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53-2024 城镇人行天桥设计标准
DB22/T 5153-2024 The design standard for pedestrian bridges in urban area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2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9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人行天桥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urbanpedestrianovercrossing
DB22/T5153-2024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4年2月26日
2024·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644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城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等5项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城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城市中小跨径无伸缩缝梁
桥技术标准》《城镇人行天桥设计标准》《城镇道路沥青路面裂缝
养护技术标准》《城镇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标准》为吉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5151―2024、DB22/T
5152―2024、DB22/T5153―2024、DB22/T5154―2024、DB22/
T5155―2024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4年2月26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2年全省工程建
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设〔2022〕
4号)文件要求,编制组经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工程的实
践经验,参考国内现行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建
筑设计;5结构设计;6景观设计;7附属设施;8无障碍设施。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长春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
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
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贵阳
街287号,邮编:130051,邮箱:jljsbz@126.com),以供今后修订
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长春润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省中润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领域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吉林省吉规城市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中元国际(长春)高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会权徐征宇李建国杜艳韬
关文英曲正民肖波潘可明
刘勇刘召起王景鹏王政
王海锋乔宇朱绚绚范文军
孙宏亮路政陈春友李忠
杨文忠王璋张向东齐宇
王超然李增亮盛伟辉王龙伟
刘博刘欣李一楠林涛
高业友刘昊李姝郭海洋
徐彬丛晓辉布立民姚馨源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毅陶乐然张云龙赵光涛
王德东宋磊赵鹤松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4
3.1一般规定................................................................................4
3.2设置原则................................................................................4
3.3设计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5
3.4设计年限................................................................................6
3.5其他........................................................................................7
4建筑设计.........................................................................................8
4.1一般规定................................................................................8
4.2平面布置................................................................................8
4.3净高........................................................................................9
4.4梯道、平台..........................................................................10
4.5天桥空间的利用..................................................................11
4.6其他......................................................................................11
5结构设计.......................................................................................12
5.1一般规定..............................................................................12
5.2作用与组合..........................................................................12
5.3材料......................................................................................15
5.4主体结构..............................................................................17
5.5地基与基础..........................................................................19
5.6振动舒适度..........................................................................19
6景观设计.......................................................................................21
7附属设施.......................................................................................22
7.1一般规定..............................................................................22
7.2雨棚......................................................................................22
7.3栏杆与扶手..........................................................................23
7.4支座......................................................................................23
7.5排水......................................................................................24
7.6铺装、防水和伸缩装置......................................................25
7.7交通标志和导向设施..........................................................25
7.8照明......................................................................................26
7.9防噪声遮视设施..................................................................27
7.10防攀爬设施........................................................................27
7.11天桥智慧化接口................................................................28
7.12其他....................................................................................28
8无障碍设施...................................................................................30
8.1一般规定..............................................................................30
8.2设置原则..............................................................................30
8.3坡道......................................................................................31
8.4梯道......................................................................................31
8.5垂直升降电梯......................................................................32
8.6自动扶梯..............................................................................33
8.7盲道......................................................................................34
8.8标识和引导系统..................................................................34
8.9栏杆与扶手..........................................................................35
附录A人行天桥舒适度计算方法..................................................36
本标准用词说明.................................................................................39
引用标准名录.....................................................................................40
附:条文说明.....................................................................................43
1总则
1.0.1为规范城镇人行天桥设计,依据安全可靠、适用耐久、技术
先进、经济美观、与环境协调的原则,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镇人行天桥设计。
1.0.3城镇人行天桥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人行天桥pedestrianovercrossing
跨越城市道路、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线、河流或其他构筑物
等供行人通行的专用桥梁。
2.1.2基本通行能力basictrafficcapacity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人行天桥的某一断面单位宽度在单位时
间内期望通过的最大行人交通流量,一般以1h通过1m宽天桥的行
人数(P/(h.m))。
2.1.3设计通行能力designtrafficcapacity
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人行天桥的某一断面单位宽度在单位时
间内对应设计服务水平下通过的行人交通流量。
2.1.4通行净宽clearwidth
人行天桥两侧墙面或固定障碍物之间的水平净距离。当设置扶
手时,按扶手内缘线计算。
2.1.5计算净宽calculatedclearwidth
根据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及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的
人行天桥桥面净宽。
2.1.6设计净宽designclearwidth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人行天桥设计时实际采用的桥面净宽。
2.1.7舒适度评价标准evaluationcriteriaofcomfort
衡量行人通过人行天桥时对人行天桥结构的人致振动引起的
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舒适程度的标准。
2.1.8无障碍设施barrier-freefacilities
在城市道路交通及建筑物等环境中,为方便行动不便者平等参
与社会生活及正常活动的设施。
2.1.9交通量等级trafficgrade
根据人行天桥桥上行人密度划分的桥上行人拥挤程度等级,分
为A、B、C、D四个等级。
2
2.2符号
P/h——人/小时;
pcu/h——每小时通过的标准车当量数;
BRT——快速公交系统;
D——人行天桥的计算净宽;
Qpg——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
PS——人行天桥的设计通行能力;
W——单位面积的人群荷载;
B/2——半桥净宽度;
γqf——抗倾覆稳定系数;
Ssk——不平衡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
Sbk——平衡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
L——人行天桥的计算跨径;
L1——人行天桥主梁的悬臂长度;
l——人行天桥的加载长度;
R——踏步高度;
T——踏步宽度;
P——单人步行力一阶谐波荷载的幅值;
fs——步行力频率;
t——人群荷载作用时间;
Ψ——谐波荷载模型中采用的折减系数;
Np——与桥上自由行走的N个人的作用效应等效的等效行
人密度;
N——人行天桥的行人数量,按人群密度及人行天桥桥面面积
计算;
d——人群密度;
S——桥面人行通道面积;
P*——该模态广义步行荷载幅值;
M*——按同一振型Φ(x)计算的模态质量;
ζ——阻尼比;
b(x)——主梁人行道宽;
Φ(x)——模态振型;
M(x)——天桥主梁线质量。
3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人行天桥应根据当地环境特征、交通状况、人流集散方向及
其行人流量大小等因素进行设置,并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要
求。
3.1.2人行天桥设置应根据城镇道路规划或河道水利规划,结合地
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
的维护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分析后确定。
3.1.3人行天桥的总体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应结合地理位置、使用功能、景观需求、
结构形式和施工条件等综合因素统筹考虑。
3.1.4人行天桥的结构体系选择应对工程性质、环境特征、结构功
能、造型需要、施工条件、技术力量和投资可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
析,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保证结构体系实施
的可行性。
3.1.5人行天桥宜与所跨越线路统筹考虑,同步规划、设计、施工
和验收。
3.1.6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桥梁所处位置、周边环境、
使用人群等因素,充分挖掘区域的人文、自然、地域及人工景观元
素等方面,并与建筑、结构、照明、排水等设计相协调,力求达到
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并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3.2设置原则
3.2.1人行天桥设计布局应结合城镇路网、轨道系统规划、河道水
利规划及广场、商业建筑、消防通道等空间规划,人行天桥的设置
应充分考虑其上跨道路或河道的规划横断面,并注意近远期结合。
3.2.2穿越地面快速路或地面轨道交通线的行人过街,应设置人行
天桥。
3.2.3当交叉口的人流量及车流量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置交
4
叉口人行天桥:
1进入交叉口总人流量达到18000P/h,或交叉口的一个进口
横过道路的人流量超过5000P/h;且同时在交叉口一个进口道当量
小汽车交通量超过1200pcu/h;
2进入环形交叉口总人流量达18000P/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
叉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超过2000pcu/h;
3复杂交叉路口,机动车行车方向复杂,对行人有明显危险
处。
3.2.4当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设置路段人行天桥:
1路段上双向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1200pcu/h,或过街人流量
超过5000P/h;
2机动车限制车速大于等于50km/h;
3道路双向车道数多于4条。
3.2.5当跨越河道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置专用过河人行天
桥:
1两岸居民来往人流量大,且上、下游各500m范围内没有过
河人行设施;
2因河道改扩建将原有自然村落分割,造成居民出行不便的;
3有过河特殊需要的。
3.2.6在曾经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地点,应仔细分析交通事故
成因,必要时可设置人行天桥。
3.2.7在大型多层商业建筑、轨道交通车站、快速公交(BRT)车
站、交通枢纽站场、大型文体场馆、学校等高密度人流集散点附近,
宜结合附近沿街建筑物及相关交通设施设置人行天桥。
3.2.8人行天桥的设置应与公共车辆站点、地铁车站结合,并采取
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
3.2.9人行天桥可与商场、文体场馆、地铁车站等大型人流集散点
直接连通,以发挥疏导人流的功能。
3.3设计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3.3.1人行天桥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3.3.1的规
定。
表3.3.1人行天桥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5
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类别
[P/(h.m)][P/(h.m)]
人行天桥24001800~2000
车站、码头附近的人行天桥18501400
注:除车站、码头附近的人行天桥的设计通行能力,行人较多的重要区域宜
采用低值,非重要区域宜采用高值。
3.3.2人行天桥服务水平分级标准应符合表3.3.2的规定,设计时宜
采用二级以上服务水平。
表3.3.2人行天桥服务水平
指标服务水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人均占用面积(m2)>2.11.3~2.10.5~1.3<0.5
人均纵向间距(m)>2.51.8~2.51.4~1.8<1.4
人均横向间距(m)>1.00.8~1.00.7~0.8<0.7
步行速度(m/s)>1.11.0~1.10.8~1.0<0.8
最大服务交通量P/(h.m)1500240028003400
3.4设计年限
3.4.1人行天桥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3.4.2人行天桥主体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及安全等级不应低于表
3.4.2的规定。
表3.4.2人行天桥主体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及安全等级
主体结构设计
类别桥梁类型结构类别安全等级
工作年限(年)
跨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
市快速路、主干路、重要铁路
1重要结构一级50
及轨道交通线的人行天桥
2其余人行天桥一般结构二级30
注:对有特殊要求人行天桥的设计工作年限,可经技术经济论证后予以调整。
3.4.3人行天桥可更换部件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表3.4.3的规定。
表3.4.3人行天桥可更换部件设计工作年限
6
其他可更斜拉索、
雨棚主体结构、桥面铺装、伸缩装置、
类别换非受力系杆、吊
栏杆、支座等防水层及防腐涂装等
构件杆等
设计工作
20151520
年限(年)
3.5其他
3.5.1人行天桥应进行抗风、抗震、防火、防撞和防雷等减灾防灾
设计。
3.5.2人行天桥应按照设计工作年限和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
3.5.3人行天桥应考虑维护和管养的安全和便捷,按照可到达、可
检查、可维护和可更换的原则进行设计。
3.5.4人行天桥应根据行人属性流量和流向调查,进行桥上和桥下
附近相关区域系统的交通组织设计和行人导向标志标牌的设置,导
向标志标牌应简洁、可视性好且易识别。
3.5.5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需要,采用防
风、防雨、防雪和遮阳等构造设计。当设置雨棚时,顶棚的透光度、
颜色和材质应根据周围环境选定。
7
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人行天桥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周边区域慢行系统规划,将其纳入
交通系统,并应根据当地环境特征、交通状况和人流集散方向等因素
进行设计,不应对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筑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4.1.2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应充分挖掘区域的人文和景观元素,综
合考虑平面布局、造型、色彩、人性化垂直交通、环保措施和标志
标识等方面。
4.1.3人行天桥的建筑设计应与结构设计和附属设计相协调,经济
适用,兼顾景观要求和方便管理等。
4.1.4人行天桥建筑设计应与结构及材料相适应,同时考虑施工的
可实施性。
4.2平面布置
4.2.1人行天桥的选线和平面形式应根据行人流量和流向分析后
综合确定,并与其他步行设施无缝且顺畅连接,并满足无障碍设计
的相关要求。
4.2.2平面设计应考虑现状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网、
绿化树木及河道等限制条件。人行天桥结构与各类工程管线的距离
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的
规定。
4.2.3跨越机动车道的桥梁跨径布置宜考虑远期道路拓宽。
4.2.4跨越城镇河道的专用人行天桥平面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
的规定。
4.2.5人行天桥不应影响周围建筑的消防通道;毗邻高层建筑时,
不应影响其消防登高面,不应占用消防登高场地及上空。
4.2.6人行天桥的净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天桥的设计应进行现状行人高峰小时流量调查及设计
8
工作年限内行人高峰小时流量预测,且应考虑人行天桥修建后引起
的行人流量的变化;
2人行天桥的计算净宽应根据设计工作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
量及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
人行天桥的计算净宽按下式计算:
Qpg
D=(4.2.5)
Ps
式中:D——人行天桥的计算净宽(m)
Qpg——设计工作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P/h)
Ps——设计通行能力(P/(h.m))
3人行天桥桥面设计净宽不应小于计算净宽,且不宜小于3.0m;
4人行天桥每端梯道及坡道的净宽之和应不小于桥面计算净
宽的1.2倍。梯道的最小净宽为1.8m;
5考虑兼顾自行车推车通过时,推车带总宽度应按不小于
1.0m计,人行天桥桥面和梯道净宽应按自行车流量计算增加净宽,
梯道的最小净宽为2.2m。
4.2.7人行天桥的墩柱及梯道等构筑物紧靠机动车道时,所需的安
全带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安全带宽度不
应小于0.5m;
2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小于60km/h时,安全带宽度不应小于0.25m。
4.3净高
4.3.1人行天桥的桥下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并应综合考虑后期道
路维修及改扩建等因素的影响:
1跨越城市道路的人行天桥桥下最小净高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跨越城市道路的人行天桥桥下最小净高
道路种类行驶车辆类型最小净高(m)
各种机动车4.5
机动车道
小客车3.5
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三轮车2.5
人行道行人2.5
9
2人行天桥桥下的非机动车道如有通行机动车的需求,其最
小净高应满足特定机动车通行的要求;
3跨越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双层客车、特种消防车辆等专
用线路的人行天桥,桥下最小净高应满足相应特种车辆通行的需
求;
4跨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的人行天桥,其桥下净高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标准轨距铁路建筑
限界》GB146.2的规定;跨越公路的人行天桥,其桥下净高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规定;
5跨越城镇河道的人行天桥,其桥下净高及设计洪水频率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公路桥涵设计
通用规范》JTGD60的规定;
6人行天桥的主桥、梯道或坡道下方为人行道时,在受条件
限制时,最小净高可为2.3m;
7当人行天桥桥下方有高压线穿越时,高压线应满足相关净
高要求;
8人行天桥桥下最小净高应符合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
4.3.2人行天桥的桥面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天桥的桥面最小净高为2.5m;
2人行天桥桥位上空不应设有架空高压电线。当无法避开时,
桥梁主体结构最高点与架空电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的规定和现行行业标
准《110~5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的规定;
3当人行天桥上方的架空电线距桥面不满足安全距离时,桥
上应设置安全防护罩,安全防护罩距桥面的距离不宜小于2.5m。
4.4梯道、平台
4.4.1梯道坡度不应大于1:2。携带行李箱等推拉出行的行人流量
较大的地区,梯道宜设置推拉行李的坡道,坡道净宽不应小0.4m。
4.4.2考虑推自行车的梯道,应采用梯道带坡道的布置方式,坡道
坡度不应大于1:4,一条坡道净宽不应小于0.4m。坡道位置视方便
推车流向设置,可设在梯道两侧或梯道中间。
4.4.3梯道宜设休息平台,每个梯段踏步不宜超过16级,不应超过
10
18级,否则应加设休息平台。改向平台深度不应小于桥梯宽度,直
梯平台深度不应小于1.5m,考虑自行车推行时,不应小于2.0m。自
行车转向平台宜设不小于1.5m的转弯半径。
4.4.4梯道踏步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梯道踏步最小步宽宜为0.3m,最大步高宜为0.15m,螺旋梯
内侧步宽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0.22m;
2踏步的高宽关系可按2R+T=0.6m的关系式计算,其中R为
踏步高度,T为踏步宽度;
3梯道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行人的行走规律。
4.4.5梯道踏步两侧宜在栏杆下端设高度不小于0.1m的安全挡
台。
4.5天桥空间的利用
4.5.1人行天桥桥下可根据净空情况布置公共交通站点、书报亭或
自行车停靠点等,应在设计阶段纳入平面统一布置。
4.5.2人行梯坡道接地段等桥下净空较矮处宜考虑美化处理。
4.5.3桥上宜考虑监控系统的设置位置,预留交通指示牌、限高牌
等安装空间。不宜悬挂广告牌等与交通无关的其他标识信息。
4.6其他
4.6.1人行天桥的墩位布置应满足桥下道路或轨道交通的行车视
距和前方交通信息标识的设置要求。
4.6.2人行天桥、垂直电梯和梯道踏步应采取适当的排水方式,并
应合理设置排水坡向和坡度。
4.6.3人行天桥梯道出入口与地面人行道连接处应防止路面积水,
有高差时宜设置坡道顺接。
4.6.4人行天桥上不得敷设污水管、压力大于0.4MPa的燃气管和
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的液、气体管。条件许可时,在桥上敷设的
电信电缆、热力管、给水管、电压不高于10kV配电电缆、压力不
大于0.4MPa燃气管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11
5结构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人行天桥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天桥结构宜采用工厂
预制、现场拼装的装配式结构。天桥结构宜优先选用钢结构、钢混
组合结构。
5.1.2人行天桥结构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法进行
设计,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的强度和刚度验算,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或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
2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变形、振动、
裂缝宽度等验算。
5.1.3人行天桥结构或其构件,对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偶然状况和
地震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对持久状况还应进行正常
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对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
计;对偶然状况、地震状况等设计状况,可不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设计。钢结构应进行抗疲劳验算。
5.1.4人行天桥在持久状况下,不应发生结构体系改变,上部结构
应进行抗倾覆验算。
5.1.5结构设计应进行环境荷载对结构影响的分析,并根据需要进
行舒适度的验算。
5.1.6人行天桥结构应便于制造、运输、安装、施工和养护,并应
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5.1.7人行天桥结构应从设计和施工工艺上减小结构的初始附加
应力和局部应力。
5.2作用与组合
5.2.1人行天桥设计采用的作用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
用和地震作用四类,作用分类及名称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12
表5.2.1作用分类
编号作用分类作用名称
1结构重力(包括结构附加重力)
2预加力
3土的重力
4永久作用土侧压力
5混凝土收缩及徐变作用
6基础变位作用
7水的浮力
8人群荷载
9风荷载
10可变作用雪荷载
11温度(均匀温度和梯度温度)作用
12施工荷载
13汽车撞击作用
14偶然作用船舶的撞击作用
15漂流物的撞击作用
16地震作用地震作用
5.2.2人行天桥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1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2可变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极限状态分别采用标准值、组合值、
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其代表值。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及按弹性
阶段计算结构强度时应采用标准值或组合值作为可变作用的代表
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频遇组合设计时,应采用频遇值作为可变
作用的代表值;按准永久组合设计时,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可变作
用的代表值;
3偶然作用取其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4地震作用取其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根
13
据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的规定确定。
5.2.3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的代表值、设计值应按现行
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和《公路
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规定取用。
5.2.4人行天桥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作用,按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作用效应组合,取其最不
利效应组合进行设计。作用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只有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作用才进行其效应的组合。
当结构或结构构件需做不同受力方向的验算时,则应以不同方向的
最不利的作用效应进行组合;
2当可变作用的出现对结构或结构构件产生有利影响时,该
作用不应参与组合;
3结构设计应计入施工阶段作用效应的组合;
4多个偶然作用不同时参与组合;
5地震作用不与偶然作用同时参与组合。
5.2.5人行天桥结构的作用效应组合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
设计通用规范》JTGD60规定执行,人群荷载作为主导可变荷载
进行组合。
5.2.6人行天桥设计采用的人群荷载值及计算公式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当人行天桥面板及梯(坡)道面板的人群荷载按5kPa或
1.5kN竖向集中力作用在一块构件上计算时,取其不利者;
2梁、桁、拱及其他大跨结构的人群荷载(W)应按下列公
式计算:
当加载长度l≤20m时:
20−B/2
W=5×(5.2.6-1)
20
当加载长度20m<l≤100m时,100m以上同100m:
lB−−2020/2
W=52−×(5.2.6-2)
8020
式中:W——单位面积的人群荷载(kPa);
l——加载长度(m);
14
B/2——半桥净宽度(m),大于4m时仍按4m计。
3计算时应考虑人群荷载单边偏载的不利情况。
5.2.7雪荷载标准值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的相关规定计算。
5.2.8作用在人行天桥上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3360-01的规定采用。
5.2.9温度作用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
的规定采用,并符合下列规定:
1考虑温度作用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结构物使用的
材料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计算由温度引起的结构效应;
2体系温差,钢结构可按当地最高和最低气温确定;混凝土
结构可按当地平均最高和最低
推荐标准
- DB23/T 1621.5-2015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钢结构工程 2015-01-23
- DB23/T 1621.4-2015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电梯安装工程 2015-01-23
- DB23/T 1621.12-2015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砌体结构工程 2015-01-23
- DB23/T 1588-2015 河蟹大中水面增殖技术规程 2015-01-23
- DB23/T 1104-2015 棚室嫁接西瓜生产技术规程 2015-01-23
- DB23/T 1638-2015 冬红花楸栽培技术规程 2015-01-23
- DB23/T 1624-2015 柞蚕场分级 2015-01-23
- DB23/T 1621.10-2015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工程 2015-01-23
- DB23/T 1574-2014 森林火灾林木损失评估技术规程 2014-05-03
- DB23/T 1621.17-2015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通风与空调工程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