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527-2023 城市地下资源协同开发调查评价规范

DB32/T 4527-2023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527-2023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7-25
实施日期
2023-08-25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南京大学、中煤(天津)地下工程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地质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江苏煤炭地质局、河海大学、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P13

!7,



DB32/T4527—2023

城市地下资源协同开发调查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ofurbanundergroundresource

2023-07-25发布2023-08-25实施

!7,

+,0)





'.

'

DB32/T4527—2023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要求……………………2

5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需求评价…………3

6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4

6.1已开发利用资源调查评价……………4

6.2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4

6.3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5

6.4洞穴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7

6.5适于封储等特殊用途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8

7城市地下其他资源调查评价………………9

7.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9

7.2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10

7.3地质材料资源调查评价………………11

7.4地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评价…………12

7.5深部岩溶塌陷调查评价………………13

8城市地下资源开发相互影响评价…………13

8.1地下资源开发相互影响模式…………13

8.2地下资源禀赋综合评价………………14

8.3地下资源协同开发评价………………15

9城市地下资源开发相互影响监测…………15

10成果编制…………………16

附录A(资料性)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的预测方法………17

附录B(资料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评价方法………18

附录C(资料性)城市地下资源协同开发调查评价报告编写提纲………19

参考文献………………………20

DB32/T452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南京大学、中煤

(天津)地下工程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地质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

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江苏煤炭地质局、河海大学、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晓昭、赵栋、叶黎伟、车平、卞夏、李孟琳、赵鹏、郭庆华、耿敏、周书明、苏晶文、

平立华、龚绪龙、王勃、王国光、李娟娟、李向全、张照伟、刘四进、宫志群、李福清、黄俊、胡李华、刘江峰、

马娟、王睿、王迎超、周丹坤、袁东明、季雨坤、许文涛、张东海、缪秀秀、凌云志、汤楷、田中纺、李奥。

DB32/T4527—2023

城市地下资源协同开发调查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地下资源协同开发调查评价基本要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需求评价、城市地

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城市地下其他资源调查评价、城市地下资源开发相互影响评价、城市地下资源开发

相互影响监测、成果编制。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城市规划与建设区的调查评价工作,也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地上地下空间统

筹综合利用。

本文件不适用于受污染区域的调查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GB/T35636城市地下空间测绘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5018工程测量通用规范

DD2019⁃03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D2019⁃04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

DD2019⁃05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000)

DD2019⁃06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D2019⁃07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Z/T0225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

DZ/T0282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HJ1141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生态状况监测

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NB/T10265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勘查评价规范

NB/T10715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SY/T6565石油天然气开发注二氧化碳安全规范

TD/T1073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

DB32/T3919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标准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试行)(自然资办发〔2021〕48号)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汇交要求(试行)(自然资办函〔2021〕983号)

1

DB32/T4527—2023

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9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下空间资源undergroundspaceresource

已开发和未开发的地下空间范围内,可利用的空间资源。

3.2

地下资源协同开发collaborativedevelopmentofundergroundresource

通过调查评价、统筹规划与协同开发技术应用,明确地下空间、地下水、浅层地热能、地质开挖材料等

多种资源开发的相互影响,实现多种资源开发相互影响的避让和有效管控、重要资源的保护和优先开发、

多种伴生资源协同开发。

3.3

城市地下资源urbanundergroundresource

城市地下赋存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地下空间、地下水、地热能、地质材料资

源等。

3.4

地质材料资源geologicalmaterialresources

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的自然地质资源,包含山体

及地表以下的岩石和土体。

3.5

地下文化遗产资源underground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

地表以下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存在历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

3.6

地下空间平面开发率planeexploitationrateofundergroundspace

评价单元内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表投影面积与开发地块面积的比例系数,表征某区域地下空间平面上

已占用的比例。

3.7

地下空间容积率volumerateofundergroundspace

评价单元内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与评价单元面积的比值。

3.8

地下空间开发占用深度exploitationoccupancydepthofundergroundspace

评价单元内地下空间结构(地下室、桩基、隧道等)所占用的最大深度。

3.9

地下资源禀赋undergroundresourceendowment

地下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的总体情况。

4基本要求

4.1调查评价工作前期,应充分收集被调查评价区域政策法规、行政规划、水文及地质等资料,通过资料

分析,确定下一步调查评价工作,确保工作合理、可行。

4.2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区及特殊性岩土区适宜性评价需进行专家论证。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

2

DB32/T4527—2023

害包含但不限于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区及活动断裂等。特殊性岩土

包含但不限于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混合土、填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易液化砂土等。

4.3调查宜分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两个阶段进行。当已初步判定该区域开发存在地下空间资源相互影

响的状况,可直接进行详细调查。

4.4测绘坐标应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应选1985国家高程基准;有特殊要求的可按当地城市坐

标系。

4.5地质调查精度根据调查阶段、调查类型、地质条件和城市区位等综合因素确定,要求如下:

a)基岩出露区以地面调查为主,比例尺可为1∶50000~1∶25000;

b)岗地地区、平原漫滩地区以钻探为主,比例尺宜为1∶25000,钻探、物探等勘探点布设可根据地

质复杂程度与城市规划综合确定;

c)构造断裂带等对地下空间影响较大的区域需进一步提高调查精度,比例尺宜为1∶10000;

d)城市开发边界以内区域是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地区,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e)重点工程项目边界内调查精度应满足地下空间规划需求。

4.6重要水源保护区、国家耕地保护区及其他限制区域,应根据相关部门要求进行调查评价工作,调查

评价方案需通过专家论证后实施。

4.7地下空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应满足国土调查工作相关要求,并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地上地下

空间统筹综合利用。调查评价数据满足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库的相关要求。

5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需求评价

5.1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区位及经济条件、城市规模及规划、人口密度及

变化趋势、城市聚集度、交通情况、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空间技术和政策等。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要素参考GB/T51358执行。

5.2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的预测方法参考附录A。

5.3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需求评价分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其中:

a)专项规划阶段主要结合规划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目标开展需求分析,对整个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的范围、总规模量、空间布局、主导功能等进行分析与预测,明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的主导方针;

b)详细规划阶段应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人口、交通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导致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差异,结合开发

适宜性对规划期内城市各片区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开发深度及层次、功能配比、空间布局等进

行详细分析和预测。

5.4城市地下空间宜分层规划利用,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专项规划阶段进行引导,在详细规划阶段按照

需求与条件进行落实。分层原则应考虑地质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层结构、断裂构造发育情况、地质资源分

布情况、水文要素的发生层位等;同时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建设成本、人员使用情况及与地表的沟通频

率、未来规划等因素。地下空间依照功能分区,自上而下宜依次为:

a)停车场、地下综合体、下沉式广场、综合管廊等;

b)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物流通道、物资仓储等;

c)地下高速公路、战略防御工事、雨水调蓄等;

d)多功能潜在开发空间;

e)废物处置、废液灌注、深地实验室等。

5.5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需求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调查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矛盾关系动态变化状况;

3

DB32/T4527—2023

b)对规划期内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需求强度进行评估,分析预测总需求量和各类型地下空间

设施的需求量;

c)在需求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规划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度、层次、功能配比、空间布

局等的预测;

d)评价现有地下空间以及规划中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潜能。

6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

6.1已开发利用资源调查评价

6.1.1调查内容应包括:

a)查明城市已开发建设建(构)筑物的空间位置、类型、建筑面积/体积、建造时间、基础形式及埋

深、基坑支护结构等基本信息,查明土地类型、建(构)筑物类型、责任主体等权属信息,以及连通

性、国防用途等属性信息;

b)搜集整理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人防、交通等多部门数据,获取影响和制约地下空间开发

的地质环境要素,包括区域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

6.1.2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调查方法主要有资料搜集、人员访谈、现场调查、测绘、物探、三维激光扫描

等,其中:

a)地下空间建(构)筑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测定,测距边长不应超过定向边且不宜超过150m;当

现场作业困难时,可采用几何作图法;对实地无法实测的特征点,可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补充并在

成果中标注;

b)对无特征点的地下空间建(构)筑物及其设施,应采用地球物理等探测方式进行平面位置测定;

c)地下空间建(构)筑物及其设施的埋深,应选取具代表性的部位,测量高程点及净高确定。

6.1.3城市地下空间及其设施属性调查宜与普查工作同步进行。

6.1.4已开发利用资源测绘应符合GB/T35636和GB55018中的有关规定。

6.1.5已开发利用资源数据标准应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试行)》及《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

数据汇交要求(试行)》的要求。

6.1.6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地下空间平面开发率、地下空间开发占

用深度。评价单元以水体、路网、规划单元等为边界划分,其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评价指标参考附

录B。

6.1.7在已有地下空间周边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应考虑开发制约要求、避让范围、垂直避让深度、空间避

让等因素,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建设形式、潜

在开发强度、潜在开发深度、与已开发地下空间的潜在连通形式等。

6.1.8存在重大地质问题和重大资源环境风险的区域,应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地质安全风险进行评

价,并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6.2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

6.2.1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前,搜集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空间管

控界线、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可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6.2.2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精度和成果要求应符合GB/T14158和DD2019⁃06中的有关规定。

6.2.3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应包括:

a)查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b)调查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危害;

4

DB32/T4527—2023

c)分析地质环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评价预测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d)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

e)编制环境地质图系,开展环境地质区划;

f)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论证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对策。

g)调查精度和成果要求应符合DD2019⁃07中的有关规定。

6.2.4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包括可开发资源量评估、质量评定及开发难度评估。

6.2.5可开发地下空间边界应符合地下空间开发制约机理与避让保护原则,并综合考虑地质环境要素、

资源环境保护要素、既有地下设施影响范围及深度等要素。

6.2.6地质环境要素包括活动性断层、地裂缝、地层差异沉降、岩溶与采空塌陷区等。对地质环境要素进

行安全性评估,根据危害程度大小进行分级管控。地下空间开发时应避让地质环境因素核心影响区;无

法避让时应经过专家评估评审,采取工程措施后方可进行开发利用。

6.2.7资源环境保护要素包括水资源保护区与重要水体、重要泉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可移动文物

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等。需重点调查该类要素在平面和地下的分布,根据制约机制和相关保护要求,选择

合适的避让距离,划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平面边界,提出竖向开发深度管制建议。

6.2.8地下空间开发难度制约要素,具体包括:

a)地形地貌,包括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地质特征;

b)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土体结构、围岩稳定性、地基承载力等;

c)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岩层富水性、地下水类型及埋深、地下水腐蚀性等;

d)不良地质条件,包括活动性断裂、地裂缝、软土、湿陷黄土、膨胀土、易液化砂土、岩溶、孤石等;

e)既有设施,包括地下管线与既有基础设施等;

f)地下空间开发形态,包括拟开发地下空间的断面跨度、高度、功能等。

6.2.9基于开发难度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建立地下空间开发难度评估模型,根据应用需求与评估结果将

开发难度划分等级。开发难度评价结果按照公式(1)计算:

nm

S=α∑w∑wu…………(1)

djjkjk

j=1k=1

式中:

——

Sd开发难度评价结果;

α——开发难度与开发深度的相关系数,通常开发深度越大,开发难度越高,α值越大;

——第类要素的权重;

wjj

——第类要素第个指标的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