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1/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
DB4401/T 168-2022 Greenway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P53
4401
广州市地方标准
DB4401/T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sforconstructionofgreenways
2022-08-04发布2022-09-01实施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401/T168—2022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总则...................................................................................................................................................................3
5绿道选线..........................................................................................................................................................3
5.1一般规定...................................................................................................................................................3
5.2游径选线...................................................................................................................................................3
5.3绿道连接线选线.......................................................................................................................................4
6建设技术..........................................................................................................................................................4
6.1绿道游径系统...........................................................................................................................................4
6.2道路绿化...................................................................................................................................................7
6.3服务设施...................................................................................................................................................8
6.4标识系统.................................................................................................................................................13
6.5交界面标识.............................................................................................................................................15
7档案管理........................................................................................................................................................15
7.1建档.........................................................................................................................................................15
7.2管理.........................................................................................................................................................15
附录A(资料性)推荐植物名录..................................................................................................................16
附录B(资料性)记录表格...........................................................................................................................33
I
DB4401/T16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咏梅、阮琳、张乔松、代色平、李智琦、龙嘉翼、乔煜、张丽华、吴毓仪、
冯毅敏、齐跃强、潘勇军、林雯。
Ⅲ
DB4401/T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道建设的总则、规划选线、建设技术和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绿道建设及其相关项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5768.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4833合成材料跑道面层
GB19272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
GB/T3138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
CJJ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4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T1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DB4401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CJ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T173风景名胜区游览解说系统标准
DB44/T581广东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
DBJ440100/T112绿地草坪建植及养护技术规范
DB440100/T141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
粤建规函[2010]269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认真做好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启用工作
的通知
穗府令[2012]第67号广州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
旅办发〔2017〕291号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穗府规[2018]11号广州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1
DB4401/T168—2022
建标[2018]68号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2018年修编)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道Greenways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
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3.2
城镇型绿道Urbangreenways
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
绿道。
3.3
郊野型绿道Countrysidegreenways
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
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
3.4
慢行系统Thesystemofnon-motorizedvehiclelane
方便市民绿色出行,由步行道、自行车道或两者于一体的综合慢行道以及无障碍道、水道等慢速出
行方式组成的绿道出行主体的服务系统。
3.5
绿道连接线Theconnectinglineofgreenways
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路线。包括借用的
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3.6
驿站Stage
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途中休憩、交通换乘和综合服务的场所。
3.7
服务设施Servicefacilities
绿道服务设施包括管理服务设施、配套商业设施、游憩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通讯保障设施和停车设施。
3.8
管理设施Managementfacilities
2
DB4401/T168—2022
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负责绿道的服务系统的管理和调控。
3.9
绿道新型基础设施Newinfrastructureofgreenways
服务于绿道系统的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
3.10
交界面Intercityinterface
为形成一体化的绿道网络体系,保障绿道的连通而确定的各级绿道跨界之间的衔接面。
4总则
绿道的规划、涉及、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应遵循下列原则:
a)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把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等绿色理念融入绿道
建设当中,做到对自然环境干扰最小化和生态效益最优化;
b)充分发挥绿道系统生态保障、环境保护和休闲游憩、自然疗愈等服务功能,为游人营造安全
方便的基础设施和舒适宜人的健身和游憩环境,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c)注重对原有古树名木、民俗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留和保护。优先选用乡土植物,严禁
选用具有生态风险的外来物种。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协调,突出岭南地区景观特
色,充分展示和弘扬本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5绿道选线
5.1一般规定
绿道选线应遵循下列规定:
a)合理整合资源。优先选择游憩资源丰富、绿道需求旺盛、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共空间,把山、
水、林、田、湖、海等生态要素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海
洋边缘等),以及现有人行道、自行车道、废弃铁路边道、古驿道、健康登山步道、缓跑径
等作为绿道选线的首要参考;DB4401
b)科学串联板块。重点突出绿道连接功能,将其融入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连接各个自然保护地,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连接各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自然风景点和历史文化景点,实现还
绿于民,构建生态友好、以民为本的慢行系统网络;
c)激发区域潜力。充分发挥绿道功能多样性优势,着力挖掘当地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结合服
务设施、标识系统及驿站,大力激发绿道服务活力,在地理空间上实现生态文化内涵的延续
性;
d)保障生态安全。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自然风貌的破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不得侵占农林种
植区等农业生产用地;
e)保障人身安全。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避开河道蓄洪区、
泄洪区和城市积水区;避免与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铁路、城市快速路、城
市轨道交通平面相交。
5.2游径选线
3
DB4401/T168—2022
绿道游径选线宜参考表1要求。
表1游径选线表
绿道类别依托资源游径选线
道路:依托通行道路及附属绿带铺设慢行道,可结合实际情
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边道等通行道路。况提升绿量或林荫率、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依托驳岸、边坡、护坡、巡查道铺设慢行道,宜结合
水系:广州碧道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对驳岸、边坡、护坡、
城镇河流、河涌、湖泊、湿地、堤坝等。巡查道进行适度绿化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可
城镇型绿道
供休闲游憩的亲水空间。
建设绿道,串联城镇内各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放
绿地:
空间,形成连通城镇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
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的防护绿地,以
的防护绿地,以及城镇用地包围的其他绿地的绿道交
及城镇用地包围的其他绿地等。
通网。
道路:依托路旁绿化带、农田、园地等附属用地铺设慢行道,
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边道、古驿道、机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升绿量、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营
耕道、田间小径等以游憩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造当地特色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严禁占用农业生产
线路。用地等。
依托驳岸、边坡、护坡、巡查道铺设慢行道,宜结合
广州碧道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对驳岸、边坡、护坡、
水系:
巡查道,进行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和必要的基础设施
郊野型绿道自然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堤坝等。
建设,营造可供休闲游憩的亲水空间,打造特色乡村、
自然景观。
农业用地:建设绿道,串联农田、园地、养殖场或养殖塘等可提
耕地、园地、田坎、养殖场、养殖水面等。供农家乐服务的游憩点。
绿道选线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有健康登山步
林地:
道、森林防火道等,减少新建绿道对生态系统及自然
分布在山地、丘陵、平原的森林。
景观的破坏,严禁占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5.3绿道连接线选线
绿道连接线选线应遵循下列要求:
a)城市道路中的连接线宜以慢行系统的宽度作为依据,具体宽度参考“6.1.3宽度要求”;
b)宜根据实际地形和现有资源设置,可采用道路、桥梁、地下通道等多种连接形式,推荐采用
坡道或无障碍通道方式;
c)不宜设置障碍强迫游人改变原有交通方式。
6建设技术
6.1绿道游径系统
4
DB4401/T168—2022
6.1.1一般规定
绿道游径系统建设应遵循下列规定:
a)分为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合道;
b)应采用优质耐用的环保、节能、低碳的建设材料;
c)应与建设要求相符合,不得超出河道行洪控制线布设;
d)道路铺装和配套基础设施宜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建设。
6.1.2铺装材料要求
不同类型绿道游径铺装应根据绿道承载的服务项目和当地特色进行设计和建设。铺装材料宜根据表
2选取。
表2绿道游径铺装材料建议表
游径类型铺装类型
步行道石材、荷兰砖、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
人行道缓跑径参考GB/T14833
登山步道仿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板等
自行车道透水透气环保材料、沥青等
古驿道原材料、原工艺、原形质、原结构
6.1.3宽度要求
不同类型绿道游径宽度应根据绿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灵活控制,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
综合道的最小宽度应符合表3要求。参考《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2018年修编)》相关内容,古
驿道游径宽度宜符合表4要求。
表3绿道游径宽度要求
宽度要求
游径类型
城镇型(m)郊野型(m)绿道连接线(m)
人行道≥2.0≥1.2≥1.2
DB4401
单向≥1.5≥1.5
自行车道2.0~3.0
双向≥3.5≥3.0
步行骑行综合道不建议设置≥3.0≥3.0
表4古驿道游径宽度建议
古驿道类型宽度要求
山地平缓型0.6m~4m(两侧外延0.5m~0.8m)
山地盘山型0.6m~1.5m(远离山谷侧外延0.5m~0.8m,山谷侧设1m排水沟)
平原型1m
滨水型0.7m~1m(靠水侧外延0.2m~0.5m,另一侧0.3m~1.5m)
村镇型3.0m~4.0m(两侧设0.3m明沟)
6.1.4自行车道转弯最小半径
5
DB4401/T168—2022
自行车道转弯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10m,极限情况不应小于5m,其中半径小于10m弯道
内侧需加宽0.5m~1.0m。
6.1.5排水要求
慢行道宜略高于两侧地面或一侧地面,利用自然排水为主,如因地形限制令慢行道两侧地面均高于
慢行道时,需设置路侧排水沟。
城镇型绿道路侧排水沟应与市政排水管网、乡村排水系统相通。
6.1.6路基和路面设计
路基和路面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宜采用透水透气、不污染土壤的环保铺装材料和工艺;个别敏感或不宜铺装的路段可采用沙
土路面、悬空栈道等方式;
b)路面材料工艺应符合安全要求,避免使用者因路面的设计、质量、缺陷或管理不善而受到伤
害。不应使用边角锋利的材料和突出材料表面的固定螺钉等会对人或车胎产生损害的材料和
固定方式;
c)城镇型绿道的路面色彩宜结合周围环境进行彩色化铺设,郊野型绿道的路面色彩可采用与周
边环境协调的色彩;
d)在借道路段、交叉路口、出入口、重要路段等部分路面可采用明亮的色彩,达到醒目、突出
的目的;
e)缓跑径路面宜采用特殊色彩进行标识,公园内缓跑径可采用暗红色,滨湖滨海类缓跑径可采
用湖蓝色等。地面需设置标识表明只准缓步跑。
6.1.7坡度
绿道游径纵坡宜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横坡宜坡向绿化带。绿道游径坡度应遵循表5规定。
表5绿道游径坡度规划设计要求
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横坡坡度
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设置护
步行道、缓跑径2%为宜,不超过4%
栏(铁链、绳索)等安全措施
小于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2.5%的纵
自行车道2%为宜,不超过4%
坡处宜设置“建议推行”的警示牌
步行骑行综合道小于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2%为宜,不超过4%
6.1.8坡长
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道纵坡大于等于2.5%时,应遵循表6规定限制坡长。
表6绿道游径坡长规划设计要求一览表
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i)限制坡长(m)
2.5%≤i<3%300
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
3%≤i<3.5%200
道
I≥3.5%150
6.1.9安全隔离与标志
6
DB4401/T168—2022
安全隔离与标志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要求:
a)在绿道连接线路段的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安全隔离,设置的优先次序为绿化隔离
带、隔离墩、护栏、交通标线;安全隔离高度设置以不遮挡游人视线为宜;
b)隔离绿带宽度不宜小于1m。当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隔离宽度小于1m时,应设隔离墩或护
栏作安全隔离,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c)与水体或陡坡相邻的绿道游径可设置安全护栏。凡慢行道边缘临空高差>1.0m或水体边缘2
m范围内水深超过0.7m的,慢行道外缘应设护拦设施。安全护拦设施的高度宜≥1.05m,
在竖向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高于1.2m。护拦设施必须坚固耐用且采用不易攀登
的构造;
d)在无法设置硬质隔离的路段,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置交通标线,绿道游径与机动
车道之间应采用白色实线分隔,在人流和车流量较大的区域,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可采
用黄色实线分隔。禁止机动车压行绿道游径;
e)当运行车速为50km/h的机动车道路不具备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等隔离设施的设置条件
时,绿道游径不得共板设置。
6.1.10交通衔接系统
交通衔接系统应遵循下列要求:
a)绿道游径出入口宜邻近已有道路、公路与公交站点,方便交通换乘。绿道公共停车场、出租
车停靠点、共享单车停车区、驿站等根据人流集散布局,远离生态敏感区。不同交通换乘应
留出必要的安全集散空间,配套设置减速带及标识等;
b)绿道慢行道经过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道附近时,可开辟绿道慢行道出入口,配套标识;
c)绿道应尽量避免与高等级交通线路相交。绿道慢行道与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县道、乡镇
道路相交时,宜采用较经济的平交方式,设置斑马线、过街信号灯、限速设施、安全护栏、安
全岛等设施;
d)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空中步道、空中自行车道等连廊的形式,实现不同地形地区的无间隙
连接、不落地环线游览。与轨道、高等级道路交叉时,也宜采取立交方式,如涵洞、高架天
桥等方式,建设应符合CJJ11的规定;
e)人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CJJ37。
6.2道路绿化DB4401
6.2.1一般规定
绿道绿化应遵循下列规定:
a)绿化带设计应保护绿化带内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基底,不得随意改变、破坏绿化带内水体的
自然形态,不得随意改变水体自然流向;
b)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及人工植被,保护古树名木、珍稀植物等。
6.2.2植物选择
植物选择应遵循下列要求:
a)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采用乡土植物,突出地域特色,并与原有植被相协调;
b)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不宜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
种类;不应为追求景观效果而盲目使用有胸径、没冠幅的砍头树、残废树;
c)宜根据绿道植物推荐名录选择植物,详见附录A。
7
DB4401/T168—2022
6.2.3植物景观配置
植物景观配置应遵循下列要求:
a)景观较好的区域,应采取通透式种植,确保良好的视域,便于观赏绿道周边的重点人文及自
然景观;
b)绿道出入口、游径转弯处和市政交通接驳处两侧15m范围内应采取通透式种植;视线通透
区内的乔木枝条不应低于2.2m,灌木高度不应高于0.6m;
c)需保障游径有适宜的遮荫,遮荫乔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5m。
6.2.4种植技术
应符合DB44/T581和DBJ440100/T112要求。
6.2.5养护技术
应符合DBJ440100/T14和DBJ440100/T112要求。
6.2.6古树名木保护
应符合DB440100/T141要求。
6.3服务设施
6.3.1一般规定
服务设施应遵循下列规定:
a)服务设施的经营宜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多
部门联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由市场作为经营主体;
b)服务设施的建设风格宜充分地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特色,选择生态友好、环保的
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
c)建(构)筑物的技术规范性要求可参照GB50352;滨水绿道建设中应遵循《广东省河道管
理条例》,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建设房屋等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
6.3.2驿站
驿站布局宜参考表7,驿站建设规模宜参考表8,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应遵循表9要求。
表7驿站推荐布局一览表
参考间距
驿站类型设置地点
(km)
交通便利,位于人流密集区域,具备较大游客承载力,并且有较高游憩价值的公园、
一级——
历史文化景点和体育活动场地等公共区域。
城镇型交通便利,位于人流较密集的区域,具备一定的游客承载力的公共区域,且该区域
二级3~5
绿道宜具有一定的游憩价值。
三级具有一定量的人流,宜能较好地增加绿道网络驿站连接性的公共区域。1~2
具有较大游客承载力和较高游憩价值的公园、历史文化景点、自然风景区、农庄等
一级——
郊野型休闲娱乐区域。
绿道具有一定的游客承载力,且一定游憩价值或游憩开发潜力较大的公园、历史文化景
二级5~10
点、自然风景区、农庄等区域。
8
DB4401/T168—2022
三级宜能较好地增加绿道网驿站连接性的,或是便民公共设施提升潜力较大的公共区域。3~5
表8驿站建设规模控制
城镇型郊野型
类型
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
建筑面积
50~10040~7030~50100~200100~15030~100
(m2)
表9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
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
类别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
管理中心○————●○——
管理设施
游客服务中心●○——●○——
公共停车场●○○●○○
停车设施出租车停靠点○○○○○○
公交站点○○○○○——
售卖点○○○○○○
商业服务设施住宿○————○○——
餐饮点——————○○——
DB4401
文体活动场地●●●●●●
游憩设施休憩点●●●●●●
眺望观景点○○○○○○
科普宣教设施○○○○○○
科普教育设施解说设施○○○○○○
展示设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26839-2011 电子商务 仓单交易模式规范 2011-07-29
- GB/T 26838-2011 无损检测仪器 携带式工业X射线探伤机 2011-07-29
- GB/T 26833-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工业用X射线管通用技术条件 2011-07-29
- GB/T 26831.1-2011 社区能源计量抄收系统规范 第1部分:数据交换 2011-07-29
- GB/T 26834-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小焦点及微焦点X射线管 有效焦点尺寸测量方法 2011-07-29
- GB/T 26836-2011 无损检测仪器 金属陶瓷X射线管技术条件 2011-07-29
- GB/T 26832-2011 无损检测仪器 钢丝绳电磁检测仪技术条件 2011-07-29
- GB/T 26840-2011 电子商务 药品核心元数据 2011-07-29
- GB/T 26837-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固定式和移动式工业X射线探伤机 2011-07-29
- GB/T 26835-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工业用X射线CT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20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