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283-2015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
DB22/T 2283-2015 Soil fertility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cultivated land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04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283—2015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ultivatedlandoffertilitymonitoring
2015-04-07发布2015-05-0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2283—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秋彬、杜东明、梁强、关玉岩、刘振刚、陈猛、张环宇、朱健菲、吕岩、房
杰、巩超、高晗。
I
DB22/T2283—2015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施土壤肥力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点设置,监测内容,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样品检测,监测数据的审核及处理分析,监测报告编写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8834-2002土壤质量词汇
NY/T52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53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NY/T86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87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88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295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889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890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1119-2012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NY/T1121.1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3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5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8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1121.9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1121.13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1121.14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1121.15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LY/T1229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LY/T1233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1
DB22/T2283—2015
NY/T1119和GB/T18834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
了NY/T1119和GB/T18834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耕地cultivatedland
能够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种的土地。
[NY/T1119-2012,定义3.1]
3.2
土壤肥力soilfertility
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GB/T18834-2002,定义2.31]
3.3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fertilitymonitoringofcultivatedland
通过定点调查、观测记载和采样测试等方式,对耕地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动
态评估的一系列活动。
3.4
监测点monitoringsite
为进行耕地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而设置的试验、观测和取样的地块。
3.5
采样sampling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过程。
[GB/T18834-2002,定义3.1]
3.6
土壤剖面soilprofile
由地表向下直至成土母质的土壤纵切面。
4监测点设置
4.1原则
4.1.1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应设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种植制度、施肥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不受干
扰的地块上。
4.1.2稳定性原则
监测点应设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4.1.3安全性原则
监测点应设在不被人为破坏、避免环境污染的区域内。
4.2技术要求
各监测点须设置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2个基本小区,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其他小区。各小区
除施肥不同外,其他措施应保持一致。
4.2.1以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不应种植特殊作物。
2
DB22/T2283—2015
4.2.2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水平应能代表当地平均水平。
4.2.3小区面积分为不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设定:
——不施肥处理的旱地监测小区面积不小于66.7m2,水田监测小区面积33.3m2~66.7m2;
——常规施肥处理的监测小区面积不小于333.3m2,或者直接采用相邻大田的定点监测,大田面积
不小于666.7m2。
4.2.4小区建设分为旱地和水田小区设定:
——旱地小区不施肥处理区和常规施肥处理区间可设置保护行、区间小埂等隔离;
——水田小区不施肥处理区和常规施肥处理区间应用隔离板有效隔离,防止肥、水互相渗透。隔离
板一般高0.6m~0.8m,埋深0.3m~0.5m,露出田面0.3m;
——小区需单灌单排。
4.2.5施肥分为不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设定:
——不施肥处理区,不能施用任何肥料,也不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
——常规施肥处理区的施肥量和肥料种类应与该地大田平均施肥量、肥料品种保持一致。
4.3被占监测点的替换
监测点如遇不可抗拒因素,无法继续监测时,按照4.1和就近原则进行替换。
4.4监测点设施维护
监测点小区设施应定期维护。
4.5监测点标牌
监测点周围显著位置应树立标识牌,正面标明监测点名称、编号、地点、土种、经纬度、典型种植
作物、监测单位、设立单位和设立日期等信息,背面标注警示标语,防止标识牌遭到移动、破坏。..
5监测内容
5.1基础情况调查
5.1.1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
监测点的常年降雨量、有效积温、无霜期、种植制度、常年施肥量、作物产量、土壤类型等。具体
项目和填写说明见附录A。
5.1.2剖面的理化性状
基础剖面发生层次深度、颜色、结构、紧实度、容重、新生体、机械组成、化学性状等应详细记载,
并采集初始剖面样,拍摄剖面照片,检测剖面土壤样品的全氮、全磷、CEC(阳离子交换量)等。具体
项目和填写说明见附录B。
5.2年度监测
监测项目参见附录C。
5.2.1田间作业情况
3
DB22/T2283—2015
记载年度内每季作物的名称、品种(注明是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播期、栽插期、播种方式、收
获期、耕作、灌排、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出现的时间、强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其他对监测地块
有影响的自然、人为因素、肥料品种、肥料有效养分含量、施肥量、施肥方式等。
5.2.2作物产量
5.2.2.1籽粒产量
在监测田块较小时采用去边行后实收产量,监测田块较大时随机取样测定,全田块取5个以上面积1
m2~2m2(矮秆作物)或5m2~10m2(高秆作物)的样方实脱测产,可以把5m2~10m2换算成穴数或米
垄数。
5.2.2.2生物产量
可实测,也可根据小样本进行籽粒与茎秆比的考种数据换算。一般穴播作物考种取10穴;条播细秆
作物取1m垄;条播粗秆作物取5m~10m垄。常规方法收割。
5.2.3耕层土壤理化性状
5.2.3.1物理性状
耕层厚度、耕层质地、土壤容重。
5.2.3.2化学性状
pH、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碱解法)、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5.3五年监测内容
5.3.1每5年采取耕层、亚耕层土壤,在年度监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检测土壤全磷、全钾、中微量
元素(交换性钙、镁、有效硫、硅、铁、锰、铜、锌、硼、钼)。
5.3.2采取土样同时挖剖面,并附上剖面照片,注明日期。
6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6.1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
耕层土壤在每年度作物收获后,立即在监测地块分小区进行采集,采样深度0cm~20cm。
6.1.1采样原则
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避开道边、林带边和施肥点,按以下原则采样:
——随机:每个采样点都是任意决定的;
——等量:每一点采集土壤深度一致,采样量一致,采样层次比例相同;
——多点混合:把一个采样单元内各点所采土样均匀混合构成一个混合样品。
6.1.2采样方法
6.1.2.1每小区按“S”形布点采样,在地形变化小、地力均匀、采样单元面积小时,也可采用梅花形
布点取样。
4
DB22/T2283—2015
6.1.2.2每个样品应有15个~20个以上的取样点采土并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1kg左右,放
入样品袋,写好标签,内外各具一张,同时做好采样记录。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格式见附录D。
6.2亚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
亚耕层土壤每5年采集一次,采样方法按6.1规定执行。
6.3剖面样品的采集
6.3.1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规格为宽1m,深1m~2m,视土壤情况而定,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
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剖面示意图见NY/T395。
6.3.2样品的采集
采集A、B、C三层土样,采样从剖面底层开始,按梅花法自下而上逐层采集中部位置土壤:
——对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cm~20cm处)、心土层(50cm处)、底土层
(100cm处)采样。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层、P犁底层、C母质层(或G潜育层、W潴育层)分层采样,对P层太薄
的剖面,只采A、C两层(或A、G层或A、W层);对A层特别深厚,沉积层不甚发育,一米
内见不到母质的土类剖面,在A层(5cm~20cm处)、A/B层(60cm~90cm处)、B层(100
cm~200cm处)采集土样。
——草甸土和潮土在A层(5cm~20cm处)、C1层(或B层)(50cm处)、C2层(100cm~120
cm处)采样。
6.3.3采样量
每层采混合均匀的土样1kg,装入采样袋(瓶)中,同时填写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样品标签和采
样记录格式见附录D。
6.3.4采样点的恢复
样品采集完毕后,应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方可离开。
6.4风干样品的处理和贮存
6.4.1处理
应按NY/T1121.1规定执行。
6.4.2贮存
样品应合理贮存,避免日晒、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污染。
7样品检测
土壤样品应在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内按以下标准完成检测,并做好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的
修约应按GB/T8170规定执行。
5
DB22/T2283—2015
7.1水分检测
应按NY/T52规定执行。
7.2碳酸盐检测
应按NY/T86规定执行。
7.3全氮检测
应按NY/T53规定执行。
7.4全磷检测
应按NY/T88规定执行。
7.5全钾检测
应按NY/T87规定执行。
7.6水解性氮检测
应按LY/T1229规定执行。
7.7有效磷检测
应按LY/T1233规定执行。
7.8速效钾和缓效钾检测
应按NY/T889规定执行。
7.9有效态铜、锌、铁、锰检测
应按NY/T890规定执行。
7.10pH检测
应按NY/T1121.2规定执行。
7.11机械组成检测
应按NY/T1121.3规定执行。
7.12容重检测
应按NY/T1121.4规定执行。
7.13阳离子交换量检测
石灰性土壤应按NY/T1121.5规定执行;中性和酸性土壤应按NY/T295规定执行。
7.14有机质检测
应按NY/T1121.6规定执行。
7.15有效硼检测
6
DB22/T2283—2015
应按NY/T1121.8规定执行。
7.16有效钼检测
应按NY/T1121.9规定执行。
7.17交换性钙和镁检测
应按NY/T1121.13规定执行。
7.18有效硫检测
应按NY/T1121.14规定执行。
7.19有效硅检测
应按NY/T1121.15规定执行。
8监测数据的审核及处理分析
8.1审核
每年应对监测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变异性进行审核。如有异常数据,应逐级查找原因,
并对留存的备样重新检测确认。
8.2处理分析
应对肥料投入、产量、土壤样品理化性状等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土壤肥力、施肥、产量之
间的关系进行区域平均、频次分布等处理,运用总体分析、分区汇总、年度对比等方法分析监测数据。
9监测报告编写
监测报告应涵盖监测点基本情况,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趋势,肥料投入量与结构现状及变化趋
势,作物产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合理利用耕地及保持和提高耕地土壤肥力的对策和建议等内容。监测报
告编写的参考提纲见附录E。
7
DB22/T2283—2015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基本情况记载表及填表说明
A.1基本情况记载表
推荐标准
- DB32/T 1853-2011 室内观叶植物耐寒性测定方法 2011-08-15
- DB32/T 1867-2011 番茄品种(系)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鉴定方法与抗性评定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48-2011 水稻转基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54-2011 高山杜鹃盆花生产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86-2011 科棉6号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73-2011 农田—水体养分再利用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78-2011 鲜花生速冻加工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74-2011 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71-2011 水葫芦厌氧发酵与沼液还田技术规程 2011-08-15
- DB32/T 1850-2011 鲜食甘薯品种苏薯14号生产技术规程 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