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12061-2019 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

FZ/T 12061-2019 Viscose/polyamide covered PBT grey yarn of imitation rabbit hair

行业标准-纺织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12061-2019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纺织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11-11
实施日期
2020-04-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归口单位
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10)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产品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聚酯(PBT)弹力丝(55.6 dtex)为芯纱,外包粘胶短纤维和锦纶6短纤维,经环锭纺加工的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其他规格的聚酯(PBT)弹力丝产品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金源纺织有限公司、江西金源纺织有限公司、安徽找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长乐市新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起草人:
郑洪、余初一、郑永祥、谈杰、陈宗立、陈乃英、王憬义、杨晓慧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1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59.080.20

W12FZ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12061-××××

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

本色纱线

Viscose/polyamidecoveredPBTgreyyarnofimitationrabbithair

(报批稿)

××××-××-××发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FZ/T×××××—××××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金源纺织有限公司、江西金源纺织有限公司、安徽找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长乐市新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中

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洪、余初一、郑永祥、谈杰、陈宗立、陈乃英、王憬义、杨晓慧。

I

FZ/T×××××—××××

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产品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聚酯(PBT)弹力丝(55.6dtex)为芯纱,外包粘胶短纤维和锦纶6短纤维,经环锭

纺加工的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其它规格的聚酯(PBT)弹力丝产品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43.1纺织品纱线捻度的测定第1部分:直接记数法

GB/T2910.2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

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

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

GB/T4743-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FZ/T10007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

FZ/T10008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包装标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文件

3.1

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Viscose/polyamidecoveredPBTgreyyarnof

imitationrabbithair

聚酯(PBT)弹力丝为芯纱,外包粘胶短纤维和锦纶6纤维,具有仿兔毛风格的包芯纱线。

4产品分类、标记

4.1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产品以不同公称线密度分类。

4.2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的原料代号粘胶短纤维为R、锦纶6短纤维为N、聚

酯弹力丝为PBT。

4.3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标记时,应在线密度前标明纱线的原料代号。

示例: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其线密度为18.5tex,聚酯(PBT)弹力丝规格为55.6dtex,

粘胶纤维、锦纶6短纤维与聚酯(PBT)弹力丝混纺比例为50%、23%、27%,其品种代号为:R/N/PBT50/23/2718.5tex(55.6

dtex)。

1

FZ/T×××××—××××

5要求

5.1项目

5.1.1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

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纤维含量偏差、外观

质量等八项指标。

5.1.2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线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线

断裂强度,单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捻度变异系数、纤维含量偏差、外观质量等七项指标。

5.2分等规定

5.2.1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

5.2.2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

5.2.3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

行评等。

5.3技术要求

5.3.1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技术要求按表1规定。

5.3.2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线技术要求按表2规定。

5.3.3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外观质量要求按表3规定。

表1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技术要求

线密度单纱断裂强千米棉结

单纱断裂强条干均匀度

公称线密度等线密度偏变异系力变异系(+200%)纤维含量偏差

度(cN/tex)变异系数%

/tex级差率%数%数%(个/km)/%

≥≤

≤≤≤

优±2.02.013.510.0180

16.1~20.0一±2.53.011.511.013.5210±1.5

二±3.03.59.512.0240

优±2.02.013.510.0150

20.1~24.0一±2.53.011.511.013.0180±1.5

二±3.03.59.512.0210

优±2.02.014.09.5120

24.1~30.0一±2.53.012.010.512.5150±1.5

二±3.03.510.011.5180

优±2.02.012.59.590

30.1~48.0一±2.53.012.010.512.0120±1.5

二±3.03.511.511.5150

表2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线技术要求

线密度变异单线断裂强单线断裂强捻度变异系

等线密度偏差纤维含量偏差

公称线密度/tex系数%度(cN/tex)力变异系数%数/%

级率%/%

≤≥≤≤

优±2.02.014.09.5

16.1×2~20.0×2一±2.53.012.010.55.0±1.5

二±3.03.510.011.5

优±2.02.014.09.5

20.1×2~24.0×25.0±1.5

一±2.53.012.010.5

2

FZ/T×××××—××××

二±3.03.510.011.5

优±2.02.014.59.0

24.1×2~30.0×2一±2.53.012.510.05.0±1.5

二±3.03.510.511.0

优±2.02.014.59.5

30.1×2~48.0×2一±2.53.012.510.55.0±1.5

二±3.03.510.511.5

表3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外观质量要求

项目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

空芯纱疵(个/3000m)035

包覆不良纱疵(个/3000m)1510

露芯纱疵035

6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各项试验应在各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6.2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

线密度偏差率按式(1)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其中100m纱线的实测干燥质量按

GB/T4743-2009中程序2烘干后折算,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按附录A中式(A.4)计算;线密

度变异系数按GB/T4743-2009中程序1调湿平衡后,按式(2)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

小数点后一位。

mm

Dndd100……………….(1)

m

d

式中:

D——线密度偏差率,%;

mnd——100m纱线的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

m——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

d

n

2

(mm)

cic

i1

n-1

CV100………(2)

m

c

式中:

m——每个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ci

m——试样的平均质量,单位为克(g);

c

n——试样的总个数;

CV——线密度变异系数,%。

6.3单纱(线)断裂强度及单纱(线)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

按GB/T3916规定执行。

3

FZ/T×××××—××××

6.4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试验

按GB/T3292.1规定执行。

6.5捻度变异系数

按GB/T2543.1规定执行。

6.6纤维含量偏差试验

按GB/T2910.2规定执行,纤维含量以公定质量比表示。

6.7外观疵点检验方法

按附录B执行。

7检验规则

按FZ/T10007规定执行。

8标志、包装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9其他

用户对本标准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

4

FZ/T×××××—××××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百米质量的计算

A.1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的公定回潮率可按干重混纺比例计算,也可按公定

质量混纺比例计算,见式(A.1)和式(A.2),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其中粘胶纤维公定回潮

率13.0%,锦纶公定回潮率为4.5%,聚酯纤维公定回潮率为0.4%。

以干重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

WAWAWA

WRRNNTT…(A.1)

100

以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

BWBWBW

RRNNTT

WWW

1R1N1T

100100100

W…(A.2)

BBB

RNT

WWW

1R1N1T

100100100

式中:

W——公定回潮率,%;

W、W、W——粘胶纤维、锦纶、聚酯纤维公定回潮率,%;

RNT

A、A、A——粘胶纤维、锦纶、聚酯纤维干燥质量混纺百分比例;

RNT

B、B、B——粘胶纤维、锦纶、聚酯纤维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

RNT

A.2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按式(A.3)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

T

t…(A.3)

m

g10

式中:

m——100m纱在公定回潮率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

g

T——纱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

t

A.3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按式(A.4)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

T100

t…(A.4)

m

d

10100W

式中:

m——100m纱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

d

T——纱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

t

W——混纺纱的公定回潮率,%。

5

FZ/T×××××—××××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空芯纱疵、包覆不良纱疵、露芯纱疵试验方法

B.1原理

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纱摇成绞纱,用目光逐绞检验纱疵。

B.2仪器

缕纱测长器,其摇纱周长应满足由整圈数摇得所需纱长,推荐周长为(1000±0.5)mm。具有避

免纱线集聚的横动导纱装置。装有定量控制张力的积极喂入系统。如果要用同一绞纱测定线密度,按

6.2执行。

B.3试样准备

B.3.1抽样

试样应对全体具有代表性,应随机抽样。

B.3.2试样制备

每批纱线检验一份试样,每份试样取30个卷装,每一卷装摇取一缕检验绞纱。

B.4检验条件

检验光源以天然北光为准,必须有较大的窗户,窗户不能有障光物,以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如采

用灯光检验则用40W日光灯两支并列安装,两灯管中心距15cm~30cm,灯管离地面高度170cm~180

cm。

B.5检验方法

按规定的试样长度及卷绕张力摇取绞纱,结头应短于1cm,应将纱框臂缩拢后取下绞纱,绞纱长

度为100m,摇纱张力为(1.2±0.2)cN/tex。用目光逐绞检验纱疵,检验物与垂直光线成40º~45º角,

检验人员应面对检验物,检验距离以检验人员的目力在辨认纱疵时不费力为原则,可使用放大镜观察。

B.6检验规定

B.6.1根据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分等规定,空芯纱疵数(个/3000m)、包覆不

良纱疵数(个/3000m)、露芯纱疵数(个/3000m)应分别记录,计算。

B.6.2纱疵长度在一圈以内(包括一圈)计一个;一圈以上至两圈计两个,余类推。

B.6.3将全部纱样检验完毕后,分别计算30缕纱空芯纱疵、包覆不良纱疵、露芯纱疵合计数(个

/3000m)。

B.6.4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空芯纱疵、包覆不良纱疵、露芯纱疵的确定如下:

a)空芯纱疵

6

FZ/T×××××—××××

1)长丝断头,长度小于等于100cm,每一断头以一个计;

2)长丝断头裸露纱条表面,不另计个数。

b)包覆不良纱疵:氨纶长丝外露不论面积大小,长度小于等于100cm为一个计。

c)露芯纱疵:氨纶长丝裸露长度小于等于100cm为一个计。

B.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采用本标准方法;

b)试样名称、编号;

c)卷装形式(管纱、筒子纱等)、卷装数量;

d)粘纤锦纶/聚酯(PBT)仿兔毛包芯本色纱线空芯纱疵、包覆不良纱疵、露芯纱疵个数;

e)试验日期。

7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