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
DB41/T 2661-2024 Haiyan rice-wheat rotation area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the gray planthopper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16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
规程
2024-03-12发布2024-06-1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661—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系统调查...........................................................................1
5大田普查...........................................................................3
6主要天敌调查.......................................................................4
7测报灯诱虫.........................................................................4
8预测预报...........................................................................5
9防控措施...........................................................................5
10资料收集、汇总....................................................................7
附录A(资料性)灰飞虱、天敌调查及防治记载表.........................................8
附录B(资料性)灰飞虱卵发育进度简易分级及卵被寄生特征..............................15
附录C(资料性)灰飞虱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16
附录D(资料性)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17
I
DB41/T266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省植物保护检
疫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光华、任应党、杨琳琳、张书杰、杨共强、冯法动、康宇静、董亚昌、王新
媛、康国强、张清军、冯岩、张金虎。
II
DB41/T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的术语和定义、系统调查、大田普查、主要天敌调
查、测报灯诱虫、预测预报、防控措施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24689.1植物保护机械虫情测报灯
GB/T15794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稻麦轮作
周年水稻与小麦轮作的一种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
3.2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én)
半翅目飞虱科灰飞虱属的一种昆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有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
物及禾本科杂草。
3.3
低龄若虫
灰飞虱初孵至3龄(含3龄)的若虫。
3.4
高龄若虫
灰飞虱4龄和5龄若虫。
4系统调查
4.1麦田调查
4.1.1调查时间
4.1.1.1越冬期
1
DB41/T2661—2024
灰飞虱越冬期调查在11月至翌年2月,每月中旬调査1次。
4.1.1.2发生期
灰飞虱发生期调查在3月至5月,每10d调査1次。麦田一代灰飞虱卵量调查在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
期(一般为3月中下旬)后开始调查,每5d调查1次,连续调查3次。
4.1.2调查田块
在灰飞虱常发区,选择相距1000m以上的免耕撒播和翻耕耧播麦田各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亩,
固定为系统调查田。
4.1.3调查方法
4.1.3.1挖土样法
适用于12月和1月灰飞虱不活跃期,每块系统调查田棋盘式取样,每块田取10个样方,每个样方挖
土15cm~20cm×15cm~20cm,深10cm~15cm,包括1穴稻桩和周围的麦苗。将挖取的土块和植
物装入塑料袋扎口,带回室内放置在20℃条件下,待到灰飞虱恢复活跃状态(一般24h)后,稻桩朝下
拍打土块于白瓷盘中,对灰飞虱计数。根据挖土取样面积,乘以系数0.5,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
入附录A表A.1。
4.1.3.2扫网法
适用于11月、2月和3月的灰飞虱活跃期,每块系统调查田釆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用口径为33cm
的捕虫网,以0.5m/s步速,摆幅1m左右,扫网来回算1次,共扫10次(约3m2),观察统计虫量,根
据扫网面积,折算成每亩虫量(越冬期数值再乘以系数1.2),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1.3.3盘拍法
适用于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个点,每点拍取2盘,用28cm×40
cm的白搪瓷盘作载体,查虫时将28cm盘边轻轻插入麦丛,下缘紧贴麦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
连拍3下后迅速将瓷盘端平。观察统计成虫、若虫数量,成虫性别和若虫龄期。将20盘虫量之和作为1m2
虫量,乘以667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4.1.3.4剥查法
适用于麦田一代灰飞虱卵量调查,每块系统调查田采用棋盘式取样20点,每点拔取麦苗25株,带回
室内,在体视镜下剥查卵条数、卵粒数、卵发育进度、被寄生卵数(参见附录B)等,将结果记入附录A
表A.4。
4.2稻田调查
4.2.1秧田调查
4.2.1.1调查时间
秧苗3叶期始至拔秧前止,每10d调查1次。
4.2.1.2调查田块
选择水稻秧田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0.5亩,固定为系统调查田。
2
DB41/T2661—2024
4.2.1.3调查方法
每块系统调查田釆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样点面积约1m2,釆用定点扫网法,选用口径为33cm
的捕虫网,摆幅1m左右,扫网来回算1次,共扫5次,观察统计成虫性别、若虫龄期和数量,并折算
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2.2本田调查
4.2.2.1调查时间
移栽田从移栽后15d开始至水稻黄熟期结束,直播田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至水稻黄熟期结束,每10
d调查1次。
4.2.2.2调查田块
选择移栽田和直播田各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亩,固定为系统调查田。
4.2.2.3调查方法
4.2.2.3.1盘拍法
适用于水稻移栽田或直播水稻拔节末期至黄熟期系统调查。釆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移栽田选取
12个样点,每点取2丛,每块田查24丛,将24丛虫量之和作为1m2虫量(按每亩16000丛水稻计算);每
块水稻直播田选取10个点,每点拍取2盘,将20盘虫量之和作为1m2虫量,盘拍方法同4.1.3.3。分别记
录拍取的灰飞虱成虫和若虫数量、成虫性别、若虫龄期,将所得1m2虫量乘以667折算成每亩虫量,将
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4.2.2.3.2扫网法
适用于直播水稻分蘖初期至拔节期调查,方法同4.1.3.2,观察记录成虫和若虫数量、成虫性别、
若虫龄期,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5大田普查
5.1麦田普查
5.1.1普查时间
当麦田系统调查进入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3月中下旬)和麦田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5
月中下旬)时各进行1次。
5.1.2普查田块
选择当地播期、品种或长势不同的麦田,每种类型田普查3块以上。
5.1.3普查方法
按照“4.1.3.3”灰飞虱盘拍法进行普查,统计成虫和若虫数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5.2水稻秧田普查
5.2.1普查时间
3
DB41/T2661—2024
当水稻秧田系统调查进入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通常在6月上旬)时进行1次。
5.2.2普查田块
选择当地播期、品种或长势不同的秧田,每种类型田普查3块以上。
5.2.3普查方法
按照“4.2.1.3”秧田系统调查方法进行普查,统计成虫和若虫数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5.3水稻本田普查
5.3.1普查时间
当水稻本田系统调查虫量达到发生高峰期(通常为7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时各进行1次。
5.3.2普查田块
选择当地播期、品种或长势不同的水稻本田,每种类型田普查3块以上。
5.3.3普查方法
根据水稻栽培方式,按照“4.2.2.3”水稻本田系统调查方法进行普查,统计成虫和若虫数量,将
结果分别记入附录A表A.2和A.3。
6主要天敌调查
6.1捕食性天敌调查
选择1块系统调查田,每隔1次系统调查进行1次捕食性天敌调查,以调查蜘蛛和中华淡翅盲蝽为主,
有条件时区分蜘蛛种类,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6.2寄生性天敌调查
在灰飞虱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抽查灰飞虱成虫及高龄若虫各100头,目测被螯蜂寄生的灰飞虱数量,
计算寄生率,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7测报灯诱虫
7.1测报灯类型
选用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符合GB/T24689.1的虫情测报灯。
7.2开灯时间
从麦田灰飞虱第一代成虫外迁开始,至稻田成虫迁入越冬田结束。晚上自动开灯运行,白天自动关
灯。
7.3观测方法
根据灰飞虱虫量情况,每天或每周对诱到的成虫计数,区别灰飞虱、黑边梅塔飞虱、白背飞虱和褐
飞虱等种类和性别,按照GB/T15794的方法计数。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将观测结果计入附录A
表A.6。
4
DB41/T2661—2024
8预测预报
8.1发生期预测
依据系统调查资料、气象预报和不同环境温度下灰飞虱卵、若虫和成虫的发育历期,采用虫态历期
法(参见附录C)进行灰飞虱发生期预测。
8.2发生量预测
主要采取综合分析预测法,根据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结合耕种方式、温度、湿度和降雨(尤
其是暴雨)等环境因素,以及小麦和水稻品种及其生育期、其它寄主植物、天敌等,对比历年发生资料,
综合分析做出灰飞虱发生量预测。
8.3发生程度分级
根据亩均灰飞虱的发生量分为5级,分级标准参见附录D。
亩均虫量计算公式如式(1):
𝑛
∑𝑖=1𝐶𝑖
S=……(1)
𝑛
式中:
S——平均每亩虫量;
n——总调查田块数;
Ci——第i块调查田虫量数值。
9防控措施
9.1小麦播种期
9.1.1合理轮作或改变耕种方式
稻麦轮作改为水稻油菜轮作、水稻绿肥轮作等,免耕撒播改为翻耕耧播,切断灰飞虱食物源,降低
越冬基数。
9.1.2药剂拌种
按照GB/T8321和NY/T1276的规定,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农药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
门推荐使用的新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拌种,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
9.1.3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配合使用,适当加重基肥比例,避免偏施氮肥导致麦苗贪青旺长,防止田间封行
过早。
9.2小麦中后期
9.2.1防治适期
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麦田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是麦田灰飞虱的防治适期。
9.2.2防治指标
5
DB41/T2661—2024
灰飞虱低龄若虫达到1500头/m2(100万头/亩)时,进行防治。
9.2.3防治方法
按照GB/T8321和NY/T1276的规定,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农药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
门推荐使用的新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防治。采用无人机施药时,应根据灰飞虱发生危害特
点,结合当地天气情况和风向风速,调整施药量和飞行参数。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
9.3水稻秧田期
9.3.1药剂拌种
参照“9.1.2”进行药剂拌种,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
9.3.2物理防治
灰飞虱和水稻病毒病发生严重的稻区,可用20~40目防虫网或35g~40g/m2无纺布覆盖育秧,阻
断灰飞虱和病毒传播途径。
9.3.3移栽前喷施“送嫁药”
在水稻移栽前3d~5d,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农药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
的新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防治灰飞虱,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
9.4水稻本田期
9.4.1农业防治
9.4.1.1适宜密度
常规稻每亩种植1.5~1.7万穴,杂交稻每亩种植1~1.2万穴。实行宽行距窄株距种植模式,一般行
距约30cm,株距13cm~15cm。
9.4.1.2合理水浆管理
防止田间长期积水,浅水勤灌,适时搁田,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创造不利于灰飞虱发生的条件。
9.4.2生物防治
9.4.2.1种植显花植物
在田埂、地头种植芝麻、大豆等植物,或在田边保留花草和撒种花草等,为天敌提供蜜源或栖境,
保育天敌种群,增强天敌的控害功能。
9.4.2.2稻田养鸭
移栽后15d至水稻抽穗前,每亩放14~15只雏鸭,对灰飞虱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9.4.2.3生物农药
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生物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
的方法进行防治,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
9.4.3化学防控
6
DB41/T2661—2024
9.4.3.1防治适期
7月中下旬水稻分蘖末期和9月中下旬水稻灌浆期,稻田灰飞虱各有1个发生高峰期,在其低龄若虫
发生始盛期是稻田的防治适期。可有效降低灰飞虱危害和减少迁入冬小麦田的越冬虫量。
9.4.3.2防治指标
灰飞虱低龄若虫达到600头/m2(40万头/亩)时,进行防治。
9.4.3.3防治方法
参照“9.2.3”防治方法,注意轮换用药。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
10资料收集、汇总
10.1调查资料
对麦田、水稻田灰飞虱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汇总,总结发生特点,并分析原因。
10.2防控资料
对麦田、水稻田灰飞虱防控情况和防效进行记录,汇总,总结防控效果。
7
DB41/T2661—2024
A
A
附录A
(资料性)
灰飞虱、天敌调查及防治记载表
灰飞虱挖土样法见表A.1、灰飞虱扫网法见表A.2、灰飞虱盘拍法见表A.3、灰飞虱田间卵量及发育
调查见表A.4、灰飞虱天敌调查见表A.5、灰飞虱灯诱法调查见表A.6和灰飞虱防治记载表见表A.7。
表A.1灰飞虱挖土样法调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小麦品种名称:
耕作方式:小麦生育期:调查人员:
若虫量(头)折每亩虫量
调查田块取样点样方面积
2龄3龄4龄5龄小计(头/亩)
1/
2/
3/
4/
5/
田块1-
6/
7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Z 21235-2007 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和指南 2007-10-29
- GB/T 21169-2007 蜂蜜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测定 液相色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5-2007 肠衣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7-2007 蜂王浆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
- GB/T 21170-2007 玻璃容器 铅、镉溶出量的测定方法 2007-10-31
- GB/T 5009.205-2007 食品中二噁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 2007-10-29
- GB/T 21164-2007 蜂王浆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残留量测定 液相色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8-2007 蜂蜜中泰乐菌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6-2007 肠衣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
- GB/T 21171-2007 香料香精术语 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