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黑龙江斯维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方舟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东)有限公司 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程 岩 杨艳华 叶德强 吕盛东 周启纲徐秋芳 李 韬 李子军 孙 勇 安晓月 宋 丽 王凤来 牛建国 徐千程 韩 蕊 王文强 于钦国 景艳秋 胡宗伟 全中华 林 钢
- 出版信息:
- 页数:9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方标准DB
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
节能改造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consumptionandenergysavingReconstructionof
ExistingpublicBuildings
发布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
哈尔滨市住房联黑和城乡建设局
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发布
黑哈龙尔江滨省市市市场场监监督督管管理理局局联合发布
哈尔滨市市龙场监督管理局
江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黑
龙
江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方标准
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
节能改造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consumptionand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ofExistingpublicBuildings
DB2301/T127-2023
主编单位: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批准部门: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施行日期:2023年08月12日
2023哈尔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方标准
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
节能改造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consumptionand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ofExistingpublicBuildings
DB2301/T127-2023
为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的战略决策,根据《黑龙江省超低能
耗建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和《黑龙江省关于支
持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工作部署,按照《2022
年哈尔滨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安排,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会同有关单位编制本标准。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
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征求科研、设计、施工、质监、
检测等单位的意见,完成本标准的编制。
本标准共分为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
定、诊断评估、建筑改造设计、建筑设备系统改造、评价、附录等。
本标准由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
局共同管理,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哈
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使用本标准过程中,
如有意见、建议和问题,请寄送至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市
道里区友谊路117号,邮编150010,电子邮箱kdx3645@163.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黑龙江斯维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方舟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东)有限公司
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岩杨艳华叶德强吕盛东周启纲
徐秋芳李韬李子军孙勇安晓月
宋丽王凤来牛建国徐千程韩蕊
王文强于钦国景艳秋胡宗伟全中华
林钢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夏赟张国祥刘兆新李毅李勇骁
彭振宇施晓林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诊断评估.............................................................................................6
4.1一般规定.........................................................................................................6
4.2外围护结构及热工性能.................................................................................6
4.3室内热湿环境.................................................................................................7
4.4室内空气质量.................................................................................................8
4.5建筑设备系统.................................................................................................8
5建筑改造设计...................................................................................10
5.1一般规定.......................................................................................................10
5.2围护结构改造...............................................................................................10
5.3热桥处理.......................................................................................................17
5.4气密性设计...................................................................................................19
6建筑设备系统改造...........................................................................21
6.1一般规定.......................................................................................................21
6.2供暖空调系统...............................................................................................21
6.3给水排水.......................................................................................................23
6.4电气...............................................................................................................24
7评价...................................................................................................27
7.1一般规定.......................................................................................................27
7.2性能化设计方法...........................................................................................28
7.3合格判定.......................................................................................................28
本标准用词说明.....................................................................................30
引用标准名录.........................................................................................31
附录A既有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诊断评估表.............................32
附录B常用材料性能参数..................................................................37
附:条文说明......................................................................................46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4
4DiagnosticAssessment.......................................................................6
4.1GeneralRequirements...................................................................................6
4.2ThermalPerformanceandBuildingEnvelope..............................................6
4.3IndoorHotAndHumidEnvironment...........................................................7
4.4IndoorAirQuality.........................................................................................8
4.5BuildingEquipmentSystem.........................................................................8
5ArchitecturalRenovationDesign.....................................................10
5.1GeneralRequirements................................................................................10
5.2RetrofittingonThermalPerformance.........................................................10
5.3ThermalBridgeTreatment..........................................................................17
5.4AirPermeabilityDesign.............................................................................19
6RetrofittingonBuildingEquipmentSystem..............................................21
6.1GeneralRequirements................................................................................21
6.2HeatingandAirConditioningSystem........................................................21
6.3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23
6.4ElectricSystem...........................................................................................24
7Evaluation.............................................................................................27
7.1GeneralRequirements................................................................................27
7.2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Method.......................................................28
7.3QualifiedJudgment.....................................................................................28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30
ListofQuotedStandards........................................................................31
AppendixADiagnosisandEvaluationformofUltra-lowEnergy
ConsumptionandEnergySavingTransformationofExistingBuildings
.................................................................................................................32
AppendixBPerformanceParametersofBuildingMaterials..............37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6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和黑龙江省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
规和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既有公共建筑运行能耗,改善
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规范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
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哈尔滨市办公、科研、教育及旅馆类既有公共
建筑的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
1.0.3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黑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既有公共建筑existingpublicbuilding
已投入使用的公共建筑。
2.0.2超低能耗节能改造ultra-lowenergyconsumptionandenergy
savingReconstruction
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的规定,通过对建筑围护
结构、用能设备及系统采取节能技术措施和运维管理措施,可大幅
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等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设备和系统效
率的改造。
2.0.3低热桥构造设计structuraldesignofthermalbridge-free
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构造措施,大幅度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热
桥造成的热量损失的设计。
2.0.4建筑相对节能率buildingrelativeenergy-savingrate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
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5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
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
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6基准建筑referencebuilding
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公共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相关要求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建
筑。
2
2.0.7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
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
过程。
3
3基本规定
3.0.1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应根据节能诊断和节能
潜力评估结果,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合理可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案。
3.0.2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的设计应在满足节能、安全、
防火、防水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外立面的装饰效果。
3.0.3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涉及抗震、结构、防火
等安全时,应进行安全性能评估。
3.0.4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应满足改造后的建筑安
全性需求,不应降低建筑的抗灾性能和耐久性。
3.0.5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采用的供暖、空调室内
环境计算参数应符合表3.0.5的规定,并应满足房间使用功能的要求。
表3.0.5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室内环境指标参数
室内环境参数单位冬季夏季
温度℃≥20≤26
相对湿度%≥30≤60
3.0.6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的设计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3.0.7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的设计室内声环境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的规定。
3.0.8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的设计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
表3.0.8的规定。
4
表3.0.8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环境参数单位教育、医院病房办公、旅馆
年均PM2.5μg/m3≤35
二氧化碳浓度(ppm)-≤1000
甲醛mg/m3≤0.07≤0.08
苯mg/m3≤0.06≤0.09
TVOCmg/m3≤0.45≤0.50
3.0.9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应选用安全、耐久、适
用的节能技术和产品。
3.0.10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应设置能量计量装置。
5
4诊断评估
4.1一般规定
4.1.1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前,应按照附录A的要
求对建筑节能现状进行诊断,并形成节能诊断报告;承担节能诊断
和检测的机构应具备相应能力和经验。
4.1.2节能诊断评估报告的内容应能支撑改造设计,应包括建筑外
围护结构现状及热工性能、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采暖通
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能
源计量系统等的节能诊断及能耗现状调查。
4.1.3节能诊断项目的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检测标准》JGJ/T177的有关规定;能耗现状调查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154的相关规定执行。
4.2外围护结构现状及热工性能
4.2.1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屋面、外墙及不透光幕墙、地面、两侧有温差的楼板和隔墙
的构造及现状质量;
2外窗、透光幕墙的型材类型规格、开启方式、玻璃类型、密
封方式及现状质量;
3外门的构造、材料、密闭方式及现状质量;
4接触室外空气的外挑楼板、变形缝、接触土壤的地下外墙、
主体投影外地下室顶板的构造及现状质量;
6
5附墙的设备设施、装饰构件情况。
4.2.2既有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根据围护结构现状、
工作年限和建筑功能,对下列内容进行选择性诊断:
1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热工缺陷;
2外窗、透光幕墙、外门的传热系数、气密性;
3外窗、透光幕墙玻璃系统的太阳得热系数、可见光透射比、
遮阳系数;采光窗的透光折减系数;
4建筑物整体气密性。
4.3室内热湿环境
4.3.1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内热湿环境节能诊断应包括下列内容:
1空气温度;
2空气相对湿度;
3外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
4建筑室内通风状况;
5使用者对室内温、湿度的主观感受等。
4.3.2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诊断,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公共建筑
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等的相关规定。
4.3.3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诊断,可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热湿环境状
况检测的方法。
4.3.4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诊断应主要在供暖、空调季节进
行。
7
4.4室内空气质量
4.4.1既有公共建筑正常使用时的室内空气质量,应根据建筑使用
运行情况,对下列内容进行选择性节能诊断:
1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CO2浓度;
2室内PM2.5、PM10、甲醛、TVOC;
3建筑室内通风状况;
4使用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观感受等。
4.4.2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诊断,应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空
气质量参数监测和检测的方法。
4.5建筑设备系统
4.5.1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系统,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对下
列内容进行节能诊断:
1系统的形式、设备配置和运行情况;
2主要设备能效水平和调控能力;
3供暖系统管道保温性能;
4空调水系统补水率、新风量、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
5分散式空调器的能效水平;
6生活热水的热源或加热方式、设备选型、保温措施的合理性
以及能耗水平。
4.5.2给水排水系统诊断,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源类型、水压、用途等水源使用情况;
2给水、输水、排水系统的设备配置及运行情况,设备和系统
的能耗和水耗水平、运行状态;
8
3给水、排水系统节水、节电方面存在的问题。
4.5.3供配电系统诊断,应包括下列内容:
1系统中仪表、电动机、电器、变压器等设备状况;
2供配电系统容量及结构;
3原有供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压降、热点成像、功率因数等;
4电梯、水泵等公共设施用电设备的自控装置有效性;
5电子设备开关电源、UPS装置、应急照明蓄电池的运行性能。
4.5.4照明系统诊断,应包括下列内容:
1灯具类型,照明灯具效率和照度值,照明功率密度值;照明
控制方式;
2门厅、楼梯间、电梯厅等公共场所的灯具类型、灯具效率、
控制开关分组、感应探测角度和灵敏度、自熄延时设置等;
3有效利用自然光情况;
4照明系统节电率。
4.5.5能源计量系统诊断,应包括下列内容:
1公共楼梯间、电梯厅等各种配套场所能源计量装置的准确度;
2信号采集、数据远传网络设备性能;
3有线电视系统、通信系统、充电桩系统的计量方式。
4.5.6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前诊断应包括可再生能源的
利用情况。
9
5建筑改造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建筑间距不应低于消防间
距标准的要求。
5.1.2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过程中应避免破坏原结构承
重构件,如确需改动的,应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5.1.3外围护结构上增加或安装设施、设备时,应对原结构的安全
性进行复核、验算;当结构安全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结构加固
措施。
5.1.4外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时,应配套进行相关的防水、防护
设计。
5.1.5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相关规定。贯穿外墙、
防火(隔)墙、楼板和屋面板设置保温构造的孔洞应满足防火要求。
5.1.6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应进行全装修或现有室内装修的
恢复或修复;全装修不得破坏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
5.2围护结构改造
Ⅰ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5.2.1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后的外围护结构主要部位热
工性能,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10
表5.2.1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部位热工性能参考值
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2·K)]
屋面0.10~0.15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0.10~0.25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0.20~0.30
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楼板、分隔供暖房间与0.20~0.30
非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楼板
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1.2
5.2.2改造条件允许时,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后的室内
地面和地下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部位热工性能参考值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热阻R[(m2·K)/W]
室内地面≥2.5
室外地坪以下供暖地下室外墙、屋面≥6.0
室外地坪下不供暖地下室外墙、屋面≥4.5
5.2.3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设计时,应重点对围护结构
热工性能薄弱部位进行改造,并应对可能产生热桥的部位进行分析
计算,提供细部的节点构造设计。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应按
照《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3/T3335标准附
录C计算,其中建筑实际热桥形式与典型热桥不一致的,应进行建
模计算。
5.2.4供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增加的重量
湿度允许增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
的规定。
11
Ⅱ屋面、外墙及非透明幕墙改造设计
5.2.5既有公共建筑屋面超低能耗节能改造时,应根据工程实际选
择设计方案,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
范》GB55030、《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5.2.6屋面节能改造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核算现状出屋面构件的泛水檐、披水板位置,不满足泛水要
求的,应给出技术措施;
2女儿墙、土建风道出口等突出屋面构件顶部应设置金属压顶
等刚性防护并应采取低热桥构造设计;
3设有坡屋面闷顶的屋面节能改造,接触室内空气平屋面板的
热工性能应满足本标准5.2.1条的规定。
5.2.7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时,应
符合以下规定:
1采用粘贴工艺外保温系统时,基墙墙体的质量和表面强度应
满足外贴外保温系统的要求;
2外保温系统应采用成套技术,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创新性的
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标准中有关性能的要求;
3外墙外保温系统每层层间适当位置应设置水平承托构造,并
满足低热桥影响、承载力、耐久性、防火等要求;水平承托构造间
距不宜大于4.5m;
4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隔离带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
5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锚栓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外墙保温用锚
栓》JG/T366的规定;当基层为混凝土构件时,锚栓的有效锚固深
度不应小于80mm;当基层为实心砌体时,锚栓的有效锚固深度不
应小于100mm;当基层为空心砌体时,应采用机械锁定承载的专用
12
锚栓,且有效锚固深度不应小于25mm;
6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饰面层严禁采用陶瓷类面砖饰面。
5.2.8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外墙采用保留现状外墙外保
温系统,增设内保温系统时,内保温应采用燃烧性能A级的材料,
且内表面应设置有效的隔汽层。
5.2.9外墙改造采用夹芯保温系统时,热桥部位应采取耐久性良好
并有效的保温措施。
5.2.10围护结构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减少保温层厚度;
2屋面保温材料应具有吸水率低、抗压性能好、抗温度变形性
能好的特点;
3常用保温材料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
5.2.11非透明幕墙系统节能改造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不宜利用现有非透明幕墙面板作为浇筑类保温层的模板;
2保温系统安装应牢固、不松脱,与主体基层墙体间不应留空
气层,且宜在保温层与幕墙面板间设防水透汽处理;
3幕墙系统的支承结构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5.2.12外墙外保温系统应进行密封和防水构造设计,并符合以下规
定:
1外保温系统水平或倾斜的出挑部位以及延伸至地面以下的
部位外表面应做防水处理;
2门窗洞口与门窗交接处、勒脚、雨篷、女儿墙等处应进行密
封和防水构造设计,重要节点部位应有详图;
3附墙安装的设备、穿墙管线或支架等应固定在基层墙体上,
并应做密封和防水设计。
13
Ⅲ外门窗、透明幕墙、采光顶改造设计
5.2.13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外窗、透明幕墙、采光顶等
透明围护结构可根据诊断结果和具体情况,采用更换整窗、加窗的
方法满足外窗热工性能要求;加窗时,应避免层间结露。
5.2.14节能改造更换外门窗整体,当外墙为外保温系统时,应符合
以下要求:
1外门窗应采用带附框的内嵌外平齐式或半内嵌式安装,外门
窗框外侧边缘与外保温层内边缘平齐或一半窗框凸入外保温层;当
洞口为混凝土结构且外保温层厚度超过150mm时,外门窗宜采取
外挂式安装,外门窗框内侧边缘与外保温层内边缘平齐。
2外门窗应安装牢固,挂件与外门窗及主体结构连接构造应安
全耐久;
3门窗框与墙体、保温层之间连接处的缝隙应采用防水密封材
料嵌填和密封,不得采用水泥砂浆或其他非弹性耐候材料补缝;
4当外门窗设计、安装附框时,应采用节能型附框;附框室外
侧宜设置保温构造。
5门窗洞口上楣应设置滴水线;外窗外侧窗台处应设置排水板
和滴水线等排水构造措施,排水坡度不应小于5%,排水板与窗框之
间应有结构性连接,并采取防水密封措施;
6对外窗进行外遮阳改造时,遮阳设施与主体结构应安装牢固,
遮阳应可随季节调节启闭。
5.2.15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天窗整体改造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平天窗设置的开启扇,应具有防水、密闭和防风功能,并
应具有远程遥控开启和关闭功能;
2水平天窗宜在局部位置设置可安装平开窗的局部凸起构造,
14
平开窗应具有保温、防水、密闭和防风功能,并应具有远程遥控开
启和关闭功能;
3天窗宜设置兼顾通风及保证冬季日照的外遮阳装置,设置的
活动外遮阳应具有防风功能。
5.2.16现状透明幕墙、采光顶节能改造应提高玻璃和外框型材的保
温性能,并应保证幕墙的安全性能。
5.2.17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改造
采用的外墙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60;天然采光不能
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宜采用导光、反光等采光设施将自然光引入
室内。设置导光管采光系统在漫射光条件下的系统效率应大于0.50。
采光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光窗的透光折减系数Tr应大于0.45;
2外窗玻璃系统的太阳得热系数应不小于0.45。
5.2.18设置中庭的公共建筑进行超低能耗改造时,应充分利用可开
启的门窗、幕墙自然通风降温。
5.2.19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改造时,应设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
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0%;当透光幕墙受条件
限制无法设置可开启窗扇时,应设置热回收通风换气装置。
5.2.20建筑出入口改造设计应采取有效的减少冷风渗透措施,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主出入口应设置防寒门斗,门斗两层门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
2.4m;
2其它出入口宜设置保温门斗。不设保温门斗时,应采取有效
的减少冷风渗透措施;
3出入口门透光部分的传热系数应满足本标准对外窗的规定;
非透光部分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2W/(m2·K),出入口门均应设置
闭门器;
15
4当出入口的内、外门无下框时,门下边缘及周边应设置防冷
风渗透及保温构造措施;
5出入口设置旋转门时,应设置门斗,门斗的平开门气密性不
应低于8级;
6保留的外门应更换密封胶条,保证气密性。
5.2.21建筑的南、东和西向及屋顶透明围护结构宜采取可调节遮阳
措施;设置外遮阳时不应出现结构性热桥。
Ⅵ其它改造设计
5.2.22既有公共建筑设有变形缝的,超低能耗节能改造时,应沿变
形缝的外墙、屋面周边及内墙洞口周边用保温材料填充固定后封闭。
5.2.23无地下室的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改造时,地下部分外墙保
温应满足防结露计算;当室内外高差>0.60m时,保温层做至距室外
地坪下1.0m;当室内外高差≤0.60m时,保温层做至距室外地坪下
1.5m。供暖地沟沿外墙内侧设置时,地沟盖板应做保温层。
5.2.24既有公共建筑供暖地下室接触土壤的外墙改造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地下室外墙应保温,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
采用防水性能好的保温材料;
2现状地下室不具备围护结构改造条件的,应作为非超低能耗
区,地下室与超低能耗区之间的楼板应采取保温措施,传热系数应
满足表5.2.1的规定。
5.2.25既有公共建筑宜进行地面改造,保温材料热阻应符合表5.2.2
的规定;保温材料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5.2.26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节能改造在屋面设置太阳能系统时,
应安装牢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太阳能系统应具有抗震、防雷击、防风、防脱落、防冰雹、
16
防止冰雪聚集和滑落伤人或造成物损等功能;
2有人员疏散功能的屋面设置太阳能系统时,不应影响人员安
全疏散;
3设置的太阳能系统不应影响屋面防水、保温及相邻建筑构件
正常维修、维护作业。
5.3热桥处理
5.3.1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及与室外空气接触的附属设施应设置保
温构造;外围护结构的结构性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
露点温度2℃以上。
5.3.2既有公共建筑外墙热桥部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突出外墙的空调板、墙肢等构件,应采用保温材料将外突构
件全包覆;当突出外墙面的构件过长时,包覆长度应不小于1.10m;
2固定保温层的锚栓应采用低热桥锚栓;
3新增孔洞宜在周边预留不小于50mm的间隙,间隙内应填充
高效保温材料,内外密封;
4新增幕墙的支承结构、构造缝、沉降缝以及幕墙周边与墙体
接缝处等应有低热桥构造设计;应采取措施降低现状保留幕墙的热
桥影响。
5.3.3既有公共建筑屋面改造热桥部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保温层与外墙保温层宜连续;
2突出屋面的结构构件,应采用保温材料将构件全包覆;当凸
出屋面的构件过长时,包覆高度应不小于1.10m;
3管道穿屋面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结露;新增孔洞宜在周边预
留不小于50mm的间隙,间隙内应填充高效保温材料,内外密封;
17
4屋面改造时女儿墙、外檐沟雨水口周边与雨水口配件之间宜
留有不小于50mm间隙,内部应填充耐久性良好的高效保温材料,
表面应设有防护、防水构造措施;。
5.3.4既有公共建筑外窗框应采用低热桥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更换带附框外窗时,应采用节能型附框,外保温层应覆盖
附框外侧2/3以上;
2除带附框外的窗框应设置保温构造,外保温层应覆盖部分门
窗框;除底框外,门窗框外露不宜大于10mm;
3当采用加设一层外窗的方式改造时,窗框间的洞口应进行保
温加强处理。外窗框及两层窗框之间洞口墙面的内表面温度应高于
露点温度2℃以上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S/T 575.19-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19部分:烧减量的测定 重量法 2007-11-14
- YS/T 575.6-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二氧化钛含量的测定 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 2007-11-14
- YS/T 575.2-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重量-钼蓝光度法 2007-11-14
- YS/T 575.22-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2部分:湿存水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 2007-11-14
- YS/T 575.5-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三氧化二铁含量的测定 邻二氮杂菲光度法 2007-11-14
- YS/T 575.18-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18部分:总碳含量的测定 燃烧-非水滴定法 2007-11-14
- YS/T 575.7-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007-11-14
- YS/T 575.3-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钼蓝光度法 2007-11-14
- YS/T 575.20-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0部分:预先干燥试样的制备 2007-11-14
- YS/T 575.21-2007 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1部分: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滴定法 200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