量程的1/216以上。采样频率应达到500KHz以上。

6.2.1.2.2频谱特性

接收系统频响范围应适用频率在1~50kHz信号的采样。

6.2.1.2.3增益性能

检测系统应适用100m长度以内梁压浆密实度的定性检测,接收端信号的S/N比应在5以上。

6.2.1.2.4元器件

测试系统的主要元器件应满足表1要求。

表1主要测试元器件性能要求

类型加速度传感器

传感器

共振频率40KHz以上

电荷放大器频率特性0.2Hz~30KHz+0.5/3dB

低噪电缆其产生的脉冲信号应小于5mV。

采样频道数2以上

A/D卡变换速度2μsec/ch

分辨率16bit

6.2.1.3系统软件性能要求

测试及分析系统的软件的性能应符合表2要求。

表2测试软件的性能要求

项目要求

自检应具有设备基本状态自检功能

数据采集触发应具有触发机能

频道数可双通道测试

降噪应具有滤波降噪的功能

信号处理频响补偿应具有频响补偿的机能

频谱分析应具有FFT、MEM频谱分析机能

5

DB35/T1638—2017

6.2.1.4传感器耦合方式

6.2.1.4.1基本要求

检测时应保证传感器与被测体紧密耦合,且接触面无浮浆、灰尘等异物。

6.2.1.4.2定性检测

传感器宜采用磁性卡座或机械装置与最上端的钢绞线耦合,并保证传感器轴线与钢绞线轴线平行。

粘接面应无灰尘等杂质,且传感器粘接稳固。

6.2.1.4.3定位检测

采用特制的传感器支座,传感器以均匀的力度按压在梁体表面。同时,通过合理的阻尼设计,提高

传感系统的频响特性,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有条件时宜利用混凝土标准试块对耦合方式进行检

验。

6.2.2激振方式

6.2.2.1定性检测

宜采用激振锥等能够激发长波长弹性波的激振方式,且在同批次梁体检测中避免更换。

6.2.2.2定位检测

根据测试对象的壁厚差异,应采用不同尺寸的激振锤(见表3);对测试结果有不明确时,应换次

选激振锤再次测试分析。

表3定位检测激振锤的选取参考

对象壁厚<20cm20~40cm40~60cm>60cm

首选激振锤D10D17D17D30

次选激振锤D6、D17D10D30D50

6.2.3检测时间要求

压浆材料的强度应达到混凝土强度的70%以上方可进行密实度检测,一般宜按《锚杆锚固质量无损

检测技术规程》(JGT/T182)的规定,在压浆7d后进行检测工作。

6.2.4适用条件

6.2.4.1定性检测

定性检测宜用于孔道压浆事故(如漏灌、孔道堵塞造成大面积空管等)的普查。不可用于检测小范

围缺陷和确定缺陷位置;定性检测宜用于梁体两端钢绞线露出的纵向、横向预应力孔道,波纹管长度不

宜大于50m,大于50m的梁需要专门研究或变更为定位检测的方式。

6.2.4.2定位检测

定位检测适用于检测管道压浆缺陷的有无及其位置,以及缺陷的大致尺寸、缺陷类型。在测试对象

的厚度不大,底端反射明显时,应优先采用冲击回波法(IE法)。而当对象厚度较大,底端反射不明显

6

DB35/T1638—2017

时,则需要采用共振偏移法(IERS法);定位检测要求波纹管能够确定,同时孔道尺寸(d)和深度(T)

应符合以下条件:

a)当0.3<d/T<1.5时,且属于单排预应力孔道可检测出缺陷的大致尺寸及类型。

b)当1.5≤d/T时,或者0.3<d/T<1.5属于多排(2个及以上)预应力孔道的仅能检测出距离测试

面最近的孔道是否存在缺陷。

6.2.5测试数量和比例

在定位检测适用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定位检测方法,当需要排查压浆事故(如漏灌、管道堵塞)

或者无法进行定位检测时,可采用定性检测。

6.2.5.1定性检测

6.2.5.1.1对需要排查压浆施工事故的梁体孔道,应进行全部检测。

6.2.5.1.2对于每个梁场中的各个梁型,以及改变了施工工艺、压浆材料时,最初施工的3片预制的

预应力梁(板)或1跨(联)预应力的现浇梁进行全孔道检测,其余孔道按照定性检测比例执行。

6.2.5.1.3针对预制的预应力梁(板)、预应力现浇梁桥,每座桥按照总孔道数不少于10%的比例进

行定性检测,且每座桥抽检总数不少于5个孔道,不足5个孔道的须全部进行检测。

6.2.5.1.4根据本批次检测对象的孔道数量计算,若检测对象中超过10%不合格率时,应增加一倍的

检测频率。

6.2.5.1.5对综合压浆指数不合格的孔道须进行定位检测。

6.2.5.1.6当孔道无法进行定性检测时,应采用定位检测。

6.2.5.2定位检测

6.2.5.2.1对每个梁场的各种梁型,以及改变了施工工艺、压浆材料时,最初施工的3片预制的预应

力梁(板)或1跨(联)预应力的现浇梁进行全孔道检测,其余孔道按照定位检测比例执行。

6.2.5.2.2针对预制的预应力梁(板),对于正弯矩区段的孔道,每座桥按照不少于同类型孔道总数

3%的比例进行抽检;对于负弯矩区段的孔道,每座桥宜按孔道总数10%的比例进行抽检。且每座桥正、

负弯距孔道抽检总数均不少于3个孔道。

6.2.5.2.3针对预应力的现浇桥,每座桥按照不少于同类型孔道总数5%的比例进行抽检。且每座桥同

类型孔道抽检总数均不少于3个孔道。

6.2.5.2.4根据本批次检测对象的孔道数量计算,若检测对象中超过15%不合格率时,应增加一倍的

检测频率。

6.2.6抽样要求

6.2.6.1原则上按照随机的方式抽样。

6.2.6.2压浆过程中出现施工异常的孔道、堵管的孔道。

6.2.6.3腹板中的孔道,一般应选择弯曲较大的孔道的锚头两端、负弯矩、起弯点等容易出现不密实

的位置。

6.3锚下预应力

6.3.1设备要求

6.3.1.1等效质量法

检测设备应适合于冲击振动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主要包括激振装置、传感器、耦合装置、采集系

7

DB35/T1638—2017

统、显示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

6.3.1.1.1计量性能要求

6.3.1.1.1.1系统误差

检测系统标定幅值相对误差±5%。

6.3.1.1.1.2声时误差

声信号测量相对误差±1.0%。

6.3.1.1.2系统硬件性能

6.3.1.1.2.1采样分辨率

检测系统分辨率应在16Bit,即测试量程的1/216以上。采样频率应达到500KHz以上。

6.3.1.1.2.2频谱特性

接收系统频响范围应适用频率在1kHz~50kHz信号的采样。

6.3.1.1.2.3增益性能

接收端信号的S/N比应在5以上。

6.3.1.1.2.4元器件

测试系统的主要元器件应满足表1要求。

6.3.1.1.3系统软件性能要求

测试及分析系统的软件应满足表2要求。

6.3.1.1.4传感器耦合方式

传感器宜采用磁性卡座或胶水粘固等粘接方式与锚头耦合,粘接面应无浮浆等杂质,且传感器粘接

稳固。

6.3.1.1.5激振方式

6.3.1.1.5.1应采用激振锤进行激振。

6.3.1.1.5.2激振力度应符合设备相关作业指导书或说明书要求。

6.3.1.1.5.3根据锚头规格类型,选取相应的激振锤(见表4)。

表4压浆后锚下预应力检测激振锤表

锚头类型<5孔5~10孔11~20孔>20孔

激振锤D17加橡胶套D30加橡胶套D50加橡胶套D60加橡胶套

6.3.1.2反拉法

检测系统应适合于对单根钢绞线有效预应力和同断面锚下有效预应力的不均度检测。各钢绞线有效

应力之和,即为锚索锚下有效预应力。

8

DB35/T1638—2017

6.3.1.2.1测力量程

精度:1%Fs。

6.3.1.2.2采样间隔

不小于5次/s。

6.3.1.2.3加载速率

油泵加载速率应在0.1L/min~0.4L/min,具备加载速率调整功能。

6.3.1.2.4夹片位移控制

检测时夹片位移量不超过1mm。

6.3.2检测时间要求

6.3.2.1等效质量法

锚头应露出,压浆前后均可测试,宜在钢束裁剪后进行检测工作,外露长度不宜大于10cm。

6.3.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