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502-2016 牦牛种牛标识和建档立卡规程

DB63/T 1502-2016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1502-2016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5-20
实施日期
2016-06-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 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起草人:
冯宇诚、拉环、王云平、孙延生、刘海珍、郭喜得、马科福、张国模、骆正杰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3

备案号:49740-2016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502—2016

牦牛种牛标识和建档立卡规程

2016-05-20发布2016-06-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502—2016

前言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09要求。

本标准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宇诚、拉环、王云平、孙延生、刘海珍、郭喜得、马科福、张国模、骆正杰。

I

DB63/T1502—2016

牦牛种牛标识和建档立卡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牦牛个体耳标号的编码规则、耳标的佩戴方法以及卡片信息的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牦牛种畜场开展牦牛个体耳标编码、佩戴、信息采集与选育管理等活动。

2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耳标

加施于牦牛耳部,用于证明牦牛身份的标识。

2.2

耳标号

耳标辅标正面的牦牛身份号码。

2.3

卡片

用于记录牦牛个体信息的纸片。

3耳标号编码规则

3.1编码组成

3.1.1耳标号由9位英文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

3.1.2编码形式如下:

3.2编码规则

1

DB63/T1502—2016

3.2.1耳标号第1~2位为种牛场代码。其中第1位为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牦牛种畜场地区,地区代码见

附录A表A.1。第2位为本地区种牛场顺序号,全省牦牛种牛场代码见附录A表A.2。

3.2.2第3~4位为养殖户的顺序码。

3.2.3第5~6位表示两位数的年份代码。

3.2.4第7~9位为本户的牦牛出生时间顺序码。母牛顺序码的最后1位数为偶数,公牛顺序码的最后

1位数为奇数。

3.2.5耳标号实行一牛一号,编码在本养殖单位具有唯一性。

3.3编排格式

3.3.1耳标号在辅标上分上下两排。上排为耳标号前4位,下排为耳标号的后5位。编排样式见附录

B图B.1。

3.3.2耳标号书写应使用专用记号笔,亦可使用激光方式刻录,以保证文字清晰,不易褪色。

4耳标佩戴

4.1牦牛双耳佩戴同号的耳标。单侧耳标丢失后应及时补戴,以保证耳标号与牦牛个体的一致性。

4.2距离牛的耳轮廓中部上边缘2cm位置戴耳标,耳标号向外。佩戴效果参见附录B图B.2。

4.3公、母牛的耳标颜色宜区分。公牛耳标宜为黄色,母牛耳标宜为蓝色,以便于在群中快速区分公

母。

4.4新生犊牛宜在出生1天内佩戴耳标。并同时建档立卡,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4.5按本群犊牛出生时序、性别依次佩戴耳标。可预测当年产犊数量提前编制耳标号便于即时佩戴。

5建档立卡

5.1卡片样式

卡片呈矩形,尺寸宜为14cm×10cm、厚0.76mm。卡片正反面表格样式参考附录C。

5.2卡片内容

5.2.1基本信息

记录牛耳标号、出生日期、性别、父系耳标号、母系耳标号、外貌特征、配种方式、品种、养殖户

等。

5.2.2变动信息

记录牛的变动原因(死亡、调出、调入、出售)、变动日期、经办人。

5.2.3测量信息

记录牛的初生、6月龄、18月龄等重要生长阶段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测量项目,

测量人、测量日期。

6卡片使用

6.1一牛一卡,养殖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