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303—2020
杨梅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fChineseBayberryproduction
2020-12-30发布2021-01-30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230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戚行江、梁森苗、杨桂玲、张淑文、郑锡良、任海英。
I
DB33/T2303—2020
杨梅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杨梅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择、苗木繁育、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
避雨栽培、病虫害防控、采收及采后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杨梅生产技术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本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315杨梅低温物流技术规范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选择
4.1气候条件
适宜年平均气温15℃~2l℃,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4.2土壤条件
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pH值4.5~6.5的红壤、红黄壤、黄壤为宜。选择坡度250以下的山坡地或
平地。
4.3产地环境
灌溉水和土壤等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5010的要求。
5品种选择
根据栽植地土壤、气候、环境条件及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地方特色品种或经
部、省审(认)定的良种。
6苗木繁育
6.1种子采集与储藏
1
DB33/T2303—2020
6.1.1种子采集
采集种实饱满、健康成熟的‘荸荠种’、‘水梅’或实生杨梅的种子培育砧木。
6.1.2贮藏方法
沙藏(相对湿度50%~60%)或冷藏(温度0℃~5℃,相对湿度50%~60%)。
6.2砧木苗培育
6.2.1浸种与消毒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浸于50%多菌灵600倍液中1天~2天,捞起沥干水分待用。
6.2.2播种时间与播种量
播种时间以10月中下旬为宜,每平方米苗床的播种量0.9kg~1.2kg。
6.2.3苗床地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疏松的地块,避免连作。
6.2.4苗床制作与播种
播种前对土地进行平整,筑成宽1.0m~1.4m,高10cm~20cm,畦沟宽30cm的畦床。种子均匀
地撒播在畦面,种子之间不宜重叠,播后用木板将种子轻压入土,上覆焦泥灰或细黄土,以盖住种核为
宜,再覆薄草,天冷时,加薄膜小拱棚保温。
6.2.5种子出苗前后的管理
芽出土及时揭去地面覆草,出苗后打开小拱棚两头的薄膜。
6.2.6实生苗移栽
苗长到5cm~6cm时即可移植。以无风的阴天为宜,采用起苗室内嫁接的株距7cm~8cm、行距约
20cm;采用就地大田嫁接的株距12cm~15cm、行距约30cm。
6.2.7实生苗移栽后的管理
移植后长出5片~6片新叶后浇施薄肥,10月底停止施肥。做好排灌水。勤松土除草,及时做好褐斑
病、卷叶蛾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防治。
6.3嫁接苗培育
6.3.1嫁接时间
3月上旬~3月下旬。
6.3.2嫁接方法
采用切接或切腹接。
6.3.3嫁接部位
砧木根茎以上2cm~5cm处。
2
DB33/T2303—2020
6.3.4接穗
采用品种纯正、生长健壮的结果树上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1年~2年生枝梢。接穗应随采随接,或
贮藏于阴凉湿润的环境中,通常不超过3天。
6.3.5苗圃地
选择排灌良好、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地和缓坡地,不应连作。
6.3.6嫁接苗种植
嫁接好的苗木,于室内以湿沙假植,经5天~10天后选择无风晴天种植,株距7cm~15cm,行距20
cm~30cm。
6.3.7嫁接苗管理
6.3.7.1除萌蘖
成活后砧木上发生的萌蘖,应及时抹除。
6.3.7.2整枝
接穗抽发嫩枝后,选留一垂直、生长旺盛的枝条,其余及时抹去,苗高20cm时或伏旱来临之前及
时摘心。
6.3.7.3施肥
至新梢木质化时开始追肥,每月1次,薄肥勤施,立秋后停止追肥。
6.3.7.4除草防旱排涝
苗木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遇旱涝及时灌排或搭棚遮荫。
6.3.7.5防病治虫
苗期做好褐斑病、卷叶蛾、蓑蛾等病虫害的防治。
6.3.8苗木出圃
6.3.8.1苗木质量要求
苗木质量见表1。
表1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干粗(cm)苗高(cm)根系检疫性病虫害
1级≥0.6≥40发达无
2级≥0.5≥30发达无
注1:干粗指苗木嫁接口以上抽生的新梢基部1cm~2cm处干的直径。
注2:苗高指苗木嫁接口至植株顶芽的高度。
6.3.8.2起苗
选择阴天或无风晴天起苗,保护好根系。贮存日期不宜超过3天。
3
DB33/T2303—2020
7定植
7.1定植时间
采用春植,2月上旬~3月中旬栽植。
7.2定植密度
株行距为(4~5)m×(5~6)m。
7.3定植方法
7.3.1采用裸根苗移栽,剪除过长和劈裂根系,嫁接口上留25cm~30cm短截,留叶柄剪除全部叶片,
去除接膜;采用树苗带土移栽,泥球应包裹侧根不外露,再用草绳包紧泥球。园地应全园清理干净,并
在定植前1个月挖好80cm见方的定植穴。
7.3.2定植前15天,在定植穴内施好基肥。基肥分二层,底层为粗秸杆物,厚约30cm;上层为焦泥
灰加每穴1kg复合钾肥均匀搅拌,厚约30cm;施完基肥后,表土回填,厚约30cm。在表土层上定植,
理顺根系,踏实,并浇足定根水。
8土肥水管理
8.1土壤管理
8.1.1深翻改土
秋冬季节进行,从树冠外围滴水线处开始,向上坡面和左右两侧深翻,逐年向外扩展,可结合施基
肥,方法采用放射状、环状等,并隔年轮换。
8.1.2合理套种
在幼年杨梅园可间作套种。种植的间作物应选择浅根、矮秆且与杨梅无共生性病虫,以豆科植物为
宜,并绿肥还田。
8.1.3杂草治理
每年除草1次~2次。实行季节性自然生草,在成熟采摘前、采后施肥、施基肥改土时进行杂草治理;
宜结合松土施肥进行人工除草和机械割草,不用除草剂除草。
8.2合理施肥
8.2.1肥料种类和配比
以施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用堆(沤)腐熟的猪(羊)厩肥、菜籽饼肥,焦泥灰,商品
有机肥等为主;无机肥选用氮﹕磷﹕钾比例为1﹕0.3﹕4的复合肥。
8.2.2施肥方法和数量
8.2.2.1幼龄树
每年3月~7月,以常规复合肥为主。每株施0.25kg~0.50kg。每年3次~5次。
8.2.2.2成年树
4
DB33/T2303—2020
8.2.2.2.1基肥
11月~次年2月,以有机肥为主。每株施饼肥2kg~3kg或腐熟厩肥15kg~20kg,加焦泥灰20kg~
30kg或草木灰10kg~15kg。
8.2.2.2.2壮果肥
5月中下旬,株施专用复合肥1kg~2kg,也可采用0.2%~0.4%的专用复合肥浸提液叶面喷施。
8.2.2.2.3采后肥
果实采收后10天~20天内,每株施草木灰10kg~15kg,或复合肥0.5kg。
8.3水分管理
果实膨大期、花芽分化期以及季节性旱涝期,加强水分管理。
9整形修剪
9.1定形
9.1.1优先选用圆头形树形。
9.1.2主干高20cm~25cm,主枝4个~6个;第一层主枝约4个,分布在约50cm整形带;第二层主枝约
2个,分布在主干延长枝60cm范围内。均匀分布,互不重叠;主枝与水平基角约呈30°~45°,一级主枝
长度40cm~60cm;每个主枝上副主枝2个~3个,水平夹角15°~30°,一级副主枝长度30cm~50cm,
在主枝或副主枝上搭配均匀分布大侧枝若干。各级骨干枝长短适当,从属关系明显。
9.2修剪
以春剪(4月)、夏剪(7月)、秋冬剪(11月)为宜。控制树冠以夏、秋冬剪为主,疏剪以春
剪为主。
9.3矮化修剪
9.3.1宜矮化修剪。
9.3.2旺树去强留弱,弱树则相反。过密枝、交叉枝和远离骨干枝的侧枝及时疏除和回缩,保持树冠上
部通风透光。夏梢等旺长枝,应全部疏除。衰退侧枝和下垂枝上的徒长枝、早秋梢可作更新枝,并回缩
其上的侧枝。过密枝、交叉枝、病枝、晚秋梢应从基部剪去。至成年树,树高控制在2.5m~3m。
10花果管理
10.1促花保果
‘东魁’等树势旺盛的品种,结果期基本不施氮肥,适施磷钾肥;夏末秋初,树冠滴水线附近开沟
断根,沟深30cm~40cm;盛花期,人工抹除结果枝顶端的嫩梢。
10.2疏花疏果
10.2.1疏花枝
对花芽过多的树,结合冬季修剪短截结果枝组。
5
DB33/T2303—2020
10.2.2疏花
在盛花后期,采用石硫合剂(0.3°Bé~0.5°Bé)、疏6(100mg/L)等疏花剂疏花,宜在无风阴
天,并掌握适用浓度使用。
10.2.3疏果
疏果应遵循“强树多果、弱树少果”的原则,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采用人工疏果,定果
时每结果枝留2个~3个果。
11避雨栽培
11.1有条件的可选择避雨栽培。
11.2选择地势较平缓、通风向阳的地块,在矮化栽培的基础上搭建钢架大棚,单株网室避雨栽培模
式棚高3.5m以上,树冠顶部与棚顶保持1m以上距离;连片避雨栽培模式棚高5.5m,树冠顶部与棚
顶保持1.5m以上距离,注意通风口的留启。
11.3采前40天覆盖网膜。单株网室避雨栽培模式的棚顶和四周,分别覆盖60目、40目防虫网;连
片网室避雨栽培模式,分别覆盖7丝无滴膜、40目防虫网。采收后及时去除网膜。
12病虫害防控
12.1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合理选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加强重大
病虫害“三虫二病”即黑腹果蝇、柏牡蛎蚧、黑翅土白蚁、杨梅癌肿病、杨梅赤衣病的预测预报,重点针
对黑腹果蝇,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控制虫害。
12.2防治方法
12.2.1农业防治
培育健壮树势,增强树体抗性。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清理园地,清除腐烂杂物。生草栽
培。人工捕杀害虫卵块、幼虫、虫茧(蛹)和成虫。人工刮除病斑,或摘除病枝,集中烧毁。
12.2.2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瓢虫、寄生蜂类等天敌。应用微生物、植物源等生物类农药防治病虫害。利用昆虫的趋
性诱杀害虫。
12.2.3化学防治
选择杨梅上登记使用的农药,适期防治;执行安全间隔期,控制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12.3“三虫二病”预测预报
杨梅重大病虫害“三虫二病”预测预报方法见附录A。
12.4“黑腹果蝇”防治
杨梅重点虫害“黑腹果蝇”防治方法见附录B。
13采收及采后处理
6
DB33/T2303—2020
13.1适时采收
以果实呈现该品种成熟果固有色泽为标准。
13.2采收方法
采收应在晴天早晨进行,每天采收1次;分批采收,一般不宜在雨天或雨天初晴后采收,但遇果实
过熟,亦当采收。采收时以三指握住果实,食指顶住柄部,往下按动,即可轻轻采下果实。采收时应轻
采、轻放、轻挑,不应摇落果实。
13.3采收后处理
杨梅采收后分级与分类、预冷、贮藏、包装、物流运输符合NY/T2315的要求。
14生产模式图
杨梅生产技术模式图见附录C的图C.1。
7
DB33/T2303—2020
AA
附录A
(资料性)
杨梅重大病虫害“三虫二病”预测预报方法
A.1黑腹果蝇
每年6月1日~5日,在杨梅园选择样地1亩(667m²,下同),放置10个诱虫盘,用糖醋酒液
(敌百虫︰糖︰醋︰酒︰清水=1︰5︰10︰10︰20)诱集黑腹果蝇成虫,记数每日诱集成虫数。当每日
诱虫数达到10头以上时,虫害达到中等为害以上程度,应进行防治。
A.2柏牡蛎蚧
每年4月上旬,采用百叶虫口数量法调查,进行预测预报。当百叶虫口数量达到5头以上时,虫害
达到中等为害以上程度,应进行防治。
A.3黑翅土白蚁
选择1亩杨梅园,通过踏查,记录蚁穴数量,进行预测预报。当蚁穴数量达到2个以上,虫害达到
中等为害以上程度,应开展黑翅土白蚁防治。
A.4杨梅癌肿病
每年3月上旬,随机选择杨梅树10株,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2年~3年生杨梅枝各1条,
记录发病枝数量,进行预测预报。发病枝数量5条以上时,病害达到中等为害以上程度,应进行防治。
A.5杨梅赤衣病
每年3月上旬,随机选择杨梅树50株,记录发病株数,进行预测预报。发病杨梅树5株以上时,病
害达到中等为害以上程度,应进行防治。
8
DB33/T2303—2020
BB
附录B
(资料性)
杨梅重点虫害“黑腹果蝇”防治方法
B.1物理防治
B.1.1糖醋液诱杀:从杨梅果实进入硬核期前开始用糖醋酒液(敌百虫︰糖︰醋︰酒︰清水=1︰5︰1
0︰10︰20)诱杀成虫;以黄色诱虫盘装糖醋液置于杨梅园内,宜放在树体附近的平坦处,每亩放10处~
15处,每3天更换一次糖醋液。
B.1.2防虫网防治:杨梅成熟前10天,用竹竿搭架,并用40目防虫网物理隔离杨梅树,树体与网间隙
0.5m~1m。
B.1.3特异性黑光灯诱杀:用波长为380nm~445nm的黑光灯诱杀成虫,每50亩设置1盏,高度以2m~
2.5m为宜;开灯时间为上午7︰00~9︰00和下午16︰00~18︰00。
B.2生物防治
每年5月下旬开始,每3天释放一次蝇蛹金小蜂,每亩释放密度为130头~150头。释放时间以晴天
上午7︰00~9︰00和下午16︰00~18︰00为宜。在黑腹果蝇发生高峰期,适当增加释放次数。
B.3化学防治
选用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2500倍液,在果实硬核期至成熟期前15天喷雾;0.1%
阿维菌素浓饵剂,每亩180ml~270ml,在果实硬核期至成熟期,稀释2倍~3倍后装入诱集罐,每亩放
置20罐。
9
DB33/T2303—2020
CC
附录C
(资料性)
杨梅生产技术模式图
杨梅生产技术模式图见图C.1。
本标准适用于杨梅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5℃~2l℃,
早熟(5/底-6/上中旬)中熟(6/中下旬)晚熟(6/下旬-7/上旬)
生产技术管理。条件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根据栽植地土
产壤、气候、环境
本标准规定了杨梅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pH值常
地品条件及市场需
产地环境选择、品种土壤4.5~6.5的红壤、红黄壤、黄壤见
范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5009.206-2007 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2007-10-29
- GB/T 21171-2007 香料香精术语 2007-10-31
- GB/T 21164-2007 蜂王浆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残留量测定 液相色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6-2007 肠衣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7-2007 蜂王浆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
- GB/T 21170-2007 玻璃容器 铅、镉溶出量的测定方法 2007-10-31
- GB/Z 21235-2007 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和指南 2007-10-29
- GB/T 5009.205-2007 食品中二噁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 2007-10-29
- GB/T 21169-2007 蜂蜜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测定 液相色谱法 2007-10-31
- GB/T 21165-2007 肠衣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