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1047-2008 纺织品 织物勾丝性能评定 钉锤法

GB/T 11047-2008 Textiles—Evaluation for the snagging degree of fabrics—Mace test method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1047-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6-18
实施日期
2009-03-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钉锤法测定织物勾丝性能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针织物和机织物及其他易勾丝的织物,特别适用于化纤长丝及其变形纱织物。 本标准不适用于具有网眼结构的织物、非织造布和簇绒织物。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起草人:
李晓雯、王宝军、柴千红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1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59.080.30

W04O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047—2008

代替GB/T11047—1989

纺织品织物勾丝性能评定

钉锤法

Textiles—Evaluationforthesnaggingdegreeoffabrics—

Macetestmethod

2008-06-18发布2009-03-01实施

发布

GB/T11047—2008

-1.Z-—1—

本标准是对GB/T11047—1989«织物勾丝试验方法》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11047—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纺织品织物勾丝性能评定钉锤法”;

——删除了方法B(针筒法)的相关条款;

——删除了小勾丝、中勾丝、长勾丝、经向试验和纬向试验术语;

——将原第6章样品和第8章试样合并(见第7章);

——将原第9章和附录A并入第5章(见5.1和5.3);

-增加了勾丝状态描述,将评级方式由比对样照评级改为按视觉描述评级(见9.5);

——增加了勾丝性能的评定条款(见第10章);

——将原附录C的裁样图并入试样一章(见7.3)。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1047—1989O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209/SC1)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雯、王宝军、柴千红。

本标准所代替的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1047—1989O

GB/T11047—2008

纺织品织物勾丝性能评定

钉锤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钉锤法测定织物勾丝性能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针织物和机织物及其他易勾丝的织物,特别适用于化纤长丝及其变形纱织物。

本标准不适用于具有网眼结构的织物、非织造布和簇绒织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6529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T6529—2008,ISO139:2005,MOD)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勾丝snagging

织物中纱线或纤维被尖锐物勾出或勾断后浮在织物表面形成的线圈、纤维(束)圈状、绒毛或其他凸

凹不平的疵点。

3.2

勾丝长度snagginglenght

勾丝从其末端至织物表面间的长度。

3.3

紧纱段(紧条痕)tightyarn(tightstriation

当织物中某段纱线被勾挂形成勾丝,留在织物中的部分则被拉直并明显紧于邻近纱线,从而在勾丝

的两端或一侧产生皱纹和条痕。

4原理

筒状试样套于转筒上,用链条悬挂的钉锤置于试样表面上。当转筒以恒速转动时,钉锤在试样表面

随机翻转、跳动,并钩挂试样,试样表面产生勾丝。经过规定的转数后,对比标准样照对试样的勾丝程度

进行评级。

5仪器和辅助材料

5.1钉锤勾丝仪

钉锤勾丝仪应满足下列条件,结构示意图见图1(仪器的校正按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