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002-2008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GB/T 14002-2008 Terminology of work and personnel quota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4002-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4-23
实施日期
2008-07-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方法研究,工作岗位研究,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起草人:
安鸿章、孙义敏、庞德敬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70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lCS

03.100.30

A02

a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

GB/T

140021992

代替GB/T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ofworkand

Terminologypersonnelquota

2008-04-23发布

丰瞀髁鬻瓣警雠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111

14002--2008

GB/T

目次

前言………………·-

引言………………一

1范围·……………

2方法研究……….

2.1方法研究methodstudy…………………

2.2方法研究的程序……………

2.3改进原则……………………IⅡ●●●●o

2.4方法研究的基本技术………

2.5流程分析…………...……....

2.6操作分析……….……...……o:4

2.7动作分析………····……···…

3工作岗位研究………·………··………………·

3.1工作岗位研究positionstudy……………·

3.2工作岗位调查positionsurvey…………·o,,0

3.3工作岗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

3.4工作岗位设计………………·-

3.5工作岗位评价………………--

3.6工作岗位分类分级…………-·

4劳动定员………··

……………··

4.1劳动定员personnelquota

4.2编制定员establishment

personnelquota……………-·

4.3员工分类staff

family…………………--

of

4.4企业定员范围scope

enterprisepersonnelquota…--

ofdifferentstaff

4.5各类人员比例分析ratioanalysistypes

4.6劳动定员的方法………………·………··…·····……………

5劳动定额………..

5.1劳动定额workquota…………………一

5.2劳动定额管理··……··………·一

5.3工时消耗分类………………一

5.4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一

5.5工时测定的方法……………一

5.6工作抽样的方法…………···…

5.7工时评定performancerating…………一

6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一

andstandard

6.1劳动定员定额标准work

personnelquota

time………………一

6.2标准时间standard

6.3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分类………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一0如¨n“¨坫坫¨¨:2¨¨”"鹕均加孔盟毖毖勰撕趵

1

GB/T4002--2008

刖吾

14002

本标准替代GB/T1992((劳动定额术语》。

14002

本标准与GB/T1992{劳动定额术语》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劳动定额术语》更名为《劳动定员定额术语》,扩大了术语覆盖面

——新增方法研究相关术语86条;

新增工作岗位研究相关术语67条;

——新增劳动定员相关术语13条;

——原标准劳动定额相关术语合并为一章,并进行了必要的压缩和调整。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鸿章、孙义敏、庞德敬。

本标准于1992年首次发布,2008年第一次修订。

14002--2008

GB/T

引言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的标准化是推行本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劳动定员定额术语工作遵循统一的

原则和方法,能够:

a)以实际和有效的方式组织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b)切实保证劳动定员定额专业领域内及相关领域之间使用术语的科学性、一致性、系统性和逻

辑上的完整性;

c)有利于本领域内概念体系间的协调和不同语种术语问的协调;

d)有助于本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创新。

14002--2008

GB/T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方法研究,工作岗位研究,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以及

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方法研究

Z.1

方法研究method

study

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对现行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分析,改进其中不必要和不合理的

部分,以寻求更为简便、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工作方法的原理和技术。

2.2方法研究的程序

2.2.1

选择select

发掘生产过程中有关作业程序和方法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筛选,分清主次,将影响生产率、质量、

成本、工期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作为方法研究的重点。

2.2.2

准备prepare

由专业委员组成方法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对象,收集有关信息,制定计划,进行专业培训,完成方法

研究前期的各项活动。

2.2.3

the

记录recordfacts

在现场对作业活动直接进行观察、测量,采用专门的符号和表格,将现行作业程序和方法真实地描

述和记录下来。

2.2.4

thefacts

考查examine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现行作业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人员、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细致、

严格的考证、检查和分析。

2.2.5

thenewmethod

开发develop

在严格考查基础上,广开思路,集思广益,提出改进作业的具体办法,经过分析比较,寻求经济合理、

切实可行的方案。

2.2.6

确立establishing

对新开发的各种方案,经过综合评价,制定出标准作业程序和方法。

2.2.7

实施implementation

贯彻执行新标准作业程序和方法。

1

14002--2008

GB/T

2.2.8

修改amending

通过定期检查,揭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2.2.9

考查分析[法]thequestioningtechnique

5w1H[法]·····

在方法研究的考查阶段所采取的考查提问方法。通过提问对现行作业活动进行全面质询,包括:作

(When);作业应该由谁来完成(Who);应当用何种方法来完成(How)。

2.3改进原则

2.3.1

删除elimination

通过对作业活动目的性的考查和分析,将某项作业活动予以取消。

2.3.2

合并combination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工作地点、程序和人员等方面的考查和分析,将若干项作业活动予以合并,以达

到简化工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2.3.3

重排rearrangement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作业程序的考查,改变原有作业活动的先后顺序,以达到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效

率的目的。

2.3.4

简化simplification

通过分析考查,在达到作业活动目的的前提下,取消不必要的操作及动作,使作业活动减少到最低

限度。

2.4方法研究的基本技术

2.4.1

图表分析chartanalysis

采用标准的表格、符号,将现行的生产流程或操作过程真实地加以记录,然后灵活运用各项改进原

则,经过系统分析和比较,提出改进方法。

2.4.2

线图分析flowdiagramanalysis

采用标准的符号和线条,以平面或立体图显现现行生产流程,为有效地进行程序分析,改进现行生

产流程提供依据。

2.4.3

摄像分析photographanalysis

利用现代摄像技术手段,记录现行生产流程、作业活动和操作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以寻求经

济合理的程序和方法。

2.5流程分析

2.5.1

流程分析flow

analysis

针对生产和管理事务过程及其活动进行系统地调查、记录和分析研究,以达到改进现状或设计新流

程的目的。

2

GB/T

2.5.2生产过程活动

2.5.2.1

加工working

有意识地改变对象物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或与其他对象物组合与分解的活动。

示例;

2.5.2.2

检验inspection

对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标准对比,以判断是否合格。

示例:

2.5.2.3

搬运transportation

有意识地移动对象物的位置,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活动。

示例:

2.5.2.4

延迟delay

由于预定的活动(如作业、检验或搬运)没有发生,而造成对象物的闲置。

示例:

2.5.2.5

储存storage

对象物在计划控制下的保存或停放。本环节的取消,必须经过制度或手续上的认可。

示例:

2.5.3流程分析的技术

2.5.3.1

概略流程分析outline

processanalysis

为掌握产品制造过程的大致状况,用较短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改进重点,并为以后详细分析作准备。

调查中只记录分析加工和检验两项活动。

2.5.3.2

工艺流程分析technologicalprocessanalysis

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活动,包括加工、检验搬运、延迟和储存,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记

录和分析研究,并加以改进的方法。

2.5.3.3

line

流程路线分析flowanalysis

运用生产活动的图示符号,在工作地布置图上表示对象物或操作者移动路线的现状,通过分析改

进,达到合理布置缩短工艺路线的目的。

14002--2008

GB/T

2.5.3.3.1

line

flow

平面路线分析surfaceanalysis

运用生产活动图示符号,在工作地的平面图上进行路线的分析和改进。

2.5.3.3.2

flowline

立体路线分析three-dimensionanalysis

运用生产活动图示符号,在工作地的空间布置图上进行立体路线的分析和改进。

2.5.3.4

affairs

管理事务流程分析managementproduce

针对管理事务手续和票据账单传递程序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分析研究,以达到改进现状或设计新

的管理事务流程的目的。

2.5.3.5

搬运分析transportanalysis

以搬运距离、搬运数量和搬运方法为对象,分析对象物空间放置的合理性,以改进搬运工作,减轻搬

运强度,提高搬运效率。

2.5.3.5.1

analysis

搬运活动分析transportflexibility

搬运对象物由放置状态进入移动状态难易程度的分析。

2.5.3.5.2

index

搬运活动性指数transportflexibility

衡量对象物由放置状态进入移动状态难易程度的指标。

2.5.3.6

相互关联分析relevant

analysis

通过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之间关联性的调查,并以“关联密切靠近配置”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单

位和业务部门。

2.5.3.7

route

工艺路线分析technologicalprocess

通过对众多加工对象工艺路线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或几种加工工艺路线,并依此布

置设备,最终使全部加工对象的工艺路线最短。

2.5.3.8

facilities

余力分析spareproduceanalysis

调查和分析作业负荷量与现有人员或设备的能力是否相适宜,以及工序间生产能力是否平衡,并研

究充分利用人力及设备多余能力的措施。

2.6操作分析

2.6.1

操作分析operationanalysis

以生产流程或管理事务流程中各个作业事项为对象的分析技术,通过对操作活动结构的细致分析,

提出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2.6.2操作分析技术

2.6.2.1

processanalysis

操作者作业分析operatoroperation

对操作者承担的工序操作活动,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技术。通过对现有操作方法的改

4

GB/T

进,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

2.6.2.2

工组联合作业分析gangprocessanalysis

以数人组成的工组作业活动为对象,按作业活动顺序,从时间空间上对每个操作者的分工与协作进

行详尽地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改进,以达到协调工组内部的分工和平衡作业负荷量,最终实现提高工

组效率的目的。

2.6.2.3

人一机作业分析man-machineprocessanalysis

以机械作业活动为对象,在一个作业循环中,考察人的活动和机械运作的配合,以提高机械设备和

操作者的作业负荷,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7动作分析

2.7.1

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

以操作或动作为对象,通过对动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改进,以消除不必要的动作,降

低劳动强度,实现操作方法的合理化。

2.7.2

动素therblig

构成劳动活动的基本单元。

2.7.2.1

空手移动transportempty

伸手

空手接近或离开目的物的动作。

2.7.2.2

握住grasp

握住目的物的动作。

2.7.2.3

loaded

移动transport

用手移动目的物的动作。

2.7.2.4

对准position

为进行下一个动作而对准位置的动作。

2.7.2.5

装配assemble

将两个以上的目的物组合起来的动作。

2.7.2.6

使用use

借助于器具或设备进行的操作。

2.7.2.7

拆卸disassemble

分解两个以上目的物的动作。

2.7.2.8

load

放手release

放下目的物的动作。

5

14002--2008

GB/T

2.7.2.9

对比inspect

将目的物与规定标准进行比较的动作。

2.7.2.10

寻找search

寻找目的物的动作。

2.7.2.11

选择select

从许多目的物中挑选一件的动作。

2.7.2.12

思考plan

操作中做出判断、理解后,决定下一操作步骤。

2.7.2.13

预对pre-position

为避免“对准”动作而设定目的物位置的动作。

2.7.2.14

保持hold

保持或支持目的物的动作。

2.7.2.15

休息rest

为消除疲劳,工作中的短暂停歇。

2.7.2.16

延迟unavoidable

delay

操作者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延迟。

2.7.2.17

故延avoidabledelay

操作者可以避免的延迟。

2.7.3动作分析技术

2.7.3.1

motion

动作目视技术visualstudy

通过研究人员直接观察,并采用动作要素符号将操作者的左右手和目视动作正确无误地记录下来,

然后分析记录资料,并提出改进操作方法的技术。

2.7.3.2

动作摄像分析motionphotographicpicturerecordingvideotaperecording

study

应用摄影技术将研究的操作拍成影片或录像带,依据影片或录像带进行分析与改进操作的技术。

2.7.3.2.1

motion

瞬间动作分析instantaneousstudy

采用慢速拍摄操作者的动作,然后用正常速度放映,并对操作者的动作活动加以分析和改进的

方法。

2.7.3.2.2

motion

微动作分析microstudy

采用高速拍摄操作者的动作,然后用正常速度放映,针对慢动作镜头,进行精细的分析,并改进其操

作方法。

6

GB/T

2.7.4

ofmotion

动作经济原则principleseconomy

实现动作经济合理,减轻作业疲劳,用以改善工作方法的原则。包括身体使用、作业区布置、工具与

设备有关的三个方面要求。

2.7.4.1

ofhuman

身体使用usingbody

有效地使用身体各部位,包括:双手应同时开始和结束工作;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

闲;双臂的动作应对称,方向应相反;应尽可能以最低等级的动作来完成手的操作;应尽可能利用物体的

自重,达到位移物体的目的,在需要用力时,则应尽可能减轻物体的重量;作连续的曲线运动比作方向突

变的直线运动为好;弹射式的运动比受控制或受限制的运动轻快;动作应尽可能轻松、有节奏,使动作自

然流畅等8项基本原则。

2.7.4.2

of

作业区布置arrangementworkplace

合理布置作业区域,包括:工具和物料应置于固定位置;工具物料及装置应布置在操作者的最近处;

尽可能利用零件物料的重量,落至操作者身边或手边;应尽可能利用坠落(对加工完成的零件)方法;工

具、物料应依照最佳的工作顺序排列;应有适当的照明设备,使视觉舒适;工作台及椅子的高度,应使操

作者坐立适宜;工作椅式样及高度,应使操作者保持良好姿势等8项基本原则。

2.7.4.2.1

正常作业区域normalarea

working

分别以左右臂的肘为圆心,前臂为半径所画圆弧所形成的区域。操作者在正常作业区域内取物时,

上臂可以不动。

2.7.4.2.2

最大作业区域maximumarea

working

人的手动最大面积,即右手以右肩为圆心,右臂为半径,所画半圆弧面积与左手以左肩为圆心,左臂

为半径,所画半圆弧的面积的集合。

2.7.4.3

oftoolsand

使用工具和设备的原则designequipment

有效使用工具、设备的原则,包括:尽可能解除手工操作,以夹具或用脚踏工具代替;可能时应将两

种工具合并;工具物料应尽可能预放在工作位置;用手指操作时,应按各个手指的功能,合理分配负荷;

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手的接触面,以便于掌握;机器上的杠杆、十字杆等,应安排最适宜的位置,

保证使用时省力、轻快、灵活,以减少工人体力消耗,最大限度地利用机械力的作用等6项基本原则。

3工作岗位研究

3.1

工作岗位研究positionstudy

工作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岗位分类和分级的总称。

3.1.1

工作岗位position

职位

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由员工所要完成的任务(3.1.2),以及与之对应的责任

技术组织或工作条件下,由一名员工在制度工时内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并具有相对应的职务(3.1.3)、

职责(3.1.4)和职权(3.1.5),就构成一个工作岗位。

7

14002--2008

GB/T

3.1.2

任务task

为达到一定的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项工作活动。

3.1.3

职务namefothe

post

岗位名称

对某一工作岗位特定的指称。以简洁的专业名词对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征所做出的概括。

示例:

3.1.4

andduties

职责[范围]responsibilities

全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从时间空间上所做出的界定。

3.1.5

ofoffice

职权authority

职责范围以内所应具有的权力。即依法及制度赋予员工的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权力,一定

的职责(3.1.4)要赋予一定的职权。

3.1.6

责任responsibility

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规定员工在本岗位范围内对人、对事、对物所应承担的各种义务。即

要求员工尽职尽责、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本职工作。

3.1.7

权限limitsof

authority

权限是对职权(3.1.5)的具体细分细化。依照有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员工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

务,对其岗位职责内所应具有的权力范围和内容所作的界定。

3.2

工作岗位调查positionsurvey

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3.3

工作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

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职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过程。

3.3.1工作岗位分析方法

3.3.1.1

参与法participationapproach

工作岗位分析人员通过直接地参与某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体验和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从而

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人员要求做出客观的描述。

3.3.1.2

观察法observation

approach

工作岗位分析人员直接到工作现场,针对某些特定对象(一个或多个任职者)的作业活动进行观察、

收集、记录有关工作的内容、工作间的相互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环境、条件等信息,并用文字

或图表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8

1

GB/T

3.3.1.3

工作El志法workapproach

diary

任职者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分析人员根据日志所提供的数

据资料,经过归纳、总结和概括,完成工作分析的任务。

3.3.1.4

surveyapproach

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采用调查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的信息,以达到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3.3.1.5

访谈法interviews

approach

面谈法

工作岗位分析人员就某类岗位的有关问题,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主管、专家等人对该工作岗位的

意见和看法。

3.3.1.6

关键事件法CIT

incident

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technique

要求调查人员、本岗位员工或与本岗位有关的员工,将劳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详细加以记录,在

大量收集信息之后,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进行分析研究。

3.3.1.7

资料分析法materialanalyticapproach

为降低工作岗位分析的成本,利用原有数据资料,对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负荷、任职资格等

做出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作为下一步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3.3.1.8

能力分析法ARP

requirementsapproach

能力要求法ability

根据预先设计的能力清单,对胜任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完成员工

规格要求的分析任务。胜任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一般可分解为一般心理能力、知觉能力、心理

动力能、力生理能力、感官能力等多种基本的能力。

示例:

ability)包括:口头理解、书面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观念正确、独创性、记忆能力、问

1.D理能力(Psychological

题敏感性、数学推理、演绎能力、归纳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等。

——知觉能力(Consciousability)包括:知觉速度、知觉灵活性、空间定向、形象化和知觉速度等。

motive

——心理动力能力(Psychologicalpowerability)控制精确、多肢协调、反应定向、速度控制、反应时间、臂手稳

定性、手工灵巧、手指敏捷、腕指速度、腿臂运动速度、选择性注意和时间分享等。

ability)包括:静止力量、爆发力量、动态力量、躯干力量、伸展灵活性、动态灵活性、总的身

——生理能力(Physiological

体协调、总的身体平衡和耐力等。

听力、听注意力、声音定位化、语言听力和语言清晰性等。

采用预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以员工的劳动行为为对象,观察其“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

样做?”,并从信息、人、物三个方面对员工的活动水平和定向程度分别进行分析评定。

3.3.2

ofspecifications

工作说明书conceptjob

以书面形式对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任务、责任、权限、方法、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

9

14002--2008

GB/T

本岗位人员资格条件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注:工作说明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基本资料(岗位名称、岗位等级、岗位编码、定员标准、直接上级)工作职责、额外

职责、岗位关系、工作内容及要求、工作权限、工作环境和条件、工作时间}以及人员的资历、身体条件、心理品

质和能力要求。

3.3.2.1

chart

岗位晋升图jobpromotion

stairs

岗位晋升阶梯图jobpromotiondiagram

说明各类工作岗位从纵向到横向不同发展途径的图表。

注:工作说明书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标明企业各类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有利于员工明确今后发展方

向,促进员工认真学习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创造条件。

3.4工作岗位设计

3.4.1

design

工作岗位设计position

根据组织需要,并兼顾个人的需要,规定某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在组织中与其他岗位关系

的过程。

3.4.2

工作扩大化jobenlargement

对岗位的工作进行横向扩展,扩大职责范围和工作责任,增加劳动活动的内容,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改变过细分工对员工心理生理上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3.4.3

enrichment

工作丰富化job

在岗位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工作内容,使岗位工作多样化,消除因从事单调工作而产生的

枯燥厌倦情绪,从心理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提高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技术性和独特性。

3.4.4

rotation

工作轮换job

将员工轮换到另一操作水平和技术要求相接近的工作岗位上去工作。

3.4.5

environment

ofwork

劳动环境的优化optimization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劳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于劳动者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建立起

人机环境的最优系统。

3.5工作岗位评价

3.5.1

evaluation

工作岗位评价position

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岗位衡量标准,从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

需的资格条件出发,对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测量、评比和估价的过程。

3.5.2

index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positionappraisal

根据工作岗位评价的要求,对影响工作岗位的诸多要素进行分解,将其转化为多维度的可测量、可

评比的评价指标体系。

3.5.3

skills

劳动技能work

劳动者从事劳动活动所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要求。可采用技术知识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

复杂程度、产品品种与质量要求的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等指标进行评定。

10

GB/T

3.5.4

劳动责任workresponsibility

劳动者从事劳动活动所应承担的责任。可采用质量责任、产量责任、看管责任、安全责任、消耗责

任、管理责任等指标进行评定。

3.5.5

劳动强度laborintensity

劳动者所从事劳动活动的繁重、紧张或密集程度,以劳动者一定时间内体力和智力(肌肉能量和神

经能量)的消耗来衡量。

3.5.5.1体力劳动强度测定方法

3.5.5.1.1

直接测热法directheatmethod

determining

把人置于特制的量热器中,直接测量受测者产生的热量,然后计算出能量代谢率。其测量装置较为

复杂,只限于实验研究。

3.5.5.1.2

间接测热法indirectheatmethod

determining

利用人体作业时二氧化碳的呼出量,结合呼吸商(二氧化碳呼出量与氧耗量之比)和氧的热价,间接

计算出产生的热量,从而测得能量代谢率。

3.5.5.1.3

method

肺通气量法lungscapacity

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肺通气量而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3.5.5.1.4

心率法heartmethod

rhythm

通过测量心率来衡量劳动强度。

3.5.5.2

劳动强度分级laborclassification

intensity

以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为依据,划分出劳动负荷量大小的等级。

3.5.5.3

indexofwork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ntensityphysical

依据劳动者工作日劳动时间率和平均能量代谢率,计算出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3869

注:参照GB/T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3.5.6

environment

劳动环境work

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活动场所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5.6.1

有毒作业poisonousoperation

劳动环境中存在生产性毒物,并且可能危害劳动者的健康的作业。

3.5.6.2

高温作业hightemperatureoperation

员工的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2"C的作业。

3.5.6.3

abovethe

高处作业workhighground

员工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从事有可能坠落的作业。根据基准面以上的高度不同,可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特级高处作业等四个级别。

1】

14002--2008

GB/T

3.5.6.4

inthemine

井下作业work

在地面以下的矿井或坑道里的生产作业。

3.5.6.5

intheaire

露天作业workopen

长期在无遮蔽的地面进行的作业。

3.5.6.6

噪声作业noi∞operation

接触生产性噪声的生产劳动称为噪声作业。

3.5.6.7

粉尘作业dust

operation

粉尘是指游浮在劳动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员工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作业。

3.5.6.8

vibration

局部振动作业partoperation

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振动工件的作业。

3.5.6.9

andradiation

电离辐射作业ionizationoperation

暴露在电离辐射环境中从事生产和工作。

3.5.7工作岗位评价方法

3.5.7.1

method

序列法ranking

排列法

评定人员根据岗位的相对价值,按高低次序对岗位进行排列。

3.5.7.2

分类法classificationmethod

按照事先建立的各种岗位级别和结构,将待评定岗位划分到合适的岗位级别内。

3.5.7.3

评分法scoremethod

点数法

选定工作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一定点数(分值)表示每一因素,然后按预先规定的衡量标

准,对现有的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比、估价,求得点数,经过加权求和,最后得到各个岗位的总点数。

3.5.7.4

method

因素比较法factorscomparison

岗位进行排序,然后将各个岗位的工资总额按照专家小组公认的评价要素权重进行分解,在保证各岗位

评价要素所赋予的工资额合理的前提下,再将所有被选定岗位评价要素的工资额,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

比,从而保证赋予各个岗位评价要素工资额的合理性,使之成为岗位评价要素指标的分级标准。岗位评

价人员即可依据本标准,对企业所有的岗位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求出被评价岗位的分值。

3.5.7.5

专家评估法method

expertappraisal

专家评定法

由岗位评价专家,通过工作分析岗位的性质、内容、任务、责任,权限以及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收集

岗位评价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根据予设评价标准,评定工作岗位的等级。

12

GB/T

3.5.7.6

and

测评信度measuringappraisalreliability

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即测评得分可信赖的程度。

3.5.7.7

coefficient

信度系数reliability

鉴定测评信度的统计指标。

3.5.7.8

and

测评效度measuringappraisalvalidity

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

3.5.7.9

coefficient

效度系数validity

鉴定测评效度的统计指标。

3.5.8

standard

工作岗位评价标准positionappraisal

对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等方面所作的统一规定。

3.6工作岗位分类分级

3.6.1

classification

岗位分类position

职位分类

在工作岗位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本身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程度、所负担的工作职

责大小以及岗位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因素,对工作岗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划分,从而区别出岗位的类别

和等级。

3.6.1.1

职系occupationalgroups

由工作性质和基本特征相似相近,而任务轻重、责任大小、繁简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的工作岗位所

构成的岗位序列。一个职系就相当于一种专门职业,职系是岗位分类中的细类。

3.6.1.2

职组occupationalfamily

由工作岗位性质和特征相似相近的若干职系构成的岗位群。职组是岗位分类中的中小类。例如,

小学教师就是一个职系,而教师就是一个职组。

3.6.1.3

职门occupationalcategory

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若干职组的集合。若干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职组归结在一起,就构成某

一职门,凡是属于不同职门的岗位,它们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职门是岗业分类中的大类。

职门与职组、职系四位关系如图3.1所示。

b职组:::《iL丙职系

A职门

图3.1职门与职组、职系的相互关系图

13

14002--2008

GB/T

3.6.1.4

of

岗级elass

position

在同一职系中,工作岗位性质、任务轻重、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相同或相

近岗位的集合。

3.6.1.5

of

岗等gradeposition

在岗位坐标系中,工作性质不同,但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岗位

的集合。

岗级与岗等的关系如图3.2所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