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淮安市安全生产管理协会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100.50
CCSC78
DB3208
淮安市地方标准
DB3208/T172—2022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Generalprincipalsfortheconstructionofdoublepreventionmechanism
ofproductionsafetyinenterprises
2022-10-31发布2022-12-01实施
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08/T172-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2
5安全风险评估......................................................................3
6隐患排查治理......................................................................5
7风险动态管理及持续运行............................................................7
附录A(规范性)单元风险管控清单..................................................8
附录B(规范性)风险评价方法......................................................9
附录C(资料性)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示例.............................................13
附录D(规范性)隐患排查治理.....................................................14
附录E(资料性)隐患登记及整改销号审批...........................................15
附录F(资料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17
附录G(资料性)重大风险告知卡...................................................18
I
DB3208/T17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淮安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淮安市安全生产管理协会、淮安市应急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淮、张宣、李绍勒、翟瑞松、马军、侯克平、章尔钊。
II
DB3208/T172-2022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及风险动态管理
及持续运行。
本文件适用于淮安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GB/T2792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35181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3术语和定义
3.1
双重预防机制RiskClassificationControlSystemandHiddenDangerInvestigationand
ManagementSystem
企业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建立并运行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项工作体系的统称。
3.2
风险(安全风险)risk(securityrisk)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严
重性的组合。
3.3
风险源(危险有害因素、风险点)hazard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4
安全风险辨识riskidentification
识别风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5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
1
DB3208/T172-2022
理解风险源的风险性质、确定风险大小的过程。
3.6
风险评价riskevaluation
对比风险源的风险分析结果(数据)和风险分级标准,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3.7
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
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3.8
风险分级标准riskclassificationstandard
判定风险等级的依据。
3.9
风险分级管控riskclassificationmanagement
根据风险管控所需资源、能力、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分层级管控风险的方式、方法或措施。
3.10
单元Unit
因风险评估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的、范围确定的自成一体或自成系统的部分。单元可由一个或
多个(确定与不确定)风险源组成。
3.11
事故隐患hiddenrisk
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
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12
一般事故隐患Generalhazards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或期限内整改排除的隐患。
3.13
重大事故隐患Majoraccidenthazards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
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总体要求
4.1机构
企业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技术、设计、工艺、设
备、仪表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机构。日常工作执行由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企业
应邀请长期合作的相关方人员参加。企业安全风险较高的,有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参与。企业可
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自主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自主开展确有困难的,可聘请社会第
三方服务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提供安全、技术的指导或支持。
2
DB3208/T172-2022
4.2职责
4.2.1企业是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当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纳入企业主要负责人
(含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职责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隐
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及时整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4.2.2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组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
务。
4.2.3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
工作。
4.3方法
4.3.1企业每个班组要明确一名生产安全员,自觉执行三个一分钟制度:即开展工作之前用1分钟时
间进行安全提醒;工作过程中定时、不定时进行1分钟安全检查;工作结束时用1分钟进行安全回顾。
4.3.2企业按照六步工作法。第一步静:工前安静熟悉流程,第二步思:排风险成习惯,第三步查:
风险隐患查仔细,第四步防:预防措施落实好,第五步干:平平安安把活干,第六步离:确保安全离现
场。
4.4教育培训
4.4.1企业应对全体从业人员(含相关方人员)进行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知识的培训,提高
从业人员具备与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相适应的能力。
4.4.2企业应定期组织全体从业人员(含相关方人员)开展风险辨识成果及相关管控措施的教育、培
训,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4.4.3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分层级、分阶段组织员工培训。
5安全风险评估
5.1信息采集
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牵头负责信息采集,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实施具体信息采集。信息采集
的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本单位制定的责任制、制度、规程;
——工艺、装置、设备的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
——设备、设施清单及法定检测报告;
——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企业平面图及周边环境;
——企业组织架构图、人员信息、人员培训教育;
——本单位安全生产运行资料、安全检查表、隐患排查表;
——应急预案及演练记录;
——本单位工伤事故资料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
5.2划分单元
5.2.1企业应以员工工作岗位为中心,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
原则,宜划分为场所/区域/设备/设施/部位、作业活动两类。建立单元清单,按设备设施、作业活动进
行分类统计(参照附录A)。
5.2.2化工等行业或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企业,对生产车间或装置、物料,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
施、部位进行划分;
3
DB3208/T172-2022
5.2.3储运系统及公辅工程,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公辅设施等地理位置、功能分区进行划分;
5.2.4作业活动,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并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
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5.3辨识方法
5.3.1按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安全风险从高到
低划分为重大安全风险、较大安全风险、一般安全风险和低安全风险四个级别。较大安全风险和重大安
全风险统称为较大以上安全风险(见省应急管理部门公布的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目录)。
5.3.2场所/区域/设备/设施/部位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风险矩阵分析法(LS)等方法(见附录
B)辨识其安全风险;作业活动单元宜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见
附录B)。
5.4风险辨识
5.4.1企业应当组织管理、技术、岗位操作等相关人员,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
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辨识。
5.4.2企业应当对以下方面重点进行风险辨识:
——生产工艺流程;
——主要设备设施及其安全防护;
——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
——有限(受限)空间以及有限(受限)空间作业;
——爆破、吊装、危险场所动火作业、大型检维修等危险作业;
——其他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点。
5.4.3符合江苏省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目录所列情形的,企业应当将其确定为较大以上安全风险。
5.4.4企业应当将一、二级重大风险源或者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可能造成十人以上人员死亡的较大
以上安全风险,确定为重大安全风险。
5.5风险分析
企业应组织各部门(车间、单位)、班组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源进行风险分析、计算,形成风险分析
结果(数据)。可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等方法。
5.6风险评价
5.6.1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应组织各部门(车间、单位)、班组将风险分析结果(数据)和风险分级标
准进行对比,初步判定风险源对应的风险等级。
5.6.2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机构成员对风险源的风险等级的初步判定结果进行复
核,形成最终评价意见,并记录存档。
5.6.3单元的风险等级依其区域内的风险源的最高风险等级确定。
5.6.4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A/1级)、较大风险(B/2级)、一般风险(C/3级)、
低风险(D/4级)四个风险等级,分别用“红(A/1级)、橙(B/2级)、黄(C/3级)、蓝(D/4级)”
四种颜色进行标示。
5.7风险管控措施
5.7.1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机构按单元或风险源的风险管控层级将风险管控措施逐层级明确风险管
控单位及责任人,更新责任制、管理制度、规程等,并由主要负责人以签发文件形式予以落实。对于操
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源应进行重点管控。
4
DB3208/T172-2022
5.7.2企业应根据单元或风险源的风险管控层级,由高到低依次确定,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
间级)、班组(岗位)级。两个以上企业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
的,签订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职责和管控措施。
5.7.3企业将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纳入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安全风险知识
管控、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意识和管控能力,保证从业人员了解本岗位安
全风险基本情况,熟悉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掌握事故应急处置要点。
5.7.4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档案。安全风险档案包括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管控清单、分布图、变更情
况、报告确认材料等内容。其中,较大以上安全风险资料应当单独立卷,内容包括安全风险名称、等级、
所处位置、管控措施和变更情况等。
5.8风险管控清单
5.8.1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机构依据风险管控措施,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并发布(见附录C)。
5.8.2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并持续更新。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应当列明安全风险名称、所处位
置(场所、部位、环节)、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主要管控措施、管控部门和责任人。
5.9风险公告
5.9.1企业应在总平面布置图中,将各单元按照风险等级使用相应的红、橙、黄、蓝颜色进行分别标
示,形成风险四色分布图。
5.9.2企业应在厂区醒目位置设置风险四色分布图,公告企业风险分布情况。
5.9.3企业应当通过公示栏公示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的名称、所处位置、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
管控责任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等基本情况
5.9.4企业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警示牌,标明重大安全风险名称、可能导致的
事故类型及其后果、主要管控措施、应急措施、报告方式、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内容(见附录G)。
5.10安全生产风险报告
5.10.1企业应落实安全风险报告责任,通过江苏省安全生产风险报告系统定期报告较大以上安全风
险,接受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管理。
5.10.2企业于每年第一季度完成安全生产风险报告。新建企业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三十日内完
成首次安全生产风险报告,涉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在试生产前完成报告。
5.10.3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确定或者调整安全风险等级后十五日内进
行变更报告:
——有新的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的;
——原报告的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等级发生变化的。
5.10.4企业名称、主要负责人等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发生变化后十五日内进行变更报告。
6隐患排查治理
6.1制度
6.1.1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规定,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风险管控要求,建立隐患排查治
理制度。制定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隐患排查计划。
6.1.2综合检查、节假日检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由企业分管负责人
牵头负责。日常检查按各层级职责范围实施,可分为公司(厂)、部门(车间、单位)、班组、岗位
层级。公司(厂)级检查(综合检查)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部门(车间、单位)级每月组织一次,
班组级、岗位级每班进行安全巡查。
5
DB3208/T172-2022
6.1.3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对各层级隐患排查情况实施监督检查,部门(车间、单位)负责人应对职责
范围内班组、岗位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应将对相关方查出的隐患统一纳入本企业隐患管理。
6.2内容
6.2.1企业应根据各单元风险管控措施,确定隐患排查的内容、时限、范围和要求,制定隐患排查表。
6.2.2隐患排查表还可分为综合性检查表、专业性检查表、日常检查表,综合检查、节假日检查采用
综合性检查表,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采用专业性检查表。
6.2.3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应组织各部门(车间、单位)、班组岗位职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
排查表等培训。
6.3隐患排查程序
6.3.1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和方法。建立全员参与、
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隐患排查机制和清单管理、动态更新、闭环整改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组织
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6.3.2企业应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型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的、
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
6.3.3企业应按照排查计划,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由各组织级别分别按要求组织隐患排查,
并及时、准确填写相关排查记录。隐患排查类型、周期、实施主体应符合通则、细则等文件的要求。查
出的不能立即整改或危害较高的隐患应记录详实,如条件允许应保留影像资料。
6.3.4隐患排查结束后,对于当场不能立即整改的,由隐患排查组织部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向从业
人员通报隐患信息。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可靠的治理
措施和应急措施或预案,估算整改资金并按规定时限落实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至隐患排查组织
部门。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企业对动态排查出来以及政府
主管部门通知整改的安全隐患,一时难以整改的,应逐条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事故应急
预案(见附录F)。
6.4判定隐患级别
6.4.1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规定,将隐患判定为一般事故
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两个等级。
6.4.2对一般事故隐患,应落实责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
6.4.3企业对重大事故隐患,应及时、如实地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有关部门书面报告。企业
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并论证。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
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6.5隐患治理
6.5.1企业应采用书面通知或其它形式责令相关责任部门(车间、单位)及责任人对隐患进行整改消
除,保证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6.5.2隐患治理应分级组织实施。一般事故隐患应由隐患所在部门(车间、单位)、班组负责整改,
按照企业相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上报并登记建档。重大事故隐患应按照治理方案组织实施。
6.5.3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应对照隐患清单、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根据隐患等级组织相关人员对治
理情况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隐患治理经验收合格的,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并根据隐患排查治理制
度予以销号,实现闭环管理(见附录E)。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21228.1-2007 声学 表面声散射特性 第1部分:混响室无规入射声散射系数测量 2007-11-14
- GB/T 21200-2007 激光打印机干式双组分显影剂用色调剂 2007-11-14
- GB/T 21229-2007 声学 风道末端装置、末端单元、风道闸门和阀噪声声功率级的混响室测定 2007-11-14
- GB/T 21227-2007 交流损耗测量 Cu/Nb-Ti多丝复合线磁滞损耗的磁强计测量法 2007-11-14
- GB/T 21230-2007 声学 工作环境中噪声暴露的测量与评价导则 2007-11-14
- GB/T 21231-2007 声学 小型通风装置辐射空气噪声的测量方法 2007-11-14
- GB/T 21202-2007 数字式多功能黑白静电复印(打印)设备 2007-11-14
- GB/T 21201-2007 激光打印机干式双组分显影剂 2007-11-14
- GB/T 21232-2007 声学 办公室和车间内声屏障控制噪声的指南 2007-11-14
- GB/T 21203-2007 信息技术 办公设备 复印机有效复印速率的测量方法 200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