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DB63/T 1232-2013 White thorn caterpillar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3年09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 起草人:
- 严林、何孝德、杨帆、侯秀敏、徐志伟、仓生海、朱琳、熊卫国、谢久祥、星学军、芦光新、梅洁人、英陶、陈伶俐、马洪福。
- 出版信息:
-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备案号:38500-2013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2013-09-06发布2013-10-15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232—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大学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林、何孝德、杨帆、侯秀敏、徐志伟、仓生海、朱琳、熊卫国、谢久祥、星
学军、芦光新、梅洁人、英陶、陈伶俐、马洪福。
I
DB63/T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刺古毒蛾TeiaericaeZhao(Germar)的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
测、预测预报、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刺古毒蛾的监测及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781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白刺古毒蛾
白刺古毒蛾(TeiaericaeZhao,2003(Germar,1818))属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idae)台毒蛾
属(TeiaZhao,2003(Germar,1818))的昆虫。学名,灰斑台毒蛾;别名,白刺古毒蛾、灰斑古毒
蛾、沙枣毒蛾。以幼虫取食叶片、嫩茎、花等器官组织危害植物,是青海省荒漠化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其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发生特点参见附录B。
3.2
标准地和标准株
为调查灰斑古毒蛾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
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
准地。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树为标准株。
3.3
监测
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白刺古毒蛾种群动态
规律。
1
DB63/T1232—2013
3.4
预报
在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白刺古毒蛾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特点,通过科
学统计分析,对害虫未来发生趋势(包括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和发生范围等)作出预测。
3.5
发育起点温度
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对于某一昆虫来说,其发育起点温度是常数。
3.6
有效积温
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对于某一昆虫来说,其有效积温是常数。
3.7
防治指标
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挽回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成本等价时的作物受害程度或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的数值。
3.8
防治适期
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3.9
虫口密度
在各样点植物上单位面积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头/平方米)。
4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4.1发生区等级
发生区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1。
4.2发生程度
白刺古毒蛾发生程度分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2。
4.3成灾标准
白刺古毒蛾幼虫虫口密度达到20头/平方米以上,或平均叶片被害率达到26%以上,即为成灾。平
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计算。参考LY/T1681。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2
DB63/T1232—2013
样方内害虫危害叶片数
叶片被害率(%,N)100………………(1)
i样方内总叶片数
n叶片被害率N
平均叶片被害率(%)i………………(2)
i1调查的样方总数n
式中:
i-表示调查的样方序号;
n-表示调查的样方总数;
Ni-表示第i样方叶片被害率(%)。
4.4发生面积的统计起点
按虫口密度达到能造成轻度发生以上或已造成轻度危害以上时进行统计。
5虫情监测
5.1线路踏查
在寄主树种(白刺、枸杞、金露梅、沙棘)发生区,主要沿林道、土路、公路、铁路等路线进行踏
查,调查发生范围、危害程度、危害树种等,按每50株~l0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调查结
果填入白刺古毒蛾踏查记录表。记录表内容见附录D。
5.2标准地调查
5.2.1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已发生区的寄主树种面积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67公顷(约1000亩)林地设一块固定标准地
0.067公顷(约1亩)。如当年固定标准地无虫,可在附近有虫林分另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观察。每块标
准地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3株~5株,进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标准株一般采用双对角线法或“Z”
字形法取样。标准地调查时,对每一标准株进行详查。
5.2.2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5.2.2.1幼虫期调查
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隔3天调查一次,在标准株(每丛白刺灌丛)树冠部位上选取东、南、
西、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中部设长(50厘米)×宽(50厘米)×高(树冠厚)的样方1个,调查平
均虫口密度、危害程度等,记录样方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总叶片数、被害叶片数。将结果填入白
刺古毒蛾幼虫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1。
5.2.2.2蛹期调查
7月上旬~8月中旬,以标准株树干基部为中心,将树基部的茧挑出,将茧剥一小口,查雌蛹、雄蛹
数量,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蛹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2。
5.2.2.3成虫期调查
7月下旬~8月下旬,与蛹期调查方法相同,查雌成虫在茧中的产卵数、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
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成虫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3。
3
DB63/T1232—2013
5.2.2.4卵期调查
9月下旬、第二年5月上旬各调查一次,与蛹期调查方法相同,查雌茧内卵的颜色、活卵数量、寄生
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卵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4。
6预测预报
6.1发生期预测
6.1.1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的物候期或白刺植物的物候期,预测白刺古毒蛾各虫态的发生期。白刺古毒蛾发生期与
物候关系表参见附录F。
6.1.2期距法
根据灰斑古毒蛾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虫态出现的日期。期
距法预测式见公式(3):
FHi(XiSx)…………(3)
式中:
F—某虫态出现日期;
Hi—前期虫态发生期实测出现日期;
Xi—期距值;
Sx—期距值对应标准差。
6.1.3有效积温法
根据白刺古毒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
发生期。有效积温预测式见公式(4):
KS
NK………………(4)
T(CSC)
式中:
N—各虫态历期;
C—发育起点温度;
K—有效积温;
SK—有效积温标准差;
T—日平均温度;
SC—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
具体虫态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5)~(12)。
白刺古毒蛾幼虫发生期的预测式见公式(5):
355.732.9
N…………(5)
幼虫T(10.92.7)
白刺古毒蛾一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6):
4
DB63/T1232—2013
57.89.6
N………………(6)
1龄幼虫T(12.82.1)
白刺古毒蛾二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7):
66.811.4
N………………(7)
2龄幼虫T(9.41.5)
白刺古毒蛾三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8):
76.215.7
N………………(8)
3龄幼虫T(9.92.3)
白刺古毒蛾四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9):
74.514.7
N………………(9)
4龄幼虫T(10.82.2)
白刺古毒蛾五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0):
87.410.8
N………………(10)
5龄幼虫T(10.71.8)
白刺古毒蛾雌蛹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1):
12430.6
N………………(11)
雌蛹T(7.20.9)
白刺古毒蛾雄蛹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2):
18020.5
N………………(12)
雄蛹T(60.8)
实际应用时,预测某一虫态发生期,首先参考当时气温预报算出日平均温度T,依据预测模型计算
出该虫态的发育历期N,在掌握害虫发育进度的基础上,向后加相应的虫态历期N,就可推算以后的发生
期。
6.1.4性诱剂预测
取未交配雌成虫放到瓷碗里,置于装有水的盆中,或将雌虫直接放于粘虫胶板上,诱集雄成虫。成
虫出现1%为始见期,出现20%为始盛期,出现50%为发生高峰期,出现80%为盛末期。
6.2发生量预测
用有效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白刺古毒蛾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
世代(或下一虫态)的发生量。计算方法见公式(13):
f
()…………()
PP0e1a(1b)(1c)(1d)13
(mf)
式中:
P—下一代或下一虫态的预测发生量;
5
DB63/T1232—2013
P0—调查时的冲口基数;
e—每头雌虫的平均产卵量;
f—雌成虫数;
m—雄成虫数;
a—卵的越冬死亡率;
b—幼虫的死亡率;
c—蛹的死亡率;
d—成虫生殖前的死亡率。
6.3危害程度预测
当白刺树冠上一龄幼虫数量为1~9、10~20和21头以上时,可分别造成轻、中、重三个危害级别。
根据当前实测树冠上的幼虫数量,预测白刺古毒蛾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
6.4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和成虫飞行距离、寄主植物分布情况预测发生分布范围;用标准地代表法预测发生面
积,见公式(14):
发生面积=(预测或实测轻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中度发生标准地
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重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14)
7防治策略
7.1常发区
7.1.1低虫口密度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控虫源地的原则。
7.1.2中高虫口密度区
实施大范围人工摘除越冬茧、性信息素、生物药剂、仿生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混合的无公害药剂防治,
以及局部化学药剂应急防治的原则。
7.2偶发区
加强踏查、巡查,监控害虫发展动态。必要时,应用微生物型药剂叶面进行喷施防治。
7.3安全区
加强营林养护,保护和利用天敌,提升灌丛草地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力。
8综合防治技术
8.1营林技术
8.1.1封山育林
按GB/T18337.3执行。
6
DB63/T1232—2013
8.1.2抚育管理
按GB/T15781执行。
8.2保护天敌昆虫资源
避免对天敌昆虫的伤害,通过林业技术、增加蜜源植物等保护天敌昆虫。
8.3防治指标
白刺古毒蛾防治指标为幼虫虫口密度20头/平方米,或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即平均叶片被害率26%。平
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8.4防治适期
白刺古毒蛾防治适期:6月中旬~6月下旬2龄~3龄幼虫发生盛期。
9防治措施
9.1物理防治
9.1.1人工摘茧
利用冬季落叶时极易发现白刺古毒蛾的越冬茧之机,人工摘除越冬茧。摘下越冬茧放到大缸中,等
天敌羽化飞出,再杀灭该虫。
9.1.2性诱剂诱杀
取未交配雌蛾的成虫置于诱捕器中,诱杀雄蛾。
9.2生物防治
9.2.1以虫治虫
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蜻蜓、寄蝇、寄生蜂等防治白刺古毒蛾幼虫、卵和蛹。
9.2.2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核多角病毒、内产碱等防治白刺古毒蛾幼虫。如初孵一龄幼虫有集
中在茧附近的习性,可喷施1000倍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杀灭幼虫。
9.3药剂防治
9.3.1最佳使用药液量
常量喷雾:白刺古毒蛾合理用药液量为50公斤~60公斤/667平方米。
9.3.2植物源农药治虫
利用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鱼藤酮、印楝素、藜芦碱等防治白刺古毒蛾幼虫。
9.3.3化学农药治虫
7
DB63/T1232—2013
重度发生区或中度发生区应急时,应采用化学药剂+微生物药剂混用的防治方法。初孵幼虫可喷施
生物激素类药剂,如灭幼脲,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
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仿生型药剂、植物源杀虫剂、化学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H、附录G。
农药安全使用执行GB4285。
10防效检查
10.1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果、成灾率。
10.2检查时间
防治前调查1次,施药后1天、3天、7天各调查一次。如果是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在施药后15
天增加1次调查。
10.3检查方法
按70公顷不少于1块、500公顷不少于3块、1000公顷不少于5块设置标准地。每标准地设标准株3株
(灌丛),按5.2.2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
10.4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按公式(15)计算,防治效果按公式(16)、成灾率按公式(17)计算:
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100……………(15)
防治前活虫数
防治前平均叶片被害率—防治后平均叶片被害率
防治效果(%)100…(16)
防治平均叶片被害率
实际成灾面积
成灾率100%……(17)
寄主总面积
8
DB63/T1232—2013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白刺古毒蛾识别特征
A.1成虫
雄蛾翅展22mm~24mm,体长8mm~10mm。触角干浅棕色,栉齿黑褐色。体和足黑褐色,前翅赭
褐色,近翅臀角处有1明显半圆形或近圆形的白斑。后翅深赭褐色。雌蛾纺锤形,翅退化,足短缩,体
被灰黄色茸毛,体长10mm~18mm。
A.2卵
球形,顶端平凹,白色,直径1.0mm~1.2mm。近孵化时,卵颜色变深,为灰色。
A.3幼虫
A.3.1幼虫形态
老熟幼虫(六龄幼虫)体长30mm~36mm,平均约26mm。幼虫的背线、亚背线、气门线黑色,背
线与亚背线间、亚背线与气门线间及气门下线为三条宽的黄白色纵带;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
央各有一黑色羽毛状长毛束;第一至四腹节背面各有一桔黄色刷状毛。头部黑褐色。第六节、第七节腹
节背面翻缩腺桔黄色,各体节有6~8个桔红色毛瘤;胸足和腹足桔黄色。各龄幼虫形态特征见图A.1。
表A.1白刺古毒蛾各龄幼虫形态特征
虫龄形态特征
头部褐色,体躯白色、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的毛瘤上的长毛分散、长毛不为羽状,各节毛
1
瘤深褐色,毛瘤上的原生长毛浅褐色,胸足和腹足褐色,各节腹部中央有一褐色毛瘤。
头部深褐色,体躯黑色、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的毛瘤上的长毛分散、长毛不为羽状,各节
2毛瘤深褐色,毛瘤上的原生长毛褐色,胸足和腹足深褐色。第六节、第七节腹节背面翻缩腺浅黄色。体
躯开始出现黄白色纵条纹。
推荐标准
- DB50/T 334-2009 重庆市卷烟物流定额技术标准 2009-08-20
- DB44/T 632-2009 在用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简易瞬态工况法) 2009-08-06
- DB44/T 664-2009 鹅的禽副粘病毒病与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的H1和多重RT-PCR鉴别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2009-08-06
- DB44/T 676-2009 地理标志产品 金玉三捻橄榄 2009-08-06
- DB44/T 672-2009 地理标志产品 西牛麻竹叶 2009-08-06
- DB44/T 669-2009 阳江鹅 2009-08-06
- DB44/T 667-2009 雷琼黄牛 2009-08-06
- DB44/T 674-2009 地理标志产品 南山荔枝 2009-08-06
- DB44/T 671-2009 地理标志产品 西牛麻竹笋 2009-08-06
- DB44/T 666-2009 江村黄鸡生产技术规范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