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233-2003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 19233-2003 Measurement method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light-duty vehicl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3年07月
-
2008年02月
-
2020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起草人:
- 许拔民、郑贺悦、陆红雨、方茂东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2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9233-2003
前言
本标准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1997年1月1日生效的ECER101-02法规《就二氧化碳排
放量和姗料消耗量对装内姗机轿车认证的统一规定》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取消了该法规中不适用的
管理性内容,并将该法规中的附录2-通知书”的内容改写为本标准的附录A'试‘验结果报告”。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除ECER101-02法规规定的M,类车辆外,也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
3.5t的喊类和N:类车辆。
本标准虽然将ECER101-02法规中作为型式认证值和生产一致性检查内容的CO:均改为嫌料消
耗量(EF),但在测得燃料消耗量的同时,也可测得CO:排放量。
本标准在编写中参照采用了欧盟(EU)93/116/EC指令关《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燃料消耗
量》的编写格式。
本标准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拔民、郑贺悦、陆红雨、方茂东。
标准分享网免费下载
GB/T19233-2003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在模拟城市和市郊工况循环下,通过测定排放的二氧化碳(C02)、一氧化碳
(CO)和碳氢化合物(HC),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料消耗量的试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点燃式发动机或压燃式发动机为动力,最大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50km/h的M,
类车辆,也可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t的M:类和N,类车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方法(密度计法)
GB18352.2-2001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II)
术语和定义
GB18352.2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一般要求
4.1按照GB18352.2-2001附录C附件CA中所述的模拟市区和市郊行驶工况的试验循环,测量
C02.CO和HC的排放量。
4.2C02.CO和HC的排放测试结果用克每千米(g/km)表示,圆整至最接近的整数。
4.3按照第7章的计算方法,利用测得的CO-CO和HC排放量,以碳平衡法计算燃料消耗量。计算
结果圆整至小数点后一位。
4.4试验燃料
试验时应使用GB18352.2-2001附录G中规定的相应基准撼料。
为了进行4.3所述的计算,需采用下列燃料参数:
a)密度:按照GB/T1884的方法在试验燃料上测得;
b)氢一碳比:采用固定值,汽油为1.85,柴油为1.86.
5试验条件
5.1试验车辆
5.1.1车辆的机械状态应良好。试验前车辆至少应行驶3000km,且少于15000km.
5.1.2应按制造厂的规定调整发动机和车辆操纵件。应特别注意怠速设定(转速和排气中的CO和
HC含量)、冷起动装置和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的调整。
5.1.3试验室可检查进气系统的密封性,以避免额外进气影响雾化。试验室可检查车辆的性能是否符
合制造厂的规定,能否在正常行驶条件下运行,特别是能否实现正常的冷、热起动。
5.1.4试验前,车辆应置于温度保持为293K至303K(20℃至300C)的室内进行处理。此处理期至少
为6h,直至发动机的润滑油和冷却液温度达到室温的士2K范围内。在制造厂的要求下,车辆可在正
常温度下行驶后30h内进行试验。
GB/T19233-2D03
在制造厂的要求下,装汽油发动机的车辆可按照GB18352.2-2001的E.5.1.11规定的运转循环
进行预处理;装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可按照GB18352.2-2001的C.5.3规定的规程进行预处理。
51.5试验期间,只应使用车辆的功能性设备。若化油器具有手动进气预热装置,应置于爱“季,位置。
一般来讲,车辆正常行驶所需的辅助设备必须处于工作状态。
5.1.6若为温控水箱风扇,应按其在车辆上的正常状况工作。乘客舱的暖气系统和空调系统都应关
闭,而其压缩机应正常工作。
5,1.7若装有增压装置,则应在试验状态下正常工作。
52润滑油
应使用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润滑油,并在试验结果报告中注明。
5_3轮胎
轮胎应是车辆制造厂作为车辆原始装备所规定的类型之一,按车辆制造厂根据试验负荷和车速所
推荐的压力进行充气(如有必要,按试验台架的试验条件进行调整)。所用充气压力应在试验结果报告
中注明。
6COZ,CO和HC排放量测量
5.,试脸循环
试验循环按GB18352.2-2001附件CA所述,包括1部(市区行驶)和Z部(市郊行驶)两部分。此
附件中所有运行规定均适用于C02,CO和HC的测量。
6.2测功机设定
按GB18352.2-2001附录C的规定,进行测功机的负荷和惯量的设定.
卜3排放量计算
6.3.1一般条掀
气态污染物排放量用下式进行计算:
miV-XQixQ,X10-,。…“···,·一、··…(1)
d
式中:
Mi—污染物z的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
Vm,—校正至标准状态(273.2K和101.33kPa)的稀释排气容积单位为升每次试验(L/试验);
Q:标准状态(273.2K和101.33kPa)下污染物i的密度、单位为克每升(g/1-)s
砚—稀释排气中污染物i的浓度,并按稀释空气中污染物i的含量进行校正,pp-,。如C用容
积百分数表示,则系数10“由1。一’替代。
d—试验循环期间的行驶距离,单位为千米(km).
6_3.1.2容积测定
,‘当使用孔板或文丘里管控制恒定流量的变稀释度装置计算容积时,连续记录显示容积流量
的参数,并计算试验期间的总容积。
6.3.t2,2当使用容积泵计算容积时,用下式计算包括容积泵的系统内的稀释排气容积:
V=VaXN一(2)
式中:
V.—稀释排气容积(校正前),单位为升每次试验<L/试验);
Vo—试验条件下容积泵送出的气体容积,单位为升每转(L/r);
N—每次试验的转数,单位为转(r)e
均pP二是10-'体积比,以下同
标准分享网免费下载
GB/T19233-2003
.3将稀释排气容积校正至标准状态。用下式校正稀释排气容积:
Vm,=VXK,X会(3)
式中:
273.2二2.696(KXkPa')(4)
101.33
式中:
PP—容积泵进口处的绝对压力,单位为千帕((kPa)s
TP—试验期间进人容积泵的稀释排气的平均温度,单位为升(K),
计笼取样势中污染物的校正浓度
C;一C-Ca\‘一1DF/1(5)
式中:
G—经稀释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校正后稀释排气中污染物£的浓度,PPM或体积分数%,
C.—稀释排气中污染物£测定浓度,PPM或体积分数%;
口—稀释空气中污染物i测定浓度,PPM或体积分数%;
DF—稀释系数。
稀释系数的计算如下:
13.4
DF……。二。..……。·。….…。(6)
C-,+(CHC+Cco)X10-"
式中:
Cco,—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CO:的浓度,体积分数%;
Cxc—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HC的浓度,ppmc=
Cco—取样袋内稀释排气中CO的浓度,PPM.
举例
.1教据
.1.1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23'C=296.2K,
大气压力:Pa=101.33kPa,
.1.2测得的容积;并换算至标准状态:
V=51961L/试验
.1.3分析仪读数(见表1):
衰1分析仪读致
稀释排气样气稀释空气样气
HO92ppm3.0pp.
CO470ppm0pp.
COz体积分数1.6%体积分数0.03%
appmC当it,
6.3.1.4.2计算
6.3.1.4.2.1稀释系数(DF)「见公式(6)]
13.4
DF=8.091
1.6+(92+470)X10-
6.3.1.4.2.2计算经校正的取样袋中污染物的浓度:
GB/T192332003
HC排放量见〔公式(5)和(1)]
CHC一92一3(18.091=89.371ppm
QHC=0.619g/L
M}c=89.371X51961X0.619X10X典g/km
a2.d88
CO排放量[见公式(1)]
Qco=1.25g/L
M,=470X51961X1.25X10-`X典
推荐标准
- JJF 1294-2011 超声探伤仪换能器校准规范 2011-07-04
- JG/T 329-2011 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 2011-07-04
- JG/T 183-2011 住宅整体卫浴间 2011-07-04
- JG/T 324-2011 建筑幕墙用陶板 2011-07-04
- JJF 1291-2011 验光仪型式评价大纲 2011-07-04
- JJF 1292-2011 焦度计型式评价大纲 2011-07-04
- JG/T 184-2011 住宅整体厨房 2011-07-04
- WS/T 336-2011 前列腺癌诊断 2011-07-01
- JJG 1070-2011 0.5 MHz~5 MHz标准水听器(二换能器互易法) 2011-07-04
- JJF 1293-2011 静电激励器校准规范 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