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708-2024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规范(1:50000)

DB23/T 3708-2024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1:50,000)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708-2024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6-13
实施日期
2024-07-12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4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708—2024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规范

(1:50000)

2024-06-13发布2024-07-12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3708—2024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2

5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3

调查区划分.....................................................................3

工作量定额.....................................................................3

6设计书编写与审查...................................................................4

基本要求.......................................................................4

编写提纲.......................................................................4

审查与变更.....................................................................4

7调查内容...........................................................................4

基本要求.......................................................................4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4

地质灾害调查...................................................................6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7

历史灾害调查...................................................................8

承灾体调查.....................................................................8

农村切坡建房隐患调查...........................................................8

8基本调查方法.......................................................................8

资料收集与分析.................................................................8

遥感调查.......................................................................9

地面调查.......................................................................9

地球物理勘查...................................................................9

工程地质钻探...................................................................9

山地工程......................................................................10

测试与试验....................................................................10

9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0

基本要求......................................................................10

1:50000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0

1:10000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1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11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11

10成果编制与验收...................................................................11

图件编制.....................................................................11

I

DB23/T3708—2024

报告编制......................................................................12

数据库建设....................................................................12

成果验收......................................................................12

资料归档......................................................................13

附录A(资料性)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14

附录B(规范性)规定符号图示图例....................................................15

附录C(资料性)设计书编写提纲......................................................18

附录D(规范性)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20

附录E(规范性)地质灾害分类........................................................45

附录F(资料性)土的类型与结构......................................................51

附录G(资料性)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52

附录H(资料性)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53

附录I(资料性)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54

附录J(资料性)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55

附录K(资料性)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57

附录L(资料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59

附录M(资料性)成果报告提纲........................................................75

附录N(资料性)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77

附录O(资料性)附图附件编制........................................................78

参考文献..............................................................................81

II

DB23/T370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提出。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黑龙江龙煤地质勘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璐、刘新、金飞、刘仁平、徐德林、聂凤军、王铠铭、史鹂泽、高智超、赵

长明、唐晓东、李玉成、赵常青、杨业、梁彦霞、武伟、李宝民、王琦、张心勇、初之人、崔建伟、关

玉洁、吴燕平、迟晓彬、江涛、王立勇、金英子、姜清龙、曲晖、李国栋。

III

DB23/T3708—2024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规范

(1:50000)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50000)的总体要求、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

设计书编写与审查、调查内容、基本调查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成果编制与验收等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5032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A/T41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9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4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438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50000)

DD2015-01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

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JGJ118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L/T264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DZ/T0438-202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DB23/T3708—2024

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作用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

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

[来源:DD2019-08,3.1]

重点调查区

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人口聚集等地区。

一般调查区

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低、人口与工程活动少的区域。

概查区

无常住人口的高寒地区、森林覆盖区及平原区等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

4总体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应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部署,优先选择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环境

条件复杂的城镇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人口聚集等地区。

调查区宜划分为概查区、一般调查区及重点调查区。概查区主要以1:50000比例尺遥感调查为

主;一般调查区按照1:50000比例尺开展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开展调查;重点调查区按1:10000比

例尺开展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开展调查。

调查区采取不平均布设网格方法,应结合承灾体分布特征开展目标地质体调查。

应充分收集利用调查区和周边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等已有

成果资料,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发展建设规划等资料,结合遥感解译成果,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

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

遥感解译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在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

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面调查工作。

野外调查工作宜采用数字化填图方式,加强高分辨率光学影像、无人机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测量(InSAR)、激光雷达测量(LiDAR)、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综合应用。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

及使用范围详见附录A。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应以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缺少1:50000地质灾害详细

调查成果的地区,应开展1:50000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综合调查。

调查区应采用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遥感图等作为工作底图。重点调查区应采用

1:1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遥感图等作为工作底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按斜坡单

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宜采用栅格单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

价。斜坡单元应采用汇水盆地、分水岭与河网沟谷结合的方法进行剖分,单元尺寸根据地形切割和地质

灾害发育程度确定;栅格单元尺寸根据地质灾害发育面积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确定。单体地质灾害调查

点和勘查点应分别开展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价。

野外调查定位上图精度误差应小于2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质灾害和长度大于2mm

的线状地物;小于最小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规定符号图示图例按照附录B规定执行。

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空间数据库,按照不同调查比例尺编制图件,提交风险调查评价结果。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流程图详见图1。

2

DB23/T3708—2024

图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流程图

5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

调查区划分

5.1.1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复

杂、中等和简单三种地区类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照DZ/T0261相关要求执行。

5.1.2根据地质灾害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主要包括城镇、交通道路、水利水电、矿山等设

施。按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将危害等级划分一级、二级和三级。危害等级划分按照DZ/T0261相关要求

执行。

5.1.3调查区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危害对象等级,按表1划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其

他区域划分为概查区。

表1调查区分级

危害对象等级

调查区分级

一级二级三级

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

地质环境条件

中等重点调查区一般(或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

复杂程度

简单一般(或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

注:调查区内其他区域划分为概查区。

工作量定额

3

DB23/T3708—2024

地质灾害调查基本工作量定额按表2执行。

表2调查区基本工作量表

实测剖面钻探岩土样物探

工作内容

kmm组点

概查区部署遥感调查工作,结合工作需要适当部署工作量

每百平方公

一般调查区不少于1不少于25不少于2不少于40

里工作量

重点调查区不少于15不少于80不少于40不少于600

6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基本要求

6.1.1应在编制设计书之前充分了解调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

收集分析调查区相关资料,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开展室内分析研究。

6.1.2应开展基于遥感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了解工作条件和地质

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6.1.3设计书应做到目的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依据充分、技术方法适用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编写提纲

设计书提纲应主要包括前言、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工作部署、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实物工作量、

经费预算、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措施、预期成果等内容。设计书编写提纲详见附录C。

审查与变更

6.3.1设计书由项目主管部门或受委托的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由项目主管部

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6.3.2设计书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确需修改和调整的,应报原项目主管部门批准。

7调查内容

基本要求

7.1.1应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调查对象和内容,重点对主要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开展调查,

在满足调查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兼顾其他调查内容。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内容按照附录D规定执行。

7.1.2调查内容应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地质灾害分类标准按照附录E规定执行。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2.1地形地貌

7.2.1.1应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影像(RS)及地形条件,确定调查区地貌单元的形态、成

因、类型,分析斜坡的高度、坡度、坡向等特征。

4

DB23/T3708—2024

7.2.1.2应调查易形成地质灾害的断层崖、背斜山(谷)、向斜山(谷)、中山、低山、丘陵、阶地、

台地、风蚀洼地、崩积堆等地貌特征。

7.2.2地质构造

7.2.2.1应系统梳理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构造应力应变场背景特征,结合高精度

遥感数据,初步解译调查区内主要断裂、褶皱、大型节理、裂隙等,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性作用。

7.2.2.2应加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地球物理等资料分析,调查评价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位

置、规模、活动性、活动方式、强度等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评估活动断裂引发地质灾害的作用。

7.2.2.3应选择断裂破碎带、断裂交汇带、褶皱转折端等对地质灾害控制性较强的构造部位开展成灾

模式研究。

7.2.3工程地质岩组

7.2.3.1对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

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等。土的类型与结构分类详见附录F。

7.2.3.2对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岩性组合、节理裂隙、岩组界线、强度

特性、岩体结构等内容。

7.2.3.3应划分区域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7.2.4地表水与地下水

7.2.4.1以资料收集为主,核查地表水流量、最大流量、历史最高洪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入渗条件、

冲刷强度及流通情况,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7.2.4.2应核查调查区地下水基本特征和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流量、埋深、泉点、

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含水层、隔水层等,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7.2.5气象、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

7.2.5.1应收集调查区历史降雨记录、多年平均降水量、历史最大降雨量等资料,核查已发生地质灾

害地区的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值和临界降雨量值。

7.2.5.2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类型、覆盖率。地面重点调查马刀树和醉汉林等现象,

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7.2.5.3土地利用状况宜收集资料为主,分析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与地质灾害的互馈作用。

7.2.6人类工程活动

7.2.6.1应调查切坡、加载、开挖、填方、振动、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

扰动情况。

7.2.6.2应调查矿山开采、城镇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响。

7.2.6.3应调查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类型、数量、修建年份、主要作用、运维情况及防治效果等。

7.2.7易崩易滑地层

7.2.7.1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类比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易崩易滑地层。

7.2.7.2应调查易崩易滑地层的分布区域、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获取物理力学参数。

7.2.7.3应调查分析易崩易滑地层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等。

7.2.8软弱层

5

DB23/T3708—2024

7.2.8.1应调查工程地质岩组易软化、易压缩、易流变、易碎裂、易崩解等特性及对形成地质灾害具

有控制性作用的特殊岩土体。

7.2.8.2应通过钻探工程、山地工程等手段获取软弱层样品。土样主要测试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

系数、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岩样主要测试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膨胀率、耐崩解性指数、

块体密度、吸水率等。

7.2.8.3应评价受软弱层控制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影响范围等。

7.2.9岩体结构

7.2.9.1应调查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密度、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关系、软弱

夹层等特征。

7.2.9.2应划分岩体结构类型,确定优势结构面,分析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评价发生崩塌、滑坡

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岩体结构类型分类详见附录G。

7.2.10斜坡结构

7.2.10.1应以划分的斜坡单元开展调查工作,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源区和影响区域,初步划分

易产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区(段)。

7.2.10.2调查应以实地测量为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区(段)按照1:2000比例尺开展

工程地质测绘,适当配合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手段,编制斜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7.2.10.3应编制调查区斜坡结构类型分区图。斜坡结构类型划分详见附录H。

7.2.11风化程度

7.2.11.1应选择典型剖面划分调查区岩体风化程度,以统一的判识依据开展岩体风化程度调查。划分

标准详见附录I。

7.2.11.2应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差异风化特征及风化裂隙的长度、宽度、填充、密度、

交切关系等,分析岩体风化程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7.2.12沟谷特征

7.2.12.1应调查沟谷形态(纵、横断面特征)、规模、松散堆积物、沟谷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

石风化、水文现象、发育阶段等,分析形成泥石流物源及水动力特征。

7.2.12.2应调查沟底及沟口中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及不同时期堆积物的组合关

系,判断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性。

7.2.13冻土

7.2.13.1应调查冻土的类型、厚度、垂向及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等,分析季节融化层和季节冻结层的

厚度,调查由冻融产生的鼓胀、下沉、陷落、开裂、滑移等现象。

7.2.13.2应调查冻土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和动态变化特征等,分析冻融作用产生地质灾害

的类型、规模和对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质灾害调查

7.3.1滑坡调查

7.3.1.1应调查滑坡的类型、规模、形态、活动状态、运动形式、边界条件、变形迹象及活动历史等

基本特征,调查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

6

DB23/T3708—2024

7.3.1.2应调查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等,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危险

性和危害性,提出治理措施建议。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评价应按DZ/T0261相关规定执行。

7.3.1.3滑坡核查、调查、测绘相关内容应按DZ/T0261的相关规定执行。滑坡勘查应按GB/T32864

的规定执行。

7.3.2崩塌(危岩体)调查

7.3.2.1应调查崩塌(危岩体)的类型、分布高程、规模、活动状态、变形行迹及变形历史、堆积体

等;调查崩塌(危岩体)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本

特征等。

7.3.2.2应调查崩塌(危岩体)诱发因素、形成机理、成灾模式、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

积区,分析崩落路径,评价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稳定性评价按照DZ/T0261的

D.2的规定执行。

7.3.2.3崩塌(危岩体)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应按DZ/T0261的相关规定执行。

7.3.3泥石流调查

7.3.3.1调查泥石流的类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储量、沟口扇形地特征、水动力条件、活动状态、

活动历史、堵塞程度等,调查分析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基本特征。

7.3.3.2调查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途径、一次冲出方量、防治情况、致灾对象等,评价泥石流的易发性、

危险性和危害性。

7.3.3.3泥石流调查、测绘其他相关内容按照DZ/T0261的相关规定执行,勘查要求可按DZ/T0220

相关要求执行。

7.3.4地面塌陷调查

7.3.4.1应调查地面塌陷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软弱层等;调查地下工

程的性质、规模、开采方式、开采规划、地下水疏干情况和降落漏斗分布特征等。

7.3.4.2应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形态特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致灾程度、处

置情况等;应分析地面塌陷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

7.3.5地裂缝调查

7.3.5.1应调查地裂缝发育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开采情况等,

分析地裂缝灾害的成因机理、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7.3.5.2应调查地裂缝的几何特征、产状、规模、变形迹象及变形历史、成因类型、发育强度、分布

规律、危害程度等。

7.3.6地面沉降调查

7.3.6.1应调查地面沉降区第四纪覆盖层土质及厚度、地下水基本特征及水位变化、水文地质结构等。

7.3.6.2应调查分析地面沉降区面积、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表开裂、诱发因

素、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等。

7.3.6.3其他相关内容宜按DZ/T0283要求执行。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7.4.1应在调查分析孕灾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形成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应用遥感、工程地质类

比、测绘、勘查和测试等手段,综合分析圈定地质灾害隐患位置或范围。

7

DB23/T3708—2024

7.4.2应重点调查地质灾害隐患所处区域微地貌、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节

理裂隙、地下水、变形特征、形成因素、威胁范围等,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的稳定性。

7.4.3应重点调查泥石流隐患区域松散堆积物储量、沟道特征、水动力条件、堵塞程度、堆积扇特征、

一次冲出方量和致灾对象等,分析泥石流隐患的活动性。

7.4.4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记录内容按照DZ/T0261的相关规定执行。重要、典型地质灾害隐患测绘、

勘查相关内容按照DZ/T0261的相关规定执行。

历史灾害调查

7.5.1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单位,开展历史地质灾害调查,主要包括灾害基本信息、灾害损失信息、救

灾工作信息、致灾因素等。

7.5.2年度历史灾害调查:调查1978年至今的年度地震发生水平、年度气象要素、年度水文要素、年

度灾害发生频次、年度人员受灾、房屋倒损、基础设施损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应对工作情况等。

7.5.3历史灾害事件调查:调查1978年至今的年度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致灾因子、人员

受灾、房屋倒损、基础设施损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应对工作情况等。

7.5.4重大灾害事件灾情专项调查:调查1949年至今的年度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致

灾因子、人员受灾、房屋倒损、基础设施损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情况以及预防准备工作、监测预警工

作、处置救援工作、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等。

承灾体调查

7.6.1调查区内应调查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危害对象,一般利用资料收集分析、遥感解译、现场调查

等方式开展,调查内容详见表3。针对调查区内大规模工程活动,应开展专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表3承灾体调查内容

序号承灾体调查内容

1人员居住、工作或旅游等人员数量和人员结构

2建筑物结构类型、建筑用途、面积、楼层数、常住人员等

3基础设施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活设施、通信设施等财产

4重大工程重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交通建设等工程

5其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耕地、经济林地、公园绿地等

7.6.2单体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应补充调查承灾体的特征属性信息,如人员的结构特征、房屋的建筑

类型等。单体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详见附录D中表D.12。

农村切坡建房隐患调查

应加强农村切坡建房形成的边坡演变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重点调查自然坡比、开挖坡比、岩体

结构、防治措施、变形破坏迹象等,分析诱发因素、成灾机理、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等。农村切坡建房

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应按附录D中表D.13填写相关内容,作为专项内容进行统计。

8基本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与分析

8.1.1应收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及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气象、水文、地质、规划工程等资料,

8

DB23/T3708—2024

加强信息共享和走访、调研。

8.1.2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初步分析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

8.1.3通过综合分析,结合遥感解译,进行预编图。

遥感调查

8.2.1宜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遥感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分布发

育规律等,初步圈定地表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遥感及隐患识别技术方法详见附录J。

8.2.2在调查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时应选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m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在重点调查区应

选用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多光谱或无人机遥感数据。

8.2.3最新影像数据时效性不宜超过2年,云、雪等覆盖率不宜大于5%,应选择地震、强降雨等对地

质环境有较大影响事件之后的影像数据。

8.2.4应解译出影像图中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质灾害和长度大于2mm的线状地物,小于解译精度

的应用规定符号表示。解译的界线与影像误差不应大于2mm。

8.2.5应对识别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野外核查,确认后统一纳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对符合

精度要求的承灾体可解译后再现场核实。遥感解译及野外核查应按附录D中表D.1填写相关内容。

地面调查

8.3.1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宜采用追索法及穿越法,应按照调查精度要求布设调查线路和控制点,查明

调查区孕灾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

8.3.2对重大、典型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应开展不小于1:2000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

对泥石流、地面沉降严重区应开展不小于1:10000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应对典型斜坡开展1:2000

实测工程地质剖面测量,实测剖面记录按附录D中表D.14逐一填写。调查的灾害点应填写调查表格。

8.3.3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原则上滑坡调查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调查点定在堆积扇扇顶,崩

塌(危岩体)调查点定在崩塌(危岩体)前缘,地面塌陷调查点定在塌陷坑的周缘,地面沉降调查点定

在地面沉降中心,地裂缝调查点定在裂缝位移最大区(段)。

地球物理勘查

8.4.1应重点布设在典型斜坡区(段)、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危岩体)源区、地面塌陷区、泥石

流堆积扇、采空区等位置,结合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合理布置物探测线,重点探测工程地质岩组界线、

斜坡结构类型、基覆界面、软弱层、风化程度、塌陷坑、地下空洞、地下水位、节理裂隙、滑面(带)

等。

8.4.2勘查剖面方向应按垂直探测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着地质灾害条件变化大的方向布设。

8.4.3测线长度、间距应控制被探测对象。

8.4.4探测深度应大于地质灾害厚度、基覆界面深度、裂缝深度、塌陷坑深度、地下水埋深、软弱层

深度及钻孔深度等。

8.4.5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应在工程地质钻探之前进行,成果应结合钻探成果进行验证和二次解释,提

高物探成果的准确性。

8.4.6地球物理勘查成果报告应论述工作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解释推断、结论和建

议,并附相应的工作布置图、平剖面图、曲线图、解释成果图等。

8.4.7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选择应按DZ/T0261的相关规定执行。

工程地质钻探

8.5.1钻探工作量应重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斜坡体、工程地质区(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上。

9

DB23/T3708—2024

8.5.2钻探应以揭露地质结构为目的,重点揭露控制性结构面、软弱层、潜在滑面(带)、覆盖层、

风化带、地下水等特征。

8.5.3钻孔编录应按钻进回次逐次记录,钻孔地质编录应按统一表格记录。

8.5.4岩心采取率不应低于80%,钻孔深度应穿过目标层位3m~5m。

8.5.5岩心的地质编录应重点描述滑带、软弱层、风化程度、裂缝、采空区等内容;应记录地下水变

化情况、取样信息和钻进异常现象等。

8.5.6钻孔竣工后,应及时提交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钻孔施工设计书、开孔终孔通知书、钻探班报

表、岩心记录表、岩心照片集、采样记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钻孔施工小结等资料。

8.5.7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宜进行封孔处理。

8.5.8野外成果验收前,宜保留各孔岩心。

8.5.9钻探其他要求按照GB50021规定执行。

山地工程

8.6.1山地工程应以探槽和浅井为主,调查探测对象的规模、边界、物质组成、形成条件等,获取现

场试验参数等。

8.6.2山地工程应布置在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点及重点测绘区(段)等。

8.6.3探槽、浅井的深度应根据调查需要和施工安全具体确定,对探槽、浅井应及时进行详细编录,

制作比例尺为1:20~1:100的展示图或剖面图。

8.6.4应提交地质编录图表、施工小结、照片集等;宜提交重要地段施工记录(支护、变形情况、地

下水排水措施等)、取样记录等。

8.6.5槽探、浅井等山地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回填,必要时进行保护与封闭。

测试与试验

8.7.1测试与试验应以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8.7.2采用原位测试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时,宜选择现场直剪试验、大重度试验、孔内波速测试、

岩石声波测试、点荷载试验、渗透试验等方法。

8.7.3室内试验可用于测试岩土体物质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等。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详见附录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