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463-2018 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监测技术规程

DB51/T 2463-2018 Grain rust pathogen virulence variation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2463-2018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4-18
实施日期
2018-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农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毒性变异监测技术。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绵阳市植保植检站。
起草人:
张重梅、张梅、王胜、向运佳、王小松、杨继芝、姬红丽、彭云良。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2463—2018

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监测技术规程

2018-04-18发布2018-05-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2463—2018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材料和用具........................................................................1

4试剂..............................................................................1

5鉴别品种和对照品种................................................................1

6鉴定方法..........................................................................2

7毒性类型和生理小种的判定与命名....................................................4

8对辅助鉴别寄主的毒性评价..........................................................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条锈病侵染型级别及其症状描述................................1

附录B(资料性附录)2015年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2

I

DB51/T2463—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定进行编写。

本标准中附录A、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

绵阳市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重梅、张梅、王胜、向运佳、王小松、杨继芝、姬红丽、彭云良。

II

DB51/T2463—2018

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毒性变异监测技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1443.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3材料和用具

纸质样品袋(如信封)、剪刀、500ml手持喷雾器、冻存管、指形管、玻璃罩、纱布、大头针或接种

针、吸水纸、滤纸、培养皿(Φ=9cm)、塑料标签牌、变色硅胶、保鲜盒、带盖塑料箱(60×30×45cm)、

农用薄膜:透明和黑色、筛子(孔径1×1cm)、稻田土、医用白瓷盘或育苗盘、花盆(Φ=10cm)、光照

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干燥灭菌箱、冰箱(4℃和-80℃)。

4试剂

75%酒精、0.01%吐温20、0.5%双氧水、液氮。

5鉴别品种和对照品种

5.1鉴别寄主

以TrigoEurd-ka、Fulhard、保春128、南大2419、维尔、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2号、

丰产3号、洛夫林13、抗引655、Suwon11、中四、洛夫林10、Hybrid46、T.speltaalbum和贵农22等19

个鉴别品种作为鉴别寄主。

5.2辅助鉴别寄主

依据四川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每年选取连续前两年占四川省播种面积前十五位品种,接种来自四

川小麦主产区的60个菌株,选定品种系谱、对所接种菌株抗谱差异明显且不同于上述鉴别寄主的品种为

后备鉴别寄主。将上述后备鉴别寄主名单交本标准制定单位讨论并经一致同意后,确立为辅助鉴别寄主。

5.3对照品种

在所有接种试验中均以感病品种铭贤169作为对照品种。

1

DB51/T2463—2018

6鉴定方法

6.1病菌采样圃的设置和管理

在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等高原地区设置越夏区3个采样圃,在四川盆地的小麦主产区设置流行

区9个采样圃。病菌采样圃面积约为133.4m2,种植品种为高感品种铭贤169和当地小麦生产品种,生产

管理的方法与当地农户小麦生产管理的方法相同,但生长期内只防虫,不使用杀菌剂。

6.2样品采集和保存

在小麦条锈病发病盛期,采集采样圃内铭贤169和当地生产品种的小麦条锈病样品(刚显症的有新

鲜夏孢子的病叶),采集方法为田间地头踏步调查,发病中心采3~4片病叶,零星发病处采一片病叶。

每3~4个叶片展平后装入一个纸质样品袋中,样品袋上记录样品品种来源、采集时间、地点(具体到村)

及病圃所在经纬度、海拔以及采集人等信息。采集的样品需尽快置于阴凉干燥处晾至叶片变硬,携带或

邮寄回实验室,4℃条件下保存于加有变色硅胶的密闭容器中备用。

6.3接种品种的准备

6.3.1栽培基质的准备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取肥沃稻田表层土晒干、擂细、堆放并覆盖薄膜,间隔12个月后方可使

用。

6.3.2浸种

将待用小麦种子在0.5%双氧水中于室温浸泡24h。

6.3.3催芽

浸种后倒掉双氧水,用清水冲洗2次,保持100%湿度置于20℃-28℃光照培养箱内催芽,在光照条

件下待种子长至芽长约0.3cm左右即可播种。

6.3.4播种管理

将花盆或白瓷盘(育苗盘)装3/4栽培基质后压平、压实、灌满水,待土面无水后播种。分离用麦

苗每花盆均匀等距播种5粒铭贤169种子;扩繁用麦苗每花盆均匀等距播种20粒铭贤169种子;鉴定用麦

苗将鉴别品种和对照品种按顺序在白瓷盘或育苗盘中播种,每品种5粒种子,每盘播2个重复,然后用细

土均匀覆盖种子(注意勿扰动种子位置),将花盆或白瓷盘(育苗盘)放置在15~18℃温室,覆盖透

明塑料膜保温保湿1d~2d后再揭膜培养。麦苗生长期间需浇水保湿。麦苗第一叶片伸展后,第二叶片

刚露尖时即可用于接种。扩繁的样品出现花斑后就需进行待用鉴别品种和对照品种的准备。

6.4接种体的准备

6.4.1泡样品

接种前12h在培养皿中放入吸水纸,用水充分润湿后倒掉多余的水分。用75%酒精消毒、清水洗手

后将样品用水冲洗2次后展开铺在培养皿中,叶正面朝上。然后用湿毛巾裹住培养皿,于室内15℃~18

℃保湿。

6.4.2样品分离接种

2

DB51/T2463—2018

接种前先用75%酒精消毒手、接种针和工作台,用手指蘸水夹住铭贤169叶片轻轻从下往上移动脱

蜡,给麦叶上喷一层细雾,再用无菌大头针或接种针尖部,刮下样品上刚显孢的单个孢子堆上的夏孢子

轻轻抹于待接叶片的正面中间部位,每个叶片仅接种一次,插上标签,清水喷雾。每接种一个样品,手

和工作台面均应用75%酒精消毒。分离另一样品上的单孢子堆需更换无菌接种针,并按上述步骤操作。

6.4.3保湿

将接种后的铭贤169放入保湿箱中(箱底加一层水),喷上细雾,盖上黑膜及箱盖密封,置于9~13

℃下保湿24h。

6.4.4潜育发病

保湿后将麦苗置于温室,16h光照(15℃~18℃)/8h黑暗(11℃~15℃),待接种叶片上刚

开始显花斑时,剪心叶,套玻璃罩,玻璃罩上蒙纱布,以防各样品之间相互污染。小麦条锈病潜育期在

最适温度下为12d,潜育期间注意适时浇水。

6.4.5样品的初繁与扩繁

铭贤169发病后,再挑取单孢子堆上夏孢子,采用上述步骤重复接铭贤169,再度产孢后用无菌指形

管收集叶片上所有孢子堆产生的夏孢子,置于放有变性硅胶的保鲜盒中于4℃冰箱低温干燥保存备用。

扩繁时参照NY/T1443.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中扩

繁的方法将各菌株所收集的夏孢子接种三盆铭贤169并收集所有叶片上产生的夏孢子。各菌种收集时,

需关上收菌室的门窗,每收集一个菌株前,都需先后用75%酒精和清水降雾,75%酒精消毒手、超净工作

台、更换无菌接种针。收集有孢子粉的指形管静置于装有变色硅胶的密闭容器中于4℃干燥5d后,在

超净工作台转入冻存管,相同条件下进一步干燥3d后,管内放入1~2粒经高温干燥消毒并已冷却的硅

胶珠、旋紧管盖,于液氮中或-80℃冻存。

6.4.6冻存菌种的活化

取出冻存菌种,于40~45℃温水中活化5min,打开盖子,放入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4℃~10

℃保湿12h后用于进一步接种。

6.5鉴别品种和对照品种的接种

保存后各菌株重新在铭贤169上扩繁至足够量(每白瓷盘或育苗盘小麦幼苗需3盆病苗接种)后,用

扫抹法接种鉴别品种和对照品种。接种前应润湿黑色薄膜和保湿箱,将湿润的黑色薄膜贴在保湿箱盖内

表面,将待接苗移入箱内,用0.01%吐温20均匀喷雾,盖上箱盖备用。接种时移走箱盖,将扩繁有条锈

病菌菌株并处于产孢盛期的病苗倒置于保湿箱上方,轻轻拿走防护隔离罩,将罩壁上存留孢子粉均匀倾

倒于待接苗上,继而将产孢苗从不同方位反复扫抹待接苗5~6次,对已接种麦苗喷细雾直至挂有细小雾

滴,盖上箱盖。每接完一个菌株应先后用75%酒精和清水给整个接种室四周降雾,防止孢子在空气中漂

浮形成交叉污染。再将整个保湿箱轻缓、平稳移至温室9~13℃黑暗保湿24h。保湿后将白瓷盘或育苗

盘移入温室,于16h光照(15℃~18℃)/8h黑暗(11℃~15℃)条件下待其潜育发病。

6.6发病调查记载

在接种后18d~20d,在对照品种发病充分,整个批次试验数据有效,即各重复中感病对照品种株

发病率均高于50%,最低病害级别均高于“3-”级的前提下,调查记载各鉴别寄主、辅助鉴别寄主的反

应型和各反应型的发病株数。

3

DB51/T2463—2018

反应型分0、0;、1、2、3、4六个等级(见附表A.1)。各反应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可在最相近的一级

反应型上加“+”、或“-”等符号。

7毒性类型和生理小种的判定与命名

7.1毒性积分计算

在有效数据中,病菌引起任一重复的TrigoEurd-ka、Fulhard、保春128、南大2419、维尔表现感病

反应所获得的毒性分数依次对应记为1、2、4、8、16,引起抗病反应的毒性分数统一记为0,对其它鉴

别寄主的毒性分数则按其确立的先后顺序类推;毒性积分为病菌侵染各寄主所获毒性分数之和。

7.2毒性类群的判定与命名

条锈病菌对某一新感病鉴别寄主具毒性时,无论其对以前感病鉴别寄主的毒性如何,均为对新感病

鉴别寄主的毒性类群成员,其命名方式为鉴别寄主名+致病类群,如“贵农22致病类群”;而原有感病

寄主的毒性类群并不包括对新鉴别寄主具毒性的类群,如“Hybrid46致病类群”并不包括“贵农22致

病类群”成员,尽管后者的一些菌株对hybrid46具毒性。

7.3毒性类型的判定与命名

毒性类型是根据病菌对所有鉴别寄主所具有的特定毒性谱划分的类型,相同毒性积分的菌株鉴定为

同一毒性类型。与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已经划分的毒性类型积分相同的类型命名与之相

同,不同的则依毒性分数高低继续命名为新毒性类型。

7.4生理小种的判定与命名

当某一毒性类型在群体中稳定上升,并对一批大面积生产品种形成威胁,则将其命名为生理小种,

当一毒性类型的毒性积分与已命名生理小种的毒性积分相同,则判定其为已知小种;当一毒性类型引起

抗病鉴别寄主感病并达到新生理小种命名标准,并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确认其新毒性谱

和对生产品种的毒性、协作组成员全体会议通过后,按定名顺序命名为新生理小种,如“条中35”(英

文为“CYR35”),“条中36”(英文为“CYR36”)等。

8对辅助鉴别寄主的毒性评价

评价病菌对各辅助鉴别寄主的毒性频率(toxicityfrequency,TF)以及对多个辅助鉴别寄主的联合毒

性频率(jointtoxicityfrequency,JTF)。相关公式如下所示:

8.1毒性频率

毒性频率(TF)(%)=具有毒性菌株数/测试总菌株数×100。

8.2联合毒性频率

联合毒性频率(JTF)(%)=对2个或多个测试品种同时具有毒性菌株数/测试总菌株数×100。

4

DB51/T2463—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小麦条锈病侵染型级别及其症状描述

表A.1小麦条锈病侵染型级别及其症状描述

反应型/侵染型品种反应

免疫0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近免疫0;叶上产生小型或小型连片坏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高抗1叶上产生坏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中抗2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坏死或显著褪绿(“绿岛效应”)

中感3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高感4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退绿,基本占满整张叶片

注:侵染型级别经常用如下符号进行精细划分:即“-”表示夏孢子堆较其相应正常侵染型的夏孢子堆略小;“+:表

示夏孢子堆较其相应正常侵染型的夏孢子堆略大。

1

DB51/T2463—2018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2015年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

致病类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CYR08-1RSRRRRRRRRRRRRRRRRRS

CYR21-01SSSSRSSSSSSRRRRRRRRS

CYR22-1SSSSRSSSSSSRSRRRRRRS

CYR23SSSSRSSSSRSRRRRRRRRS

CYR26-1SSSRRSSSSRSRRRRRRRRS

G22-003SSSSRSSSSSSSSSRSRRSS

G22-004SSSSSSSSSSRRSSRSRRSS

G22-006RRRRRRRSRSSRRRRRRRRS

CYR34SSSSSSSSSSSSSSRSSRSS

G22-013RSSSSSSSSSSSRSRSSRSS

G22-014SSSSSSSSSSSSSSRSRRSS

G22-040SSSSSSSSRSSSSSRSSRSS

G22-045SSSSSSSSRSSRSSRSSRSS

G22-047SSSSSSSSSSSRSSRRSRSS

G22-051SSSSSSSSSSSRSSRSRRSS

G22-058SSSSRSSSSSSSSSRSSRSS

G22-068SSSSRSSSSSSRSSRSRRSS

G22-074SSSSSSSSSSSRSSRSSRSS

G22-078SRSSSSSSSSSSSSRSSRSS

G22-082SSSSRSSSSSSRSSRSSRSS

G22-102SSSSSSSSSSSSRSRRSRSS

G22-104SSSSSSSSSSSSSSRRSRSS

G22-107SSSSSSSSSSRSSSRSSRSS

G22-108SSSSSSSSSSSSRSRSSRSS

G22-109SSSSSSSSRSSRRSRRSRSS

G22-121SSSSSSSSRSSRSSRRSRSS

G22-132SSRSSSSSRSSRRSRRSRSS

G22-133SSSSSSSSSSSRRSRRSRSS

G22-135SSSSSSSSRSSRSSRRRRSS

G22-142SRSSSSSSSSSRSSRRRRSS

G22-148SSSSSSSSSRSRRSRSSRSS

2

DB51/T2463—2018

G22-154SSSSSSSSRSSSRSRSRRSS

G22-168SRSSRSSSRSSRRSRRRRSS

G22-173SSSSRSSSRSSSSSRSSRSS

G22-178SSRSRRSSRSSRRSRSRRSS

G22-179SSRSRRSSRRSRRSRSRRSS

G22-180SSRSSRSSRSSRRSRSRRSS

G22-181SSRSSRSSRRSRRSRSRRSS

G22-182SSSSRRSSSSSRRSRSRRSS

G22-183SSSSSSSSSRSSRSRSSRSS

G22-184SSSSSSSSSSSRRSRSSRSS

G22-186SSSRSSSSSRSSRSRSSRSS

G2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