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734-2008 耳穴名称与定位
GB/T 13734-2008 Nomenclature and loca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2年10月
-
2008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起草人:
- 周立群、赵百孝
- 出版信息:
- 页数:65页 | 字数:12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1.020
C10
a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
GB/T
13734—1992
代替GB/T
耳穴名称与定位
Nomenclatureandlocationofauricular
points
2008-07-0
2008-04-23发布1实施
宰瞀鹘紫瓣警襻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13734--2008
GB/T
目次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2.1耳郭方位术语…………………·
2.2耳郭表面解剖名称及有关术语………………·
3耳穴名称与定位的说明……………·…-……-…·I●,,●5
4耳穴名称与定位·………-………··5
4.1耳轮穴位………·5
4.2耳舟穴位…………………-……6
4.3对耳轮穴位…··………………·-6
4.4三角窝穴位…………………·…7
4.5耳屏穴位…………·……-……-7
4.6对耳屏穴位………’……·……‘‘7
4.7耳甲穴位…………………·……··……………·8
4.8耳垂穴位……··………-…··…。‘9
4.9耳背穴位……………·…………9
4.10耳根穴位………··………·……‘9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图示………一
附录B(规范性附录)耳穴名称与定位命名原则及定位原则…··
附录C(规范性附录)耳郭基本标志点、线的划定及耳郭分区说明
附录D(资料性附录)耳穴名称与定位文献考……·……………·
参考文献…-…………·
耳穴中文名称索引…………………··m盯嬲∞的叭
GB/T
刖菁
1
本标准代替GB/T3734一】992((耳穴名称与部位》,与GB/T13734—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标准名称《耳穴名称与部位》为《耳穴名称与定位》;
1373413734
——将G吖T1992中“图例”调整为“图示”(本标准的附录A;G13/T1992的附录A);
——增加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命名原则、定位原则(本标准的附录B);
——将GB/T13734—1992中“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耳郭标志点、线的设定”.“耳郭分区说
l
明”调整为规范性附录c(本标准的附录C;GB/T37341992的第4章、第5章、第6章);
——增加“4.1.6耳尖前”,“4.1.8耳尖后”;
137341
——调整GB/T992“术语和定义”中以下术语的描述:
1
1)“后方”(本标准的2.1.4;GB/T3734一l992的2.4);
2)13734一1992的2.6);
“下方”(本标准的2.1.6;GB/T
137341992的3.1.2a);
3)“耳轮”(本标准的2.2.1.2.1;GB/T
4)“耳轮脚棘”(本标准的2.2.1.2.3;GB/T13734--1992的3.1.2c);
1992的3.1.2e);
5)“耳轮结节”(本标准的2.2.1.2.5;GB/T13734
13734—1992的3.1.8b);
6)“对屏尖”(本标准的2.2.1.8.2;GB/T
137341
——调整GB/T992“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中以下定位的描述:
13734—1
1)“交感”(本标准的4.3.7;GB/T992的7.3.7);
13734
1992的7.7.21);
2)“内分泌”(本标准的4.7.21;GB/T
13734l
3)“上耳根”(本标准的4.10.1;GB/T992的7.10.】);
4)“下耳根”(本标准的4.】0.3;GB/T13734—1992的7.10.3);
——修改GB/T13734一l992图12的耳背穴位编码R。、R。与所代表穴位的位置对应关系(本标准
13734一l992的图12);
附录A的图A.12;GB/T
137341
——增加GB/T992图14、图15的扁桃体穴区中的分区线,使穴区与分区对应更明确(本
1
5;GB/T3734—1992的图14、图l5);
标准附录A的图A.14,图A.1
——增加有关耳穴名称和定位沿革的文献资料(本标准附录D)及参考文献(本标准的参考文献)。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针灸学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立群、赵百孝。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姗姗、刘清国、王小红。
本标准于1992年10月首次发布。
1
GB/T
耳穴名称与定位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耳穴的名称和耳穴的标准定位。
本标准适用于耳穴名称与定位。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耳郭方位术语
2.1.1
耳郭正面frontoftheauricle
耳郭的前外侧面,见图A.1。
2.1.2
oftheauricle
耳郭背面back
耳郭的后内侧面,统称耳背,见图A.2。
2.1.3
前方anterior
耳郭近面颊的一侧,见图A.1.图A.2。
2.1.4
后方posterior
耳郭近乳突的一侧,见图A.1,图A.2。
2.1.5
上方superior
耳郭近头顶的一侧,见图A.1,图A.2。
2.1.6
下方inferior
耳郭近肩的一侧,见图A.1,图A.2。
2.1.7
内侧medial
耳郭近正中矢状面的一侧,见图A.3。
2.18
外侧lateral
耳郭远正中矢状面的一侧,见图A.3。
2.2耳郭表面解剖名称及有关术语
2.21耳郭正面
2.21.1耳垂
2.21.1.1
耳垂lobe
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见图A.4。
13734--2008
GB/T
2.2.1.1.2
oflobe
耳垂前沟anteriortheear
groove
耳垂与面部之间的浅沟,见图A.4。
2.2.1.2耳轮
2.2.1.2.1
耳轮helix
耳郭外侧边缘的卷曲部分.见图A.4。
2.2.1.2.2
crus
耳轮脚helix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见图A.4。
2.2.1.2.3
ofthehelixcrus
耳轮脚棘spine
耳轮脚和耳轮之间的隆起,见图A.4。
2.2.1.2.4
ofthehelixcrus
耳轮脚切迹notch
耳轮脚棘前方的凹陷处.见图A.4。
2.2.1.2.5
耳轮结节helixtubercle
耳轮外上方的膨大部分,见图A.4。
2.2.1.2.6
cauda
耳轮尾helix
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见图A.4。
2.2.1.2.7
notch
轮垂切迹helix-lobe
耳轮和耳垂后缘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
2.2.1.2.8
耳轮前沟anteriorofthehelix
groove
耳轮与面部之间的浅沟。见图A.4。
2.2.1.3对耳轮
2.2.1.3.1
对耳轮antihelix
与耳轮相对呈“Y”字形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见图A.4。
2.2.1.3.2
ofantihelix
对耳轮体body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见图A.4。
2.2.1.3.3
antihelixcrus
对耳轮上脚superior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见图A.4。
2.2.1.3.4
antihelixcrus
对耳轮下脚inferior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见图A.4。
'
1
GB/T
2.2.1.3.5
notch
轮屏切迹antihelix-antitragus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
2.2.1.4耳舟
耳舟scapha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见图A.4。
2.2.1.5三角窝
fussa
三角窝triangular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见图A.4。
2.2.1,6耳甲
2.2.1.6.1
耳甲concha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见图A.4。
2.2.1.6.2
concha
耳甲艇cymba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见图A.4。
2.2.1.6.3
concha
耳甲腔cavum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见图A.4。
2.2.1.7耳屏
2.2.1.7.1
耳屏tragus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见图A.4。
2.2.1.7.2
notch
屏上切迹supratragic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
2.2.1.7.3
ofthe
上屏尖apexuppertragus
耳屏游离缘上隆起部。见图A.4。
2.2.1.7.4
ofthelower
下屏尖apextragus
耳屏游离缘下隆起部,见图A.4。
2.2.1.7.5
ofthe
耳屏前沟anteriortragos
groove
耳屏与面部之间的浅沟,见图A.4。
2.2.1.8对耳屏
2.2.1.8.1
对耳屏antitragus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见图A.4。
2.2.1.8.2
ofthe
对屏尖apexantitragos
对耳屏游离缘隆起的顶端,见图A.4。
3
13734--2008
GB/T
2.2.1.8.3
notch
屏问切迹intertragic
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见图A.4。
2.2.1.9外耳门
oftheexternalmeatus
外耳门orificeauditory
耳甲腔前方的}L窍,见图A.4。
2.2.2耳郭背面
2.2.2.1
ofthehelix
耳轮背面back
耳轮背部的平坦部分,见图A.5。
2.2.2.2
ofthehelixcauda
耳轮尾背面back
耳轮尾背部的平坦部分,见图A.5。
2.2.2.3
oftheearlobe
耳垂背面back
耳垂背部的平坦部分,见图A.5。
2.2.2.4
ofthe
耳舟隆起prominencescapha
耳舟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
2.2.2.5
ofthefossa
三角窝隆起prominencetriangular
三角窝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
2.2.2.6
oftheconcha
耳甲艇隆起prominencecymba
耳甲艇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
2.2.2.7
ofthecavumconcha
耳甲腔隆起prominence
耳甲腔在耳背呈现的隆起,见图A.5。
2.2.2.8
oftheantihelixevils
对耳轮上脚沟groovesuperior
对耳轮上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
2.2.2.9
oftheinferiorantihelixcrus
对耳轮下脚沟groove
对耳轮下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
2.2.2.10
oftheantihelix
对耳轮沟groove
对耳轮体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
2.2.2.11
ofthehelixcrus
耳轮脚沟groove
耳轮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
2.2.2.12
ofthe
对耳屏沟grooveantitragus
对耳屏在耳背呈现的凹沟,见图A.5。
4
1
GB/T
2.2.3耳根
2.2.3.1
root
auricular
上耳根superior
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上处,见图A.5。
2.2.3.2
下耳根inferiorauricularroot
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下处,见图A.5。
3耳穴名称与定位的说明
下列说明适用于耳穴名称与定位:
a)规定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命名原则和定位原则,见附录B。
b)划定耳郭基本标志线,设定耳郭标志点、线,对耳郭进行分区.见附录C及图A.6~图A.13。
c)耳穴曾用名、并用名及沿革文献,参见附录D。
d)耳穴名称与定位书写格式为:耳穴中文名称汉语拼音穴位分区编号4
定位
e)耳穴名称与定位见图A.14~图A.17。
4耳穴名称与定位
4.1耳轮穴位
4.1.1耳中6rzhSng(HXl)
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
4.1.2直肠zhich6ng(HX2)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
4.1.3尿道ni&od60(HXj)
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
4.1.4外生殖器waish5ngzhiqi(HX4)
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
4.1.5肛门gSngm6n(HXs)
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
4.1.6耳尖前6
rlidnqi6n(H)(5)
在耳郭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前部,即耳轮6区。
4.1.7耳尖§rji6n(HX6Ⅲ)
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
4.1.8耳尖后§rIiSnh6u(Hx7)
在耳郭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后部,即耳轮7区。
4.1.9结节ji6ji6(HX8)
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
4.1.10轮116nyi(HX9)
在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9区。
16n6
4.1.11轮2r(HXlo)
在轮1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0区。
a大写字母标示该穴位所在解剖分区英文缩写;下标数字为该穴位所在分区编号;
下标字母代表含义分别为:i一两穴区交界,a一该穴区前端,p该穴区后缘.1一该穴区下缘.u~该穴区上缘
5
13734--2008
CB/T
4.1.12轮316nsSn(HX¨)
在轮2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1区。
4.1.13轮416nsi(HXt2)
在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2区。
4.2耳舟穴位
4.2.1指zhT(SFl)
在耳舟上方处,即耳舟1区。
4.2.2腕w抓(SF2)
在指区的下方处,即耳舟2区。
4.2.3风溪fE≥ngxT(SF㈨;)
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l、2区交界处。
4.2.4肘zh6u(SF3)
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
4.2.5肩】ian(SF4,5)
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5区。
4.2.6锁骨su695(SF6)
在肩区的下方处,即耳舟6区。
4.3对耳轮穴位
4.3.1跟g§n(AHl)
在对耳轮上脚前上部,即对耳轮1区。
4.3.2趾zhT(AH2)
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2区。
4.3.3踝hu6i(AH3)
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3区。
4.3.4膝xi(AH4)
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即对耳轮4区。
4.3.5髋kudn(AH5)
在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即对耳轮5区。
4.3.6坐骨神经zu69口sh6nj_ng(AH6)
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
4.3.7交感JiSogSn(AH6。)
在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
4.3.8臀t6n(AH7)
在对耳轮下脚的后l/3处,即对耳轮7区。
4.3.9腹fQ(AH8)abdomen
在对耳轮体前部上Z/5处,即对耳轮8区。
4.3.10腰骶椎旧odTzhu-(AH9)
在腹区后方,即对耳轮9区。
4.3.11胸xiOng(AHlo)
在对耳轮体前部中Z/5处,即对耳轮lo区。
4.3.12胸椎xi6ngzhuT(AHll)
在胸区后方,即对耳轮11区。
6
1
GB/T
4.3.13颈jYng(AHl2)
在对耳轮体前部下l/5处,即对耳轮12区。
4.3.14颈椎JTngzhuT(AHl3)
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13区。
4.4三角窝穴位
4.4.1角窝上ji60w6sh6ng(TFl)
在三角窝前]/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
4.4.2内生殖器n@ish#ngzh[qi(TF2)
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
4.4.3角窝中Ji60w6zh6ng(TF3)
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
4.4.4神门sh@nm@n(TF4)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
4.4.5盆腔p@nqiang(TF5)
在三角窝后l/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
4.5耳屏穴位
4.5.1上屏sh6ngpfng(TGl)
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即耳屏l区。
4.5.2下屏xibping(TG2)
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即耳屏2区。
4.5.3外耳w6i@r(TGl。)
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即耳屏1区上缘处。
4.5.4屏尖plngjiSn(TGl。)
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即耳屏1区后缘处。
4.5.5外鼻w6ibi(TGⅥI)
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1、2区之间。
4.5.6肾上腺sh6nshangxi6n(TG2,)
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
4.5.7咽喉ydnh6u(TG3)
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即耳屏3区。
4.5.8内鼻n§ibi(TG.)
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4区。
4.5.9屏间前pfngJianqi6n(TG21)
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屏2区下缘处。
4.6对耳屏穴位
4.6.1额6(ATl)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l区。
1)
4.6.2屏间后pingii6nh6u(ATl
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即对耳屏1区下缘处。
4.6.3颞hi@(AT2)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2区。
4.6.4枕zh@n(AT3)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
13734--2008
GB/T
4.6.5皮质下刚zh、xi6(AB)
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
4.6.6对屏尖dumpingjian(ATⅥ.4I)
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即对耳屏1、2、4区交点处。
4.6.7缘中yu6nzhSng(AT2…3·)
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即对耳屏2、3、4区交点处。
4.6.8脑干nS096n(AT¨·)
在轮屏切迹处,即对耳屏3、4区之间。
4.7耳甲穴位
4.7.1口k6u(C01)
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1区。
4.7.2食道shfdSo(C02)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2区。
4.7.3贲门b§nm6n(c03)
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3区。
4.7.4胃w61(C04)
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4.7.5十二指肠shi6rzhi"ch6ng(C05)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i/3处,即耳甲5区。
4.7.6小肠xi50ch6ng(C06)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P,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6区。
4.7.7大肠d6ch6ng(C07)
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
4.7.8阑尾16nw§i(C06Ⅲ)
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即耳甲6、7区交界处。
4.7.9艇角tingji60(C08)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前部,即耳甲8区。
4.7.10膀胱p6ngguSng(C09)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即耳甲9区。
4.7.11肾sh6n(C01D)
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
4.7.12输尿管shoni609uSn(c09.…)
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即耳甲9、10区交界处。
4.7.13胰胆yld6n(C011)
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1区。
4.7.14肝gan(C012)
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
4.7.15艇中tYngzhSng(C06.…)
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即耳甲6、lO区交界处。
3)
4.7.16脾pi(C01
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
4.7.17心xTn(COl5)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
8
GB/T
4.7.18气管q、gu6n(C016)
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即耳甲16区。
4.7.19肺矧(CO,4)
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
4.7.20三焦senijao(C017)
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17区。
4.7.21内分泌n6ifenmi(C018)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底部,即耳甲18区。
4.8耳垂穴位
4.8.1牙y6(LO,)
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
4.8.2舌s哺(L02)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
4.8.3颌帕(L03)
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
4.8.4垂前chuiqI舒(L04)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
4.8.5眼ySn(LOs)
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
4.8.6内耳n6i6r(L06)
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
4.8.7面颊mi6njia(L05M)
在耳垂正面眼区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6区交界处。
4.8.8扁桃体bi5nt60tT(L07,¨)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7、8、9区。
4.9耳背穴位
4.9.1耳背心6rb6ixfn(P1)
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
4.9.2耳背肺6rb6if6i(P2)
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
4.9.3耳背脾6rbeipf(P3)
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
4.9.4耳背肝6
rb6igan(P4)
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
4.9.5耳背肾(≥rb6ish6n(P5)
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
4.9.6耳背沟6rbeigSu(Ps)
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4.10耳根穴位
4.10.1上耳根shSn96r96n(R1)
在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上处。
4.10.2耳迷根6rmfgSn(R2)
在耳轮脚沟的耳根处。
4.10.3下耳根xi6#r96n(R3)
在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下处。
GB/T13734--200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图示
一轮郭线
外侧面基本标志线和穴区线
…
内侧面基本标志线和穴区线
·外侧面以点表示的穴位
n被遮盖的以点表示的穴位
。外耳门
***同一穴区中的分区线
后方
图A.1耳郭方位示意图(正面)
O
GB/T13734--2008
前方————后方
图A.2耳郭方位示意图(背面)
13734--2008
GB/T
对耳轮
图A.3耳郭方位示意图(内侧面)
12
13734--2008
GB/T
图A.4耳郭解剖名称示意图(正面)
1
GB/T3734--2008
图A.5耳郭解剖名称示意图(背面)
GB/T
对
图A.6耳郭基本标志线示意图
5
13734--2008
GB/T
AB线
BD线
BC线
图A.7补充设定的耳郭标志点或线条示意图
16
13734--2008
GB/T
图A.8标准耳郭分区示意图(正面)
7
13734--2008
GB/T
图A.9标准耳郭分区示意图(背面)
1
GB/T
图A.10标准耳郭分区示意图(内侧面)
9
B/T13734—2008
1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固(正面)
囤A.1
(;B/T
图A.12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图(背面)
2
13734--2008
GB/T
图A.13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图(内侧面)
1
GB/T
制
廿
图A.14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全图)
23
13734--2008
GB/T
耳尖
脾
脑干
图A.15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
24
1
GB/T
耳背沟
图A.16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
25
1
GB/T3734--2008
图A.17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内侧面)
1
GB/T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耳穴名称与定位命名原则及定位原则
B.1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命名原则
B.1.1本标准选取耳穴的原则:有广泛实践基础、l艋床上常用的、诊疗效果较好的耳穴。
B.1.2本标准耳穴命名的原则: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B.1.2.1目前国际上公认或使用。如:肾上腺、交感等。
B.1.2.2见于传统医学文献并经实践证明确有应用价值。如:耳中、耳尖等。
B.1.2.3根据人体部位和器官命名。如:心、肩等。
B.1.2.4用耳郭解剖术语命名。如:上耳根、角窝中等。
B.1.3本标准不采用以下列方法命名的耳穴:
a)以病症术语命名的耳穴名称;
b)以某些诊治功能命名的耳穴名称;
c)以药物名称命名的耳穴名称;
d)与人选本标准耳穴处于同一穴位区域内的其他耳穴名称;
e)具有性别特征的耳穴名称;
f)其他不符合入选特征的耳穴名称。
B.2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定位原则
B.2.1本标准采用以分区定位为主,区、点结合的方法定位。
B.2.2明确规定表示耳郭位置的名词术语。
B.2.3介绍与耳穴分区定位有关的耳郭表面解剖名称。
B.2.4根据耳郭表面解剖结构补充设立若干耳穴定位标志点。
B.2.5划定耳郭基本标志线,澄清各解剖结构之分野,在各部位结构的基础上以解剖标志分区标定
穴位。
B.2.6穴位(区)覆盖全部耳郭表面。
27
GB/T13734--200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耳郭基本标志点、线的划定聂耳郭分区说明
C.1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
下列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适用于耳郭分区的说明:
a)耳轮内缘:即耳轮与耳郭其他部分的分界线。是指耳轮与耳舟、对耳轮上、下脚、三角窝及耳甲
等部的折线,见图A.6;
b)耳甲折线:是指耳甲内平坦部与隆起部之间的折线,见图A.6;
c)对耳轮脊线:是指对耳轮体及其上、下脚最凸起处之连线,见图A.6;
d)耳舟凹沟线:是指沿耳舟最凹陷处所作的连线,见图A.6;
e)对耳轮耳舟缘:即对耳轮与耳舟的分界线。是指对耳轮(含对耳轮上脚)脊与耳舟凹沟之间的
中线,见图A.6;
f)三角窝凹陷处后缘:是指三角窝内较低平的三角形区域的后缘,见图A.6;
g)对耳轮三角窝缘:即对耳轮上、下脚与三角窝的分界线。是指对耳轮上、下脚脊与三角窝凹陷
处后缘之间的中线,见图A.6;
h)对耳轮耳甲缘:即对耳轮与耳甲的分界线。是指对耳轮(含对耳轮下脚)脊与耳甲折线之间的
中线,见图A.6;
i)对耳轮上脚下缘:即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体的分界线。是指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对耳轮
耳舟缘所作的垂线,见图A.6}
j)对耳轮下脚后缘:即对耳轮下脚与对耳轮体的分界线。是指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对耳轮
耳甲缘所作的垂线,见图A.6;
k)耳垂上线(亦作为对耳屏耳垂缘和耳屏耳垂缘):即耳垂与耳郭其他部分的分界线。是指过屏
间切迹与轮垂切迹所作的直线,见图A.6;
1)对耳屏耳甲缘;即对耳屏与耳甲的分界线。是指对耳屏内侧面与耳甲的折线,见图A.6;
rn)耳屏前缘:即耳屏外侧面与面部的分界线。是指沿耳屏前沟所作的直线,见图A.6;
n)耳轮前缘:即耳轮与面部的分界线。是指沿耳轮前沟所作的直线,见图A.6;
o)耳垂前缘:即耳垂与面颊的分界线。是指沿耳垂前沟所作的直线,见图A.6。
C.2耳郭标志点、线的设定
下列耳郭标志点、线的设定适用于耳郭分区的说明:
a)在耳轮内缘上,设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1/3交界处为A点,见图A.7;
b)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设交点为D点,见图A.7
c)设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的中、后1/3交界处为B点,见图A.7;
d)设外耳道口后缘上1/4与下3/4交界处为c点.见图A.7;
e)从A点向B点作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见图A.7;
f)从B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见图A.7。
c.3耳郭分区的说明
C.3.1耳轮
耳轮脚为耳轮1区。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三等分,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
28
1
推荐标准
- GB 31604.2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发泡聚苯乙烯成型品中二氟二氯甲烷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1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苯乙烯和乙苯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1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己内酰胺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1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1-辛烯和四氢呋喃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1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丙烯酰胺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1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丙烯腈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2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镉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2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对苯二甲酸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1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2,4,6-三氨基-1,3,5-三嗪(三聚氰胺)迁移量的测定 2016-10-19
- GB 31604.2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复合食品接触材料中二氨基甲苯的测定 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