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GB/T 19412-2003 Method of measurement γ & rating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3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北京供电公司
- 起草人:
- 周平中、叶水泉、洪绍斌、王书保、张善武、陈永林、纪洪、宋宏坤、梁明坤
- 出版信息:
- 页数:28页 | 字数:4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9412-2003
oli青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n是规范性附录,附录E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
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北京供电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平中、叶水泉、洪绍斌、王书保、张善武、陈永林、纪洪、宋宏坤、梁明坤。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GB/T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经济评价方法和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由制冷蓄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蓄冷空调系统。其中制冷蓄冷系统以某种传热
流体制冷、蓄冷和释冷:而供冷系统可以是任何形式和任何供回水条件。
本标准既作为已建蓄冷空调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同时能用于设计院所、建设单位、电力部门进行
蓄冷空调系统方案论证评估的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a)名义蓄冷量为35kW"h或更小的制冷蓄冷系统;b)使用制冷剂作为释冷流
体的制冷蓄冷系统;c)只应用于加热的蓄热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870-2001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B/T18430.1-2001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GB50050-1995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50155-19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JB/T7249-1994制冷设备术语
ARI550/590-1998采用蒸汽压缩循环的冷水机组
3术语和定义
GB50155和JB/T7249中所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蓄冷空调系统airconditioningsystemwiththermalstorage
蓄冷空调系统由制冷蓄冷系统与供冷系统所组成。
3.2
制冷蓄冷系统refrigeration&thermalstoragesystem
制冷蓄冷系统由制冷设备、蓄冷装置、辅助设备、控制调节设备四部分,通过管道和导线(包括控制
导线和动力电缆等)连接组成。通常以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除了能用于常规制冷外,还能在蓄
冷工况下运行,从蓄冷介质中移出热量(显热和潜热)。待需要供冷时,可由制冷设备制冷供冷、或蓄冷
装置单独释冷供冷,或二者联合供冷。
3.3
供冷系统thermalsupplysystem
以空气调节为目的,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
的总和。包括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输送载冷剂的泵与管道、输送空气的风机和风管以及附件、仪器仪
表等。
3.4
无蓄冷空调系统airconditioningsystemwithoutthermalstorage
由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系统。
t
GB/T19412-2003
3.5
蓄冷装皿thermalstorageequipment
能够以显热和(或)潜热贮蓄冷量的装置。
3.6
蓄冷期thermalstorageperiod
将热量从蓄冷装置中移出的一段时间。
3.7
释冷期thermaldischargeperiod
将热量加人蓄冷装置的一段时间。
3.8
释冷率icemeltingrate
完成一个设计的释冷循环后,蓄冷装置内释冷量占总蓄冷量的百分比。
3.9
释冷特性thermaldischargecharacteristic
在制冷蓄冷系统名义工况下,单位时间释冷量((kW)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10
设计循环周期designedcyclicalperiod
制冷蓄冷系统完成一个蓄冷和释冷循环过程的一段时间。
3.11
名义蓄冷量(Q,,)nominalthermalstorage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系统达到完全蓄冷状态后,释冷循环试验中实测得到的释冷量,称为
名义蓄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1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总冷量(ZQ)overallnominalthermalcapacity
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制冷蓄冷系统向空调系统提供的总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
(kW·h)。
3.13
输入总功率overallinputpower
3.13.1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ENO)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油泵电动机、乙二醇泵电动机、水冷式
的冷却水泵电动机和冷却塔风机电动机、风冷式的冷却风机电动机以及操作控制电路等输人功率;单位
为千瓦(kW)a
3.13.2
计算,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冷系统输入总功率(ZN',)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ZN';)为ZN减去冷却水泵电动
机、冷却塔风机电动机输人总功率和制冷蓄冷系统在释冷期间制冷设备各运行部件输人总功率;单位为
千瓦(kW)o
3.13.3
,冷空调系统输入总功率(ZNT,)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人总功率包括: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功率ZN和供冷系统输人总功
GB/T19412-2003
率EN,,单位为千瓦((kW).
3.14
输入总电量overallinputelectricity
3.14.1
制冷,冷系统输入总电量(EA,)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h)内输人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
时(kW·h)。
3.14.2
计算,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习A',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ZA')等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
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乘上相应的运行时间之和。
3.14.3
蓄冷空调系统输入总电量(习A动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输人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h)o
3.15
蓄冷性能系数(COP,,)thermalstorageperformancecoefficient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以同一单位表示名义蓄冷量与计算蓄冷性能
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比。
3.16
净可利用蓄冷量(Q.)netavailablethermalstorage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供用户送水温度在等于或小于可利用供冷温度
时实际提供的最大释冷量;Q[)<-Q,co
3.17
串联流程serial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串联关系。
3.18
并联流程parallel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并联关系。
3.19
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inputelectricityduringpeakloadperiod
3.19.1
制冷,冷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ZA)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19.2
,冷空调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习Are)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0
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inputelectricityduringnormalloadperiod
3.20.1
制冷蓄冷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ZA,p)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0.2
,冷空调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习Anp)
3
GB/T19412-2003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1
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inputelectricityduringvalleyloadperiod
3.21.1
制冷蓄冷系统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EAk)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1.2
蓄冷空调系统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EAT,)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
3.22
年转移峰电量(AAvr)yearlyelectricitytransferredduringpeakload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Arw,)与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
量(AY,)之差;单位为千瓦小时(kW"h)a
3.23
年转移峰电量率(丸)yearlymeanelectricitytransferredratefrompeakload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差
(AAY,)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之比,称为年转移峰电量率。
3.24
电力移峰量(ANr)electricalcapacitytransferredfrompeakload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与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称为电力移峰量;单位为千瓦
(kW)。
3.25
电力移峰率(X,)electricalcapacitytransferredratefrompeakload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
之比,称为电力移峰率(Xd)o
3.26
年输入总电量yearlytotalinputelectricity
3.26.1
制冷蓄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
在整个供冷季节,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
3.26.2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w)
在整个供冷季节,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电量之和。
3.27
年谷电f11用率(Y,d)yearlyelectricityutilizationrateofvalleyperiod
年谷电利用率(Yvd),为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不同冷负荷下的谷电利用率(Yd)年的加权平均
值。其中Yd为不同冷负荷下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的谷电时段输入电量之和与峰、平、谷时段输人总
电量之比
3.28
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staticbalanceperiodofreclaiminvestment
在同一制冷环境、相同逐时冷负荷、相同供冷系统和相同供回水条件下,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和无
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差额与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差之比,称为静
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单位为年。
4
GB/T19412-2003
4测试、评价内容
4.1基本规定
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
样在现场安装。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输入总功率N。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
GB/"['18430.1的要求。
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
4.1.1实验室测试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
4.1.2现场测试
a)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
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AA,,)、年转移峰电量率(Xyd)、电力移峰量(AN,)、电力移峰率(Xa),
年谷电利用率(YY,1)]o
b)确定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输人总电量(AYT)和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几)〕。
4.2制冷,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内容
4.2.1名义蓄冷量(Qic)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c),在设计循环周期内按表1名义工况,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
试按附录B方法进行测试。
表1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条件
放热侧
载冷剂
项目水冷式风冷式
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干球温度
制冷一T,土0.330士0.335士0.335士1
蓄冷}28士0.333士0.329士1
}7屯士口.污
释冷T:土0.3
注:表中孔为载冷剂回水温度,了1为载冷剂供水温度;常规温度为7'二70C,兀二12"C;当T,G70C,几一T>
5℃时称为大温差设计口
4.2.2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
制冷蓄冷系统输人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人总电量之和。按照附
录A或附录B进行测试,按式(1),(2)计算。
>-',A一>-'N,X:...···············……(l)
艺A一‘7}'N,'X:·‘...··············……(2)
式中:
N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o
N,'—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r—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4.2.3蓄冷性能系数COP;,
制冷蓄冷系统按表l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tc)和相同单位的输人总电量
}E,A:之比
GB/T19412-2003
COI、一Qic/艺A'·······················…·…(3)
在现场测试计算COP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11)应为名义总冷量(?'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
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即Q',)Xr),Q,。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毛Q,:,为释冷循环试验
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
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1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C.1修正。
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I常规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2修正。
4.3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iAYr)、年转移峰电量率(XYd)、电力移峰量(AN(),
电力移峰率(Xd)和年谷电利用率(Yrd)o
4.3.1年转移峰电量(0.4Yf)
年转移峰电量(,}AY()按式(4)计算
AAY,=Aw,一AYr························……(4)
推荐标准
- GB 4674-2009 磨削机械安全规程 2009-03-31
- GB 4053.2-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2部分:钢斜梯 2009-03-31
- GB 23350-2009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 2009-03-31
- GB 4053.3-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2009-03-31
- YC/T 294-2009 烟用香精和料液中砷、铅、镉、铬、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2009-03-30
- GB 13348-2009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 2009-03-31
- YC/Z 290-2009 烟草行业农业标准体系 2009-03-30
- 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2009-03-31
- GB 4053.1-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2009-03-31
- GB 23394-2009 自给闭路式压缩氧气呼吸器 200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