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826-2024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查技术规程

DB32/T 4826-2024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826-2024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8-14
实施日期
2024-09-14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D10

!7,



DB32/T4826—2024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

勘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groundedwiresourceshort⁃offset

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

2024-08-14发布2024-09-14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DB32/T4826—2024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4.1方法原理………………2

4.2观测装置………………2

4.3适宜条件………………3

4.4应用范围………………3

5技术设计……………………3

5.1资料搜集与踏勘………………………3

5.2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3

5.3设计书编写与审查……………………3

5.4测区、测网和比例尺……………………4

5.5工作参数选择…………………………5

5.6工作精度………………6

5.7测地工作精度…………………………7

5.8仪器设备………………7

6野外工作……………………7

6.1基本要求………………7

6.2仪器设备准备…………………………7

6.3发射电极、导线布设……………………7

6.4接收装置布设…………………………8

6.5发射与接收……………8

6.6生产试验工作…………………………8

6.7质量保障措施…………………………9

6.8质量检查与评价………………………9

7安全保障措施………………10

8资料处理与解释……………11

8.1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检查………………11

8.2数据处理………………11

8.3资料解释………………12

DB32/T4826—2024

8.4图件编绘………………12

9成果报告编写与提交………………………12

9.1基本要求………………12

9.2成果报告内容…………………………12

9.3成果报告提交…………………………13

9.4成果报告归档…………………………13

附录A(资料性)SOTEM视电阻率计算公式……………14

附录B(资料性)发射端布设野外班报记录格式…………16

附录C(资料性)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接收端操作员记录班报格式……………17

参考文献………………………19

DB32/T482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江苏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江苏省地质学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国强、王军成、刘建东、罗传根、徐明钻、杨光、孙瑛、陈卫营、武欣、黄仕茂、

安好收、徐辉、李琳、高士银、贺剑波、黄倩、邵家宇、李兆祥、王重阳、王谦、崔乐宁、曹小月。

DB32/T4826—2024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

勘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查的技术设计、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野外数据采集、

资料验收、资料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TEM

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

极观测地下介质中的二次感应涡流场,从而探测介质电阻率的一种方法。

注:按照发射源形式,分为回线源(磁性源)和电性源(接地源)。

3.2

磁性源magneticsource

通过不接地矩形回线向地下发射交变电磁场信号的电磁场源。

3.3

电性源groundedwiresource

通过两端接地的长导线向地下发射交变电磁场信号的电磁场源。

3.4

偏移距offset

信号接收点到发射源几何中心点的距离。

3.5

发射基频basefrequency

发射波形的重复频率。

1

DB32/T4826—2024

3.6

采样率samplingfrequency

每秒从连续信号中提取并组成离散信号的采样个数。

3.7

叠加次数stacknumber

一个完整周期信号重复观测并记录的次数。

4总则

4.1方法原理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hort-offset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SOTEM)是基于地下介

质的电性差异,利用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电磁场,在距离发射源大于0.3倍且小于或等于2倍

最大探测深度的偏移距范围内,利用线圈(探头)或接地电极在断电间隙观测二次涡流磁场或电场的方

法。通过观测不同的电场、磁场分量,用于寻找各类高、低阻目标体。

4.2观测装置

4.2.1赤道装置

可用线圈或磁探头观测垂直方向磁场分量,也可用接地不极化电极观测水平方向电场分量,见

HzEx

图1。赤道装置的偏移距为观测点到接地导线中心的距离。

图1SOTEM赤道装置示意

4.2.2轴向装置

用接地不极化电极观测水平方向电场分量,见图2。轴向装置的偏移距为观测点到发射源两极中

Ex

最邻近极的距离。

图2SOTEM轴向装置示意

2

DB32/T4826—2024

4.3适宜条件

宜开展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的条件如下:

a)探测目标体与围岩介质有明显的电性差异;

b)天然噪声及人文干扰水平规律较明显且强度不大,不会对信号产生难以控制的影响;

c)目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d)工作区满足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的发射和接收装置的布设要求。

4.4应用范围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适用的探测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a)金属矿、非金属及地下水资源矿勘查;

b)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煤矿采空区勘查;

e)地质灾害勘查;

f)海岸带地质调查;

g)其他与围岩存在电性差异的目标体探查。

5技术设计

5.1资料搜集与踏勘

5.1.1编写设计书前,应根据工作任务要求,搜集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含物性资料)、钻探及测绘

等资料。

5.1.2实地踏勘工区的地形、地貌、交通、气象、水系、植被等条件,调查了解工区电磁干扰类型及特点等。

5.2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

5.2.1结合地质任务和目标体电性特征,分析探测目标体与围岩之间是否存在可分辨的电性差异,是否

具备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应用条件。

5.2.2电性特征已知时,可开展正演模拟以验证有效性,正演计算假设的地电断面参数应与工区已知地

段的实际断面实际情况大体相同,正演模拟的数据可转换为视电阻率(视电阻率计算公式见附录A)进行

分析,为优化工作参数和开展野外试验提供依据。

5.2.3试验区包含已知目标体(已知地质剖面或有探矿工程控制的目标体)、电磁干扰区,实测已知目标

体的异常特征并对工区的电磁干扰背景的分布特征做出评价。

5.2.4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方法试验:

a)寻找深部矿、难识别矿及间接寻找目标体等情况下,尚未进行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试验

工作,方法有效性尚不明确的新工区;

b)人文、电磁噪声干扰较严重,使用现有仪器及观测方法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工区;

c)探测目标体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较小,或探测目标体的规模相对其埋深较小,不能确定探测

出目标体异常响应的工区。

5.3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5.3.1应在搜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工区实地踏勘(了解施工条件,即地形、交通、居民、地表及电磁

3

DB32/T4826—2024

干扰等情况)、方法有效性及可行性分析后,以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为依据编制设计书。

5.3.2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工作目的、任务和工作量、踏勘情况;

b)工区交通位置、人文地理等

c)以往资料收集与工作程度分析;

d)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e)工作方法、仪器设备及技术要求;

f)实物工作量(测线和测点布置);

g)资料处理解释流程和预期提交成果;

h)工作部署、人员及进度安排、经费预算;

i)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5.4测区、测网和比例尺

5.4.1测区范围的确定

测区范围应包括勘查目标体范围,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外延。

5.4.2测网与比例尺的选择

工作比例尺由地质工作任务确定,常用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见表1。比例尺的选择,以能发现有意义

的最小异常,并能在平面图上清楚地反映出探测对象的位置和形态为原则。

表1常用比例尺和测网密度

测线间距沿测线点距

比例尺

mm

1∶50000500~1000100~200

1∶25000250~<50050~<100

1∶10000100~<25020~<50

1∶500050~<10010~<20

1∶200020~<505~<10

5.4.3典型剖面测量及加密测量

5.4.3.1在所有正式面积性工作中,应布设一定量的典型剖面。典型剖面布置应能反映测区不同地层、

构造等特征,宜经过已知钻孔或与已知的地质剖面重合。

5.4.3.2对异常作定量或半定量解释时,应进行加密测量,加密测量应遵循以下原则:

a)剖面方向应垂直于目标体走向;

b)剖面通过异常中心,或尽可能与勘探线重合;

c)剖面长度要超出目标体的异常范围;

d)点距和观测精度应能清晰完整地反映异常特征。

5.4.3.3当发射源位置发生变动后,应进行部分测点的重复测量。

4

DB32/T4826—2024

5.5工作参数选择

5.5.1观测装置形式的选择

工作装置选择应考虑工区电磁噪声干扰程度,宜采用赤道观测装置;当工作区电磁强干扰主要来自

空中且地下工业散流较弱时,宜采用轴向观测装置。

5.5.2观测区域与场源布设

5.5.2.1观测区域

5.5.2.1.1赤道装置观测区域范围限制在与发射源两端呈120°的区域内,见图3。

图3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赤道装置观测区域

5.5.2.1.2轴向装置观测区域限制在与发射源呈30°的区域内,见图4。

图4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轴向装置观测区域

5.5.2.2场源布设

5.5.2.2.1发射源应尽可能与探测目标地质体走向垂直。

5.5.2.2.2发射源应布置在构造简单、电性比较均匀的位置,并使探测目标体处于观测区域的中心位置。

5.5.2.2.3发射源尽可能平行于测线方向布设,方位误差应小于20%,避免发射线出现较大的弯曲。

5.5.2.2.4发射源接地电极应布置在接地条件良好的位置。

5.5.2.2.5发射站一般应设在场源导线的中间地段,在有地形、地物、交通等影响时,可靠近某接地电极的

一端。

5.5.2.2.6测区较大,无法由一个发射源所覆盖时,当同一测线需要变换发射源时,至少应进行2个以上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