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254-2024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DB53/T 1254-2024 Plann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overall land use spatial planning of cities and countie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T 1254-2024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3-01
实施日期
2024-06-01
发布单位/组织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20

CCSP50

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254—2024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2024-03-01发布2024-06-01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T1254—2024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3

4.1规划定位........................................................................3

4.2规划主要任务....................................................................3

4.3规划原则........................................................................5

4.4规划范围和层次..................................................................5

4.5规划期限........................................................................5

4.6编制主体........................................................................5

4.7编制依据........................................................................5

5组织准备............................................................................6

6技术准备............................................................................6

6.1基础数据和资料..................................................................6

6.2底图底数........................................................................6

7基础研究............................................................................6

7.1现状评价与风险评估..............................................................6

7.2专题研究........................................................................6

7.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6

8规划编制............................................................................7

8.1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与目标..................................................7

8.2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7

8.3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7

8.4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9

8.5完善基础支撑体系................................................................9

8.6统筹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风貌塑造...........................................11

8.7开展国土整治修复与城市更新.....................................................12

8.8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12

9方案论证...........................................................................14

10成果要求..........................................................................14

10.1成果构成......................................................................14

10.2规划文本......................................................................14

10.3规划文本附表..................................................................15

10.4规划图件......................................................................15

10.5规划说明......................................................................15

I

DB53/T1254—2024

10.6规划数据库.....................................................................16

10.7规划环境影响说明...............................................................16

10.8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评估报告.............................................16

10.9专题研究报告...................................................................16

10.10其他材料......................................................................16

附录A(资料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参考..........................................17

附录B(规范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标体系..............................................18

附录C(规范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21

附录D(规范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地结构..............................................24

附录E(规范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件目录..............................................27

参考文献..............................................................................29

II

DB53/T125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国土资源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集

团有限公司、云南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自然资源智慧治理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云南大学-云南省国

土资源规划设计研究院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乔贵、唐永红、张述清、李永平、熊波、瞿国寻、周龙进、杨焰、吴先勇、

廖晓祥、赵灿华、章光日、杨建林、胡海鹏、韩宏伟、朱岚、孙云凤、李娟、杨琼花、苏涵、马石林、

张倚铖、许东、姚俊宏、赵俊三、翟瑞、朱长友、张晓霖、冯敏、刘飞、朱德宝、崔亚楠、王宇新、

吴文俊、杨宏瑞、关学卿、邹磊、张春晓、廖顺宽、卢文杰、程子烨、卢双珍、孔垂锦。

III

DB53/T1254—2024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市县总规”)编制的总则、工作程序,规定了规

划编制内容和成果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州(市)总规”〕和县(市、区)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市、区)总规”〕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9972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HJ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TD/T1062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TD/T1063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

51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国土空间territorialspace

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力管辖下的地域空间。

注:国土空间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

[来源:GB/T43214-2023,3.1]

3.2

国土空间规划territorialandspatialplanning

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

注:国土空间规划包括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3.2.1

总体规划masterplanning

对行政辖区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

3.2.2

相关专项规划Relatedspecialplanning

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作出的专门安排。

3.2.3

详细规划detailedplanning

1

DB53/T1254—2024

州(市)、县(市、区)及以下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

3.3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的国土空间,采用自然恢复、

适度人为引导辅助修复等方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活动。

[来源:GB/T43214-2023,3.5,有修改]

3.4

土地综合整治comprehensivelandconsolidation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动田、水、路、林、村、城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和

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

[来源:GB/T43214-2023,3.6]

3.5

主体功能区mainfunctionalzones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战略区位等综合比较优势,划定的具有某种特定主体

功能、实施差别化管控的地域空间单元。

[来源:GB/T43214-2023,3.7]

3.6

农业空间agricultutralspace

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产业为主,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空间。

注:农业空间以耕地和农用地为主。

[来源:GB/T43214-2023,3.8]

3.7

生态空间ecologicalspace

以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空间。

注:生态空间以生态用地为主。

[来源:GB/T43214-2023,3.9]

3.8

城镇空间urbanspace

以承载城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为主的功能空间。

注:城镇空间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

[来源:GB/T43214-2023,3.10]

3.9

永久基本农田permanentbasiccropland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

用途的耕地。

注:永久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来源:GB/T43214-2023,3.11]

3.10

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protectionredline

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注:包括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

[来源:GB/T43214-2023,3.12]

2

DB53/T1254—2024

3.11

城镇开发边界urbandevelopmentboundary

一定时期内,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

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

注: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是防止城镇无序扩张、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的空间边界。

[来源:GB/T43214-2023,3.13]

3.12

中心城区centralurbanarea

根据实际和本地规划管理等需求,确定的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

3.13

坝区basinarea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需要,海拔不高于2500m且坡度在8°以下、面积大于1km2的局部平原区

域(不含局部坡度在8°以上、面积大于0.25km2的区域)。

3.14

九大高原湖泊nineplateaulakes

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

3.15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Inteplan'ofspatialplanning

以基础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为基础,应用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集成

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所需现状数据、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监督数据,形成的覆盖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资源体系。

[来源:GB/T39972-2021,3.2]

4总则

4.1规划定位

市县总规是对上位规划要求及空间发展战略的细化落实,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州(市)、县

(市、区)行政辖区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和整治修复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为指导编制下

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提供基本依据,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4.2规划主要任务

4.2.1州(市)总规任务

州(市)总规任务包括:

a)全域规划任务,主要包括:

1)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明确规划发展目标战略、确定重要指标;

2)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

划定,加强底线管控;

3)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规划分区,细化主体功能区,确定叠加功能类型,优化国

土空间结构与布局,制定管控规则;

4)统筹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

DB53/T1254—2024

5)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要求,提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原则和要

求;

6)统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及活化利用,以及风貌引导和特色魅力空间塑造;

7)明确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的目标、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8)统筹工业用地红线划定,统筹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安排。

b)中心城区规划任务,主要包括:

1)明确中心城区范围;

2)优化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

3)完善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和重大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

4)提出公共空间与蓝绿开敞空间的布局和控制要求;

5)明确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引导和管控要求;

6)划定市级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并明确管控要求;

c)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明确对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详

细规划指引,提出近期行动计划和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d)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4.2.2县(市、区)总规任务

县(市、区)总规任务包括:

a)全域规划任务,主要包括:

1)落实上位规划对本县(市、区)的定位、指标和控制性要求,科学确定空间发展战略、

目标和指标;

2)划定三条控制线和其他各类控制线,落实底线管控要求;

3)落实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细化规划分区,明确管控规则;

4)提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案;

5)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

6)统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及活化利用,明确保护对象空间信息,划定保护线和管控

重点区域,确定城乡风貌空间形态和管控要求,塑造特色魅力空间;

7)明确综合防灾减灾目标、设防标准、分区和设施空间布局;

8)落实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明确类型、任务、区域、

规模和时序等内容;

9)统筹划定工业用地红线,统筹划定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

10)划定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明确传导内容。

b)中心城区规划任务,主要包括:

1)明确中心城区范围;

2)细化国土空间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

3)明确构建社区生活圈方案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4)合理布局公共空间、蓝绿开敞空间;

5)划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并明确管控要求;

6)明确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策略;

7)强化城市风貌引导与管控,明确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及措施;

8)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空间品质。

c)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明确规划传导内容,协调布局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近期行动

计划和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4

DB53/T1254—2024

4.3规划原则

4.3.1坚守底线、绿色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守粮食、生态、水资源、能源资源等安全底线,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

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优

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4.3.2以人为本、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

升国土空间品质、建设美丽国土,促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空间格局,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生活。

4.3.3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充分对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完善交通、水利等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市县的联动发展和协调保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坚

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4.3.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基于自然本底特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实际、重点问题和治理需求,尊重客观规律,突出气

候、生物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等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因地制宜开展

规划编制工作。

4.3.5技术创新、共建共治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规划数字化转型,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

通。健全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等机制,加强规划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科学决策,

将规划编制转变为全社会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

4.4规划范围和层次

规划范围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一般包括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4.5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一致;近期安排一般为5年。

4.6编制主体

编制主体建议分别为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议分别由州(市)、县(市、区)自然

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4.7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包括:

——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上位国土空间规划;

——相关政策文件及技术标准。

5

DB53/T1254—2024

5组织准备

组建规划编制和专家咨询团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阶段目标、进度安排、决策机制等

内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动员和业务学习培训工作。

6技术准备

6.1基础数据和资料

6.1.1以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和规划基期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成

果,收集整理资料建议包括:

——基础资料: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国

防安全、灾害风险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其他资料:相关规划成果、审批数据。

6.1.2涉密数据应按照保密要求进行收集和管理。

6.2底图底数

6.2.1在全国国土调查及规划基期年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应充分结合收集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形

成符合规定的国土空间利用现状和底图底数。

6.2.2用地分类应执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宜采用一级

分类,县(市、区)中心城区宜细化至二级分类。

7基础研究

7.1现状评价与风险评估

7.1.1市县总规应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和现状及未来风险评估(以下简称“双评估”),主要

内容包括:

——现行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研究当地地形地貌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和空间本底特征;

——分析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布局的空间匹配关系;

——系统梳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导向。

7.1.2州(市)总规应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

——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

——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

——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

——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

7.2专题研究

根据地方特点,专题研究可参考附录A开展,对有关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7.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6

DB53/T1254—2024

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可参考TD/T1065-2021,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全域强化生态、农业和

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整体统筹,优化全域整体空间秩序,中心城区整体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资源的布

局与利用,合理组织开放空间体系与特色景观风貌系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分区分级提出城市

形态导控要求。

8规划编制

8.1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与目标

8.1.1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及上位规划安排,应结合现状分析和问题风险识别,衔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

8.1.2统筹国土空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的近、远期规划目标。

8.1.3应按照附录B完善规划指标体系,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标应按表1进行明确。

表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标

指标规划基期年规划近期目标年规划目标年指标属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例/%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

注1:指标属性分为: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

注2:面积值的精度为0.0001。

8.2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

8.2.1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指标,应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

州(市)总规统筹、县(市、区)总规划定三条控制线,明确管控要求。

8.2.2坚守水资源、能源资源利用底线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应明确水资源利用上限,优化生产、生

活、生态用水结构和空间布局;制定能源供需平衡方案,落实碳排放减量任务,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推

动风、光、水、地热等本地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及空间布局。

8.2.3协调划定其他控制线

8.2.3.1州(市)总规可根据实际明确生态公益林、河湖岸线、水源涵养地、基础设施廊道、地下空

间、历史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灾害、洪涝风险等保护或控制区域,明确管控要求。县(市、区)总规

在州(市)总规规定内容基础上,可根据实际划定相应控制线,明确管控规则。

8.2.3.2涉及九大高原湖泊的,应落实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和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

冲区、绿色发展区(简称“两线三区”)范围及生态环境保护控制要求。

8.3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8.3.1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

7

DB53/T1254—2024

州(市)总规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开展乡镇主体功能定位细化研究,进一步细

化主体功能,因地制宜补充完善叠加功能类型,叠加功能类型可交叉重叠;优化细化形成“3+N”种主

体功能区类型,制定管控措施。县(市、区)总规应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及管控措施。

注:“3”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3种基本功能类型,覆盖全部行政辖区;“N”为重点小

城镇、自然景观保护(含自然保护地体系)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区、边境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等叠加

功能类型。

8.3.2保障农业生产空间

8.3.2.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是农业空间保护的主要部分,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保护任务,确保数

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

8.3.2.2应优先将坝区范围内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

例应按表2进行汇总统计。

表2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例汇总

坝区面积坝区现状耕地面积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

行政区坝区个数

hm2hm2本农田面积/hm2田比例/%

……

合计

注:面积值的精度为0.01。

8.3.2.3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耕地后备资源空间。

8.3.2.4优先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保障粮食安全,树立大食物观,立足地形地貌、水土光热特征、

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及农业种植特点,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因地制宜明确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间。

8.3.3保护生态空间

8.3.3.1生态空间是以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的功能空间,其中生态保护红线

围合的空间是生态空间保护的主要部分,应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格局和生态保护红线任务,依

据生态功能重要性、脆弱性评价结果,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

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优化生态空间布局。自然保护地名录应按表3列出。

表3自然保护地名录

序号名称保护地范围所在行政区总面积/km2保护地类型级别

1

2

3

……

注1:保护地类型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

注2:级别为:国家级、地方级;

注3:面积值的精度为0.0001。

8.3.3.2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统筹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8.3.3.3加强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强化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区域管控。

8.3.4融合城乡发展空间

8.3.4.1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州(市)总规应分析人口、资源

环境、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明确城镇体系的职能定位、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

8

DB53/T1254—2024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功能复合、安全韧性的城乡生活圈,

提出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和要求。县(市、区)总规除州(市)总规规定内容外,应进一步明确村庄分

类布局。

8.3.4.2州(市)统筹、县(市、区)划定工业用地红线,引导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将农村产业融合

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8.3.5彰显地域特色魅力空间

8.3.5.1落实上位规划特色魅力空间的定位和管控要求,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地域性、

历史性和民族性等特色,系统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划定保护区域。

8.3.5.2明确特色风貌分区和空间廊道,提出魅力空间格局引导和管控原则。

8.3.6协同地上地下空间

提出地下空间和重要矿产资源保护开发的重点区域,处理好地上与地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生态

保护红线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的关系。提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目标、规模、重点区域、分层分区

和协调连通的管控要求。

8.3.7合理统筹国土安全空间

8.3.7.1结合“双评价”和“双评估”成果,重点分析地质条件、地震、地质灾害等因素,明确自然灾害

的类型和分布区域,识别高易发区并提出管控要求。

8.3.7.2沿边地区应结合区域实际,落实国家、省重要部署,协调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空间保障,确

保边境安全稳定和边疆繁荣发展。

8.3.8明确战略性预留空间

综合分析当地区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灾害风险等,合理确定战略性的预留空间,应对未来发

展的不确定性。

8.4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

8.4.1规划分区

遵循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基本原则,落实上位规划要求,规划分区应按照附录C执行,

依次划分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等规划分

区。

8.4.2用地结构和布局

落实上位规划指标,以资源环境底线为基础,统筹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用地结构应按照附录D,优

先布局农业和生态用地,节约集约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

8.5完善基础支撑体系

8.5.1综合交通

8.5.1.1全域

9

DB53/T1254—2024

合理确定全域综合交通体系,明确重要交通走廊和重要交通枢纽设施的布局和控制要求,提出交通

资源配置策略,明确物流设施布局与主要货运通道控制要求。县(市、区)总规应进一步明确交通设施

布局,并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强化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化对接。

8.5.1.2中心城区

8.5.1.2.1落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心城区的布局,优化完善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结构和布局。州

(市)总规需提出快速路、主次干路的等级、功能和走向;县(市、区)总规需确定快速路、主次干路

的等级、功能、走向和红线宽度。

8.5.1.2.2构建系统安全的慢行系统。州(市)总规提出慢行系统规划要求;县(市、区)总规明确

绿色交通设施和慢行交通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要求。

8.5.2基础设施

8.5.2.1全域

8.5.2.1.1预留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明确廊道控制要求。提出全域高压输电干线、天然气高压干线

等能源通道空间布局,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安排。

8.5.2.1.2提出全域供水、排水、供电、燃气、垃圾处理和通信等各类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和网络化布局要求。县(市、区)总规进一步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和规模。

8.5.2.1.3根据能源结构及优化方案,确定重要能源设施用地控制范围,提出控制要求。

8.5.2.1.4分级统筹安排各类邻避设施的布局。

8.5.2.1.5城乡密集地区应提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8.5.2.2中心城区

8.5.2.2.1优化完善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结构和布局。

8.5.2.2.2预测供水、污水、供电、燃气、供热、垃圾处理、通信需求总量,统筹能源、水系统、信

息、物流、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要求。县(市、区)总规进一步确定各类设施的建

设规模、标准和重要设施、线性工程网络布局方案。

8.5.2.2.3确定重要交通、能源、市政、防灾等基础设施用地控制范围,划定城市黄线。

8.5.2.2.4统筹综合管廊的安排与布局,增加渗透性表面,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8.5.3防灾减灾

8.5.3.1全域

8.5.3.1.1基于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明确地质灾害、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防洪排涝抗旱等主要灾害类

型的防灾减灾目标和设防标准,州(市)总规划示主要灾害风险区,县(市、区)总规明确主要灾害防

治分区及防治措施。

8.5.3.1.2协调空间布局,提出重大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县(市、

区)总规进一步明确防洪、抗震、消防、人防、防疫、应急服务等各类重大防灾设施标准与布局要求。

8.5.3.1.3提出危险品生产和储存设施用地布局及安全管控要求,划定安全防护范围。提出关键生命

线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和邻避设施管控等要求。

8.5.3.2中心城区

8.5.3.2.1以社区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城市健康安全单元,完善应急空间网络。结合公园、绿地、广场

等开敞空间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提出网络化、分布式的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的布局要求。

10

DB53/T1254—2024

8.5.3.2.2分级明确重要防灾减灾设施、中心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通道等的规划布局,划定涉及城市

安全的重要设施范围、通道以及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用地的防护范围,完善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

8.5.3.2.3强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设施规划,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8.5.4公共服务

8.5.4.1全域

8.5.4.1.1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补齐服务要素短板、契合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应按照TD/T1062

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城镇社区生活圈与乡村社区生活圈,根据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和需求建立覆盖城乡、

均衡布局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增设具有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

向农村延伸,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内容、标准和布局要求。

8.5.4.1.2州(市)总规宜充分结合全域空间格局,提出城镇与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配置标

准和布局原则,县(市、区)总规宜进一步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要求和布局引导。

8.5.4.2中心城区

8.5.4.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