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532-2022 公共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DB11/T 532-2022 Bus Comm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8年03月
-
202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43.080.20
CCST42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532—2022
代替DB11/T532—2008
公共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bus
2022-12-27发布2023-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532—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4
4分类................................................................................5
5不同运营场景的宜配车型..............................................................5
6总体技术要求........................................................................6
7纯电动公共汽车技术要求.............................................................14
8增程式电动公共汽车要求.............................................................17
9燃料电池公共汽车技术要求...........................................................17
10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技术要求....................................................18
11双源无轨电车技术要求..............................................................19
12快速公交公共汽车技术要求..........................................................19
13定制公共汽车技术要求..............................................................19
14公共汽车远程监控技术要求..........................................................20
15质量要求..........................................................................20
附录A(规范性)乘客区和驾驶区技术要求..............................................22
附录B(规范性)乘客门和门窗玻璃技术要求............................................24
附录C(规范性)车身面漆主要技术指标要求............................................26
附录D(规范性)公共汽车车身颜色色标要求............................................27
附录E(规范性)公共汽车车身图案及分色技术要求......................................28
附录F(规范性)新能源公共汽车识别标志样式要求......................................33
附录G(规范性)动力电池自动灭火装置技术要求........................................34
附录H(规范性)车载天然气储气瓶安装技术要求........................................35
附录I(规范性)车载储氢瓶安装技术要求..............................................36
I
DB11/T53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1/T532—2008《公共汽车通用技术条件》,与DB11/T532—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
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市区公共汽车、城郊公共汽车、社区公共汽车、低地板公共汽车、低入口公共汽车的术
语和定义(见2008版的3.1、3.2、3.3、3.4、3.5);
——增加了新能源公共汽车、纯电动公共汽车、增程式电动公共汽车、燃料电池公共汽车、插电式
混合动力公共汽车、双源无轨电车和传统燃料公共汽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1、3.2、3.3、3.4、3.5、
3.6、3.7);
——增加了干线公交运营、市区干线公交运营、市郊干线公交运营、普线公交运营、微循环公交运
营和定制公交运营等运营场景术语和定义(见3.8.1、3.8.2、3.8.3、3.8.4、3.8.5、3.8.6);
——更改了BRT公共汽车的术语和定义,名称改为快速公交公共汽车(见3.9,2008版的3.6);
——删除了公共汽车按主要运行区域的分类(见2008版的4.1);
——更改了公共汽车按动力能源的分类,取消了柴油公共汽车、汽油公共汽车、天然气公共汽车、
无轨电车和电动公共汽车的分类方法,改为纯电动公共汽车、增程式电动公共汽车、燃料电池公共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双源无轨电车和传统燃料公共汽车的分类方法(见4.1,2008版的4.2);
——更改了公共汽车按照车辆长度的分类,增加了微型公共汽车类型,并规定了各型公共汽车标准
运营车数换算系数选择依据(见4.2,2008版的4.3);
——删除了公共汽车的等级划分,改为不同运营场景的宜配车型(见第5章,2008版的第5章);
——更改了公共汽车要求部分的内容,并将章名改为“总体技术要求”(见第6章,2008版的第6
章);
——删除了天然气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社区公共汽车的技术要求(见2008版的第7章、第8章和第
10章);
——删除了等级评定规则(见2008版的第11章);
——增加了纯电动公共汽车、增程式电动公共汽车、燃料电池公共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
和双源无轨电车的技术要求(见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和第11章);
——更改了“快速交通公共汽车”章名,改为“快速公交公共汽车技术要求”章名,并修改了技术
要求,章序号改为第12章(见第12章,2008版的第9章);
——增加了定制公共汽车技术要求(见第13章);
——增加了公共汽车远程监控技术要求(见第14章);
——增加了质量要求(见第15章);
——更改了附录A和附录B的编号顺序和相关内容(见附录C、附录D,2008版的附录A、附录B);
——增加了乘客区和驾驶区技术要求,编号为附录A(见附录A);
——增加了乘客门和门窗玻璃技术要求,编号为附录B(见附录B);
——删除了附录C车身广告设置位置示意图的内容(见2008版的附录C);
——更改了附录D的顺序号和相关内容,将附录D由资料性附录改为规范性附录,并把编号改为附录
E(见附录E,2008版的附录D);
II
DB11/T532—2022
——增加了附录F、G、H、I(见附录F、附录G、附录H和附录I)。
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福田欧辉新能源汽车有限
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准点公共交通研究院、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交
通发展研究院、珠海银隆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季朗超、徐正祥、韩韫喆、仇斌、陈全世、刘继红、王雷、时军辉、孔维峰、
赵东烈、刘宝来、孙鹏、蒲晓敏、袁孝春、裴志浩、陈徐梅、郑晓彬、詹世英。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DB11/T532—200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I
DB11/T532—2022
公共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汽车的分类、不同场景的宜配车型、总体技术要求、各类公共汽车技术要求、远
程监控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中心城区及城郊联络线范围内新增的各类型公共汽车,郊区新增的公共汽车参照使
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1495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4094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T4094.2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9251气瓶水压试验方法
GB9656汽车安全玻璃
GB/T10295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
GB12676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3057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T13594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
GB14023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5083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5084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
GB17578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17691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GB/T17729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
GB18296汽车燃油箱及其安装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GB/T18385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1
DB11/T532—2022
GB/T18386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GB/T18387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8488.1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18488.2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19239燃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
GB19260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结构要求
GB/T19754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9836电动汽车仪表
GB/T19844钢板弹簧技术条件
GB/T20734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
GB24160车用压缩天然气钢质内胆环向缠绕气瓶
GB/T24347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
GB/T2454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GB/T25982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2677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
GB/T26990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
GB/T27930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GB/T28046.3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机械负荷
GB/T2818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29307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
GB/T30512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GB/T31455.1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GB/T31455.3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第3部分:车载信息终端及车载外围设备技术要求
GB/T3148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1486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32960.1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T32960.2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车载终端
GB/T32960.3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
GB/T34598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商用车技术条件
GB34655客车灭火装备配置要求
GB34660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35178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气消耗量测量方法
GB/T35544车用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
GB/T36282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36883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条件
GB/T37123汽车用电驱动空调器
GB/T37153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
GB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GB38032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GB38262客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T38661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GB/T38796汽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JT/T216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
2
DB11/T532—2022
JT/T230汽车导静电橡胶拖地带
JT/T1026纯电动城市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JT/T1053无轨电车配置要求
JT/T107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视频终端技术要求
JT/T1095营运客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
JT/T1203混合动力公共汽车配置要求
JT/T1240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专用安全设施技术要求
JT/T1241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区防护隔离设施技术要求
JT/T1342燃料电池客车技术规范
JT/T1373.2城市客运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第2部分:公共汽电车
JT/T1355城市定制公交服务规范
JT/T1359客车空气悬架技术要求
JT/T1390电动客车电动空气压缩机
QC/T414汽车电线(电缆)的颜色规定和型号编制方法
QC/T476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及试验方法
QC/T633客车座椅
QC/T678客车乘客门门泵
QC/T696汽车底盘集中润滑供油系统
QC/T727汽车、摩托车用仪表
QC/T741车用超级电容器
QC/T746压缩天然气汽车高压管路
QC/T896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接口
QC/T1030客车外推式应急窗
QC/T1037道路车辆用高压电缆
QC/T1048客车应急锤
QC/T1086电动汽车用增程器技术条件
QC/T1101电动汽车用电加热器
QC/T29106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
HJ1239.1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第1部分车载终端
HJ1239.3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第3部分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
TB/T3183机车、动车用吸附式压缩空气干燥器
XF1205灭火毯
TSGR0006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R0009车用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DB11/T384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DB11/T657.1公共交通客运标志第1部分:总则
DB11/T657.3公共交通客运标志第3部分:公共汽电车
DB11/T862电动汽车识别标志
DB11/T1162.1公共交通安全防范技术要求第1部分:公共汽电车安全防范系统
DB11/1476重型汽车氮氧化物快速检测方法及排放限值
3
DB11/T532—2022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能源公共汽车newenergybus
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非常规车用燃料,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公共汽车。
3.2
纯电动公共汽车batteryelectricbus
由电机驱动,且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的公共汽车。
3.3
增程式电动公共汽车range-extendedelectricbus
具有可外接充电功能,仅由电机驱动并在纯电动模式下可以达到其所有的动力性能,且当车载可充
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续驶里程要求时,自动开启并管理车载辅助动力发电单元(与驱动车轮无机械连接)
提供电能,以延长续驶里程的电动公共汽车。
3.4
燃料电池公共汽车fuelcellelectricbus
以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单一动力源或者以燃料电池系统与可充电储能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源的电动公
共汽车。
3.5
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plug-inhybridelectricbus
具有可外接充电功能,由电机和内燃机单独或联合驱动,且有一定纯电驱动续驶里程的混合动力电
动公共汽车。
3.6
双源无轨电车dual-poweredelectricbus
具备利用外部接触网获取能量源,同时具备车载可充电储能装置作为驱动能量源的电动公共汽车。
3.7
传统燃料公共汽车routinefuelpoweredbus
仅由使用常规燃料(汽油、柴油、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等)内燃机驱动的公共汽车。
3.8运营场景
3.8.1
干线公交运营mainroutebusoperation
用于公交线网中骨干网络客运的公共交通服务活动,分为市区干线公交运营和市郊干线公交运营。
3.8.2
市区干线公交运营urbanmainroutebusoperation
用于中心城区及周边居住组团区的中长距离出行的公共交通服务活动。
4
DB11/T532—2022
3.8.3
市郊干线公交运营suburbanmainroutebusoperation
用于远郊区及新城往来市中心出行的公共交通服务活动。
3.8.4
普线公交运营normalroutebusoperation
用于中心城区分散的中短距离出行的公共交通服务活动。
3.8.5
微循环公交运营micro-circulationbusoperation
用于居住区、就业区与轨道站点、公交干线站点之间的接驳或短距离通勤通学的公共交通服务活动。
3.8.6
定制公交运营customizedbusoperation
通过线上预约、拼车同行、智能调度等手段精确满足市民差异化出行的公共交通服务活动。
3.9
快速公交公共汽车bususedinbusrapidtransit(BRT)system;
在快速公交系统中运行的公共汽车。
4分类
4.1按车辆动力能源分为:
a)新能源公共汽车
1)纯电动公共汽车;
2)增程式电动公共汽车;
3)燃料电池公共汽车;
4)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
b)双源无轨电车;
c)传统燃料公共汽车。
4.2按车辆长度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五类,如表1所列,各类型公共汽车标准运营
车数换算系数选择可参照JT/T1373.2的规定。
表1按车长划分的类型
单位为m
单层公共汽车(含铰接车)双层公共汽车
类型
微型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特大型
车长(L)L≤66<L≤77<L≤1010<L≤1212<L≤1810<L≤13.7
5不同运营场景的宜配车型
不同运营场景的宜配车型如表2所列。
5
DB11/T532—2022
表2不同运营场景的宜配车型
运营场景微型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
干线公交运营不宜用不宜用宜用宜用宜用
普线公交运营不宜用宜用宜用宜用宜用
微循环公交运营宜用宜用宜用不宜用不宜用
定制公交运营宜用宜用宜用宜用不宜用
6总体技术要求
6.1整车
6.1.1公共汽车主要总成及系统应匹配合理,在功能、结构、强度等方面应达到相关标准和设计任务
书的规定,车身及各主要零部件和总成件应采用与公共汽车使用年限等寿命设计,整车各总成匹配应标
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主机厂在交车时应提交整车关键零部件目录表。
6.1.2公共汽车运行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GB7258的有关规定。
6.1.3公共汽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车辆通道圆及外摆值等应符合GB1589的规定。
6.1.4公共汽车结构安全要求除应符合GB13094的规定外,乘客区和驾驶区应满足附录A的相关要求,
乘客门及门窗玻璃应满足附录B的相关要求。
6.1.5低地板和低入口公共汽车结构要求应符合GB19260的规定。
6.1.6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上部结构要求应符合GB17578的规定。
6.1.7除微型以外的各类公共汽车的动力性和关键配置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对于运行在最大坡度
大于12%或大于6%长坡路的公交线路的公共汽车,宜使用传统燃料公共汽车。
6.1.8转向系统应符合GB7258、GB17675的要求。
6.1.9制动系统结构及性能应符合GB7258、GB12676和GB/T13594的规定。
6.1.10自动换挡公共汽车应设计为仅在踩下制动踏板时才能挂挡。
6.1.11整车控制系统应保证当制动信号和加速信号同时发生时,只响应制动信号。
6.1.12公共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应符合GB1495的规定,车内噪声应符合表3的规定,以50km/h
匀速行驶时车内稳态噪声应不大于72dB(不开空调)或78dB(开启空调且处于最高风量挡位)。
6.1.13车厢内空气主要成分浓度应符合GB/T17729的要求。
6.1.14整车及零部件中禁用的物质应符合GB/T30512的要求。
6.1.15公共汽车整车防雨密封性能应符合QC/T476的规定,允许涉水行驶深度应不小于300mm。
6.1.16公共汽车整车电磁兼容性能应符合GB34660和GB14023的要求,新能源公共汽车电磁兼容性
能还应符合GB/T18387的要求。
6.1.17公共汽车专用安全设施应符合JT/T1240的要求。
6.1.18整车外形应新颖美观。
6.2底盘
6.2.1除微型以外的各类公共汽车底盘的配置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6.2.2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应安装符合GB/T38796要求的爆胎应急安全装置。
6.2.3驱动桥主减速器齿轮副应采用双面精磨工艺,以确保运转安静平顺。
6.2.4钢板弹簧悬架的钢板弹簧应满足GB/T19844的要求并采取降噪措施,空气悬架应符合JT/T1359
的要求。
6.2.5底盘集中润滑系统应符合QC/T696的要求。
6
DB11/T532—2022
6.2.6气压制动系统中的压缩空气干燥器宜符合TB/T3183的要求。
6.3车身
6.3.1公共汽车出口(包括应急安全出口、乘客门)及防火等应符合GB13094的规定。
6.3.2驾驶舱应采用整体封闭式,并应方便驾驶员出入,还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6.3.3仪表板、仪表台应采用无反光的面板,仪表应有背光照明的功能,车内照明装置及其在风窗玻
璃、后视镜等处的反射光线不应使驾驶员眩目,风窗玻璃上不应出现幻影。
6.3.4各仪表、控制开关、监视报警指示仪、信号装置及空调仪表的控制器、驱动系统档位等均应按
GB4094的规定设置图形和标志,也可采用图形标志和文字并用的形式。电动汽车特有的操纵件、指示
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和信号装置显示颜色等应符合GB/T4094.2的要求。
6.3.5间接视野应符合GB7258和GB15084的要求。
6.3.6驾驶员和乘客座椅应符合GB15083、GB13057的规定,配置安全带应符合GB7258的要求并设
置系好安全带提示标识。
6.3.7车内布置应符合人性化要求,除微型以外的各类公共汽车的前轮罩通道宽,一级踏步离地高、
乘客门净宽度、座间距、座椅宽度、车厢内高度、轮椅固定装置等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6.3.8公共汽车除驾驶员门外,乘客门应位于车辆右侧。但对只在沿道路中央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
道上运营的公共汽车,由于公交站台位置的原因,需在车身左侧上下乘客时,允许在车身左侧开设乘客
门。对设计用于两侧均上下乘客的公共汽车,如既要在沿道路中央车道设置的公共汽车专用道上运营,
同时又在普通道路上运营的公共汽车,允许在两侧设置一个或多个乘客门,但应设置左右乘客门启闭互
锁装置,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待启闭乘客门的位置。
6.3.9除微型以外的各类公共汽车的客舱配置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6.3.10车身材料防火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新能源公共汽车应在下列位置铺设阻燃隔热材料: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
之间、后机舱上部、后处理系统上部、后处理系统与热辐射敏感舱体之间;带后隔墙时,
后部可充电储能系统与上方隔舱之间;
b)车厢与后机舱之间应整体采用隔热阻燃材料及复合隔音降噪材料构成防火墙,隔热材料燃
烧特性应符合GB8624A级要求,阻燃材料燃烧特性应符合GB38262的要求;
c)可充电储能系统舱体与车厢之间应使用隔热阻燃材料隔离形成防火墙,隔热材料的燃烧性
能应符合GB8624A级要求,并且在300℃时导热系数应不大于0.04W/(m·K),导热系
数按GB/T10295的规定进行测试,阻燃材料燃烧特性应符合GB38262规定的要求。
6.3.11车身应采用轻量化设计,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宜优先应用轻质高强度的车身结构
材料。
6.3.12车身面漆应采用水性环保漆,面漆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6.3.13车身颜色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车身图案应符合附录E的要求,并满足下列要求:
a)车身颜色与图案应与古都风貌神韵、现代城市特色、人文、环保的要求协调一致,应具有
在用途、运行区域等方面的区分功能;
b)基色与辅色的比例应协调,车身辅色不宜超过三色;
c)车身图案应简洁明快,车身线条宜采用直线且流畅平滑,可辨识度高;
d)车辆内饰颜色应协调、统一,并应满足功能要求。
6.3.14车内外图形标志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车内外图形标志应符合DB11/T657.1和DB11/T657.3的规定;
b)新能源公共汽车识别标志应符合附录F的要求;
7
DB11/T532—2022
表3公共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及关键配置要求
特大型公共汽车大型公共汽车中型公共汽车小型公共汽车
项目有站立有站立有站立有站立
无站立区无站立区定制公交无站立区定制公交无站立区定制公交
区区区区
比功率a,kW/t,≥788998.59.59.51213.513.5
比扭矩b,N·m/t,≥125125135135135110110110115115115
动
最大爬坡度,%,≥1212121212121212121212
力
坡道起步能力,%,≥1212121212121212121212
性
可持续爬坡度,%,≥66666666666
加速性能(0至50km/h)时间,s,≤2520201818201815151515
车增程式驾驶区7674767472767470767470
内dB(A),≤乘客区8280828078828076828076
噪纯电动/燃料电池驾驶区7468746868746868746868
声cdB(A),≤乘客区8072807272807272807272
驱动电机位置d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
空气悬架√√√√√√√√√√√
车身快速升降装置e√——√————√————√————
动力转向f√√√√√√√√√√√
底
盘式制动器(前/后)V/VV/VV/VV/VV/VV/VV/VV/VV/VV/VV/V
盘
防抱制动系统(ABS)(Ⅰ类)g√√√√√√√√√√√
配制动系
制动间隙自调装置√√√√√√√√√√√
置
辅助制动装置型式:再生制动√√√√√√√√√√√
车轮及无内胎子午线轮胎√√√√√√√√√√√
轮胎铝合金轮辋√√√√√√√√√√√
智能冷却系统√√√√√√√√√√√
8
DB11/T532—2022
表3公共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及关键配置要求(续)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7721-2007 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电子皮带秤) 2007-12-05
- GB/T 8394-2007 鞍马 2007-12-05
- GB/T 8395-2007 吊环 2007-12-05
- GB/T 8391-2007 双杠 2007-12-05
- GB/T 8390-2007 单杠 2007-12-05
- GB/T 6836-2007 缝纫线 2007-12-05
- GB/T 7977-2007 纸、纸板和纸浆 水抽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2007-12-05
- GB/T 8392-2007 高低杠 2007-12-05
- GB/T 7971-2007 半导电电缆纸 2007-12-05
- GB/T 6581-2007 玻璃在100℃耐盐酸浸蚀性的火焰发射或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200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