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225-2014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DB21/T 2225-2014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Appl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辽宁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21/T 2225-2018 | 页数:4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1/T 2225-2014
标准类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1-07
实施日期
2014-02-07
发布单位/组织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王元 唐明 张大利
出版信息:
页数:4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80.40

Q13

DB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2225━2014

JⅩⅩⅩⅩ━2013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highperformanceconcrete

2014━01━07发布2014━02━07实施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前言

根据辽住建〔2010〕118号文件的要求,由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和沈阳建筑大学会同

有关单位,经调研和试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了本规程。

本规程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技术规定和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

基本规定;4原材料;5配合比设计;6性能要求;7制备;8施工;9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和沈阳建筑大学

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本规程执行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

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沈阳市和平南大街88号;邮政编码:

110005;电子邮箱:wangyuan0799@126.com)。

本规程主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沈阳建筑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沈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东北大学

沈阳泰丰特种混凝土有限公司

沈阳兴玖玖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沈阳北方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广隆混凝土有限公司

沈阳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亚太混凝土有限公司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鞍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工程分公司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阳供电公司

宽甸满族自治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昌图县工程质量监督站

本规程起草人:王元唐明张大利鞠栋岳康立中郭佩玲程云虹宋东升

王忠义于大忠徐欣张帅孙大庆石勇瞿庆华高辉

李钧曲家波张志立赵利李雨亭康勇吕晶刘恩彦

曹庆波腾飞

本规程评审人:由世宽张玉书何振文常春刘德良杨国强李福源于永彬

1

孙国智

目次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原材料

4.1水泥

4.2骨料

4.3矿物掺合料

4.4化学外加剂

4.5拌合用水

5配合比设计

5.1一般规定

5.2配合比设计

5.3抗碳化耐久性设计

5.4抗冻害耐久性设计

5.5抗盐害耐久性设计

5.6抗硫酸盐腐蚀耐久性设计

5.7抑制碱—骨料反应有害膨胀

6性能要求

7制备

7.1一般规定

7.2原材料贮存

7.3计量

7.4搅拌

7.5运输

8施工

8.1一般规定

8.2泵送

8.3浇筑与成型

8.4养护

8.5雨期和冬期施工

9质量验收

条文说明

2

CONTENTS

1GeneralPrinciples

2Terms

3BasicRequirements

4RawMaterials

4.1Cement

4.2Aggregate

4.3SupplementaryCementitiousMaterials

4.4ChemicalAdmixtures

4.5MixingWater

5MixProportionDesign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MixProportionDesign

5.3ResistanceofConcretetocarbonizationDurabilityDesign

5.4ResistanceofConcretetoFreezingInjuryDurabilityDesign

5.5ResistanceofConcretetoSaltInjuryDurabilityDesign

5.6ResistanceofConcretetoSulphateAttackDurabilityDesign

5.7InhibitionDetrimentalExpansionofAlkali-aggregateRcaction

6PerformanceRequirements

7Preparation

7.1GeneralRequirements

7.2RawMaterialsStorage

7.3Measurement

7.4Agitate

7.5Transport

8Construction

8.1GeneralRequirements

8.2Pumping

8.3PouringandMolding

8.4Maintenance

8.5RainyPeriodandWinterConstruction

9AcceptanceofQuality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3

1总则

1.0.1为促进辽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应用普通混凝土的各类工程。

1.0.3本规程规定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技术,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以外,

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4

2术语

2.0.1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

通过优化设计选择原材料和生产工艺,能保证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

能,并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2.0.2混凝土工作性能workabilityofconcrete

混凝土满足施工要求、适宜于施工操作的性能的总称。

2.0.3混凝土耐久性durabilityofconcrete

混凝土在所处工作环境下,长期抵抗劣化外因与劣化内因的作用,维持其应有

性能的能力。

2.0.4混凝土体积稳定性volumestabilityofconcrete

混凝土凝结硬化后,抵抗收缩开裂,保持原有体积稳定的性能。

2.0.5劣化因素worseningfactors

劣化因素包括劣化外因和劣化内因。

2.0.6劣化外因externalworseningfactors

导致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中,与外部环境有关的部分。

2.0.7劣化内因internalworseningfactors

导致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中,与内部因素有关的部分。

2.0.8劣化现象degradationphenomenon

由劣化外因或劣化内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性能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

2.0.9容许劣化状态degradationallowance

伴随着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而出现的劣化状态中,尚能被结构正常使用所容许

5

的最低性能的要求。

3基本规定

3.0.1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必须满足

结构承载和正常使用功能要求。

3.0.2高性能混凝土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和预定功能进行耐久性设计。

3.0.3处于多种劣化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根据

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下列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

1水胶比不大于0.40;

228d龄期的6h总导电量小于l000C;

3300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大于80%;

4胶凝材料抗硫酸盐腐蚀试验的试件15周膨胀率小于0.4%,混凝土最大水

胶比不大于0.40;

5混凝土中可溶性碱总含量小于3.0㎏/m3。

3.0.4高性能混凝土在脱模后应进行保湿养护,宜以塑料薄膜覆盖或喷涂养护

剂。

6

4原材料

4.1水泥

4.1.1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

和《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GB748的规定。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

泥。

4.2骨料

4.2.1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细骨料应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粗河砂或

人工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和行业标准《普

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4.2.2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的碎石

或卵石。其压碎值δa宜小于8%。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宜采用15mm~25mm和5mm~15mm两级粗

骨料配合。

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8%,且不得混入风化颗粒。粗骨料的性能

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的规定。

4.2.3高性能混凝土不应采用碱活性骨料。

4.2.4对有冻害要求的混凝土,其骨料尚应符合表4.2.4的要求。

表4.2.4骨料的品质要求

细骨料粗骨料

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

吸水率(%)坚固性质量损失(%)吸水率(%)坚固性质量损失(%)

寒冷地区

≤3.0≤10≤2.0≤12

严寒地区

7

4.3矿物掺合料

4.3.1矿物掺合料宜采用硅灰、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天然沸石粉以及复合掺

合料等。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21/T1891的

规定。当采用其他矿物掺合料时,应先通过试验证明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方可采用。

4.3.2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的平均粒径宜小于10μm。

4.4化学外加剂

4.4.1高性能混凝土中采用的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并对混凝土和钢

材无害。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

4.5拌合用水

4.5.1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8

5配合比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要求,对混凝土的

工作性能,以及结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进行设计。

5.1.2耐久性设计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外部环境中劣化因素的作用,保证结

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超过容许劣化状态。

5.1.3依本章配合比设计配制出的混凝土性能应满足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

5.2配合比设计

5.2.1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满足《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的规定。

5.2.2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不宜大于l70㎏/m3。胶凝材料总量宜采用450㎏

/m3~600㎏/m3,其中矿物掺合料用量不宜大于表5.2.2的规定。宜采用较低的

水胶比,砂率宜采用37%~44%,减水剂掺量应根据工作性要求确定。

表5.2.2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质量的百分率

水泥品种

矿物掺合料

水胶比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种类

(不大于,%)(不大于,%)

≤0.405035

粉煤灰(Ⅰ级)

>0.404030

≤0.407055

粒化高炉矿渣粉

>0.406045

硅灰—1010

≤0.406050

复合矿物掺合料

>0.405040

5.2.3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283的规定。

9

5.3抗碳化耐久性设计

5.3.1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宜按下式确定:

W/B≤5.83c/(αt)+38.3(5.3.1)

式中:W/B——水胶比(%);

c——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m);

α——碳化区分系数,室外取1.0,室内取l.7;

t——设计使用年限(年)。

5.4抗冻害耐久性设计

5.4.1冻害地区可分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应根据冻害设计外部劣化因素的

强弱,按表5.4.1的规定确定水胶比的最大值。

表5.4.1不同冻害地区混凝土水胶比最大值

外部劣化因素水胶比(W/B)最大值

寒冷地区0.40

严寒地区0.38

5.4.2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

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规定的快冻法测定。应根据混凝土的冻融循

环次数按下式确定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指数,同时还应符合表5.4.2的要求。

Km=PN/300(5.4.2)

式中:Km——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指数;

N——混凝土试件冻融试验进行至相对弹性模量等于60%时的冻融循环次

数;

P——参数,取0.6。

10

表5.4.2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指数要求

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冻融循环次数抗冻耐久性指数Km

严寒地区≥300≥0.8

寒冷地区≥3000.60~0.79

5.4.3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

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规定的慢冻法测定。

5.4.4受海水作用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的抗冻性测定时,应以工程所在地的海水

代替普通水制作混凝土试件。当无海水时,可用3.5%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海水,

并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

规定的快冻法测定。抗冻耐久性指数可按式(5.4.2)确定,并应符合表5.4.2的

要求。

5.4.5受除冰盐冻融作用的混凝土,其抗冻性的测定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规定的单面冻融法测定。

测定盐冻前后试件单位面积质量的差值后,可按下式评价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Qs=M/A(5.4.5)

2

式中:Qs——单位面积剥蚀量(g/m);

M——试件的总剥蚀量(g);

A——试件受冻面积(m2)。

2

设计时,应确保混凝土在工程要求的冻融循环次数内,满足Qs≤l500g/m

的要求。

5.4.6对抗冻性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高性能混凝土的含气量应

达到4%~5%的要求。

5.5抗盐害耐久性设计

11

5.5.1抗盐害耐久性设计时,对海岸盐害地区,可根据盐害外部劣化因素分为:

准盐害环境地区(离海岸250m~1000m);一般盐害环境地区(离海岸50m~250m);

重盐害环境地区(离海岸50m以内)。

5.5.2高性能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宜小于胶凝材料用量的0.06%,并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5.5.3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宜以28d龄期、6h的总导电量(C)确定,

按《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规定执行。

5.5.4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按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采用(表5.5.4)。

表5.5.5盐害环境中混凝土水胶比最大值

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水胶比最大值

准盐害环境地区0.40

一般盐害环境地区0.38

重盐害环境地区0.35

5.6抗硫酸盐腐蚀耐久性设计

5.6.1抗硫酸盐腐蚀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其矿物组成应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