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089-2020 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HJ 1089-2020 Printing Industry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easible Technology Guide

行业标准-环保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 1089-2020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环保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20-01-08
实施日期
2020-01-08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1089—2020

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Guidelineonavailabletechniquesof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for

printingindustry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20-01-08发布2020-01-08实施

生态环境部发布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行业生产与污染物的产生..............................................................................................................................2

5污染预防技术..................................................................................................................................................3

6污染治理技术..................................................................................................................................................6

7环境管理措施..................................................................................................................................................9

8污染防治可行技术........................................................................................................................................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印刷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环节.........................................................................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印刷工业含VOCs原辅材料的VOCs质量占比及特征污染物......................1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印刷生产VOCs产污环节及产生水平..............................................................18

附录D(资料性附录)印刷生产废气收集技术.....................................................................................20

i

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印刷工业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提出了印刷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科环境工程设计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

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8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0年1月8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ii

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印刷工业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本标准可作为印刷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排

污许可管理和污染防治技术选择的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37822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HJ944排污单位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总则(试行)

HJ2026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2027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AQ4273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令第39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3.1印刷printing

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过程。根据印刷所用

印版类型可将印刷分为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包括树脂版印刷、柔性版印刷)和孔版印刷(主

要为网版印刷)。

3.2印刷工业printingindustry

GB/T4754—2017中规定的书、报刊印刷(C2311)、本册印制(C2312)、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C2319),

以及从事印刷复制及印前处理、制版,印后加工的装订、表面整饰及包装成型等生产活动的工业。

3.3印刷油墨printingink

由着色剂、连结料、辅助剂等成分组成的分散体系,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着色的物质。

3.4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

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在表征VOCs总体排放情况时,根据行业特征和环境管理要求,可采用总挥发性有机物(以TVOC

表示)、非甲烷总烃(以NMHC表示)作为污染物控制项目。

3.5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hydrocarbon(NMHC)

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有响应的除甲烷外的气态有机化合物的总和,以碳的质

量浓度计。

3.6密闭closed/close

污染物质不与环境空气接触,或通过密封材料、密封设备与环境空气隔离的状态或作业方式。

3.7密闭空间closedspace

利用完整的围护结构将污染物质、作业场所等与周围空间阻隔所形成的封闭区域或封闭式建筑物。

该封闭区域或封闭式建筑物除人员、车辆、设备、物料进出时,以及依法设立的排气筒、通风口外,门

窗及其他开口(孔)部位应随时保持关闭状态。

3.8污染防治可行技术availabletechniquesof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

根据我国一定时期内环境需求和经济水平,在污染防治过程中综合采用污染预防技术、污染治理技

术和环境管理措施,使污染物排放稳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规模应用的技术。

4行业生产与污染物的产生

4.1生产工艺

2

4.1.1印刷生产一般包括印前、印刷、印后加工三个工艺过程。印前过程主要包括制版及印前处理(洗

罐、涂布等)等工序。印刷过程主要包括油墨调配和输送、印刷、在机上光、烘干等工序,以及橡皮布

清洗和墨路清洗等配套工序。印后过程主要包括装订、表面整饰和包装成型工序。装订可分为精装、平

装、骑马订装等;表面整饰工序包括覆膜、上光、烫箔、模切等;包装成型工序包括胶粘剂及光油调配

和输送、复合、烘干、糊盒、制袋、装裱、裁切等。印刷工艺流程见附录A。

4.1.2印刷工业企业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包括纸张、纸板、塑料薄膜、铝箔、纺织物、金属板材、各

类容器、显影液、定影液,以及油墨、胶粘剂、稀释剂、清洗剂、润湿液、光油、涂料等含VOCs的材

料。VOCs质量占比及特征污染物见附录B。

4.1.3印刷工业企业生产所用能源主要包括电力、天然气等。

4.2污染物的产生

4.2.1印刷废气污染物包括VOCs及颗粒物等。VOCs主要产生于含VOCs原辅材料的贮存、调配和

输送,以及印刷、润版、烘干、清洗、上光、覆膜、复合、涂布等工序和含VOCs危险废物的贮存;其

中出版物、纸包装等的平版印刷工艺VOCs主要产生于润版和清洗工序,塑料、纸包装等的凹版印刷工

艺VOCs主要产生于印刷和复合工序。颗粒物主要产生于平版印刷的喷粉和装订裁切工序。VOCs产污

环节与产生水平见附录C。

4.2.2印刷废水主要产生于平版制版的冲版、平版印刷的润版、制罐工艺的洗罐和水性油墨印刷的清

洗等工序,包括冲版废水、润版废水、铝罐清洗废水和印刷清洗废水等,主要污染物为酸类、化学需氧

量(COD)、悬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5)等。

4.2.3印刷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及废版等。印刷过程中产生的

危险废物主要包括废显影液、废定影液、废油墨、废清洗剂、废润湿液、废擦机布、废胶、废光油、废

活性炭、废催化剂、废机油等,以及其他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

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4.2.4印刷过程中的噪声主要产生于生产设备(如印刷机、折页机、成型加工设备、装订联动线、复

合机等)和辅助生产设备(如引风机、空压机、水泵、气泵等)的运行。

5污染预防技术

5.1大气污染预防技术

5.1.1原辅材料替代技术

5.1.1.1植物油基胶印油墨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所有可吸收性材料的平版印刷工艺。植物油基胶印油墨以植物油脂作为连结料,加以

颜料、水和一些助剂等原料配制而成。连结料通常包括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

和柯罗纳油等,主要是大豆油。植物油基胶印油墨分为热固轮转、单张纸和冷固轮转三种,热固轮转植

3

物油基胶印油墨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5%,单张纸或冷固轮转植物油基胶印油墨VOCs质量占比

应小于等于2%。采用植物油基胶印油墨替代矿物油基胶印油墨,可减少油墨VOCs产生量。

5.1.1.2无/低醇润湿液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工艺,其中无醇润湿液替代技术适用于书刊、报纸及本册等的平版印刷工艺。

采用无/低醇润湿液替代传统润湿液(由润湿液原液和润湿液添加剂组成),一般可减少润版工序VOCs

产生量50%~90%。无/低醇润湿液原液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10%;无醇润湿液不含添加剂,低醇

润湿液以乙醇或异丙醇作为添加剂,添加量应小于等于2%。

5.1.1.3辐射固化油墨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凸版及网版印刷工艺对标签、票证、纸包装、金属罐等的印刷,不适用于对直

接接触食品的产品的印刷。辐射固化油墨借助于紫外光(UV)和电子束等辐射照射,使油墨内的连结

料发生交联反应,从而由液态转变为固态。采用辐射固化油墨替代溶剂型油墨,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

少80%以上。应用较普遍的为UV固化油墨,其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2%。采用汞灯和紫外发光

二极管(LED-UV)等作为紫外光源照射时会产生臭氧,采用LED-UV产生的臭氧较少。

5.1.1.4水性凹印油墨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塑料表印、塑料轻包装及纸张凹版印刷工艺。水性凹印油墨由水溶性连结料、颜料、

水、辅助有机溶剂以及助剂等组成,辅助有机溶剂一般为醇类和醚类。水性凹印油墨VOCs质量占比应

小于等于30%。采用水性凹印油墨替代溶剂型凹印油墨,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30%~80%。水性油

墨的印刷性能、附着性能、应用于薄膜基材的印刷品质目前仍低于溶剂型油墨。

5.1.1.5水性凸印油墨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纸包装、标签、票证、塑料包装、铝罐等的凸版印刷工艺。水性凸印油墨由连结料、

颜料、水以及助剂等组成。水性凸印油墨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10%,采用水性凸印油墨替代溶

剂型凸印油墨,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80%以上。

5.1.1.6水性胶粘剂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方便面包装袋、膨化食品包装袋等轻包装制品的覆膜工序,以及纸包装的复合工序。

水性胶粘剂以水作为分散介质,由基料、固化剂、促进剂、交联剂、填料以及助剂等组成,基料类型主

要包括水性聚醋酸乙烯酯、水性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等。水性胶粘剂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5%。

采用水性胶粘剂替代溶剂型胶粘剂,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0%以上。

5.1.1.7水性光油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书刊、画册、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纸张印刷的上光工艺。水性光油由丙烯酸树脂乳

液、水、助剂以及微粒石蜡等组成。水性光油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3%。采用水性光油替代溶剂型

光油,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0%以上。

4

5.1.1.8UV光油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纸张及金属的上光工艺,不适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产品的上光。UV光油借助于紫外

光照射,使光油内的连结料发生交联反应,从而由液态转变为固态。UV光油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

于3%,采用UV光油替代溶剂型光油,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0%以上。

5.1.2设备或工艺革新技术

5.1.2.1自动橡皮布清洗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橡皮布的清洗工序。在印刷机上安装自动橡皮布清洗装置,使装置中的无纺

布或毛刷辊与橡皮滚筒表面的橡皮布接触并高速摩擦,达到清洗橡皮布的目的。与人工清洗相比,该技

术清洗剂使用量一般可减少30%以上,同时可减少废清洗剂及废擦机布等危险废物的产生,缩短清洗时

间,提高生产效率。

5.1.2.2零醇润版胶印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报纸、书刊、纸包装等的平版印刷工艺。通过改造平版印刷机的水辊系统(由计量辊、

串水辊、靠版水辊及水斗辊组成),以实现不含VOCs的润湿液替代传统润湿液。该技术可避免润版工

序VOCs的产生,并有效减少润版废液的产生。采用该技术需投入印刷机水辊系统的一次性改造费用及

定期更换水辊的运行费用。

5.1.2.3无水胶印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书刊、标签等的平版印刷工艺。采用表面为不亲墨硅橡胶的印版、专用油墨和控温系

统来实现印刷。该技术无需润版,避免润版工序VOCs及润版废水的产生。该技术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

油墨传输过程需要冷却处理。采用该技术需使用专用的冲版机、版材及油墨,成本与有水印刷相比有所

升高。

5.1.2.4无溶剂复合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印刷工业的复合工序。该技术使用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通过反应固化将不同基材粘

结在一起,获得新的功能性材料。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通常分为单组分和双组分两类。纸塑复合工序常

采用单组分胶粘剂,软包装复合工序常采用双组分胶粘剂。该技术仅在清洗胶辊、混胶部件时使用少量

含VOCs原辅材料(通常为乙酸乙酯)。与干式复合技术相比,该技术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9%以上。

该技术在水煮和高温蒸煮类软包装产品中的应用不成熟。

5.1.2.5共挤出复合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印刷工业的复合膜生产工序。该技术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挤出机,将不同品种的树脂

从一个模头中一次挤出成膜,在工艺过程中不使用胶粘剂等含VOCs原辅材料,可减少VOCs的产生量。

该技术只能用于热熔塑料与塑料的复合,其产品的原材料组合形式相对较少,适用范围较小。

5

5.2水污染预防技术

5.2.1冲版水过滤循环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制版工序产生的冲版废水的回用。通过加装过滤装置实现冲版水的循环回用,

可减少冲版新鲜水用量95%以上,并可减少冲版废水产生量95%以上。

5.2.2润湿液过滤循环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润版工序所使用润湿液的回用。通过加装过滤装置实现润湿液的循环回用,

可减少润版新鲜水用量90%以上,并可节省润湿液原液用量约40%~50%。

5.3固体废物污染预防技术

5.3.1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

也称CTP制版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的制版工序。该技术无需胶片制作及传统晒版工序,与传统分

色胶片制版技术相比,可大幅减少显影废液及定影废液的产生。

5.3.2废显影液浓缩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制版工序废显影液的减量化处理。平版制版工序中产生的废显影液,通过中

和絮凝、压滤、电解等工艺,进行净化、分离与浓缩处理,可减少废显影液产生量50%以上。

6污染治理技术

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6.1.1一般原则

6.1.1.1应加强对印刷生产工艺过程废气的收集,减少VOCs无组织排放。VOCs无组织废气的收集

和控制应符合GB37822的要求,废气收集技术可参考附录D。

6.1.1.2溶剂型凹版印刷、溶剂型凸版印刷、干式复合及涂布的烘干工序产生的有组织废气,宜采用

减风增浓技术,以减小废气排风量、提高废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末端治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6.1.1.3采用燃烧法VOCs治理技术产生的高温废气宜进行热能回收。

6.1.2吸附法VOCs治理技术

该技术利用吸附剂(活性炭、活性碳纤维、分子筛等)吸附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使之与废气分

离,简称吸附技术,主要包括固定床吸附技术、移动床吸附技术、流化床吸附技术、旋转式吸附技术。

印刷工业常用的吸附技术为固定床吸附技术和旋转式吸附技术。

6

6.1.2.1固定床吸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及干式复合工艺废气的治理。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床层处于静止状

态,对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进行吸附分离。印刷工业一般使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应根据污染物处理

量、处理要求等定时再生或更换吸附剂以保证治理设施的去除效率。入口废气颗粒物浓度宜低于1mg/m3,

温度宜低于40℃,相对湿度(RH)宜低于80%。若废气中的污染物易在活性炭存在时发生聚合、交联、

氧化等反应,不宜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6的相关要求。活性炭吸附材

料通过解吸而循环利用,脱附的VOCs可通过冷凝技术进行回收或通过燃烧技术进行销毁。

6.1.2.2旋转式吸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工况相对连续稳定的凹版印刷、溶剂型凸版印刷及涂布工艺产生的无组织废气或混合

废气收集后的预浓缩。吸附过程中废气与吸附剂床层呈相对旋转运动状态,对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进

行吸附分离,一般包括转轮式、转筒(塔)式。印刷工业一般使用分子筛作为吸附剂,用于低浓度VOCs

废气的预浓缩,脱附废气一般采用催化燃烧或蓄热燃烧技术进行治理。入口废气颗粒物浓度宜低于1

mg/m3,温度宜低于40℃,相对湿度(RH)宜低于80%。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6的相关要求。

6.1.3燃烧法VOCs治理技术

通过热力燃烧或催化燃烧的方式,使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简称

燃烧技术,主要包括热力燃烧技术(TO)、蓄热燃烧技术(RTO)、催化燃烧技术(CO)、蓄热催化

燃烧技术(RCO)。

6.1.3.1热力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印铁制罐的涂布烘干工序废气的治理。该技术采用燃烧的方法使废气中的VOCs污染

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该技术产生的高温废气宜进行热能回收,并用于烘干工序。该技术

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

6.1.3.2蓄热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溶剂型凹版印刷、干式复合及涂布工艺烘干废气的治理。采用燃烧的方法使废气中的

VOCs污染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并利用蓄热体对燃烧产生的热量蓄积、利用。印刷工业

采用的典型治理技术路线为“旋转式分子筛吸附浓缩+RTO”和“减风增浓+RTO”。印刷或涂布工艺

产生的无组织废气收集后,宜采用吸附技术进行预浓缩,再经RTO治理。两室RTO的VOCs去除效率通

常可达90%以上,多室床式或旋转式RTO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非连续生产工况下或入

口废气浓度水平波动较大时,采用该技术治理废气的能耗会增加。中大型企业较适合采用该技术,通过

余热回用可减少运行费用。

6.1.3.3催化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及溶剂型凸版印刷工艺废气的治理。在催化剂作用下,废气中的VOCs污染

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该技术反应温度低、不产生热力型氮氧化物。印刷工业采用的典型

7

治理技术路线为“活性炭吸附/旋转式分子筛吸附浓缩+CO”和“减风增浓+CO”。CO的VOCs去除效

率通常可达95%以上。当废气中含有硫化物、卤化物、有机硅、有机磷等致催化剂中毒物质时,不宜采

用此技术。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7的相关要求。

6.1.3.4蓄热催化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及凸版印刷工艺废气的治理。在催化剂作用下,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反应

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并利用蓄热体对反应产生的热量蓄积、利用。该技术反应温度低、不产生

热力型氮氧化物。RCO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当废气中含有硫化物、卤化物、有机硅、

有机磷等致催化剂中毒物质时,不宜采用此技术。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7相关要求。与CO相

比,RCO的运行费用较低。

6.1.4冷凝法VOCs治理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及干式复合工艺废气的治理。将废气降温至VOCs露点以下,使VOCs凝结为

液态,并与废气分离,简称冷凝技术。印刷工业采用的典型治理技术路线为“活性炭吸附+热氮气再生

+冷凝回收”。该技术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0%以上。采用该技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溶剂使用量

越大,经济效益越明显。

6.2水污染处理技术

6.2.1铝罐清洗废水处理技术

铝罐印刷预处理工序产生的清洗废水,一般采用化学混凝沉淀+气浮+生化法进行处理。乳化液废

水应通过酸化破乳进行预处理,降低其COD后再进入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6.2.2水性油墨印刷清洗废水处理技术

水性油墨印刷清洗工序产生的清洗废水,一般采用物化法和生化法进行处理。物化法主要包括混凝、

吸附、膜处理等,生化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水解酸化等。

6.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

6.3.1资源化利用技术

印刷生产中产生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一般固体废物,属于可再生资源的宜由专门单位回购并

进行再生利用,回收利用比例宜大于等于98%,可产生经济效益。

6.3.2安全处置措施

印刷生产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危险废物处置,以满足GB18597和《危险

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

8

6.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

企业规划布局宜使主要噪声源远离厂界和噪声敏感点。由印刷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振动、摩擦和

撞击等引起的机械噪声,可采取减振、隔声措施,如对设备加装减振垫、隔声罩或将某些设备传动的硬

件连接改为软件连接;车间内可采取吸声和隔声等降噪措施;对于空气动力性噪声,可采取安装消声器

等措施。

7环境管理措施

7.1一般原则

7.1.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采用污染预防技术,若仍无法稳定达标排放,应采用适合的末端治理

技术。

7.1.2包装印刷产品应优化设计,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图文部分覆盖比例、印刷色数、

墨层厚度及复合层数。

7.1.3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优先选择平版印刷、水性凸版印刷等污染物产生水平较低的印刷工艺。

7.2环境管理制度

7.2.1企业应按照HJ944的要求建立台账,记录含VOCs原辅材料的名称、采购量、使用量、回收量、

废弃量、去向、VOCs含量,污染治理设施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投运时间、启停时间、温度、风量,

过滤材料更换时间和更换量,吸附剂脱附周期、更换时间和更换量,催化剂更换时间和更换量,以及溶

剂回收量等信息。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7.3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

7.3.1储存或贮存过程控制措施

7.3.1.1含VOCs原辅材料在非取用状态时应储存于密闭的容器、包装袋中,并存放于安全、合规场

所。

7.3.1.2废油墨、废清洗剂、废活性炭、废擦机布等含VOCs的危险废物,应分类放置于贴有标识的

容器或包装袋内,加盖、封口,保持密闭,并及时转运、处置,减少在车间或危废库中的存放时间。危

险废物贮存应满足GB18597的相关要求。

7.3.1.3存放过含VOCs原辅材料以及存放过废油墨、废清洗剂、废活性炭、废擦机布等含VOCs废

物的容器或包装袋应加盖、封口或存放于密闭空间。

7.3.1.4储存含VOCs原辅材料的容器材质应结实、耐用,无破损、无泄漏,封闭良好。

7.3.1.5含VOCs原辅材料在分装容器中的盛装量宜小于80%,避免受热、转运时溢出。

7.3.2调配过程控制措施

7.3.2.1减少油墨、胶粘剂等含VOCs原辅材料的手工调配量,缩短现场调配和待用时间。

9

7.3.2.2调墨(胶)过程应采用密闭设备或在密闭空间内操作。可使用全密闭自动调墨(胶)装置进

行计量、搅拌、调配;或设置专门的调墨(胶)间,调墨(胶)废气应通过排气柜或集气罩收集。

7.3.2.3凹版印刷生产过程中,宜采用黏度自动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