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157-2024 余甘子主要病虫害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DB5305/T 157-2024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iques for Main Pests and Diseases of Rhubarb (Phyllanthus emblica)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5/T 157-2024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6-10
实施日期
2024-09-11
发布单位/组织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起草人:
蒋华、许建初、黄佳聪、罗存贞、吴建花、李碧琳、杨晓霞、张炜。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65

DB5305

保山市地方标准

DB5305/T157—2024

余甘子主要病虫害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2024-06-10发布2024-09-11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5/T157—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华、许建初、黄佳聪、罗存贞、吴建花、李碧琳、杨晓霞、张炜。

I

DB5305/T157—2024

余甘子主要病虫害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余甘子病虫害监测及防治的术语定义、监测方法、防治技术、防效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余甘子病虫害监测及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LY/T2011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L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余甘子主要病虫害

指由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寄生危害,引起余甘子树体长势衰弱、果实品质和产量降低,对余甘子

生产造成损失的各种病虫生物因子的总称。

3.2

周年防治

指以年度为周期,根据余甘子不同生长期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生长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实施阶

段性的、有针对性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预防措施。

4监测方法

4.1踏查

4.1.1踏查方式

林内随机踏查。

4.1.2踏查内容

4.1.2.1观察植株叶片、果实、枝条、主干、根部等组织是否出现变色、萎蔫、干枯、腐烂等症状。

1

DB5305/T157—2024

4.1.2.2观察树体病部是否有黑点、粉末、水渍、流胶等病症。

4.1.2.3观察树体各部位组织是否有被啃食,枝干表面是否有洞孔、坑道,树冠至主干基部及地表层

是否有虫体、虫卵、虫茧(蛹)、粪便或分泌物等痕迹。

4.1.3采集与记录

采集病虫标本、编写标签、拍摄照片,踏查数据按本文件附录A表A.1内容录入。

4.2标准地调查

4.2.1踏查中发现余甘子树体发生病虫害,应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

4.2.2标准地设置及调查方法按LY/T2516规定执行。

4.2.3病虫害发生程度划分按LY/T2011规定执行。

4.2.4标准地调查数据按本文件附录A表A.2内容录入。

4.2.5病害特征分级和代表值见本文件附录B。

4.3设备调查

4.3.1粘虫板

3~5月花期和果实发育期,林间悬挂黄色粘虫板,监测果蝇羽化期及高峰期。

4.3.2测报灯

3~4月、6~9月,林间安装虫情测报灯,重点监测咖啡豹蠹蛾、蛀斑螟、透翅蛾、黄羽毒蛾、簔蛾、

棕色鳃金龟等蛀干类和食叶类害虫羽化时间及高峰期。

4.3.3诱捕器

5月下旬~9月下旬,林间开阔地、林缘处悬挂诱捕器,重点监测天牛类、吉丁虫类、小蠹虫类、象

甲类等蛀干、蛀果害虫羽化时间及高峰期。

4.3.4数据录入

设备调查数据按本文件附录A表A.3内容录入。

4.4种类识别

余甘子主要病虫害种类识别见本文件附录C。

5防治技术

5.1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监测、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

治为辅,实施周年防治。

5.2防治方法

5.2.1植物检疫

严格对余甘子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集贸市场等场所进行检疫。

2

DB5305/T157—2024

5.2.2农业防治

5.2.2.1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造林。

5.2.2.2播种或造林前应对种子、苗木、土壤消毒,清理地面杂草、枯枝、腐叶。

5.2.2.3种植良种壮苗,科学抚育、增强树势,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落果。

5.2.2.4秋季、冬季至翌年春季,刮除主干老翘树皮、病虫斑后,采用商品涂白剂涂白主干90cm~

120cm以下部位。

5.2.2.5结合整形修剪,剪除病虫枝和果实,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

5.2.2.6及时清除蛀干害虫幼虫及虫卵。

5.2.2.7树冠下铺设白布,震落、收集、捕杀象甲类成虫。

5.2.2.8深耕翻土,暴晒杀死金龟子类的幼虫。

5.2.3物理防治

5.2.3.13~5月,田间悬挂粘虫板或糖醋液诱集瓶,诱杀果蝇、蚜虫等的成虫。

5.2.3.23~9月,田间悬挂黑光灯或500W高压汞灯诱杀鳞翅目(木蠹蛾、透翅蛾、毒蛾、尺蛾、螟

蛾、小卷蛾等)和鞘翅目(金龟子类)成虫。

5.2.3.35~9月,田间悬挂信息素诱捕器诱杀天牛类、吉丁虫类、小蠹虫类成虫。

5.2.4生物防治

5.2.4.1天敌保护及利用

保护利用寄生蜂、猎蝽、瓢虫、草蛉、胡蜂、螳螂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和鸟类,田间释放管

氏肿腿蜂、跳小蜂、金小蜂等天敌昆虫持续控制蛀干类、蚧壳虫类害虫种群密度。

5.2.4.2应用生物类药剂

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对天敌伤害性低的生物药剂。

5.2.5化学防治

5.2.5.1药剂选择按照GB/T8321.3规定执行。优先选择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矿物源等环境友好

型低毒农药,提倡使用微囊悬浮剂、微乳剂等长效缓释型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

种药剂一年内不能使用超过三次。

5.2.5.2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本文件附录D。

6防效评估

6.1评估方法

6.1.1按4.2标准地调查方法,在预防区设置2~3块固定标准地进行防治前后指标调查。

6.1.2病害防治效果评估在防治后14d~21d进行1次。

6.1.3虫害防治效果评估,常规药剂在施药后24h、48h、72h、7d~10d各进行1次,生物制剂

在施药后10d~15d进行1次,天敌生物在释放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各进行1次。

6.2评估内容

病情指数减轻率和虫口减退率。评估结果按附录A表A.4内容录入。

3

DB5305/T157—2024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余甘子主要病虫害监测调查记录表

表A.1踏查记录表

县名称:乡镇名称:调查面积:调查时间:

中心地理坐标

踏查点面积危害危害标本照片

经纬海林分组成病虫害名称备注

名称(667m2)部位程度编号编号

度度拔

表A.2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病害虫害

病虫标准地调查总

感病各级株数病情有虫受害虫口数虫口

名称编号株数发病率

株数IIIIIIIVV指数株数株率量密度

注:受害株率=(调查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虫口密度=调查总活虫数/调查总(株/枝/果)数

发病率=[调查病株(枝、叶、果)数/调查总株(枝、叶、果)数]×100%

病情指数=∑(各病级株数×该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代表值)×100%

4

DB5305/T157—2024

表A.3设备监测调查记录表

监测设备:粘虫色板测报灯诱捕器

设置时间:主要监测对象:

监测地点: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地名

经度(E):纬度(N):海拔(m):

设备编号采集时间害虫种类数量负责人签字

表A.4防治效果评估记录表

防治对象:检查时间:检查人员:

病害虫害

——总株数感病发病各级株数病情有虫危害活虫数虫口

株数率IIIIIIIVV指数株数株率量密度

防治前

防治后

病情指数减轻率%

虫口减退率%

注:病情指数减轻率(%)=(防治前病情指数-防治后病情指数)/防治前病情指数×100%

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口密度-防治后虫口密度)/防治前虫口密度×100%

5

DB5305/T157—2024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余甘子病害分级标准

表B.1余甘子枝、叶病害分级标准

病级发病程度代表数值

I枝条、叶片发病率a=00

II0<a≤30%1

III30%<a≤50%2

IV50%<a≤80%3

Va>80%4

表B.2余甘子果实病害分级标准

病级发病程度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