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DB22/T 1025-2018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3年11月
-
2012年12月
-
2018年07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7
备案号:60777-2018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1025—2018
代替DB22/T1025—2012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queRulesfortussahSeedsPropagation
2018-07-30发布2018-08-3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1025—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22/T1025-2012《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与D22/T1025-2012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引导语,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3);
——修改了柞蚕繁育程序要求(见4);
——增加了柞蚕多级杂交种配制要求(见6.2.2);
——增加了异季杂交、异化杂交制种雌茧出库要求(见7.2);
——修改了发蛾调节(见7.4);
——修改了晾对要求(见7.8);
——修改了选蛾要求(见7.10);
——增加了投种量(8.3.1)
——修改了饲育形式(见8.3.2.3);
——修改上山要求(见8.3.2.6);
——增加了防药害(见8.3.3.1.5);
——增加了防混杂(见8.3.3.3);
——修改了蚕期发病控制(见8.3.3.5.1);
——修改了种蚕的纯度(见8.3.3.6);
——增加了蚕期检查(见8.4);
——修改了原茧要求(见10.1);
——增加了精选(见10.2);
——增加了种茧检验(见11);
——增加了记录与档案(见13);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园艺特产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兴友、刘宝毓、包臣、韩建华、万军、郝大东、薛镇海、李凤芹、张海东、
丛福君、靳向东。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22/T1025-2003;
——DB22/T1025-2012。
I
DB22/T1025—2018
柞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柞蚕良种繁育的繁育程序及继代要求、品种选择、杂交种配制、制种、蚕期放养、微
粒子病综合防治、选茧、种茧检验、种茧保护和记录与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柞蚕母种、原种和普通种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1092柞蚕一代杂交种
NY/T1626-2008柞蚕种放养技术规程
NY/T2331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技术规程
DB22/T1026柞蚕种茧质量
蚕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8号
3术语和定义
NY/T1626-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柞蚕种tussahrace
按柞蚕良种繁育程序繁育的用于继代生产的柞蚕种卵、种茧。
3.2
母种originalstrainofauthorizedrace
按良种繁育程序繁育可继代留种和繁育原种的蚕种。包括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卵量母种。
3.2.1
保育母种nursingmotherrace
按良种繁育程序繁育可继代留种和繁育母种的蚕种。
3.2.2
单蛾母种singlemothermothrace
由保育母种单蛾区繁育可继代繁育母种的蚕种。
3.2.3
卵量母种originalstrainofauthorizedrace
由单蛾母种以卵量育方式繁育可继代繁育原种的蚕种。
3.3
多级杂交种multi-levelhybrid
多个相互间具有强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柞蚕品种组合,在同一场地放养后常规配制的蚕种。
1
DB22/T1025—2018
注:多级杂交种可连续繁育1~3代,简称多杂一代、多杂二代、多杂三代。
3.4
异季杂交种variedseasonshybrid
二化性秋蚕雌茧通过人为控制,翌年与春蚕雄茧同期羽化配制可生产原料茧的蚕种,简称二交一。
注:为普通种级一代杂交种种卵。
3.5
异化杂交种alienationhybrid
不同化性的柞蚕品种间杂交配制可生产原料茧的蚕种。
注:为普通种级一代杂交种种卵。
4繁育程序及继代要求
4.1繁育程序
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卵量母种→原种→普通种。
4.2继代要求
除保育母种可同级继代繁育外,其它各级种茧只用于同级制种,不应继代繁育同级种;二化一放蚕
种连续继代不应超过两代。
5品种选择
5.1选择
应选择地域适应性强、性状优良、丰产性能好、杂种优势明显的柞蚕品种进行蚕种生产。
5.2种级要求
母种、原种、普通种。其中:母种包括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卵量母种。
6杂交种配制
6.1原则
6.1.1在杂种优势率较高的基础上,选择竞争优势显著的杂交组合;
6.1.2防止品种混杂,保持亲本纯正,充分发挥杂种优势;
6.1.3对交品种的雌雄搭配比例应合理;
6.1.4掌握对交品种全龄期经过及蛹期有效发育积温,通过适时放养、分期挂茧或低温控制,调节双
亲雌雄发育速度,使其同期羽化。
6.1.5杂交种配制,应用一代杂交种生产商品茧。
6.2方法
6.2.1二元杂交种配制方法应按NY1092执行。
2
DB22/T1025—2018
6.2.2多级杂交种配制,选择相互间杂种优势率强的3~5个品种,依据相互间配合力按适当比例组
合,并在同一场地放养收获种茧,常规群体交配制种,可连续继代繁育1~3代。其中多级杂交种一代、
多级杂交种二代依次对应本标准良种繁育程序的原种、普通种,多级杂交种三代为商品茧。
注1:异季杂交种、异化杂交种应符合一代杂交种的要求,用于商品茧生产。
注2:多级杂交种应按一代杂交种育种方法逐级杂交测试、验证杂种优势率,并选择竞争优势率高的组合应用。
7制种
7.1程序
按照暖茧→羽化调节→捉蛾、晾蛾→交配→提对→晾对→拆对→选蛾→产卵→镜检→保卵→卵面消
毒→暖卵→卵蚁镜检→蚕卵二次消毒进行。
注:异化杂交种同春制种、异季杂交种同秋制种的制种程序。
7.2种茧出库时期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春制种3月5日~8日;
b)二化一制种6月5日~10日;
c)异季杂交制种雌茧出库时间较秋制种羽化初期提前15天~18天;
d)配制异化杂交种时一化种茧比二化种茧适当晚出库2天~4天。
7.3暖茧
7.3.1在空气流通,相对湿度75%~85%,自然光照的条件下,应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a)春制种从10℃起温,每日提高1℃~2℃,到18℃~20℃恒温,直至出蛾;
b)二化一、异季杂交种、秋制种,日间自然温度低于22℃时,补温至24℃~26℃,高于28
℃,白天应遮挡门窗,夜间应通风或采取措施降温至24℃,保持22℃~24℃为宜。
7.3.2每隔2天~3天倒茧串一次或“U”形挂茧,见苗蛾放下一端,保持茧串感温一致。
7.4羽化调节
7.4.1穿茧前,选10%~15%雄茧控于低温处,按羽化时期平均日积温推算,晚感温2天~3天。
7.4.2春制种在出蛾当日19时,降温到13℃~15℃,翌日2时~3时补温到18℃~20℃,16
时~18时盛出蛾。可根据前一天羽化时间,提前或推迟当日降温或补温时间,以此相应调节当日羽化
时间。
7.4.3二化一、秋制种在22时后通风降温,翌日2时~3时关门窗升温至24℃,19时~21时盛
出蛾。
7.5捉蛾、晾蛾
7.5.1雌雄蛾分抓,淘汰劣蛾,雌蛾在晾蛾室内晾蛾架上晾,雄蛾在筐内晾。
7.5.2春制种雄蛾翅展开时,控于5℃~8℃环境中。
7.6交配
7.6.1按已定品种组合将雌蛾投入雄蛾筐,雄蛾比雌蛾约多15%~20%。合筐前应排尿。春温度为18
℃~20℃,秋、二化一温度为20℃~24℃。
3
DB22/T1025—2018
7.6.2春制种隔夜交:羽化翌日13时左右进行交配。
7.6.3二化一、秋制种当夜交:羽化当日21时后,雄蛾筐有响动、雌蛾伸尾振翅时交配适宜;晚羽
化雌蛾可隔夜与当日羽化雄蛾交配。
7.7提对
合筐约40min~50min,筐内蛾静止而不飞时开始,应提雌蛾免开对。
7.8晾对
开始晾对温度14℃~16℃,晾对结束后温度提高并保持18℃~20℃,先低后高;相对湿度
70%~80%,空气清新,昼夜全光照,防止开对。
7.9拆对
交配12小时~16小时后可拆对。春制种在交配翌日9时~11时拆对。二化一、秋制种在交配
翌日14时~16时拆对。
7.10选蛾
7.10.1目选优蛾,剪翅(足)三分之二,见附录B。
7.10.2继代繁种用雌蛾应选留中盆蛾,选留量不超过当日拆对量的三分之二。
7.11产卵
7.11.1日期
春季4月10日~4月18日;二化一7月1日~7月8日;秋季7月14日~7月21日,
异季杂交种7月8日~7月15日。
7.11.2环境
春季温度22℃~24℃,二化一、秋季温度24℃~26℃,在相对湿度75%,空气流通,无光照
条件下产卵,时间为24小时,期间适当短暂开灯促使蛾活动。春季采用单蛾袋产卵,二化一和秋季采
用单蛾纸面产卵。
7.12镜检
7.12.1保育母种、单蛾母种用卵,单蛾镜检,并卵蚁镜检或留蛾复检。
7.12.2卵量母种、原种用卵,单蛾穿刺镜检或集团研磨、离心沉降镜检,如微粒子病检出率偏高还应
卵蚁镜检。
7.12.3镜检结束淘汰病、死蛾卵,剔除产卵少、大小及颜色不匀整的蛾卵。
7.13保卵
产卵后72小时,温度3℃~5℃,相对湿度65%~70%。低温保卵时间不超过10天为宜。
7.14卵面消毒
按柞蚕种卵应在孵卵、出蚕前各进行一次消毒,应按照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
a)春蚕卵在孵卵前一天用碱、酸液体进行一次复式消毒;出蚕前1天~2天再用盐酸、甲醛、
水(重量比1﹕1﹕10)混合溶液综合消毒;
4
DB22/T1025—2018
b)二化一、秋种卵在产后48小时~72小时,用甲醛气体或消毒烟剂进行一次熏蒸消毒;在出
蚕前1天~2天再用甲醛、盐酸、水混合溶液(重量比1﹕1﹕10)综合消毒。
注:孵卵前应对蚕室、用具、环境彻底消毒。
7.15暖卵
在相对湿度75%~85%,空气流通条件下,应按照附录D的规定进行:
a)春蚕孵卵在出蚕前10天~15天开始,从15℃起温,每日提高1℃至19℃恒温,叫籽后
控卵并批,短光照(6小时﹤光照时间﹤10小时);
b)二化一、秋蚕自然温孵卵,阴雨天酌情补温,适宜温度22℃~26℃、相对湿度75%~85%,
保持长光照(12小时﹤光照时间﹤18小时)。
7.16卵蚁镜检
7.16.1在产卵、雌蛾镜检后,结合蚕卵整理编号,每蛾随机抽取3粒~4粒,包样对应编号。
7.16.2将样卵置于相对湿度80%~90%,温度27℃~29℃环境中孵化出蚁蚕,饥饿1天~2天,
研磨点双片镜检。
7.16.3检出微粒子再取原研磨液复检,确认是微粒子孢子后,对号抽取原蛾卵3粒~5粒,滴35%
盐酸浸6秒~8秒,清水冲洗后,单粒挑蚕挤压中肠液点片复检,检出者淘汰;未检出应再复查或整
批卵降级、淘汰。复查工作应在收蚁前或单蛾收蚁扩散前完成。
8蚕期放养
8.1蚕场选择
应满足以下条件:
a)在寄生蝇、微粒子病、等蚕病害发生轻的地区,选择植被完整、腐殖质层较厚的蚕场;
b)连年产生农药中毒的蚕场,周边生境条件未改善,不宜繁种;
c)窝风向阳的南向、东南向蚕场宜作春小蚕、秋窝茧场;北向、东北向蚕场宜作春窝茧、秋收蚁
场;
d)蚕场树种以辽东栎、蒙古栎为宜。
e)树龄
1)春蚕小蚕期2年~3年生为宜、大蚕期3年~4年生为宜、窝茧场3年~5年生为宜。
2)秋蚕及二化一放蚕:小蚕期1年~2年生为宜、大蚕期3年~4年生为宜、窝茧场3
年~5年生为宜。
8.2放养时期
依据蚕品种龄期经过和当地雨热条件及无霜期而定。保证正常年份二化性柞蚕晚霜后蚕上山、早霜
前营茧:
a)春蚕直接上山收蚁应在4月29日~5月6日,蚕场80%以上柞树开叶到燕口期后。
b)二化一放柞蚕区应在7月12日~19日收蚁。
c)秋蚕应在7月24日~30日收蚁。
8.3放养方法
8.3.1放养原则
5
DB22/T1025—2018
单蛾拢把收蚁,三移放养法:
a)保育母种、单蛾母种单蛾区饲育;
b)卵量母种、原种可小蚕单蛾区育,大蚕期淘汰劣区后、分区划片育。
8.3.2投种量
生产用种繁育,春季人均管理蚕场4公顷、每公顷蚕场投种0.3kg为宜;秋季及二化一放人均管
理蚕场6公顷、每公顷蚕场投种0.35kg为宜。
8.3.3春小蚕室内育
8.3.3.1消毒
出蚕前三天,采取“一洗二覆三熏蒸”方法,严格进行环境、蚕室、用具彻底消毒:
a)首先对消毒对象进行清水或0.5%~1%氢氧化钠、1%的漂白粉水冲洗;
b)用生石灰或石灰水对蚕室、环境喷刷覆盖;
c)将养蚕用具等置于蚕室内,用毒消散或硫磺等熏蒸消毒。保持室温24℃以上,相对湿度75%
以上,时间24小时。
d)卵面复式消毒(见7.14),防止再感染。
8.3.3.2收蚁日期
自然柞林5%~10%达到燕口期收蚁适宜。
8.3.3.3饲育形式
8.3.3.3.1保育母种单蛾收蚁,卵袋罩膜室内出蚕,出齐后收蚁上山。
8.3.3.3.2卵量母种单蛾收蚁,塑料牛皮纸合成袋或包袋结合育,每日给叶2次。
8.3.3.3.3普通种散卵收蚁,塑料牛皮纸合成袋或槽式网罩(薄膜)覆盖育,每日给叶1次~2次。
8.3.3.4饲育环境温度
温度23℃~26℃,昼高夜低;空气流通,保持干燥;遮挡蚕室单侧强光,使室内光线均匀,保
持昼夜自然光周期。
8.3.3.5除沙
包袋结合育结合换袋进行,保持蚕座层次清晰;合成袋育或薄膜覆盖育可根据情况在上山前除沙一
次。结合除沙淘汰弱小蚕。
8.3.3.6上山
8.3.3.6.1在蚁蚕起青第二天至二眠前一天,依据气象预报选晴天早晨上山;上山前一夜开门窗自然
温炼蚕。提前1天~2天拢把,日出前撒完蚕。适时松解树把,防止夹蚕焐叶。
8.3.3.6.2遇低温年份,饲育条件好,普通种可在三眠前后上山。
8.3.4蚕期管理
8.3.4.1避害保苗
8.3.4.1.1防鼠害
6
DB22/T1025—2018
春3月~4月鼠孕期,大面积撒毒饵药杀;春、秋窝茧前再用毒饵药杀或夹捕、笼捕。
8.3.4.1.2防鸟害
早起晚归轰赶,声、光器具驱逐,避免麻雀孵化幼鸟期集中捕食小蚕。
8.3.4.1.3防虫害
收蚁上山前清除柞蚕害虫潜伏场所,先液剂喷雾、后撒毒饵两次大面积药杀,药杀面积超过小蚕场
周边20m以上;蚕上山后再人工捕捉或局部撒毒饵药杀。
8.3.4.1.4防病害
随时淘汰病弱蚕,避免雨、露、热、眠时移蚕,防止创伤、食下扩大传染。
8.3.4.1.5防药害
蚕场药杀后,避免在农药残效期内养蚕;应密切关注蚕场周边15公里范围内,农田或林地集中喷
施农药或飞防情况。
8.3.4.2适时匀移
应按附录E的要求,随时发现淘汰病弱蚕。做到一匀二稀三集中,摘早茧、提晚蚕、早中晚分批管:
a)收蚁、移蚕时留四分之一空墩用于匀蚕。起青前后应匀一次蚕,每次移蚕后应及时匀蚕。匀蚕
应匀小留大、匀弱留强、匀下留上、匀光枝撒好枝。结合匀蚕管理,应随时淘汰病弱蚕。
b)三、四龄移蚕,撒蚕宜稀,可先密后稀、起后密眠前稀。
c)见茧后选蚕集中窝茧,留五分之一场地待提晚蚕用。
d)当营茧5%~10%时,及时将此部分早茧摘除,不作种茧用。
e)营茧80%~85%时,提蚕另窝(淘汰锈点、虎斑等病蚕);当剩3%~5%时,应再剔蚕另窝不作
种茧。
f)早批茧,全部作丝茧处理(春蚕除外),中晚批茧分别适当补温。
8.3.4.3防混杂
8.3.4.3.1母种繁育,在各变态期(蛾、卵、蚕、茧),应对每一可区分的种、批、区,根据需要和自
然差异附有标记,防止自然混杂和人为混杂。
8.3.4.3.2制种期防止飞蛾,蚕期防止柞树搭梢或蚕落地混爬再上树,茧期防止摘茧不净,羽化迁飞
产生野蚕等自然混杂。
8.3.4.4食叶程度
应符合以下要求:
a)春蚕母、原种小蚕食叶量不应超过墩
推荐标准
- DB63/T 1486-2016 多年冻土区 块石路基技术规范 2016-05-20
- DB63/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 2016-05-20
- DB63/T 1490-2016 多年冻土区 通风管路基技术规范 2016-05-20
- DB63/T 1509-2016 景区游览车服务规范 2016-05-20
- DB63/T 1505-2016 小青杨新无性系扦插育苗技术 2016-05-20
- DB63/T 1485-2016 多年冻土区 隔热层路基技术规范 2016-05-20
- DB52/T 1096-2016 VCs 系列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含铯催化剂 2016-01-19
- DB63/T 1506-2016 特色旅游线路基本条件 2016-05-20
- DB52/T 1117-2016 240V 工频直流供电系统 2016-04-01
- DB63/T 1488-2016 多年冻土区 热棒-隔热层复合路基技术规范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