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489-2015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技术规范
DB34/T 2489-2015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09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陈莉、陈方新、管怀骥、齐永霞、丁克坚、熊成国、赵德平、张亚兵、宛琼。
- 出版信息:
-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489—2015
玉米品种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范
Rulesforresistanceidentificationofmaizecultivarstocornstalkrot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9-08发布2015-10-08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48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莉、陈方新、管怀骥、齐永霞、丁克坚、熊成国、赵德平、张亚兵、宛琼。
I
DB34/T2489—2015
玉米品种抗茎基腐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品种抗茎基腐病田间接种鉴定的方法和品种抗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玉米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的田间接种鉴定。
本标准也适用于安徽省区域试验玉米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的田间接种鉴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玉米茎基腐病cornstalkrot
在本标准中特指由镰孢菌Fusariumspp.或腐霉菌Pythiumspp.引起的玉米真菌病害。
2.2
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ofresistance
通过相应技术方法和标准鉴别植物寄主对特定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水平。
2.3
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
指参鉴品种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按程度的不同
可分为高抗、抗、中抗、感病、高感。
2.4
分离物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分离获得的病原菌纯培养体。
2.5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营造适宜发病条件,通过人工操作将一定量的接种体置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并使其发病的过程。
2.6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
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1
DB34/T2489—2015
2.7
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病原物
3.1病原物的来源
安徽省各玉米种植生态区。
3.2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植株基部茎节中分离病原物,分离物通过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后,分别
按镰孢菌Fusariumspp.或腐霉菌Pythiumspp.保存备用。
3.3接种体的组成
接种体为安徽省主要玉米种植生态区内玉米茎基腐病菌的混合接种体,也可以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
菌种库中选择特定生态区的接种体。
3.4接种体的制备
采用玉米粒培养基培养法。玉米粒浸泡48h~60h后,沥干装入三角瓶或菌种袋中高压灭菌,冷
却后备用。将玉米茎基腐病菌接种于灭菌的玉米粒培养基中,25℃条件下培养7d~10d,待菌丝布满
整个玉米粒后即可用于接种。
4鉴定圃的设置与管理
4.1鉴定圃的设置
推荐标准
- EJ/T 613-1991 铀矿冶设施安全分析报告的标准格式与内容 1991-10-11
- HG/T 3284-2000 45%马拉硫磷乳油 2000-06-05
- HB 6178-1988 电容式燃油油量测量系统的安装和校准 1988-04-10
- SY/T 6021-1994 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规范 1995-01-18
- JB/T 7547-1994 包装用高密度聚乙烯超薄薄膜吹塑机组 1994-12-09
- SJ 20115.12-1992 机载雷达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盐雾试验 1992-11-19
- HB 20071-2011 普通短螺纹平头大过盈螺栓 2011-07-19
- HJ 710.2-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地衣和苔藓 2014-10-31
- HB 6163-1988 超高频波段机载天线通用规范 1988-04-09
- SJ/T 11009-1996 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 半导体电视集成电路CD11215ACP图象中频放大电路 199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