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267.1-2008 刑事技术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 第1部分:红外吸收光谱法

GB/T 19267.1-2008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of trace evidence in forensic sciences—Part 1: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9267.1-2023 |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9267.1-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8-14
实施日期
2009-03-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理化检验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79/SC 4)
适用范围
GB/T 19267的本部分规定了红外吸收光谱的检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刑事技术领域中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其他领域亦可参照使用。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
起草人:
郝愫媛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20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310

A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267.1—2008

代替GB/T19267.1—2003

刑事技术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

第1部分:红外吸收光谱法

Physicalandchemicalexaminationoftraceevidenceinforensicsciences—

Part1:Infraredabsorptionspectrometry

2008-08-14发布2009-03-01实施

发布

GB/T19267.1—2008

-1.Z-—1—

刖弓

GB/T19267((刑事技术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分为12个部分:

——第1部分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2部分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3部分分子荧光光谱法;

——第4部分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5部分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6部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法

——第7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第8部分显微分光光度法;

——第9部分薄层色谱法;

—第10部分:气相色谱法;

—第11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2部分:热分析法。

本部分为GB/T19267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19267.1—2003《刑事技术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第1部分:红外吸收光谱法九

本部分与GB/T19267.1-2003相比主要变化有: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本部分的3.7.3.8.3.11.3.13-3.19);

-补充修改了“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的定义(本部分的3.12,GB/T19267.1—2003的3.9);

——删除了“光栅红外光谱”的定义(GB/T19267.1—2003的3.10);

-补充修改“原理”部分(本部分的第4章、GB/T19267.1-2003的第4章);

-删除了关于“光栅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内容(GB/T19267.1—2003的5.1.1);

-补充修改了仪器组成、实验条件设定的内容(本部分的5.2,GB/T19267.1-2003的5.2);

—增加了几种制样方法(本部分的6.2.1.3.6.2.1.6〜6.2.1.8);

——补充结果表述的内容(本部分的&4)。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理化检验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79/SC4)

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郝愫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9267.1—2003o

T

GB/T19267.1—2008

刑事技术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

第1部分:红外吸收光谱法

1范围

GB/T19267的本部分规定了红外吸收光谱的检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刑事技术领域中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其他领域亦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9267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14666分析化学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14666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反射和吸收光谱reflectionandabsorptionspectra

入射光透过样品层在金属表面上反射,再经过样品透射出来形成的光谱。

3.2

最大吸收峰maximumabsorptionpeak

光谱中透过率最低的吸收峰,用其对应的波长(右”Q或波数表示。

3.3

最小吸收峰minimumabsorptionpeak

光谱中透过率最高的吸收峰,用其对应的波长Qm”、)或波数表示。

3.4

波数wavenumber

每厘米中所含波的数目,即等于波长的倒数。单位用cm^1表示。

3.5

特征频率区characteristicfrequencyregion

在4000cnT】〜1250cm-1区域显示的光谱。

3.6

指纹区fingerprintregion

在1250cm1〜400cm】区域显示的光谱。

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meter

利用干涉调频技术和傅里叶变换方法获得物质红外光谱的仪器。

3.8

分束器beansplite

为一半透膜,可使入射光50%透射,50%反射。

GB/T19267.1—2008

3.9

透身寸红夕卜显微镜transmissionmodeinfraredmicroscope

对微量样品能进行透射红外分析的显微镜,由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射镜、光栏及MCT检测器

组成。

3.10

反射红外显微镜reflectionmodeinfraredmicroscope

对微量样品能进行反射红外分析的显微镜,由物镜、目镜、载物台、反射镜、光栏、MCT检测器及反

射板组成。

3.11

傅里叶变换高压红(HP/FTIR)highpressureFouriertransformspectrum

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高压样品池,把样品在高压下制样测量,获得样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12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attenuatedtotalreflectioninfraredspectrum

红外光以大于临界角入射到紧贴在样品表面的高折光指数晶体吋,由于样品折光指数低于晶体,发

生全反射,红外光只进入极浅的表层,只有某些频率入射光被吸收,另一些则被反射,测量这一被衰减了

的辐射就得到样品的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

3.13

漫反射红外光谱(DIR)diffusereflectanceinfraredspectrum

光束入射到粉末状晶体样品吋,会产生表面反射、透射、晶体内反射等多重反射,不同方向反射光使

样品产生了多向辐射光,即为漫反射,由漫反射技术得到的红外光谱称为漫反射红外光谱。

3.14

镜反射(MR)mirrorreflectance

在平整的样品表面入射光不能透过样品吋,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样品表面会产生反射,这种测谱方

法称之为镜反射。

3.1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PAS/FTIR)Fouriertransforminfraredphotoacousticspectroscopy

利用物质的光声效应原理,用光声池、前置放大器代替原有的FTIR探测器,测得的红外光谱。

3.16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MIC/FTIR)Fouriertransforminfraredmicroscopy

利用红外显微镜测量微量样品或样品微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称为傅里叶变换显微红。

3.17

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GC/FTIR)gaschromatography-Fouriertransformin­

fraredspectromrter

把气相色谱仪通过接口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相连,利用气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功能和傅里叶变换红

外光谱的结构分析能力,对混合物进行分析鉴定的技术。

3.18

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HPLC/FTIR)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

raphy-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meter

把液相色谱仪通过接口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相连,利用液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功能和傅里叶变

换红外光谱的结构分析能力,对混合物进行分析鉴定的技术。

3.19

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技术(TGA/FTIR)themogravimetricanalysis-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meter

把热重分析仪通过接口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相连,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热失重各

2

GB/T19267.1—2008

区段放出的尾气进行在线联用分析的技术。

4原理

红外光谱(infraredspectrum,IR)又称为振动转动光谱,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当分子受到红外光

的辐射,产生振动能级(同吋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在振动(转动)时伴有偶极矩改变者就吸收红外光,

形成红外吸收光谱。由于物质的组成不同,对红外光吸收也不同,即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红外光谱,这是

定性依据。物质对红外光吸收的多少与物质浓度有关,与入射光强无关,这是定量的依据。红外光谱根

据不同的波数范围分为近红外区(15000cm"〜4000cm-1).中红外区(4000cm】〜400cm-1)和远

红外区(400cm1~10cm')

5仪器和材料

5.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5.1.1工作模式

从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光,经迈克尔逊干涉调频后入射至样品,透过(或反射)后到达检测器,透过

光包含了样品对每一频率的吸收信息,将检测器检测到的光强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合傅里叶变换处理,

结果以红外光谱图的形式输出,并由计算机通过接口仪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