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DB63/T 1201-2013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3年03月
-
2023年08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黄南州森防站、黄南州麦秀林场
- 起草人:
- 韩富忠 才让旦周 史全顺 周卫芬 马建海 杨启青徐 勃 薛永贵 王晓婷 孙万桂 李积润 才让端智
- 出版信息:
-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99
B61
备案号:37411-2013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13-03-25发布2013-04-15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201—2013
前言
本规程的编写符合GB/T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规程由青海省林业厅归口管理。
本规程由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黄南州森防站、黄南州麦秀林场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黄南州森防站、黄南州麦秀林场。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韩富忠、才让旦周、史全顺、周卫芬、马建海、杨启青、徐勃、薛永贵、王晓
婷、孙万桂、李积润、才让端智。
I
DB63/T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蠹虫(Scolyitdae)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控措施及防效调查等。
本规程适用于齿小蠹属IpsDeGeer(包括东方拟齿小蠹Pseudipsorientalis.WoodandYin)、
大小蠹属DendroctonusErichson、木小蠹属XyloterusErichson、切梢小蠹属BlastophagusEichhoff、
四眼小蠹属PolygraphusErichson等小蠹虫的监测与防控。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2.1
凝脂
凝固的油脂。特指大小蠹侵染树木后,虫道内的虫粪、木屑随松脂从侵入孔处溢出形成红褐色、灰
褐色倒漏斗状凝脂。
2.2
侵入孔
小蠹入侵树体时,穿凿在树皮上的孔。
2.3
羽化孔
新成虫羽化后由蛹室穿出的孔。
2.4
信息素
是小蠹虫腺体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
2.5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2.6
标准地
1
DB63/T1201—2013
为调查小蠹虫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根据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为临时性
和永久性两种,前者只实测调查一次,后者则用于长期、定期观测调查。
2.7
发生程度
小蠹虫在林间自然状态下实际或预测发生的数量多少(统计单位有:头/10平方厘米等)。具体参
加附录A。
2.8
危害程度
林业有害生物对其寄主植物(林木)所造成的实际或预测危害大小(统计单位有:枝梢被害率、受
害株率等)。具体参加附录A。
2.9
子坑道
幼虫孵化后取食树皮组织,留下的由细渐粗的坑道。
2.10
植物检疫
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小蠹虫的人为传播,保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
2.11
诱捕器
用来引诱和捕获小蠹虫的器具。
2.12
期距
是指小蠹虫各虫期的时期距离。
3虫情监测调查
3.1踏查
重点在天然林区、风景名胜区、疫情发生区及毗邻地区、曾调入染疫原木、活体大树、贮木场(点),
以公路、山梁、沟、林间小道等自然界线为单位进行踏查。踏查时切梢小蠹属以油松林为主,齿小蠹属、
大小蠹属、木小蠹属、四眼小蠹属以云杉林为主,调查老发生区、新传入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林
分边缘50m范围、火烧迹地、当年抚育砍伐地及周边树木。发现油松或云杉针叶褪绿、枯黄、变红或树
木死亡时,要认真详查。将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的表B.1。
3.2详查
2
DB63/T1201—2013
3.2.1标准地设置
在踏查时发现疫情,应设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对发现有小蠹虫危害的林分,以小班为单位
设立标准地,小班面积在150亩~450亩的设1块,大于450亩的每增加150亩增设1块,小于150亩的不需
要设立标准地,可以机械抽样法调查20株~30株树就可以。标准地面积为1.5亩-3亩,标准地内的样株
数不得少于50株,如果标准地内的样株数少于50株,则扩大标准地面积,直到样株超过50株为止。将调
查结果记入表B.2。
3.2.2取样方法
3.2.2.1“Z”字形取样法
在标准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两条平行线的左与右或右与左端相连,
各样点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见附录B中图B.1a。此法适用于虫害在标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量
多,而在标准地内呈点片不均匀地块的调查。
3.2.2.2五点取样法
从标准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对驻点,即标准地正中央,以及较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
或者在离标准地4步-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见附录B中图B.1b。此方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
法之一,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都可以采用这种取样法。
3.2.2.3对角线取样法
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标准地的对角线上,可以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单对角线取
样法是在标准地的某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见附录。双对角线的取样法是在标
准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见附录B中图B.1c。此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
长方形地块。
3.3系统调查
3.3.1成虫调查
在疫情发生区及毗邻地区的油松林或云杉林边缘或林中空地、山脊向阳处设置小蠹虫信息素及配套
诱捕器。一般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5个-10个监测区域,每个监测区域设置5个-10个信息素(间距20米~
50米)。重点监测的1天对诱到的小蠹虫分类统计并进行除害处理。一般性监测的3天—5天对诱到的小
蠹虫分类统计并进行除害处理。观察能否诱到小蠹成虫,据此判断是否有小蠹虫疫情发生。将调查结果
记入附录B的表B.4。
3.3.2发育进度调查(卵、幼虫、蛹、新成虫)
从扬飞期结束开始跟踪监测小蠹虫生长发育进度,不同林分、海拔区域选择新受害寄主进行监测(包
括防治用饵木),用专用调查工具剥开受害木(包括饵木)树皮调查,一般样方面积为100cm2以上,并
统计害虫种类、数量。3天-5天监测一次。将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的表B.6。
3.4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从越冬代成虫危害始见期(4月中旬5月初)到当年新一代成虫越冬结束(9月中旬到10月
底)。
3.5调查时间的确定
3
DB63/T1201—2013
各地根据当地小蠹虫活动时间,确定具体的调查时间。
3.6虫情调查方法
3.6.1直接调查法
调查虫害发生危害程度采用直接调查法。在标准地内按照本规程的4.2.2取样法抽取20株~30株树,
进行每木调查,在标准树干上是否有新鲜凝脂、侵入孔、排除木屑以及被害枝梢等主要危害特征,分别
统计健康树、虫害树、枯死木(填写表B.2)。计算受害株率、枝梢被害率和树木死亡率。根据本规程
附录A的规定,确定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填写表B.3。
3.6.2诱捕器调查法
监测林间小蠹虫成虫的动态和种群数量,可采用诱捕器调查法。小蠹虫越冬代成虫扬飞前至新一代
成虫羽化初期,在林间设置引诱点,挂设诱捕器,诱捕器设置位置和方法参见本规程的6.3.2和6.3.4,3
天调查一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小蠹虫成虫数量。填写表B.4根据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确定
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
3.6.3饵木调查法
调查小蠹虫成虫活动情况和幼虫种群数量动态,可采用饵木调查法。在小蠹虫越冬代成虫羽化扬飞
前,设置饵木。饵木的设置位置和方法参见本规程的6.4。在饵木设置后5天开始,3天-5天调查一次,
每次用红笔或其它比较明显的标记标注侵入孔,并对饵木进行剥皮观察,统计侵入孔、成虫、幼虫、蛹
及羽化孔的数量。填写表A.5。
4预测预报方法
4.1发生期预测
4.1.1期距预测法
根据小蠹虫林间在林间发育进度调查和和虫龄相应发生的平均期距值,预测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
下一代虫态发生期=当前虫态发生期+期距。
4.1.2物候预测法
利用小蠹虫发育进度与周围其它植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物候关系预测发生期。参见附录C。
4.2发生量预测
通过有效基数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算。通过公式(1)预测下一代发生量。
P=P0×R×E×H×F×P1×P2…………(1)
式中:
P为下一代虫口数量
P0为当代虫口数量
R为成虫雌性比
E为每雌产卵量
H为卵孵化率
F为老熟幼虫存活率
4
DB63/T1201—2013
P1为化蛹率
P2为羽化出孔率
5防控对策
5.1检疫
5.1.1产地检疫
带皮原木、伐桩、大树等林木或林产品树干皮部是是有侵入孔(羽化空)、凝脂等小蠹虫危害症状,
有此症状者剥开树皮作进一步检查,查看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是否有小蠹成虫侵入的虫道或幼虫取食韧
皮部后的痕迹,进而查找成虫、幼虫或蛹各类虫态。
5.1.2调运检疫
严格对从小蠹虫疫情发生区运出(入)的寄主带皮原木、活体大树、带皮伐桩,全部进行检疫检查,
检疫合格的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不合格的,应进行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见本规程的附录D),
处理合格后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
5.1.3检疫处理
通过检疫发现的带虫活体树、带虫原木及其它带虫物体时,要及时进行检疫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
见本规程的附录D)。
5.2治理对策
参见附录F.1和F.2。
6防控措施
6.1营林措施
6.1.1清理虫害木、枯死木、风倒木
及时清理受害林分内的虫害木、枯死木、风倒木等,并进行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见本规程的附录
E),杀灭害虫,降低虫口密度。同时要严防森林火灾、滥砍滥伐,始终保持林分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
条件,可有效防治小蠹虫的发生和危害。
6.1.2风倒木特殊剥皮
针对小蠹虫危害的云杉或油松林分内的风倒木无法清理的,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整株作为诱饵,
通过监测进行特殊处理,当风倒木树皮下出现大量小蠹虫侵入的新的子坑道而幼虫尚未化蛹时,就地进
行剥皮处理,边剥皮边抹杀害虫,以防小蠹虫跌入底面继续危害,并将树皮装入编织袋,缝好袋口,运
出受害林分外进行销毁处理,另外还要进行特殊除害处理(详见附录E.1.3和E.3.2)。
6.1.3剪除被害枝梢
在每年9月-10月切梢小蠹干转梢期间,利用小蠹虫集中危害中、幼林的有利时机,剪除带虫枝梢(捡
除掉落在林内带虫的枝梢运到林缘进行除害处理)消灭梢转梢危害的新成虫,降低林间虫口密度。
5
DB63/T1201—2013
6.2保护天敌
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郭公虫等小蠹天敌。
6.3信息素防控
6.3.1诱捕器安装方法
参见附录E。
6.3.2诱捕器挂设位置
参见附录C.5。
6.3.3诱捕器挂设时间
根据不同种类的小蠹虫,安排不同的设置时间。基本原则是根据往年监测情况,必须在小蠹虫越冬
代成虫活动或新一代成虫羽化的1周前设置完毕。不同小蠹虫在各地生活史的差异选择最佳设置时间。
6.3.4诱捕器挂设密度及方法
参见附录F.3。
6.3.5诱捕器调查
诱捕器设置后,5天—7天调查一次。填写表B.4。
6.3.6回收时间
等小蠹虫扬飞期结束后(8月底-9月初),将诱捕器回收、整理、入库。
6.4饵木防控
6.4.1饵木选择标准
选择胸径在14cm-22cm的刚入侵受害木、风倒木、风折木等。
6.4.2饵木设置位置
参见附录C.5。
6.4.3饵木设置时间
根据不同种类的小蠹虫,安排不同的设置时间。基本原则是根据往年监测情况,必须在小蠹虫越冬
代成虫活动或新一代成虫羽化的1周前设置完毕。不同小蠹虫在各地生活史的差异选择最佳设置时间。
6.4.4饵木规格
截成1.5米-2米,3根-4根/堆。
6.4.5饵木设置密度及方法
参见附录F.4。
6.4.6饵木调查
6
DB63/T1201—2013
饵木设置后,扬飞期2天-3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时纪录好饵木上的侵入孔,并用红笔打记号。扬
飞期结束后5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时用专用工具剥树皮观察,一般样方面积100cm2。填写表B.6。
6.4.7饵木回收时间
待新的子坑道大量出现而幼虫尚未化蛹时及时收回饵木及剩余物,并进行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见
本规程的附录E)。
6.5物理防治
6.5.1刨挖伐桩
人工挖出云杉大小蠹虫危害伐桩根部,破坏越冬场所,将挖出的伐桩集中堆放背阴处,使越冬害虫
自然死亡,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
6.5.2锤击凝脂
结合护林管护,发现云杉大小蠹新鲜凝脂,用斧背锤击凝脂及周围,使新侵入害虫死亡或害虫生存
环境遭到破坏。
6.6药剂防治
6.6.1树干喷药
小蠹虫大面积爆发时,在小蠹虫越冬代成虫扬飞期,树干喷洒生物触杀性农药,主要喷施于树干、
大侧枝以及树根方圆2m内的地面,7天~10天喷一次,以微湿为宜。
6.6.2打孔注药
6.6.2.1对庭院绿化的林木、景观树、种子园、母树林等采取树干打孔注药防治成虫和幼虫。
6.6.2.2操作方法:在树干基部距地面30cm处钻孔,钻头与树干成45º角,沿主干各方位钻深达木质
部的下斜孔,且要上下错位。胸径在15cm以下,钻1个~2个孔;15cm-30cm钻2个~3个孔;30cm
以上的钻4个~5个孔;注药后用泥封好注药口。第1次注药7个~10天后,可进行第2次注药。选用
符合国家规定用药的生物药剂。用药量一般为0.3ml/cm~1ml/cm,稀释3倍~10倍液,注药量充足但
不要溢出。
7效果评价
小蠹虫防治效果可以用诱捕器有虫量、饵木诱虫量及虫口减退率等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来衡量。
7.1标准地设置
在进行防治的林地,防治前进行调查,作好记录,标准地设置见本规程的4.2条,对所调查标准株
作标记以备防治后调查。
7.2取样方法
具体取样方法和要求根据本规程的4.2.2的规定执行。
7.3诱捕器诱捕效果评价
7
DB63/T1201—2013
5天检查、统计1次。每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小蠹虫成虫数量,可以使用表B.4记录,即
可直接以诱虫量为指标,比较和评价其效果及其它功能。
7.4饵木诱集效果评价
在饵木设置后40天-60天,全面清理饵木,从中抽取10%,检查、统计饵木上的小蠹虫成虫、幼虫、
蛹登山数量,将结果记入表B.7。计算饵木所诱集的小蠹虫总量,推算平均每堆饵木的诱虫量,计算小
蠹虫自然死亡率。
7.5当年防治效果跟踪检查与评价
7.5.1在秋季,检查、统计当年防治区和对照区寄主树木的检查统计防前与防后虫口密度,可用表B.8
和B.9记录,计算防治区小蠹虫受害株率与对照区受害株率相比较的降低率,同时,计算防治区小蠹虫
寄主树木死亡率与对照区树木死亡率的降低率,计算虫口减退率。
7.5.2防治区虫口减退率计算见公式(2):
虫口减退率=[(防前虫口密度-防后虫口密度)/防前虫口密度]×100%………………(2)
8
DB63/T1201—2013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判定标准
A.1受害株率判定标准
根据不同的受害率,将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划分为低虫感染、轻、中、重四个等级:
a)低虫感染林分:与发生区毗邻,尚未达到发生,但林分有一定的小蠹种群密度,林分被害轻微,
受害株率2%以下(包括2%);
b)轻度受害林分:小蠹发生危害较轻,林分中具有一定数量的小蠹种群密度,受害株率2%—10%
(不包括2%包括10%);
c)中度受害林分:小蠹发生危害中度,林分中小蠹种群密度呈上升趋势,受害株率10%—20%(不
包括10%包括20%);
d)重度受害林分:小蠹发生危害严重,林分中小蠹种群密度大,受害株率20%以上(不包括20%)。
A.2枝梢被害率判定标准
枝梢被害率判定标准:
a)低虫感染林分:与发生区毗邻,尚未达到发生,但林分有一定的小蠹种群密度,林分被害轻微,
受害株率5%以下(不包括5%);
b)轻度受害林分:小蠹发生危害较轻,林分中具有一定数量的小蠹种群密度,受害株率5%—10%
(包括5%和10%);
c)中度受害林分:小蠹发生危害中度,林分中小蠹种群密度呈上升趋势,受害株率10%—20%(不
包括10%包括20%);
d)重度受害林分:小蠹发生危害严重,林分中小蠹种群密度大,受害株率20%以上(不包括20%)。
A.3虫害木或枯死木数量判定标准
根据小蠹点状聚集发生危害特点,标准地设置调查,无法准确判定小蠹发生危害程度时,可以采取
以小班为调查单位,统计虫害木或枯死木数量的多少来判定发生危害程度:
a)低虫感染林分:林木生长健康,无小蠹虫危害
b)轻度发生林分:零散发生,有1棵~2棵虫害木或枯死木。
c)中度发生林分:有明显成块受害区域,3棵~8棵虫害木或枯死木。
d)重度发生林分:有较多明显成块受害区域或有少数中心受害区域或9棵以上虫害木或枯死木。
A.4诱捕器诱捕成虫量判定标准
无法发现虫害木或无枯死木的情况下,以诱捕器诱捕成虫量来判定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扬飞期内
任意一套诱捕器诱捕的总量为判定标准:
a)低虫感染林分:50头以下;
b)轻度发生林分:51头~200头;
9
DB63/T1201—2013
c)中度发生林分:201头~600头;
d)重度发生林分:601头以上。
推荐标准
- DB53/T 224.3-2007 昌宁无公害核桃生产综合标准 第3部分: 主要种植品种 2007-08-16
- DB53/T 224.1-2007 昌宁无公害核桃生产综合标准 第1部分: 昌宁无公害核桃生产标准体系 2007-08-16
- DB11/T 499.5-2007 北京黑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5部分: 卫生防疫 2007-08-13
- DB11/T 012.2-2007 北京鸭 第2部分: 种鸭集约化养殖规范 2007-08-13
- DB11/T 150.5-2007 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5部分: 卫生防疫 2007-08-13
- DB11/T 499.2-2007 北京黑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 选育 2007-08-13
- DB11/T 499.4-2007 北京黑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4部分: 营养与饲料 2007-08-13
- DB11/T 499.3-2007 北京黑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第3部分: 饲养管理 2007-08-13
- DB11/T 498-2007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规范 2007-08-13
- DB53/T 224.2-2007 昌宁无公害核桃生产综合标准 第2部分: 产地环境及种植区划 200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