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10/T 344-2024 数字乡村 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DB1310/T 344-2024 Digital Village Data Center Network Data Securi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10/T 344-2024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6-28
实施日期
2024-07-28
发布单位/组织
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总则、静态数据安全要求、传输数据安全要求、使用数据安全要求、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共廊坊市安次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国广电河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市分公司
起草人:
刘顺海、李笠、马群、张中华、郭睿、赵志滨、刘欣羽、高继伟、张海付、张健飞、李时、焦跃振、张建平、李晓英。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3.040.40

CCSL78

1310

廊坊市地方标准

DB1310/T344—2024

数字乡村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2024-06-28发布2024-07-28实施

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10/T34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共廊坊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共廊坊市安

次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廊

坊分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国广电河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市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顺海、李笠、马群、张中华、郭睿、赵志滨、刘欣羽、高继伟、张海付、张

健飞、李时、焦跃振、张建平、李晓英。

I

DB1310/T344—2024

数字乡村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总则、静态数据安全要求、传输数据安全要求、使用数

据安全要求、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5069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GB/T43697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分类分级规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5069和GB/T4369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数据

任何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

数据中心

为集中放置的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建筑场所,可以是一栋或几栋建筑物,也可以是一栋建

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

设施设备

为保障数据中心设备正常运行服务的配电系统、制冷系统、弱电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系统。

物理安全

用于防止非法入侵存放IT设备区域的防盗门、门禁、监控、安保等设施。

1

DB1310/T344—2024

网络设备

服务器、集线器、交换机、网桥、路由器、网关、网络接口卡、无线接入点、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

光纤收发器、光缆等连接到网络中的物理实体。

数据分类

根据数据性质分为生产数据、个人数据、个人敏感数据。

数据生命周期

数据生命周期是数据从创建、存储、使用、分享、归档、到数据使用寿命结束数据销毁的全过程。

静态数据

数据在存储器(硬盘、磁带、光盘等)上处于静止状态或单独存放状态,数据未处于读取状态。

传输数据

传输数据是在数据被使用前获取的方式,如网络传输、移动存储,数据处于读取状态,无法查看和

编辑。

使用数据

使用数据是已经被解密在审阅、编辑中数据。

4总则

机密性

确保只有获得授权的访问请求才可以获得指定数据的访问或控制权。

完整性

确保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会受到篡改或破坏。

可用性

确保合法用户对数据的获取与使用能够得到保障。

5静态数据安全要求

2

DB1310/T344—2024

安全物理环境

5.1.1物理位置选择

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承重、防风、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5.1.2物理访问控制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5.1.3防盗窃和防破坏

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5.1.4防雷击

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5.1.5防火

5.1.5.1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5.1.5.2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5.1.5.3应对机房划分区域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5.1.6防水和防潮

5.1.6.1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5.1.6.2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5.1.6.3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5.1.7防静电

5.1.7.1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5.1.7.2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5.1.8温湿度控制

5.1.8.1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允许的范围之内。

5.1.8.2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宜设置备用设施,维护或故障时不影响设备正常使用。

5.1.9电力供应

5.1.9.1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5.1.9.2应提供短期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5.1.9.3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5.1.10电磁防护

5.1.10.1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相互干扰。

5.1.10.2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

制度管理要求

3

DB1310/T344—2024

5.2.1法律法规

应采取符合国家档案管理和电子数据管理规定的措施,防止信息泄露、毁损、遗失或篡改。

5.2.2存储期限

应明确数据存储的保存期限,重要信息应至少保存五年。其它各类数据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规范和业务特点,确定数据的保存期限。

5.2.3数据迁移

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综合的技术管控手段,要求实现水印及防拷贝等方式,以实现敏感数据的防泄

密和跟踪。

5.2.4数据安全分级

应对不同安全敏感级别的数据采用差异化安全存储,并做好加密算法、脱密方法的安全性保护。

5.2.5安全授权

应加强对存储数据的物理区域(如机房、维护中心)的管理,采用相应的控制手段,记录并留存详

细记录,外来人员进入该区域应有内部人员全程陪同。

6传输数据安全要求

安全通信网络

6.1.1网络架构

6.1.1.1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6.1.1.2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6.1.1.3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6.1.1.4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

隔离手段。

6.1.1.5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6.1.2通信传输

6.1.2.1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6.1.2.2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6.1.3可信验证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

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

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区域边界

6.2.1边界防护

4

DB1310/T344—2024

6.2.1.1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6.2.1.2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6.2.1.3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6.2.1.4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6.2.2访问控制

6.2.2.1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

6.2.2.2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6.2.2.3应删除冗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6.2.2.4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6.2.2.5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6.2.2.6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6.2.3入侵防范

6.2.3.1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6.2.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