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739-2015 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

DB33/T 739-2015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739-2015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5-07
实施日期
2015-06-07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739—2015

代替DB33/T739-2009

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ongyangteaproduction

2015-05-07发布2015-06-07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73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制定。

本标准代替DB33/T739-2009《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本标准与DB33/T739-2009相比,除编辑

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标准名称为《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

——增加了附录C;

——增加了附录D;

——调整“松阳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质量安全”至资料性附录B;

——调整附录B“茶园种植与管理”至标准正文中。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松阳县农业局、松阳县茶叶产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火香、刘林敏、张林福、周为、姚孟超、包建丰、吴金水。

I

DB33/T739—2015

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松阳茶的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茶园种植和管理、鲜叶与加工和产品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松阳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茶树种苗

GB/T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H/T1077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5020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松阳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

范围,见附录A。

4术语和定义

GB/T14487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

松阳茶

在松阳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银猴’、‘迎霜’、‘嘉茗1号’、‘龙井

43’、‘白叶1号’、‘鸠坑种’等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本标准7.2.2加工工艺加工制成的符合地理

标志产品松阳茶质量技术要求,具有松阳茶品质特征的绿茶。松阳茶产品分松阳银猴茶和松阳香茶等。

5自然环境

5.1地理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上游,介于东经119°10'~119°42',北纬28°15'~28°37之间,属

浙闽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盆地、丘陵谷地、低山、中山四种地貌类型。地势以松古

1

DB33/T739—2015

盆地为轴,呈两边高中部低,西南高东部低的布局,海拔最低点78m,最高点1502.3m,松阳的茶园主

要分布在盆地、丘陵谷地和低中山地。

5.2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无霜期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2℃~

17.7℃,1月份平均气温6.3℃,7月份平均气温28.1℃。≥10℃积温4453℃~5634℃,全年无霜期

206天~236天。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184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11.6mm~1844.9mm,年均雨日

171天,春夏季降水较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79%,漫射光充足,冬暖春早。

5.3土壤

主要为红壤土类和黄壤土类,pH值4.0~6.5,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土层深厚,一般在0.5m以上,

结构疏松。

5.4植被

属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以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

阔混交林、以及人工培育的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经济林等为主。

6茶园种植和管理

6.1品种

适制松阳茶的主栽品种为‘银猴’、‘迎霜’、‘嘉茗1号’、‘龙井43’、‘白叶1号’等无性

系品种和鸠坑有性种。无性系品种苗木质量要求按GB11767规定执行。

6.2园地选择

茶园应选择在符合本标准5.1规定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

力的农业生产区域。茶园环境的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灌溉水质量按NY5020的规定。

6.3茶园开垦

6.3.1开垦坡度

坡度15°以下平缓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cm以上。坡度15°~25°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

梯面宽在2.0m以上为宜。

6.3.2种植时间

春季种植时间为2月中下旬~3月上旬;秋季种植时间为10月中旬~11月下旬。

6.3.3种植密度

6.3.3.1单条植行距为150cm,丛距为20cm~25cm,每丛2株,每667m2(亩)苗数3000株~4000

株为宜。

6.3.3.2双条植大行距为150cm,小行距为35cm~40cm,丛距20cm~25cm,每丛视苗木质量栽1

株~2株,每667m2(亩)苗数4500株~5500株为宜。

6.4茶园管理

2

DB33/T739—2015

6.4.1土壤管理

保持水土,应经常维修和保养茶园排灌水系统和梯田,能排能灌。应定期耕作,适时拔除幼龄茶树

根周围的杂草。在高温、干旱和冰冻季节到来前,宜在茶树行间铺草。

6.4.2施肥

6.4.2.1施肥时期

春季茶树萌芽前施催芽肥,夏、秋茶季前追肥,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

6.4.2.2施肥量

6.4.2.2.1一年生的幼龄茶园,5月底~6月初第一次施肥,结合松土,每公顷用尿素30kg~45kg,

撒施后覆土或兑水稀释后浇施,夏秋季再追肥1次~2次。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追肥3次~5

次,用量应随树龄增长逐年增加。

6.4.2.2.2每生产100kg干茶应施纯氮20kg~30kg,氮、磷、钾肥按3:1:1比例配施,其中基肥

施肥量占总量的60%以上。

6.4.3茶树修剪

6.4.3.1定型修剪

茶苗移栽定植时,用整枝剪在离地15cm~20cm处剪去主枝;次年3月上旬或春茶打顶采摘后,用

篱剪在离地30cm~35cm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cm~15cm处修剪;第三年春茶采摘后,用篱剪或修剪

机在离地45cm~50cm处修剪。

6.4.3.2轻修剪

成龄茶园可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春茶采摘结束后剪去冠面3cm~5cm的枝叶。

6.4.3.3重修剪

宜在春茶后进行,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3~1/2。

6.4.3.4台刈

宜在春茶后进行,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老茶树离地5cm地上部枝条全部刈去。

6.4.4病虫害防治

6.4.4.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相结合,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治工作。

6.4.4.2生物防治

保护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宜

使用生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等)。

6.4.4.3农业防治

3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