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640-2023 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指南

DB37/T 4640-2023 In-situ remediation guide for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ediment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640-2023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8-22
实施日期
2023-09-22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山东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
起草人:
张志斌、张彦浩、王圣瑞、李艺、林建伟、丁波涛、张向阳、薛维纳、张晓蕊、詹艳慧、郭琦、李长江、刘媛媛、刘婷、宋永超、王伟、郝曼、亓玉军、马田力、邢梦龙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40

CCSZ05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640—2023

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指南

Guidelinesofin-situremediationforheavymetalcontaminatedsediment

2023-08-22发布2023-09-22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640—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与工作程序.....................................................................2

4.1总则...........................................................................2

4.2工作程序.......................................................................2

5原位覆盖...........................................................................3

5.1材料筛选.......................................................................3

5.2材料铺设.......................................................................3

5.3维护管理.......................................................................4

6原位钝化...........................................................................4

6.1材料筛选.......................................................................4

6.2材料投加.......................................................................5

6.3维护管理.......................................................................5

7原位植物修复.......................................................................5

7.1植物筛选.......................................................................5

7.2种苗定植.......................................................................5

7.3维护管理.......................................................................6

8监控式自然修复.....................................................................6

8.1修复资料收集...................................................................6

8.2修复趋势评估...................................................................6

8.3实施要点.......................................................................6

8.4维护管理.......................................................................6

附录A(资料性)山东省常见对底泥重金属修复效果良好的水生植物.........................7

附录B(资料性)山东省常用水生植物种苗质量要求及定植密度.............................8

I

DB37/T464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II

DB37/T4640—2023

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重金属污染底泥进行原位覆盖、原位钝化、原位植物修复和

监控式自然修复的指导和建议,并给出了相关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566.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HJ915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JGJ/T188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

SL319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DB37/T4327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DB37/T4471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技术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底泥sediment

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

各种矿物的混合物。

3.2

原位修复in-situremediation

不移动受污染的底泥(3.1),直接在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以减轻底泥污染

物对环境、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危害。

3.3

原位覆盖in-situcapping

利用具有重金属阻隔作用的材料铺设于污染底泥(3.1)上,将底泥与上覆水物理隔离,以降低底

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能力。

3.4

原位钝化in-situinactivation

向底泥(3.1)中投加对重金属具有吸附或化学稳定等功能的材料,改变底泥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

赋存状态,降低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

3.5

原位植物修复in-situphytoremediation

1

DB37/T4640—2023

综合利用植物系统及其根系与根际微生物的吸附、吸收转运、稳定、阻隔、过滤等多种功能,吸收

和固定底泥(3.1)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毒性,达到消除污染、修复底泥目的。

3.6

监控式自然修复monitorednaturalrecovery

在有计划的监控模式下,通过水体底泥(3.1)中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自然修复作用,

将底泥中污染物的数量、毒性、生物有效性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4总则与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宜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开展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修复工作。

4.1.2对存在多区段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时,宜确定不同区段的修复顺序,确保上游区段不影响下游

区段的修复效果。

4.1.3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修复场地标志牌和警示牌的设置宜符合GB/T15566.1的规定。

4.1.4可在水环境敏感区域建设地表水水质采样站,监测底泥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影响,其建设宜符合

HJ915的规定。

4.1.5原位修复过程中,宜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河道防洪、湖库库容及水体其他水利功能造成不利

影响。

4.1.6施工现场临时建构筑物的建设宜符合JGJ/T188的规定。

4.2工作程序

4.2.1底泥污染调查

重金属污染底泥调查宜符合DB37/T4327的规定,点位布设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采样断面或采样点

位,柱状样采集深度依据现场情况确定。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宜符合DB37/T4471的规定。

4.2.2修复目标提出

4.2.2.1目标污染物确定

依据4.2.1发现的重金属污染物种类,结合污染水域周边的地质背景、水体功能区划和水文地质等

因素,确定底泥污染修复的目标污染物。

4.2.2.2修复目标值提出

根据底泥目标污染物种类,宜参考GB15618规定的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及DB37/T4471规定的底

泥污染风险筛选值,结合水体功能、水质目标、周边土壤污染物背景值等因素,确定修复目标值。

4.2.2.3修复范围确定

根据底泥污染的调查结果及修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