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2027-2024 近零能耗民用建筑技术标准
DB64/T 2027-2024 Nearly zero-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8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10.30
CCSP01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2027—2024
近零能耗民用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nearlyzeroenergycivilbuilding
2024-08-26发布2024-11-26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64/T2027—2024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规定............................................................................3
5约束指标............................................................................3
5.1室内环境参数....................................................................3
5.2能效指标........................................................................4
6设计要求............................................................................5
6.1一般规定........................................................................5
6.2规划与建筑......................................................................5
6.3围护结构........................................................................6
6.4机电设备........................................................................8
6.5可再生能源.....................................................................11
6.6监测与控制.....................................................................13
7施工质量控制.......................................................................13
7.1一般规定.......................................................................13
7.2施工...........................................................................14
7.3检测...........................................................................16
7.4验收...........................................................................17
8运行管理...........................................................................17
8.1一般规定.......................................................................17
8.2系统调适.......................................................................18
8.3高效运行.......................................................................18
8.4智慧运维.......................................................................18
9评价...............................................................................19
9.1一般规定.......................................................................19
9.2设计评价.......................................................................19
9.3施工评价.......................................................................19
9.4运行评价.......................................................................20
附录A(规范性)能效指标综合计算方法................................................21
附录B(资料性)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做法................................................29
附录C(资料性)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36
附录D(规范性)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38
I
DB64/T2027—2024
附录E(规范性)热回收新风机组现场检测方法...........................................40
附录F(规范性)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现场检测方法.................................42
II
DB64/T202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建筑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
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大学、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
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城建设计院、远大能源利用管理
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宁夏中昊银晨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中盛建材科
技有限公司、宁夏建博装配式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狄彦强、韩利钧、李小娜、高亚锋、刘娟、张建中、何春永、李建民、冯琥、
唐婷婷、李天英、郭伟、高宁泉、慈强、刘振华、刘永富、李颜颐、刘立方、乔志赟、李小龙、文春林、
陈彦苏、王英明、张立成、崔阳、孟宪峰、朱浩然、吴玉华、张孝德、刘新晖、袁慧萍。
III
DB64/T2027—2024
近零能耗民用建筑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近零能耗民用建筑的术语和定义、约束指标、设计要求、施工质量控制、运行管理与
评价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建、改扩建近零能耗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运行和
评价。农村近零能耗建筑宜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7106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21087热回收新风机组
GB21455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29541热泵热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0721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34012通用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
GB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11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7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364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GB5041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50801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5136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1
DB64/T2027—2024
GB55016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GB55032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
JGJ/T132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77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346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
DB64/266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DB64/52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
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
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建筑,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应较GB55015-
2021降低50%以上,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应较DB64/521-2022降低58%以上。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1,有修改]
3.2
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energybuilding
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
低于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应较GB55015-2021降低37.5%以上,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能耗水平应较DB64/521-2022降低30%以上。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2,有修改]
3.3
零能耗建筑zeroenergybuilding
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
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3]
3.4
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
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4]
3.5
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
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6]
3.6
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11]
2
DB64/T2027—2024
3.7
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f的建筑能耗
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12]
3.8
热桥thermalbridge
建筑物的局部围护结构由于采用了与围护结构主体不同的材料,或因截面发生了改变及该部分所
处的特定位置,以及外保温系统中与基层墙体固定的连接件等,从而使这些部位的热流密度增大,不仅
增大了热量损失且使表面温度偏低,这些部位统称为热桥。
[来源:GB50176-2016,术语2.0.2,有修改]
3.9
基准建筑referencebuilding
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GB55015-2021和DB64/521-2022相关要求
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建筑。
[来源:GB/T51350-2019,术语2.0.18,有修改]
4基本规定
4.1建筑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原则,通过被动式设
计降低建筑冷热需求和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达到超低能耗,在此基础上,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
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达到近零能耗、零能耗。
4.2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单体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及外门窗的设置等,应充分兼顾天然采光、自
然通风,考虑冬季太阳得热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合理确定建筑朝向,控制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
4.3应以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围护结构、能源设备和系统等性能参数为推荐性指
标。
4.4应采用性能化设计、精细化施工和质量控制及智能化运行模式。
4.5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不应损坏围护结构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
4.6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认证)的材料与部品。
4.7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8近零能耗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运行和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约束指标
5.1室内环境参数
5.1.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相对湿度(%)≥3030~60
3
DB64/T2027—2024
表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续)
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注:冬季室内相对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的计算。
5.1.2建筑室内新风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不应小于30m³/(h·人);
b)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符合GB50736的规定。
5.1.3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背景噪声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a)居住建筑室内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大于30dB(A);
b)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GB55016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定;
c)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GB55016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
5.2能效指标
5.2.1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采用绝对指标控制,其能效指标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表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能耗综合值≤55(kWh/(㎡·a))或≤6.8(kgce/(㎡·a))
供暖年耗热量(kWh/(㎡·a))≤15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供冷年耗冷量(kWh/(㎡·a))≤3+1.5×WDH20+2.0×DDH28
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N50)≤0.6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2%
注1:建筑本体性能指标中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综合值进行约束,不作分项限值要求。
注2:本表适用于居住建筑中的住宅类建筑,面积的计算基准为套内使用面积。
注3:WDH20(Wet-bulbdegreehours20)为一年中室外湿球温度高于20℃时刻的湿球温度与20℃差值的逐时累值
(单位:kKh,千度小时)。
注4:DDH28(Dry-bulbdegreehours28)为一年中室外干球温度高于28℃时刻的干球温度与28℃差值的逐时累计
值(单位:kKh,千度小时)。
表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能耗综合值≤65(kWh/(㎡·a))或≤8.0(kgce/(㎡·a))
供暖年耗热量(kWh/(㎡·a))≤20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供冷年耗冷量(kWh/(㎡·a))≤3.5+2.0×WDH20+2.2×DDH28
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N50)≤0.6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
注1:建筑本体性能指标中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综合值进行约束,不作分项限值要求。
注2:本表适用于居住建筑中的住宅类建筑,面积的计算基准为套内使用面积。
注3:WDH20(Wet-bulbdegreehours20)为一年中室外湿球温度高于20℃时刻的湿球温度与20℃差值的逐时累值
(单位:kKh,千度小时)。
注4:DDH28(Dry-bulbdegreehours28)为一年中室外干球温度高于28℃时刻的干球温度与28℃差值的逐时累计
值(单位:kKh,千度小时)。
4
DB64/T2027—2024
5.2.2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采用相对指标控制,以满足GB55015-2021的要求作为基准建筑,其能
效指标应符合表4和表5的规定。
表4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综合节能率≥50%
建筑本体节能率≥12.5%
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N50)≤1.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2%
注: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表5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综合节能率≥37.5%
建筑本体节能率≥6.25%
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N50)≤1.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
注: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5.2.3零能耗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性能指标应分别符合本标准表2和表4的规定;
b)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端能源消耗量。
6设计要求
6.1一般规定
6.1.1近零能耗建筑应在结合气候特征及场地微气候环境进行气候响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性能化设计。
6.1.2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要求,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
优化确定建筑设计方案。
6.1.3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等因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及其他低碳能源,合理利用雨
水、日照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6.2规划与建筑
6.2.1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场地风环境分析优化建筑空间布局,通过建筑布局、道路走向等方法,在夏季主导风向上
预留风路,营造适宜的室外风环境;
b)建筑主体的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朝向宜为南向或接近南向,为建筑日照、采光与通风
创造条件;
c)合理控制场地透水铺装材料应用,优先选用浅色面层材料;
d)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应根据场地和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立体绿
化、复层绿化等),在活动场地、广场设置乔木或构筑物遮荫,降低场地热岛效应,应选择适
应当地气候和土壤以及耐寒、耐旱的植物;
e)场地内应进行噪声专项分析,采取降噪措施使声环境指标满足GB3096和GB55016的相关规
定。
5
DB64/T2027—2024
6.2.2建筑设计应充分适应当地气候,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充分利
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以
达到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目标,提高室内舒适度。
6.2.3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且满足GB50352、GB50033、GB55016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并符
合下列规定:
a)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
b)公共建筑60%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标准值应满足GB55016的要求;
c)大进深公共建筑应结合采光模拟计算优化建筑的进深,可设采光中庭、采光天井等措施改善自
然采光,中庭、天井的四周墙面、地面宜采用浅色材料;
d)大进深空间的顶层和地下空间可采用光导管、导光纤维、采光天窗、采光侧窗和下沉广场(庭
院)等设施,充分利用自然光。
6.2.4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a)居住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达到5%以上;
b)公共建筑室内70%的功能空间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自然通风换气次数达到2次/h;
c)合理控制主要功能区域的空间进深,内走廊应在端头设置开窗;
d)当公共建筑体量较大且外立面开窗难以形成有效通风时,可在建筑中引入中庭或天井,中庭或
天井顶部需设置通风天窗、通风塔等通风构造;
e)当建筑朝向不利、开窗开口与主导风向夹角过小时,宜配合导风墙、导风板等构件设置,引导
气流进人建筑内部。
6.2.5建筑造型宜简洁,合理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减少屋顶透光部分面积比例,同时兼
顾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的要求。建筑体形系数、屋顶透光部分面积比应符合GB55015以及DB64/521
的规定,窗墙面积比应符合DB64/521中单朝向窗墙面积比的规定。
6.2.6建筑设计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和门窗系统,选材、选型、材料性能指标参见本
标准附录B、附录C。
6.2.7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并应与建筑进
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系统不得降低本建筑和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6.3围护结构
6.3.1非透光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表6选取。
表6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K/(W/(㎡·K))
围护结构部位
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
屋面0.10~0.300.10~0.20
外墙0.10~0.300.15~0.20
地面及外挑楼板0.25~0.400.20~0.40
6.3.2分隔供暖空间和非供暖空间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表7选取。
6
DB64/T2027—2024
表7分隔供暖空间和非供暖空间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K))
楼板0.30~0.50
隔墙1.20~1.50
6.3.3屋面保温及断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保温层应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保温材料分层设置时,各层
之间应该错缝铺设,且各层保温材料之间应粘接;
b)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和
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
c)对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
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可设置耐腐金属盖板,提高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连
接部位,应采取消除热桥的措施;
d)穿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
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小于50mm;
e)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使用发泡聚氨酯
进行填充。
6.3.4外墙保温材料可按本标准附录B进行选型,保温及断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外墙保温可采用外保温、自保温或组合保温等形式;
b)外墙的保温层应连续完整;
c)采用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结方式;
d)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e)防火隔离带为双层时应该采用错缝粘接的方式与外墙保温内外压槎连接;
f)外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
g)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
6.3.5外墙悬挑、延伸等构件经结构计算受力允许时宜采用在主体结构上预埋断热锚固件的方法与主
体结构断开,当无法与主体结构断开时,应采用保温层整体连续包裹,降低热桥影响。
6.3.6地下室和地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连续,应采用憎水率高或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地下
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
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以上;
b)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
6.3.7外窗可按本标准附录C设计选型,并符合下列规定:
a)选用高性能门窗系统,玻璃配置应采取增加中空玻璃层数、惰性气体、边部密封构造及真空层
等加强玻璃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
b)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外窗的气密性应该在10Pa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q1≤
33
0.5m,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q2≤1.5m;
c)窗洞口四周需作保温处理,避免外窗处形成热桥,应采用外挂式安装或增加节能型附框;当墙
体采用外墙保温系统时,外门窗一般整体外挂安装,门窗内表面与墙体外表面平齐,门窗在保
温层内;
d)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可按表8选取。
7
DB64/T2027—2024
表8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值
性能参数公共建筑居住建筑
传热系数K(W/(㎡·K))≤1.50≤1.20
冬季≥0.45≥0.45
太阳得热系数(SHGC)
夏季≤0.30≤0.30
6.3.8透光部分围护结构的遮阳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开窗朝向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可
采用可调或固定等遮阳措施,也可采用可调节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调光玻璃进行遮阳。南向宜采用
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设施。
6.3.9外门透光部分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8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规定,外门非透光传热系数K值
不宜大于1.5W/(㎡•K)。
6.3.10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户门的传热系数K值不宜大于1.6W/(㎡•K);外门和分隔供暖与非供
3
暖空间户门在10Pa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q1≤1.5m,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
3
量q2≤4.5m。
6.3.11建筑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并应在建筑施工
图中明确标注气密层位置。
6.3.12各类管道穿透气密层及外墙时,应对洞口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
a)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100mm以上,管道与洞口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岩棉或聚氨酯等
保温材料填实;
b)外围护结构内侧应采用防水隔气膜粘贴,防水隔气膜与管道和结构墙体的搭接宽度均不小于
40mm;
c)外围护结构外侧应采用防水透气膜粘贴,防水透气膜与管道和结构墙体的搭接宽度均不小于
40mm。
6.3.13开关、接线盒不宜在外墙上安装,如果避免不了时应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
a)砌体墙体上安装开关、插座线盒,应在砌筑墙体时预留孔槽,安装线盒时应先用石膏灰浆封堵
孔槽,再将线盒底座嵌入孔位内,使其密封;
b)对于穿透气密层的电线套管,在墙体内预埋套管时,应采用专用密封胶带密封接口,同时用石
膏灰浆将套管与线盒接口处封堵密实;
c)套管内穿线完毕后,应采用密封胶对开关、插座等的管口进行有效封堵;
6.3.14排气道采取防止支管回流和井道泄漏的措施,排气道外立面与墙立面的缝隙应进行密封处理。
6.4机电设备
6.4.1除特殊要求外,照明光源应优先选用发光二极管灯(LED),室内照明数量和质量及照明功率密
度值应符合GB55015和GB50034的规定。
6.4.2建筑照明控制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系统应具有光控、时控、人体感应等一种或多种传感
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并应具有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通讯的功能。
6.4.3当同一场所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照度要求时,应采用分区一般照明;对于作业面照度要求较高,
只采用一般照明不合理的场所,宜增加局部照明。
6.4.4电梯处于空载时应具有延时关闭轿厢内照明和风扇的功能,并采用变频调速或带能量反馈的节
能技术。当2台及以上的电梯集中布置时,其控制系统应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
6.4.5变压器、变频器、交流接触器和照明产品的能效水平除满足相关标准中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外,
还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2级及以上能效等级。
8
DB64/T2027—2024
6.4.6水泵、风机的能效水平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1级能效等级。
6.4.7建筑物内有大量相对集中的直流用电设备时,宜合理设置直流配电系统及储能装置。
6.4.8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应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冷、热源宜优先利用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
等可再生能源系统。可采用低温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低温型风冷热泵型冷热水机组等类型产品,
以充分利用热泵类机组的复合功能性以及调节灵活性。
6.4.9系统的冷热源设备应选用高效率的设备,其基本效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其能效等级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二级能效要
求;
b)当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作为供暖热源时,其热效率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热效率
类型热效率值(%)
η1≥99%
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
η2≥95%
注:η1为供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供暖状态为3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个热效
率值中的较大值,η2为较小值。
c)采用名义制冷量大于7kW、电机驱动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屋
顶式空调机组和直接蒸发式全新风空气处理机组,其能效等级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二级能
效要求;
d)当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供暖热源时,机组性能系数COP应符合表10中的规定;当选用低环境
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时,机组选型及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
(冷水)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T25127.2和现行行业标
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JB/T13573的有关规定。
表10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P
类型低环境温度设计工况下的性能系数COP
冷热风机组2.2
冷热水机组2.4
e)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其能效等级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的一级能效要求;
f)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COP)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推荐标准
- DB44/T 1644-2015 广东省LED室内照明产品评价标杆体系管理规范 2015-08-03
- DB44/T 1625-2015 LED照明产品环境声明 PCR文件格式要求 2015-07-01
- DB44/T 1641-2015 LED洗墙灯 2015-08-03
- DB44/T 1638-2015 自镇流LED玉米灯 2015-07-01
- DB44/T 1493.3-2015 LED道路照明远程管理技术规范 第3部分:应用层通信协议 2015-08-03
- DB44/T 1635.1-2015 LED用支架 第1部分-贴片式 2015-07-01
- DB44/T 1630-2015 3528/5050封装型片式发光二极管 2015-07-01
- DB44/T 1618-2015 家庭旅馆服务规范 2015-07-01
- DB44/T 1648-2015 球泡灯用LED模块技术规格要求 2015-08-03
- DB44/T 1646-2015 射灯用LED模块技术规格要求 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