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500-2024 海域定级技术规范

DB44/T 2500-2024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500-2024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5-08
实施日期
2024-08-08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管辖海域的海级别划分工作,沿海地市管辖海域的级别划分工作可参照执行。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起草人:
贾后磊、田松、涂植凤、李珊、张翠萍、苏文
出版信息:
页数:3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5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500—2024

海域定级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lassificationonSeaArea

2024-05-08发布2024-08-08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500—2024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定级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3

6海域定级方法…………………5

7成果编制与管理………………7

附录A(资料性)海域定级指标体系………………………9

附录B(资料性)评价因子分值量化方法…………………14

附录C(资料性)海域定级技术报告大纲格式与内容……………………20

附录D(规范性)海域定级图件编绘图例图示及样式……………………22

附录E(规范性)海域定级矢量数据属性结构……………24

参考文献………………………25

I

DB44/T250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后磊、田松、涂植凤、李珊、张翠萍、苏文。

II

DB44/T2500—2024

海域定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广东省管辖海域的基本原则、定级单元确定、级别划分方法和图件制作等。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管辖海域的海级别划分工作,沿海地市管辖海域的级别划分工作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2025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HY/T123海域使用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域评价单元seaareaunitforassessment

将沿海行政区所辖海域按照规定大小划分的基本空间单位。

海域定级单元seaareaunitforclassification

将质量相近、空间上彼此相邻的若干海域评价单元圈围形成的空间区域。

注:海域定级单元与行政区划没有关联,但单元内资源质量和经济属性具有相对均一性。

海域分等gradationonseaarea

根据影响海域效益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海域使用价值的地域差异,运用定

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全国海域的综合质量水平等别化。

[来源:GB/T30745—2014,3.1]

海域定级classificationonseaarea

在沿海县级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海域资源利用程度、用海适宜

条件等因素对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进行评定划定级别的过程。

注:未制定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沿海县级行政区,逐级参照上一级已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海域级别的顺序在全县

(市、区)范围内统一排序。

[来源:GB/T30745—2014,3.2,有修改]

1

DB44/T2500—2024

近岸海域nearshorearea

距大陆海岸较近的海域。

注:已公布领海基点的海域指领海外部界限至大陆海岸之间的海域,北部湾一般指水深10m以浅海域。

[来源:GB/T19485—2014,3.3,有修改]

沿岸海域coastalarea

近岸海域之内靠近大陆海岸,水文要素受陆地气象条件和径流影响大的海域。

注:一般指距大陆海岸10km以内的海域。

[来源:GB/T19485—2014,3.4]

4总则

海域定级的基本原则

4.1.1综合分析原则

海域定级应按照海域使用类型,对海域区位、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状况及周边社会经济

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划分海域级别。

4.1.2海域分异原则

海域定级应充分体现海域资源的稀缺性,区分海岸线、海湾等资源的空间价值和水质、底质等条件

的资源价值差异。

4.1.3主导因素原则

海域定级应重点分析影响海域利用质量优劣和资源价值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差异,突出主导因素

的影响并赋予较高的权重。

级别划分要求

依据县(市、区)管辖海域特征,针对海域分异性强、价值差异大的填海造地用海和非透水构筑物

用海,可划分3-6个级别,一般3级为宜;其它用海方式可划分1-2个级别。

级别的表示用罗马字母I、II、III等表示。

评价单元确定

采用标准网格划分法,原则上海域评价单元设置为1km×1km网格。沿岸海域,可适当提高网格精度;

近岸海域,可适当降低网格精度。

海域定级的内容

海域定级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海域定级指标体系构建;

——数据获取、预处理及标准化;

——海域评价单元划分及综合分值计算;

——海域定级单元划定及面积量算;

——海域定级技术报告编制及图件编绘。

2

DB44/T2500—2024

海域定级的工作流程

海域定级的工作流程具体为:

a)前期工作准备。国家划分了沿海各省、直辖市所辖海域的等别,海域定级应在国家海域分等的

基础上进行。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应掌握海域分等情况,广泛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编制任务书和

开展现场踏勘等;

b)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海域特点,对影响海域使用效益的海域自然条件、海域资源利用程度等因

素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合适的评价因子,并依据定级因素及评价因子对不同用海方式的影响程

度,确定其权重值;

c)海域级别划定。可采用标准网格划分法,划分评价单元,并对评价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

权重加权计算各海域评价单元综合分值,通过数轴法等方法确定海域级别数量后,依据评价单

元得分情况划定海域定级单元,根据实际情况局部优化调整后,划定海域级别;

d)成果编制。编制海域定级技术报告,编绘图件和制作矢量数据。

资料搜集与现场踏勘

标海域自然条件特尔斐测定法

海域资源利用

体层次分析法

筛选定级因素和评价因子确定定级因素和评价因子权重

海划分海域评价单元数据获取、预处理及标准化

海域评价单元综合分值计算

划异常斑块剔除包络线取直

海域定级单元划定

成果编制

图1工作流程图

5定级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资料收集

5.1.1资料内容

3

DB44/T2500—2024

海域定级工作应充分收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基础地理信

息等资料。

——自然资源数据,主要包括海岸线、海岛、海湾、港口、海洋生物、海洋旅游等资源数据;

——生态环境数据,主要包括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海水水质、海底底质、海洋

生态等数据;

——社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各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毗邻的土地

价格等数据;

——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包括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

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等;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行政区划、海域勘界、遥感影像等数据。

5.1.2资料要求

数据资料应注重时效性和可靠性,具体要求为: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数据等以基准年近3年数据为准,海洋生态环境数据应是由具有国家

级、省级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资质的单位提供;

——气候气象数据应为长期历史统计数据;

——社会经济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等,应以政府公布数据或公开出版数据为准,社会经济数据等

以基准年近2年数据为准;

——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应是现行有效的;

——遥感影像以海域定级基准年为准。

数据处理

5.2.1数据处理要求

资料应处理成常用地理信息软件可编辑的矢量数据,并统一数学基础,具体要求为:

——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

5.2.2数据标准化

5.2.2.1极值标准化

对于可进行线性变换的数据,宜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见公式(1)。

xx−

f=imin

ixx−

maxmin·········································································(1)

式中:

𝑓𝑖——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评价因子x对应的标准化值,值域为[0,1];

𝑥𝑚𝑖𝑛——全部评价单元中的评价因子x的最小值;

𝑥𝑚𝑎𝑥——全部评价单元中的评价因子x的最大值;

𝑥𝑖——第i个评价单元评价因子x的初始值。

4

DB44/T2500—2024

5.2.2.2极值对数标准化

对于分值差异很大的情况,宜采用极值对数标准化,见公式(2)。

lnlnxx−

imin·····································································(2)

fi=

lnlnxxmaxmin−

式中:

𝑓𝑖——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评价因子x对应的标准化值,值域为[0,1];

𝑥𝑚𝑖𝑛——全部评价单元中的评价因子x的最小值;

𝑥𝑚𝑎𝑥——全部评价单元中的评价因子x的最大值;

𝑥𝑖——第i个评价单元评价因子x的初始值。

5.2.2.3标准化赋值

对于不适宜采用极值标准化和极值对数标准化的数据,如海岸质量指数、占用岸线指数、自然保护

地距离指数、海滨浴场距离指数、交通条件发达指数等评价因子,宜采用标准化赋值方法,值域为[0,1],

具体赋值方式见附录B。

6海域定级方法

指标体系构建

6.1.1指标体系构成

指标体系由定级因素与评价因子两个层级构成。定级因素分为海域自然条件、海域资源利用程度、

海域区位条件和用海适宜条件4个方面,每个定级因素包括若干评价因子。

6.1.2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评价因子选取应注重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具体原则为:

——易获取。可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

——可量化。通过标准化处理,可以数值形式定量表示评价因子的差异;

——独立性。同一定级因素的评价因子应相互独立,具备唯一性。

6.1.3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依据HY/T123中规定的用海方式及其特征,对有等别差异的15类用海方式,构建了A、B、C、D、E、

F等6类指标体系,具体见附录A。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用海和其他用海方式,区域差异不明显,不开展

定级工作。不同用海方式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如下:

——工业、交通运输、渔业基础设施等填海,城镇建设填海,农业填海造地用海和非透水构筑物

用海,均属于完全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特征的用海方式,采用A类指标体系;

——透水构筑物用海,采用B类指标体系;

——港池、蓄水用海和专用航道、锚地用海,均属于交通运输用海,采用C类指标体系;

——围海养殖、开放式养殖用海、其他围海和其他开放式用海,主要反映渔业用海特征,采用D

类指标体系。其中围海养殖、开放式养殖用海,采用D1类指标体系;其他围海和其他开放

式用海,采用D2类指标体系;

——围海式游乐场、浴场用海、开放式游乐场用海,反映旅游娱乐用海特征,采用E类指标体

系;

5

DB44/T2500—2024

——盐田用海,采用F类指标体系。

权重确定

6.2.1权重确定原则

权重反映定级因素和评价因子对海域质量的影响程度。权重确定的原则为:

a)权重值对海域质量影响的大小呈正比,数值在0-1(含1)之间,各定级因素的权重值之和为1;

b)定级因素涉及的评价因子权重值在0-1(含1)之间,每个定级因素包含的评价因子权重值之

和为1;

c)可选用特尔斐测定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也可两种方法结合。

6.2.2权重确定方法

6.2.2.1特尔斐测定法(Delphi方法)

特尔斐测定法,即专家打分法,按公式(3)计算确定。参与打分的专家应包括业内权威专家、海

域管理者或用海主体等,总人数不少于10人。专家按照附录A的格式独立打分。

n

·································································(3)

aanjmjji==/,1,2,...,

i=1

式中:

aj——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

aji——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评分;

n——专家数量;

m——评价指标总数。

6.2.2.2层次分析法(AHP方法)

对定级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组成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值。定级因素相对重要性判别可使用特

尔斐测定法的数据,判断矩阵应通过一致性检验。

综合分值计算方法

评价单元综合分值按公式(4)计算:

nm·········································································(4)

Yi=wkwjxij

kj==11

式中:

Yi——第i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

wk——定级因素k的权重值;

wj——评价因子j的权重值;

xij——第i个评价单元评价因子j的分值;

n——定级因素个数;

m——评价因子个数。

评价因子分值量化方法见附录B。

海域级别划定

6.4.1级别数量确定

6

DB44/T2500—2024

级别数量确定可采用数轴法或聚类分析法。

——数轴法:将评价单元综合分值标绘在数轴上,根据数轴上综合分值实际聚合程度,确定海域级

别数量和级别临界值。

——聚类分析法:对评价单元综合分值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效果确定海域级别数量和级别临界

值。

6.4.2定级单元边界划定

根据海域级别临界值,将同一级别的相邻评价单元进行合并,形成定级单元包络线。

定级单元不宜破碎化,其边界应保持平直。宜根据实际剔除细碎斑块,对锯齿状定级单元进行取直

处理,划定海域级别边界。

相邻同级别评价单元数小于3的,不纳入本级定级单元;对于形成孤岛的定级单元,单元面积占邻

域面积5%以内的,纳入邻域定级单元。

对于折线和锯齿状分布的定级单元,按照减少拐点、降低曲折度的原则,对其进行取直处理。

面积量算

根据海域定级结果,按地理位置确定投影基准,进行面积量算。

——粤西地区:中央经线采用东经111°;

——珠三角地区:中央经线采用东经114°;

——粤东地区:中央经线采用东经117°;

面积量算可借助地理信息软件实现。

海域级别管理线确定

为便于海域管理和实际操作,可计算A~F类评价单元综合分值的平均值,再按照6.4的相关规定划

定海域定级单元后提取海域定级分界线,并通过征求海洋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确定不同海域级别

的最终管理线。

7成果编制与管理

海域定级技术报告

海域定级工作应编制技术报告,报告大纲及编写格式参照附录C。

海域定级图件

海域定级图件按海域使用类型或用海方式分别编制,应反映海域定级单元或海域级别管理线,并包

含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海岛、等深线等基础地理信息。图件编绘应进行必要的图面整饰,图例图示

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出图比例尺可参照GB/T20257的相关要求。

海域定级矢量数据包括海域定级单元和海域级别管理线,采用ESRIShapefile格式,应符合附录

E的要求。

海域定级成果更新与归档

7.3.1成果更新

根据海域定级因素变化的范围和程度,采取下列方式:

——定级成果使用3年以上,可对海域进行全面或局部评定,更新成果;

7

DB44/T2500—2024

——因海域质量发生较大变化或毗邻陆域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已有的海域级别成果不能满足

沿海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对海域进行评定,更新成果。

成果更新工作中,应尽量利用原有资料,使新老资料具有连续性。

7.3.2成果归档

海域定级成果应进行归档,内容主要包括:

——海域定级技术报告;

——海域定级图件;

——海域定级矢量数据。

成果更新后的资料作为当前海域定级成果归档。

原海域定级成果作为历史资料归档。

8

DB44/T2500—2024

A

A

附录A

(资料性)

海域定级指标体系

A.1A类指标体系

适用于表示工业、交通运输、渔业基础设施等填海,城镇建设填海,农业填海造地用海和非透水构

筑物用海。

表A.1A类指标体系

定级因素权重评价因子权重备注

海岸质量指数

水深指数

海域自然条件海水质量指数

底质质量指数

合计1

占用海湾指数

占用岸线指数

海域资源利用程度

岸线稀缺指数

合计1

城区距离指数

海滨浴场距离指数

海域区位条件

自然保护地距离指数

合计1

交通条件发达指数

用海适宜条件毗邻相同用地类型土地价格

合计1

合计1

A.2B类指标体系

适用于透水构筑物用海。

表A.2B类指标体系

定级因素权重评价因子权重备注

海岸质量指数

水深指数

海域自然条件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