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336-2022 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标准

DB23/T 3336-2022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336-2022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8-30
实施日期
2022-09-29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45120

CCSS19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336—2022

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suspendedmonorailtransit

2022年-08月-30日发布2022年-11月-29日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3336—202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3

4总体原则...........................................................................................................................................................5

5运营组织...........................................................................................................................................................5

6车辆...................................................................................................................................................................7

7限界.................................................................................................................................................................12

8勘察与测量.....................................................................................................................................................13

9线路.................................................................................................................................................................17

10轨道梁桥.......................................................................................................................................................21

11道岔...............................................................................................................................................................26

12车站...............................................................................................................................................................31

13通风、空调与供暖.......................................................................................................................................37

14给水与排水...................................................................................................................................................38

15供电...............................................................................................................................................................40

16通信...............................................................................................................................................................46

17信号...............................................................................................................................................................51

18售检票系统...................................................................................................................................................59

19自动扶梯、电梯与站台屏蔽门...................................................................................................................63

20综合监控.......................................................................................................................................................67

21运营控制中心...............................................................................................................................................75

22车辆基地.......................................................................................................................................................78

23防灾...............................................................................................................................................................82

24环境保护.......................................................................................................................................................87

25工程验收.......................................................................................................................................................88

26系统联调与试运行.......................................................................................................................................91

附录A(规范性)悬挂式单轨交通限界............................................................................................................99

附录B(资料性)条文说明..............................................................................................................................106

I

DB23/T3336—2022

参考文献.............................................................................................................................................................127

II

DB23/T333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空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铁建电气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苏

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

公司、南京轨道交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空铁轨道交通有限公

司、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空列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空

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亚太空列(河南)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骎、白永平、董海涛、王磊、刘俊、刘铭山、岳渠德、张海军、孙海全、彭

长福、张浩、姜安、徐汉、刘建忠、程建江、王涛锋、王晓明、王海良、贾强、刘月华、张晓宏、张李

雪、张平、武长虹、裴晓娟、何延冰、温悦、王平、邵长胜。

III

DB23/T3336—2022

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的总体原则,运营组织,车辆,限界,勘察与测量,线路,轨道

梁桥,道岔,车站,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与排水,供电,通信,信号,售检票系统,自动扶梯、电

梯与站台屏蔽门,综合监控,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环境保护,工程验收,系统联调与试运

行。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7588(所有部分)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007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4227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

GB16899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60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53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1

DB23/T3336—2022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

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17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2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7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10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8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490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642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

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755刚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73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909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5092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5129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

GB5130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

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2758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14093.2机械产品环境技术要求寒冷环境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1489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

GB/T16275城市轨道交通照明

GB/T18091玻璃幕墙光热性能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1413(所有部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设备

2

DB23/T3336—2022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4338.4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GB/T25119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GB/T25122.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第1部分:特性和试验方法

GB/T25123.2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第2部分:电子变流器供电的

交流电动机

GB/T25123.4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第4部分:与电子变流器相连

的永磁同步电机

GB/T32589轨道交通第三轨受流器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T502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50381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GB/T51211城市轨道交通无线局域网宽带工程技术规范

GB/T51234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

GB/T51293城市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系统技术标准

CJJ/T162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检测技术规程

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J183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技术规范

CJ/T236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

CJJ/T301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结构设计荷载标准

GA/T394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Q/CR9211铁路钢桥制作规范

TB10002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TB1000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9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10091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92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93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YD5076固定电话交换网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悬挂式单轨交通suspendedmonorailtransit

车辆悬挂于轨道梁下方行驶的单轨交通。

3.2

全自动运行模式fullyautomaticoperationmode

3

DB23/T3336—2022

在信号系统常规驾驶模式上新增的一种驾驶模式,可实现无司机但有运营人员或无人值守的列车运

行模式。在该模式下,可实现列车自动唤醒、自检、自动发车、上下坡行驶、到站精准停车、自动开闭

车门、自动折返、列车回段、自动洗车、休眠断电等全过程自动操作。

3.3

轨道梁trackbeam

轨道梁是承载列车荷载和车辆运行导向的结构,同时也是供电、信号、通信等缆线的载体。悬挂式

单轨交通的轨道梁,通常采用下部开口的钢箱梁结构。

3.4

道岔转换时间switchtimeforturnout

从道岔控制系统接到转换指令开始,到道岔完成转换并发出位置表示信号为止所需的时间。

3.5

轨道梁桥trackbeambridge

为悬挂式单轨交通车辆提供受力结构和运行导向,车辆悬挂于轨道梁运行的桥梁结构,由轨道梁、

悬挂装置、桥墩及基础组成。

3.6

储能供电energystoragepowersupply

利用外部电源为车载储能装置充电,提供车辆电能的供电方式。

3.7

牵引网tractionpowernetwork

由正极接触轨和负极接触轨组成。正极接触轨和负极接触轨分别通过上网电缆和回流电缆与牵引变

电所连接。

3.8

车辆基地vehiclebase

提供车辆运用和维修、设备设施维护保养、材料物资供应、人员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生活设施等服务

的综合性基地。

3.9

列车自动控制automatictraincontrol(ATC)

信号系统自动实现列车监控、安全防护和运行控制技术的总称。

[来源:GB50157-2013,2.0.37]

3.10

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ATS)

根据列车时刻表为列车运行自动设定进路,指挥行车,实施列车运行管理等技术的总称。

[来源:GB50157-2013,2.0.38]

3.11

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trainprotection(ATP)

自动实现列车运行安全间隔、超速防护、进路安全和车门等监控技术的总称。

[来源:GB50157-2013,2.0.39]

3.12

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trainoperation(ATO)

自动实行列车加速、调速、停车和车门开闭、提示等控制技术的总称。

[来源:GB50157-2013,2.0.40]

4

DB23/T3336—2022

3.13

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maticfarecollectionsystem(AFC)

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自动识别、精密机械和传动等技术,实现售票、检票、计费、

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

[来源:GB50157-2013,2.0.42]

4总体原则

4.1为适应严寒地区悬挂式单轨交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使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

试运行各阶段达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制定本文件。

4.2本文件适用于低运量、高密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80km/h的悬挂式单轨交通新建工程的设计、

施工、验收及试运行。

4.3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立体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要

求,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遵循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协调的设计原则。

4.4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的设计年限应分为初期、近期及远期。初期宜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宜

为第10年,远期宜为第25年。

4.5悬挂式单轨交通宜采用高架敷设,因地形限制或有特殊要求的区段,可采用地下敷设。

4.6悬挂式单轨交通车辆及机电设备应采用满足安全可靠、功能匹配、技术成熟、耐严寒、经济合理

的产品,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

4.7建筑工程宜采用装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4.8悬挂式单轨应具有满足事故、故障、火灾及其他类灾害的防范救援设施,在跨水域、野生动物区、

十字路口等不便直接向地面疏散的地段应设置车侧或车顶疏散平台(通道)。

4.9设置地下车站的线路,其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157的相关规定。

4.10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试运行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4.11悬挂式单轨交通高架和地面结构应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进行设计。

5运营组织

5.1一般规定

5.1.1悬挂式单轨交通运营组织设计应基于城市及地区形态、线网和线路规划、预测客流数据和乘客

出行特征,分析线路功能定位及运营需求,确定系统运营规模、运营模式和运营管理方式。

5.1.2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运能宜为0.5万人次/h~1.0万人次/h。

5.1.3运营规模应在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原则下,根据线网预测客

流数据和线路服务需求综合分析确定。

5.1.4运营模式应明确列车运行、调度指挥、辅助系统、维修保障系统和人员组织等内容,使系统功

能和运营需求紧密结合,明确在各种运营状态下的管理方式,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人员组织之间的

相互关系。

5.1.5运营管理应以服务乘客、保障运营为目标,结合网络化运营及资源共享等因素设置岗位,建立

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

5

DB23/T3336—2022

5.1.6悬挂式单轨交通运营状态应包含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系统的运营

应在能够保证所有使用该系统的人员和乘客以及系统设施安全的情况下实施。

5.1.7配线的设置应在满足线路运营、管理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工程条件综合确定。

5.2运营规模

5.2.1系统运能应满足各设计年限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求,并宜预留10%~15%的裕量。

5.2.2系统设计能力应满足相应年限设计运输能力的需要,系统设计远期最大能力应满足行车密度不

小于24对/h的要求。配线设置和道岔选型应满足系统最大行车密度的要求。

5.2.3车辆定员应为车辆座位数和车辆有效空余面积站立乘客数之和,车辆有效空余面积站立乘客数

宜按4人/m2~6人/m2标准计算,交通集散服务为主的线路宜取上限,旅游服务宜取下限。

5.2.4列车运行交路应根据全线客流分布特征、乘客服务水平、运营经济性、工程可实施性、运营组

织复杂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5.2.5各设计年限的列车发车间隔,应根据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量、列车编组及定员、系统服务水平、

系统运输效率等因素综合确定。初期高峰时段列车最小运行间隔不宜大于6min,平峰时段列车最大运

行间隔不宜大于10min。远期高峰时段列车最小运行间隔不宜大于3min,平峰时段列车最大运行间隔

不宜大于6min,并应与线网其他换乘线路发车频率匹配。

5.2.6列车应采用多种编组方式,列车编组数应分别根据预测的初期、近期和远期客流量,结合车辆

定员、行车组织方案、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抗风险能力等,综合比选确定。当各设计年限的列车编组

不同时,不应降低服务水平。

5.2.7悬挂式单轨列车旅行速度应根据列车技术性能、线路条件、车站分布和客流特征综合确定。在

计算旅行速度的基础上宜留有不小于10%的裕量;设计最高速度为80km/h的系统,旅行速度不宜低于

30km/h;设计最高速度小于80km/h的系统,旅行速度应相应降低,但不宜低于25km/h。

5.2.8配属车辆包括运用车、备用车和检修车,运用车数应根据交路运营长度、列车旅行速度、列车

折返时间、高峰小时发车对数、列车编组等计算确定。

5.3运营模式

5.3.1悬挂式单轨运营线路的正线宜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运行为上行方

向,反之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应以由西向东运行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列车

在外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方向,内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应为下行。其他走向复杂的线路宜依据以

上原则,按主要走向确定上下行方向,并与线网其他线路的上下行方向相协调。

5.3.2在具有网络化运营需求的情况下,宜采用一轨多线的网络化运营模式。

5.3.3列车全日运行计划应按分时段客流预测进行安排,满足高峰小时客流量和运能需求,并按满足

规定的列车运行密度和服务水平核算列车满载率,做好运营成本和效益分析。

5.3.4当采用不同编组列车运营,且编组长度相差较大时,小编组列车宜靠近站台中央位置停车。

5.3.5列车运行应统一调度指挥。列车应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运行。

5.3.6列车停站时间应根据车站最大上下车客流量、列车的发车间隔、车门数量和开关车门的时间等

因素计算确定。

5.4运营配线

5.4.1线路的终点站或区段折返站应设置折返线或折返渡线。

6

DB23/T3336—2022

5.4.2当两个具备临时停车条件的车站相距过远时,应根据运营需求和工程条件设置停车线。当故障

车停车线设在折返站时,应与折返线分开设置,在正常运营时段,不宜兼用。具备故障车停车条件的车

站间距可控制在15km以内,并可根据需要在其间加设渡线。

5.4.3在线路与其他正线或支线共线运行的接轨站,配线宜设置进站共轨运行方向的平行进路。

5.4.4两条线路之间的联络线应结合车站配线或渡线,与线路的上、下行正线连通。

5.4.5列车从支线或车辆基地出入线进入正线前应具备一度停车条件,经过核算不能满足信号安全距

离要求时,应设置安全线。

5.4.6车辆基地出入线应连通上下行正线,其列车通过能力应根据远期线路的通过能力和运营要求计

算核定。

5.5运营管理

5.5.1运营机构应满足系统运营管理任务的要求,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

设置,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营。

5.5.2运营管理模式应根据运营状态确定。运营机构应针对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

营状态采取分级模式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

置。

5.5.3在技术条件具备时,列车控制模式宜采用全自动驾驶模式。

5.5.4运营机构的设置和人员数量的安排应遵循统一管理、机构精简、分配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条运营线路的系统运营人员定员不宜超过25人/km,后续建设的每条线路运营定员指标不宜超过20

人/km。

5.5.5车站设备应采用智能化监控管理,采用控制中心、车站两级管理。

5.5.6运营管理宜采用中心站管理模式,将车站设备的巡视检查和日常维护交由中心站负责;车站及

区间设备的定期维修应由维修中心统一负责,可采用巡视检查和定期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紧急抢修

任务。

5.5.7列车进行站后折返时,不许载客进入折返线。

5.5.8车站内应有明显的导向标识,保障客流路径畅通,并应具有足够的紧急疏散能力。

5.5.9系统宜采用计程、计时票价制,并应具备对客流数据和票务收入进行自行统计的能力。

5.5.10运营期间应制定相应的防灾、救援及防恐预案,最大程度保证乘客生命财产及人员、设备安全。

6车辆

6.1一般规定

6.1.1车辆环境使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1200m,困难区段不超过2500m;

——环境温度在-40℃至40℃之间;

——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月平均温度为25℃时);

——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能耐强风、高温、严寒、高湿、振动、噪声,且防止

虫蛀、啮齿类动物的侵害、霉变,以及不受洗车清洁剂的影响。

6.1.2车辆线路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最大坡度一般情况下不宜大于80‰,特殊工况下不大于100‰;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30m;

7

DB23/T3336—2022

——最小竖曲线半径:800m;

6.1.3车辆供电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可采用牵引网供电或车载储能装置供电;

——额定供电电压DC750V(波动范围DC500V~900V)或DC1500V(波动范围DC1000V~1800V)。

6.1.4车辆在寿命周期内,应满足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要求,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

灾难情况下方便救援的条件。

6.1.5车辆应采用的结构形式:转向架位于中空、下部开口的轨道梁内,车体通过悬吊装置悬挂在转

向架下方。

6.1.6车辆种类包括带有驾驶室的控制动车(Mc车)、无驾驶室的中间动车(M车)和中间拖车(T车)。

6.1.7悬挂式单轨交通列车宜采用2辆~4辆编组型式,特殊情况下采用最多6辆编组型式。固定编

组的相邻两节车辆之间应设置贯通道。

6.1.8车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30年。

6.1.9车辆应能在8级风(17.2m/s~20.7m/s)及以下正常运行。

6.1.10整车防寒应符合下列要求:

——底架、车顶、侧墙和端墙,均应作隔热处理,且隔热材料满足环保要求;

——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外部的各种设备的外壳和所有的开孔、门窗、孔盖均能防止雨雪侵入;

封闭式的箱、柜应做到密闭良好,在机械清洗时不应渗水、漏水;

——车外油水管路宜进行防寒及防冷凝水结冰设计;

——车上所有原材料及零部件应保证低温条件下的使用安全和性能要求;

——用于冬季严寒地区的车辆应设采暖设备,运行时应维持司机室及客室温度不低于14℃;

——采暖设备宜采用电热器,车用电热器应符合TB/T2704的规定,车用电加热器罩板表面温度

不应大于68℃;

——对安装采暖设备部位的侧墙、地板及座椅等应进行安全隔热处理;

——采暖装置应能根据需要按不同工作档位调节温度。

6.1.11选定车辆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项目名称参数备注

车体长度(mm)≤12200

车体宽度(mm)≤2500

车内净高(mm)≥2100

地板面距轨道梁走行面高度(mm)≤3250

车辆最下部距轨道梁走行面高度(mm)≤3500

地板面处车体宽度(mm)≥2160

每辆车每侧客室门数(对)1或2

1300(2门)

客室门有效开度(mm)净宽度

1600(1门)

客室门洞高度(mm)≥1800净高度

车钩型式头车前端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车钩;中间采

8

DB23/T3336—2022

表1车辆主要技术规格(续)

项目名称参数备注

用半永久牵引杆

采用橡胶导向轮与橡胶走行轮结构的两轴

转向架型式

式转向架

轴重(t)≤5.5

转向架中心距(mm)≤8000

转向架轴距(mm)≤1700

定员(AW2)人数≥606人/m2

超员(AW3)人数≥809人/m2

最高运行速度(km/h)≤80

构造速度(km/h)≤90

启动加速度(m/s²)≥1.00km/h~30km/h

平均加速度(m/s²)≥0.5

常用制动减速度(m/s²)≥1.0

紧急制动减速度(m/s²)≥1.2

纵向冲击率(m/s3)≤0.75紧急制动除外

平稳性指标≤2.5按GB/T5599的内容评定

行驶噪音(dB(A))≤75(车内)按GB14892的规定测定

V=60km/h≤75(车外)地面距轨道中心7.5m处

注1:定员人数中6人/m2及超员人数中9人/m2是指每平方米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的人数,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

注2:有效空余地板面积,指客室地板总面积减去座椅垂向投影面积和投影面积前250mm内高度不低于1800mm的面积。

6.2转向架

6.2.1转向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悬挂式结构的特点。走行部的性能、主要尺寸应与轨道相互匹配,并

保证其相关部件在允许磨损限度内,仍能确保列车以最高允许速度安全平稳运行。

6.2.2转向架结构应便于制造和检修,符合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与安全性的规定。

6.2.3转向架与车体的接口应保持统一,主体结构可以互换。

6.2.4转向架与车体之间应设置防脱落装置,防止转向架与车体悬挂处失效时车体坠落。

6.2.5转向架零部件的安装应避免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脱落危及运行安全,其安装方式以及结构强度应

充分考虑其安全可靠性,同时应加设防脱落装置。

6.2.6走行轮和导向轮宜使用实心橡胶轮,使用寿命不应低于8万公里或1年(以先到限的为准)。

6.2.7转向架组装完成后应进行加载试验和跑合试验,对转向架的组装质量进行检查。

6.2.8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应通过计算和试验证明。

6.2.9构架宜采用钢板焊接结构,其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焊性、耐大气腐蚀性,构架设计使用寿命不

应低于30年。

6.2.10构架的强度应通过计算或试验证明,结构强度试验可参照TB/T3549.1的要求,应根据其结构

特点和原理进行受力分析,进而确定试验的加载部位及载荷大小。

9

DB23/T3336—2022

6.2.11构架上的传动装置等的安装座设计应能保证其在设计寿命期内不发生疲劳裂纹。

6.2.12转向架宜设不包括车轮在内的两系悬挂结构。一系悬挂宜采用橡胶弹簧或钢圆簧减振;二系悬

挂宜采用空气弹簧减振。

6.2.13二系悬挂采用空气弹簧时,风源系统的配置应满足列车的用风需求,并设有安全阀对系统进行

保护。风源系统的气密性应符合GB/T14894的要求。

6.2.14转向架与车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