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564.2-2008 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 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

GB/T 21564.2-2008 Message formats and protocols for serial data interfaces in alarm transmission systems—Part 2:Common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564.2-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3-24
实施日期
2008-09-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0)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信电系、SAC/TC 100秘书处、湖北东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联视神盾安防技术有限公司
起草人:
王汝琳、刘希清、唐胜男、金巍、周明锦、佟祝斌、杨国胜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4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lCS13.320

A91

a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

信息格式和协议

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

formatsandforserialdatainterfaces

Messageprotocols

inalarmtransmission

systems--

Part2:Commonlayerprotocol

application

and

Alarmformats

(IEC60839—7—2:2001systems--Part7-2:Message

datainterfacesinalarmtransmission

forserialsystems—

protocols

Common

applicationlayerprotocol,MOD)

2008—03—24发布2008—09—01实施

宰瞀嬲鬻瓣警麟瞥翼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1564.2—2008

GB/T

目次

翮舌………………’’’…………………’’。………………’。‘………………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1

5应用层功能…………..…………….……1

6基本数据块………………1

7公用应用层协议过程…··……..………一4

8提供给应用层的服务………….……………….……………….………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基本数据块…………..………….7

附录B(规范性附录)报警信道数据块·………………..15

21564.2—2008

GB/T

前言

GB/T

21564《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信息格式和协议》分为五个部分:

——第】部分:总则

——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

——第3部分:公用数据链路层协议

——第4部分:公用传输层协议

——第5部分:数据接口

本部分为GB/T21564的第2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60839—7—2:2001(英文版)。

为了便于使用,对本部分做了下列修改:

——附录中日期和时问中有涉及到“年”的内容都删除,数据块长度从月开始计算;

——附录“A.5名字/地址”一章中,数据长度“名字”改为“最长8字符+CR。”,“地址z”则改为“最

长48字符+CR。”;

——附录“A.19”一章中,增加了注解,更便于理解使用;

——删除了原IEC前言,增加了引言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提出和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信电系、SAC/TC

100秘书处、湖北东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联视神盾安防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汝琳、刘希清、唐胜男、金巍、周明锦、佟祝斌、杨国胜。

m

21564.2—2008

GB/T

引言

串行数据通信方式是各种通信模型中的主要表现形态。

的。故对目前正在广泛应用的宽带应用情况和无线传输方式未予详细表述,仅在部分环节给出注释和

提示。

尽管本部分给出的模型的通信速率较慢,但其数据传输控制原理与现今的各类宽带应用和无线应

用是一致的,所以本部分对于报警产品设计者、报警系统规划者和报警系统的使用者等都有很好的指导

作用和示范意义。

用于同步和异步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系统中,数据终端设备之间互连的串行接口协议,是一种非平衡式

的双工数字基带通信接口。该接口主要适用于传输速率低,传输距离近的场合。

由ISO/IEC

异步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系统中,数据终端设备之问互连的串行接口协议。但它是一种平衡式(差分

式)的半双工数字基带通信接口。该接口可以支持较远距离的通信,且可支持多通信机间的总线式分时

通信。

由/TU—T

口。它可用于基于电话系统的较远距离的点对点通信。

在本部分中,将报警通信的发起者定义为主机,报警通信的响应者定义为从机。它不同于报警系统

中的概念。在报警系统中,报警主机和报警从机主要从管理角度来阐述其存在的意义。作为本部分的

使用者务必适当分清二者的概念异同:在报警系统中,一台报警从机既可以作为报警主机的响应者而成

为报警传输系统的扶机,同时它又可以连接下位的总线报警器和下一级报警从机,而成为报警传输系统

的主机。其他概念也有类似情况,敬请留意辨析,以免混精。

作为报警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报警响应时间已在其他相关标准中明确定义。本部分不再

对此做出新的定义,但推荐使用者理解将报警事件发生到终端设备接收到并显示有关报警信息之间,或

者当地的值守人获得报警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报警响应时间的测试依据。由于报警传输系统的传

输时延是报警响应时间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故本部分推荐本部分的使用者对报警传输系统的传输能

力给出适当的评估,以保证实现最终的系统指标。

21564.2—2008

GB/T

报警传输系统串行数据接口的

信息格式和协议

第2部分:公用应用层协议

1范围

GB/T21564的本部分规定了报警传输系统的标准接口的公用应用层协议(信息结构、格式和传输

过程)。当不同供应商所提供的设备之间需要相互通信而下层系统结构不能将自己的应用层放在接口

时(例如在某些总线系统中),应该使用本部分。

信息结构遵循OSl分层协议的建议以提供选择和使用低层传输媒体和协议的灵活性。

公用应用层协议规定了一个由所有支持本部分的设备所提供的最小子集,并且定义了可能提供的

扩展范围。协议的设计允许它在此处所定义的信息范围外得到扩展,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和制造

商特定扩展。

本部分适用于报警信息的传输和发往/来自入侵、火警、出人口控制和社会报警系统的其他信息的

传输,以及发往/来自其他类似系统的信息的传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56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

60839—7—1:2001,MOD)

GB/T

60839—7—4;2001,MOD)

议(IEC

ISO

8859—1信息处理8比特单字节编码图形字符集第l部分:1号拉丁字母

3术语和定义

21564.I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564的本部分。

GB/T

4缩略语

21564的本部分。

GB/T21564.1确立的缩略语适用于GB/T

5应用层功能

在报警传输系统中,应用层负责对传输数据所需的基本信息进行格式化。它也必须对来自远程应

用层的基本信息做出响应。

下列功能、协议、信息结构和格式满足串行数据接口的基本要求。

6基本数据块

报警和其他需要传输的信息应该被格式化成基本数据块。它们由2个或多个8比特字节所组成a

21564.2—2008

GB/T

第一个字节通常是长度字节,表示其后的数据块中字节数;第二个应该是数据块的类型描述符。

基本数据块的细节在附录A中给出。当包含日期/时间基本数据块时,它指的是在一个信息中(适

当之处)的后续数据块,直到该信息块的结尾或出现其他日期/时间基本数据块。

6.1应用层信息头

每个基本信息应该由应用层格式化成一个应用层信息,它带有一个应用层信息头,如下所示:

70

0位:l=请求确认

0=无请求确认

1位:1=有源身份标志符跟随

O=不包含源身份标志符

2位:l=有目的身份标志符跟随

0=不包含耳的身份标志符

3位;1=加密的基本信息

0=不加密的基本信息

4

5序列号

6

7U置零=0

位位位位、j保留噘

注:第一个8比特字节的第7位是传输层信息头的结尾(或一个空传输层,参照本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应该被设

置成0来表示将有一个应用层信息头跟随着。

序列号可初始化为任意值,对于后续传输的应用层信息,序列号依次加1,每个目的地和每个传输

方向都要有自己的序列号集合。

应用层信息头可以只包含源身份标志符或目的身份标志符,也可以二者都有或两者都无。如信息

头第一个字节所定义的那样。

若两种标志符都有,源身份标志符应该总在前面。

标志符的格式如下:

7430

第一个半字节(第一个8比特字节的第4~7位)是地址内数字的个数。实际的身份标志符数字应

该以十六进制形式跟在随后的半字节内,从第一个8比特字节的低4位开始。标志符所包含的字节数

由所需包括的数字(十六进制)数目决定。如果数字的个数是偶数,最后4位(最后一个字节的o~3位)

应该是0。

GB/T21564.2—2008

例如,如果标志符是1234,它将以如下方式传输

4位数字1234

6.2基本信息

一个或多个基本数据块可能会被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基本信息,允许的最大信息长度是228字节。

在应用层内基本数据块可能会被进一步分解,这是为了提供一个或多个报警信道数据块。如下所示:

报警信道数据块

基本数据块

6.3确认(ACK)

在底层和网络许可的情况下,应用层可以发送不需要远程应用层确认的信息。

对于单个信息,应用层可能会向远程应用层请求确认(总是或要求),它可以通过将应用层信息头的

0位置1(请求确认)来实现。

在请求确认之处,如果没有收到相应的确认(例如,信息容量是4),则不能传送4条以上的信息。

对于一组信息,接收端要按顺序确认,如果前面的信息(由它自己的序列号定义)没有接到,则不能接收

后面的信息。

如果一组需要确认的信息中有一个信息的确认信号没有收到,则那个信息应该连同已发送的后续

信息,与原始序列号一起重新发送。

当接收到的那个确认信号不包含下一个预期序列号时,需要确保前面的报警信息已经得到了确认。

6.4所支持的最小信息子集

对于声称接口符合本部分的设备,并不需要它们能够支持所有附录A中定义的基本数据块。

但为了确保基本报警信息成功传输,这些设备必须能够遵循下述原则正确地处理错误,并正确响应

那些在接口处不能被全部设备所支持的信息。

a)所有设备都应该能够在任何标准接口处传输和接收类型78(接收错误)和类型79(检测到传输

错误)基本数据块。

21564.2—2008

GB/T

b)设备应该能够在面向报警系统的接口处传输类型70(确认)基本数据块。

c)设备应该能够在面向报警接收中心或监视中心的接口处接收类型70(确认)基本数据块。

d)设备应该能够在面对报警接收中心或监视中心的接口处传输类型10(报警系统状态)和类型

12(状态改变)基本数据块。

据块。

对于d)和e),设备应该能够传输或接收类型1(报警事件/状态数据)报警信道数据块,该类型可达

3个数据字节(见附录B)。

6.5信息解码

当接收到一个有效信息时,应该检查它包含的每个数据块。当接收到一个不能被解码的基本数据

块时(由于接收器不支持该数据块类型或块中包含的数据多于被支持长度),应该返回信息(基本数据块

接收错误或检测到传输错误)给发送端表明不匹配,如果采取了相应措施,也应返回信息表明。

7公用应用层协议过程

以下信息序列适用于所有信息类型的传输和接收。

一个或多个信息形成序列,应该遵守以下规则。初始的信息认为是自发产生的,并送到低层传输。

后续信息是对接收信息或系统故障的即时响应,具体描述如下。

若某信息是接收信息的响应,但应用层在确定格式或答复之前需要先对其进行处理,则它不应该看

作序列的一部分,而应被看作新序列的开始。

若一个基本信息的应用层信息头的“请求确认”位没有置位,则接收该信息时,无需返回一个确认基

本数据块(如附录A所定义的)。

源目的

信息、

———~ACK未设置

无应答

当接收到应用层信息头内“请求确认”位置1的基本数据块时,若接收信息类型是可以理解的,其长

度也能够处理,则应该将确认基本数据块传输给接收信息的发送者也可发送一个特定的响应信息。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